人教2024版七上语文期中模拟测试卷03(原卷版+答案版+讲解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2024版七上语文期中模拟测试卷03(原卷版+答案版+讲解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2 15:57:4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2024版七上语文期中模拟测试卷03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班级开展“我的语文生活”学习活动,小雨和小雯特邀你参与。
1. (2分)小雨的学习从朗读开始,请你选出朗读处理不合适的一项(   )
A. 小雨注意到易读错的字的读音,他这样读:谆(zūn)谆教导铭(mínɡ)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B. 小雨希望读出船行速度之快及诗人思君之情,他这样处理节奏:夜发/清溪/向 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C. 小雨想读出母亲年老之状,他这样处理停连(“∨”表示停,“∧”表示 连):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
D. 小雨想强调君子正确的交友之道,他这样处理重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
2. (2分)小雯写了个“吾”字,请你分别加上偏旁组成新的汉字,填入相应
方框内。
A. 恍然大 B. 鸟 花香
C. 住嘴巴 D. 桐树
3. (2分)小雨看到武汉古琴台的楹联,觉得联末两个词“红”和“秀”值得反复吟咏。请你将这两个词还原到楹联中。
上联:虎步登高,国显虎威,啸动华中千里
下联:春风换景,民承春雨,掀开湖北万家
4. (3分)小雯在阅读中发现下列句子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并改正。
①某同学作文写道:小明的演讲声情并茂,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咄咄逼人,大家都为他叫好。
②某报刊消息写道:襄阳古城北以汉水为天然障碍,东、西、南三面凿有护城河。
③某报刊消息写道:来自重庆的游客周先生专程赶到这里,就是为了考验地道的土家文化。
5. (3分)七年级将开展“天下国家 革命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准备推出一期主题展板,请你根据“革命文化”的主题,为展板撰写一段前言(80字以内)。
6. (8分)诗文以言情。小雯以“古诗文中的友情”为主题辑录了一组古诗文。请将相应的句子填写在横线上。
我寄愁心与明月,①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夜发清溪向三峡,② 。(李白《峨眉山月歌》)
③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桃花潭水深千尺,④ 。(李白《赠汪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⑤ 。(高适《别董大》)
孤帆远影碧空尽,⑥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⑦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为人谋而不忠乎?⑧ ?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7—8题)。
原文 批注
晚 望 周 容 独立空庭日没西, 归鸦风急翼难齐。 故园小阁疏篱外, 乌桕梢头各早栖。   周容于诗文书画用工皆勤,时人谓之“画胜于文,诗胜 于画,书胜于诗”。 7.(2分)“独立空庭日没西,归鸦风急翼难齐”所描绘的画 面,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 , ”所描绘的黄昏画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8.(2分)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一样, 本诗中诗人望着西沉的落日,望见“归鸦”“ ”,想到乌鸦难归巢,自己也有家难回,流露出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A)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B)。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①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C)然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②之所学也;吾尝跂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④。
(选自《荀子·劝学》,有删改)
【注释】①干、越、夷、貉:泛指各国家和少数民族。②须臾:片刻。③跂
(qǐ):踮起脚。④彰:清楚,明显。
9. (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词语 解释
结合字形推测 有朋.自远方来
联系常见成语 不临.深溪
迁移课内字词 长而异.俗
根据语境推断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0. (2分)请将“ 而”“ 之”“焉”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   ) B. (   ) C. (   )
11. (2分)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顺 风 而 呼 声 非 加 疾 也 而 闻 者 彰
12. (2分)请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 (2分)请从【甲】文中摘录一句话,评价【乙】文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做法。
14. (2分)【甲】【乙】两文论述学习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读书?
宋宁刚
①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随着教育的普及,读书的门槛似乎没有了。如今,一切都网络化了,搜索引擎几乎可以帮我们解决一切咨询类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形下,今天我们还需要读书吗?今天,我们读书的更深理由是什么?
②首先是为了内心的宁静。如今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固然可以从网络上获得,但随着海量的信息每天如海水一般汹涌而来,在琐碎和浅层次的阅读中,我们也就难得再有一份内心的宁静。就此而言,读书更像是一种自我修行,让我们内心重获宁静和澄清,而不是躁动不安。虽然这份安宁,我们也可通过其他如瑜伽、静坐等方式获得,但读书无疑是最为方便、简易、也最易为人们接受的。
③说起读书,就想起二战时,一位记者在被轰炸后的伦敦抓拍到的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位中年男子站在轰炸过后的废墟上,面对壁立的书架,浏览书籍。这张照片之所以感人,在于它显示了书籍对人的强大的吸引力——堪称伟力。它昭示了书所能给予人的那份宁静与淡定。即便在战火纷飞、性命堪忧之时,书也可以使人短暂地忘我,不仅不被外在的不堪和难以承受之重所压倒,而且有可能将自身融入更广大的世界。
④其次是为了社会的和谐。现代社会是一个人们空前闲暇,又空前忙碌的社会。这听上去似乎有些矛盾,却正好凸显了现代社会的复杂。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从各种机械性和消耗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节省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然而,人类似乎并没有因此变得轻松。尤其是身处城市的人们,更多地享用现代技术带来的各种便捷,却空前忙碌,甚至焦灼。为什么呢?因为现代社会使得人的社会交往空前繁多,社会关系空前复杂。这对人的精力和耐心都是巨大的考验,因而也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⑤有位读书不多也不大爱读书的朋友曾问我,看你整天读书,有什么用啊?我说,读书不仅是我工作的一部分,而且也可以让家里少一些闹腾,多一些宁静;少一些矛盾,多一些安定与和谐。如果社会中多一些爱读书的人,人与人之间的计较与摩擦,也会少一些——因为他们的心思多不在现实生活中的计较,而在文字所打开的另一个世界。我甚至想,如果多一些爱读书的人,恐怕我们社会的犯罪率也会有所降低。
⑥第三是为了生活的品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人们谈论最多、也最有切身感受的是物质生活的巨大改善。总体来看,我们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都有了极大的选择性和丰富性。但是人们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并没有那么充盈。生活品质的提高,除了吃穿住行,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精神的自我丰足。
⑦最后是为了生命的创造。读书也是对人类文明和文化成果的一种了解与传承。真正的传承不可能抱残守缺,传承本身也是一种发扬,一种创造。阅读与创造密不可分,阅读对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激发,对人的思维的开拓,是被无数代人证明了的。
⑧许多天才都谈到阅读对他们的重要性,普通人就更需要阅读的力量。读书最大的理由,是为了我们美好的现在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15. (2分)下列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读书、静坐可以让人获得内心的安宁,故作者主张发呆。
B. 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书也能给予人力量与宁静。
C. 在作者看来,读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物质生活的提高。
D. 读书让家庭和谐安宁,也能使社会犯罪率下降。
16. (2分)通读全文,说说我们今天为什么读书。
17. (3分)有同学认为下面这段文字可以放在第⑥段和第⑦段之间,你同意吗?为什么?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得更为开阔的眼界,更为豁达的见解,更具包容性的思想。这,才是生活品质的真正提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
故乡的年味
曹含清
①到了农历的年末,城市的超市里挂满了玲珑华美的红灯笼,玻璃橱窗上也贴上了各式花样的剪纸,这些都是年的符号,也是年的名片。我内心深藏的年味儿犹如一只脆弱不堪的老酒坛被这些符号与名片猛然击碎,老酒倾泻满地,浓郁醇厚的味道漫然飘散。
②我小的时候,盼望着过年。从农历的腊月二十三开始,接下来的每一天似乎都是色彩斑斓的,都散发着温馨绵厚的香味儿。村里的老婆婆坐在厚厚的蒲团上教我们唱着童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画画;二十九,去买酒;年三十,包饺子;大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这首童谣像是我们村里人的过年指南,千百年来,太阳沿着亘古不变的轨迹东升西落;冬去春来,人们世世代代遵循着这样的流程过年。
③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是鲁湾逢集的日子。集市上人山人海,热闹沸腾。我紧跟着父母,看到卖灶糖的嚷着买灶糖,看到卖鞭炮的嚷着买鞭炮,看到卖橘子的就嚷着买橘子。父母都一一应允,还会给我买一套新衣服。他们平时省吃俭用,不肯买蔬菜,不肯买猪肉,不肯买水果,到过年的时候却显得很大方。赶集回家的时候,我们像一只只袋鼠抱着大包小包的年货,跌.跌.撞.撞.走在回家的路上。
④我们一群孩子从小卖铺里买来摔炮装在口袋里,在村巷里跑着玩,随手将摔炮摔在地面上,噼啪一声锐响,吓得鸡飞狗跳。我们跑累了,就在街上挖几个小圆坑,玩弹玻璃球的游戏。至今我已经忘记了这种游戏的规则,但是记得自己输了就将玻璃球送给赢了这场游戏的小伙伴。长大了之后,我发现成人的世界有很多充满玄机的游戏,比儿童的这种游戏更要残酷,更深刻。
⑤除夕那天天黑之前,父亲会用铁锨在院子里撒下一层新挖的沙土。至今我也琢磨不透其中的奥妙,很可能是除旧迎新的寓意。吃过了饺子,母亲总是烧开一锅热水,一家人都要洗脚。母亲说除夕洗脚能够洗掉一年的灾病邪祟,来年一定会消灾免祸、添福添寿。洗过脚,母亲会向我的口袋里塞钱。她说不管成人或孩子,在辞旧迎新的时候都应该口袋里有钱,人不能穷到年头岁尾。第二天我们孩子们要早早起床,并且要自觉醒来,家长不能喊醒。天蒙蒙亮的时候,村里的鞭炮声如同雷震,我惊醒之后一骨碌从被窝里爬起来,揉揉眼挑起一挂鞭炮,用火柴点燃,随后一阵噼里啪啦的响声,烟雾腾起,在院子里弥漫。我吃过饭就去找小伙伴们玩,口袋里母亲给的钱到小卖铺全部换成了玻璃球、泡泡糖和鞭炮。……
⑥我独坐在沙发上回味着被岁月冲淡的年味儿,那时候过年似乎是一种生命与生活的仪式。我似乎闻到了灶糖的甜香,闻到了枣花馒头的香味儿,闻到了煮猪肉的浓香,闻到了猪肉白菜馅饺子的美味儿,闻到了鞭炮的气味儿……
(选自美文网,有删改)
18. (2分)仔细阅读文章第⑤段,简要概括作者童年故乡的除夕有哪些习俗。
19. (2分)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0. (2分)文章结尾说:“我似乎闻到了灶糖的甜香,闻到了枣花馒头的香味儿,闻到了煮猪肉的浓香,闻到了猪肉白菜馅饺子的美味儿,闻到了鞭炮的气味儿……”说说这样写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21. (3分)结合全文,重点根据第②段,分析作者为什么说“那时候过年似乎是一种生命与生活的仪式”。
22. (3分)如今的年仍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仍有许多传统的年的符号。你的家乡过年时也有许多习俗吧?请列举两例,并说说这种习俗的寓意是什么。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3—26题。
无常(节选)
这些鬼物们,大概都是由粗人和乡下人扮演的。鬼卒和鬼王是红红绿绿的衣裳,赤着脚;蓝脸,上面又画些鱼鳞,也许是龙鳞或别的什么鳞罢,我不大清楚。
鬼卒拿着钢叉,叉环振得琅琅地响,鬼王拿的是一块小小的虎头牌。据传说,鬼王是只用一只脚走路的;但他究竟是乡下人,虽然脸上已经画上些鱼鳞或者别的什么鳞,却仍然只得用了两只脚走路。所以看客对于他们不很敬畏,也不大留心,除了念佛老妪和她的孙子们为面面圆到起见,也照例给他们一个“不胜屏营待命之至”的仪节。
至于我们——我相信:我和许多人——所最愿意看的,却在活无常。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
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
五猖会(节选)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
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下面的表格展示了同学们研读《朝花夕拾》的部分成果,请你相互参照,完成下面的任务。
23. (2分)故事说一说
  两选文均与“赛会”有关。请你简要概括《无常》的主要内容。
无常 五猖会
     《五猖会》记叙了“我”对儿 时急切盼望观看迎神赛节的急切心 情及父亲逼“我”背诵《鉴略》时 “我”的痛苦感受,揭露了封建教 育制度对儿童的摧残。
24. (2分)写法品一品
  两选文均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你就《五猖会》品一品。
无常 五猖会
  《无常》使用了对比的表现手 法,通过无常这一“鬼”的形象和现 实中的“人”对比,刻画了现实生活 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 丑恶面目。   
25. (2分)人物评一评
“无常”富有人情味,“父亲”没有人情味。请你就《无常》评一评。
无常 五猖会
     “父亲”没有人情味。“我”怀着急 切、兴奋的心情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父亲 却强迫“我”背诵《鉴略》,进而冲淡了 “我”急切、兴奋的心情。
26. (2分)主旨探一探
《无常》与《五猖会》同属《朝花夕拾》中的作品,主旨却不相同。请你
就《五猖会》探一探。
无常 五猖会
  描述鲁迅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 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对打 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 子”予以辛辣的嘲讽。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7. (5分)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班级准备开展“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主题活动,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作业软件异军突起。请你围绕“我们该不该使用作业软件”这一问题写一则发言稿 (80字左右)。
任务二:“网络”或许引发了你的联想或想象,请写一首小诗展现互联网世界的样子。(不少于4行;如超过4行,诗行之间用“/”标示。)
28. (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关于网络,你有哪些有趣的、令人回味的故事?请以“我和网络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请发挥联想和想象,以“虚拟世界,一个神秘而美妙的地方……”为开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近日,校团委组织了一场以“现代科技发展使人际关系更紧密还是更疏远”为主题的辩论赛。下面是正方、反方的观点。
正方观点:现代科技发展使人际关系更紧密,网络打破了时空限制,方便人们传达心意,也方便人们结交更多朋友。
反方观点:现代科技发展使人际关系更疏远,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面对面,而你却在玩手机。
你怎么看待现代科技发展与人际关系的关系?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支持正方或反方的观点。
要求:①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③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4张PPT)
人教七上语文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人教2024版七上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七上语文期中模拟测试卷03
范围:第三单元(1-3单元)
(建议用时: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班级开展“我的语文生活”学习活动,小雨和小雯特邀你参与。
1. (2分)小雨的学习从朗读开始,请你选出朗读处理不合适的一项( A )
【解析】A. 谆(zhūn)。
A
A. 小雨注意到易读错的字的读音,他这样读:谆(zūn)谆教导铭(mínɡ)刻在
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B. 小雨希望读出船行速度之快及诗人思君之情,他这样处理节奏:夜发/清溪/向
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C. 小雨想读出母亲年老之状,他这样处理停连(“∨”表示停,“∧”表示
连):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
D. 小雨想强调君子正确的交友之道,他这样处理重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
2. (2分)小雯写了个“吾”字,请你分别加上偏旁组成新的汉字,填入相应
方框内。
A. 恍然大 悟 B. 鸟 语 花香
C. 捂 住嘴巴 D. 梧 桐树




3. (2分)小雨看到武汉古琴台的楹联,觉得联末两个词“红”和“秀”值得反复
吟咏。请你将这两个词还原到楹联中。
上联:虎步登高,国显虎威,啸动华中千里 秀
下联:春风换景,民承春雨,掀开湖北万家 红


4. (3分)小雯在阅读中发现下列句子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并改正。
①某同学作文写道:小明的演讲声情并茂,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咄咄逼人,大家都
为他叫好。
将“咄咄逼人”改为“气势如虹(或符合语境的其他词语)”。
②某报刊消息写道:襄阳古城北以汉水为天然障碍,东、西、南三面凿有护城河。
将“障碍”改为“屏障”。
③某报刊消息写道:来自重庆的游客周先生专程赶到这里,就是为了考验地道的土
家文化。
将“考验”改为“体验”。
5. (3分)七年级将开展“天下国家 革命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准备推出一期
主题展板,请你根据“革命文化”的主题,为展板撰写一段前言(80字以内)。
示例:革命红旗永不倒,红色文化润人心。传承薪火,与时俱进。在这片炽热的
土地上,革命先烈用鲜血谱写了壮丽的诗篇。让我们走进革命文化,聆听先辈的
爱国心声。
6. (8分)诗文以言情。小雯以“古诗文中的友情”为主题辑录了一组古诗文。请
将相应的句子填写在横线上。
我寄愁心与明月,①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
寄》)
夜发清溪向三峡,② 。(李白《峨眉山月歌》)
③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桃花潭水深千尺,④ 。(李白《赠汪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⑤ 。(高适《别董大》)
孤帆远影碧空尽,⑥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⑦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为人谋而不忠乎?⑧ ?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随君直到夜郎西 
思君不见下渝州 
岐王宅里寻常见 
不及汪伦送我情 
天下谁人不识君 
唯见长江天际流 
西出阳关无故人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7—8题)。
原文 批注
晚 望 周 容 独立空庭日没西, 归鸦风急翼难齐。 故园小阁疏篱外, 乌桕梢头各早栖。   周容于诗文书画用工皆勤,时人谓之“画胜于文,诗胜
于画,书胜于诗”。
7.(2分)“独立空庭日没西,归鸦风急翼难齐”所描绘的画
面,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 ,
”所描绘的黄昏画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8.(2分)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一样,
本诗中诗人望着西沉的落日,望见“归鸦”“ ”,想到乌鸦难归巢,自己也有家难回,流露出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翼难齐
故园之思(思
乡之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A)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B)。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
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①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C)然
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②之所学也;吾尝跂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④。
(选自《荀子·劝学》,有删改)
【注释】①干、越、夷、貉:泛指各国家和少数民族。②须臾:片刻。③跂
(qǐ):踮起脚。④彰:清楚,明显。
9. (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词语 解释
结合字形推测 有朋.自远方来
联系常见成语 不临.深溪
迁移课内字词 长而异.俗
根据语境推断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志同道合的友人
面对
不同
广阔
10. (2分)请将“ 而”“ 之”“焉”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 而 ) B. ( 焉 ) C. ( 之 )
11. (2分)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顺 风 而 呼/声 非 加 疾 也/而 闻 者 彰



/
/
12. (2分)请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
缺点。
13. (2分)请从【甲】文中摘录一句话,评价【乙】文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
须臾之所学也”的做法。
思而不学则殆。
14. (2分)【甲】【乙】两文论述学习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甲】文从学习的态度、方法和兴趣方面来论述学习。【乙】文则从后天教育
的重要性来论述学习。
【乙文参考译文】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对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
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
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我曾经整
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
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
有变得洪亮,可是远处的人也能听得很清楚。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读书?
宋宁刚
①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随着教育的普及,读书的门槛似乎没有了。如今,一切
都网络化了,搜索引擎几乎可以帮我们解决一切咨询类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形下,
今天我们还需要读书吗?今天,我们读书的更深理由是什么?
②首先是为了内心的宁静。如今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固然可以从
网络上获得,但随着海量的信息每天如海水一般汹涌而来,在琐碎和浅层次的阅读
中,我们也就难得再有一份内心的宁静。就此而言,读书更像是一种自我修行,让
我们内心重获宁静和澄清,而不是躁动不安。虽然这份安宁,我们也可通过其他如
瑜伽、静坐等方式获得,但读书无疑是最为方便、简易、也最易为人们接受的。
③说起读书,就想起二战时,一位记者在被轰炸后的伦敦抓拍到的一张照片。
照片上,一位中年男子站在轰炸过后的废墟上,面对壁立的书架,浏览书籍。这张
照片之所以感人,在于它显示了书籍对人的强大的吸引力——堪称伟力。它昭示了
书所能给予人的那份宁静与淡定。即便在战火纷飞、性命堪忧之时,书也可以使人
短暂地忘我,不仅不被外在的不堪和难以承受之重所压倒,而且有可能将自身融入
更广大的世界。
④其次是为了社会的和谐。现代社会是一个人们空前闲暇,又空前忙碌的社
会。这听上去似乎有些矛盾,却正好凸显了现代社会的复杂。随着科技的发展,人
类从各种机械性和消耗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节省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然而,人类
似乎并没有因此变得轻松。尤其是身处城市的人们,更多地享用现代技术带来的各
种便捷,却空前忙碌,甚至焦灼。为什么呢?因为现代社会使得人的社会交往空前
繁多,社会关系空前复杂。这对人的精力和耐心都是巨大的考验,因而也对人们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⑤有位读书不多也不大爱读书的朋友曾问我,看你整天读书,有什么用啊?我
说,读书不仅是我工作的一部分,而且也可以让家里少一些闹腾,多一些宁静;少
一些矛盾,多一些安定与和谐。如果社会中多一些爱读书的人,人与人之间的计较
与摩擦,也会少一些——因为他们的心思多不在现实生活中的计较,而在文字所打
开的另一个世界。我甚至想,如果多一些爱读书的人,恐怕我们社会的犯罪率也会
有所降低。
⑥第三是为了生活的品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其中,人们谈论最多、也最有切身感受的是物质生活的巨大改善。总体来
看,我们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都有了极大的
选择性和丰富性。但是人们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并没有那么充盈。生活品质的提
高,除了吃穿住行,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精神的自我丰足。
⑦最后是为了生命的创造。读书也是对人类文明和文化成果的一种了解与传
承。真正的传承不可能抱残守缺,传承本身也是一种发扬,一种创造。阅读与创造
密不可分,阅读对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激发,对人的思维的开拓,是被无数代人
证明了的。
⑧许多天才都谈到阅读对他们的重要性,普通人就更需要阅读的力量。读书最
大的理由,是为了我们美好的现在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15. (2分)下列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
A. 读书、静坐可以让人获得内心的安宁,故作者主张发呆。
B. 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书也能给予人力量与宁静。
C. 在作者看来,读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物质生活的提高。
D. 读书让家庭和谐安宁,也能使社会犯罪率下降。
【解析】A. 文中并未提到作者主张发呆;C. 读书的目的不是主要为了“物质
生活”,它更注重精神层面,包括“内心宁静”“社会和谐”“精神富足”
等;D. 这是作者的美好设想,而非客观事实。
16. (2分)通读全文,说说我们今天为什么读书。
①为了内心的宁静;②为了社会的和谐;③为了生活的品质;④为了生命
的创造。
B
17. (3分)有同学认为下面这段文字可以放在第⑥段和第⑦段之间,你同意吗?为
什么?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得更为开阔的眼界,更为豁达的见解,更具包容性
的思想。这,才是生活品质的真正提高。
示例一:同意。内容上,第⑥段主要谈了读书可以提高生活品质。此段论述了
精神生活的自我丰足。结构上,总结上文观点,对“读书可以提高生活品质”
这一观点作了进一步阐述。与第⑥段最后一句紧密相连,完整充分地阐述这一
观点。 示例二:不同意。阐述不够具体,没有实际例子来证明“读书可以提
高生活品质”这一观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
故乡的年味
曹含清
①到了农历的年末,城市的超市里挂满了玲珑华美的红灯笼,玻璃橱窗上也贴
上了各式花样的剪纸,这些都是年的符号,也是年的名片。我内心深藏的年味儿犹
如一只脆弱不堪的老酒坛被这些符号与名片猛然击碎,老酒倾泻满地,浓郁醇厚的
味道漫然飘散。
②我小的时候,盼望着过年。从农历的腊月二十三开始,接下来的每一天
似乎都是色彩斑斓的,都散发着温馨绵厚的香味儿。村里的老婆婆坐在厚厚的
蒲团上教我们唱着童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
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画画;二十九,去买酒;
年三十,包饺子;大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这首童谣像是我们村里人的过
年指南,千百年来,太阳沿着亘古不变的轨迹东升西落;冬去春来,人们世世
代代遵循着这样的流程过年。
③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是鲁湾逢集的日子。集市上人山人海,热闹沸腾。我
紧跟着父母,看到卖灶糖的嚷着买灶糖,看到卖鞭炮的嚷着买鞭炮,看到卖橘子的
就嚷着买橘子。父母都一一应允,还会给我买一套新衣服。他们平时省吃俭用,不
肯买蔬菜,不肯买猪肉,不肯买水果,到过年的时候却显得很大方。赶集回家的时
候,我们像一只只袋鼠抱着大包小包的年货,跌.跌.撞.撞.走在回家的路上。
④我们一群孩子从小卖铺里买来摔炮装在口袋里,在村巷里跑着玩,随手将摔
炮摔在地面上,噼啪一声锐响,吓得鸡飞狗跳。我们跑累了,就在街上挖几个小圆
坑,玩弹玻璃球的游戏。至今我已经忘记了这种游戏的规则,但是记得自己输了就
将玻璃球送给赢了这场游戏的小伙伴。长大了之后,我发现成人的世界有很多充满
玄机的游戏,比儿童的这种游戏更要残酷,更深刻。
⑤除夕那天天黑之前,父亲会用铁锨在院子里撒下一层新挖的沙土。至今我也
琢磨不透其中的奥妙,很可能是除旧迎新的寓意。吃过了饺子,母亲总是烧开一锅
热水,一家人都要洗脚。母亲说除夕洗脚能够洗掉一年的灾病邪祟,来年一定会消
灾免祸、添福添寿。洗过脚,母亲会向我的口袋里塞钱。她说不管成人或孩子,在
辞旧迎新的时候都应该口袋里有钱,人不能穷到年头岁尾。第二天我们孩子们要早
早起床,并且要自觉醒来,家长不能喊醒。天蒙蒙亮的时候,村里的鞭炮声如同雷
震,我惊醒之后一骨碌从被窝里爬起来,揉揉眼挑起一挂鞭炮,用火柴点燃,随后
一阵噼里啪啦的响声,烟雾腾起,在院子里弥漫。我吃过饭就去找小伙伴们玩,口
袋里母亲给的钱到小卖铺全部换成了玻璃球、泡泡糖和鞭炮。……
⑥我独坐在沙发上回味着被岁月冲淡的年味儿,那时候过年似乎是一种生命与
生活的仪式。我似乎闻到了灶糖的甜香,闻到了枣花馒头的香味儿,闻到了煮猪肉
的浓香,闻到了猪肉白菜馅饺子的美味儿,闻到了鞭炮的气味儿……
(选自美文网,有删改)
18. (2分)仔细阅读文章第⑤段,简要概括作者童年故乡的除夕有哪些习俗。
①在院子里撒下新挖的沙土;②吃过饺子要用热水洗脚;③在辞旧迎新的时候
口袋里要有钱;④第二天要自然早醒,起床放鞭炮。
19. (2分)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跌跌撞撞”原指走路摇晃不稳的样子,文中指小孩子欢蹦乱跳、不按规矩走
路,既写出了过年所购的年货比较多,又突出了孩子们过年购物回家时高兴快
乐的情形。
20. (2分)文章结尾说:“我似乎闻到了灶糖的甜香,闻到了枣花馒头的香味儿,
闻到了煮猪肉的浓香,闻到了猪肉白菜馅饺子的美味儿,闻到了鞭炮的气味
儿……”说说这样写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首尾呼应,照应开头;内容上,点明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故乡年
味的怀念之情。
21. (3分)结合全文,重点根据第②段,分析作者为什么说“那时候过年似乎是一
种生命与生活的仪式”。
①那时过年是人们最重要的节日,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家家户户都
特别重视;②那时作者故乡的年有既定的仪式,人们世世代代必须遵循着这样
的传统流程,是一代代生命的传承。
22. (3分)如今的年仍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仍有许多传统的年的符号。你的
家乡过年时也有许多习俗吧?请列举两例,并说说这种习俗的寓意是什么。
示例:倒贴“福”字,寓意为“福到(倒)了”;贴春联,象征吉祥,增加喜
庆气氛,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贴门神,寓意为避邪除灾,迎祥纳福;给压岁
钱,寓意为“压住邪祟(岁)”;燃放爆竹,增加喜庆气氛,辞旧迎新;拜
年,祝福来年大吉大利……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3—26题。
无常(节选)
这些鬼物们,大概都是由粗人和乡下人扮演的。鬼卒和鬼王是红红绿绿的衣
裳,赤着脚;蓝脸,上面又画些鱼鳞,也许是龙鳞或别的什么鳞罢,我不大清楚。
鬼卒拿着钢叉,叉环振得琅琅地响,鬼王拿的是一块小小的虎头牌。据传说,鬼王
是只用一只脚走路的;但他究竟是乡下人,虽然脸上已经画上些鱼鳞或者别的什么
鳞,却仍然只得用了两只脚走路。所以看客对于他们不很敬畏,也不大留心,除了
念佛老妪和她的孙子们为面面圆到起见,也照例给他们一个“不胜屏营待命之至”
的仪节。
至于我们——我相信:我和许多人——所最愿意看的,却在活无常。他不但活
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只要望
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
来了。
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
五猖会(节选)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
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
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
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
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
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
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
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23. (2分)故事说一说
  两选文均与“赛会”有关。请你简要概括《无常》的主要内容。
无常 五猖会
  




  《五猖会》记叙了“我”对儿
时急切盼望观看迎神赛节的急切心
情及父亲逼“我”背诵《鉴略》时
“我”的痛苦感受,揭露了封建教
育制度对儿童的摧残。
示例:《无常》主要描述鲁迅儿时在乡
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
“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
公正的形象深受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
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
阴间”。 
下面的表格展示了同学们研读《朝花夕拾》的部分成果,请你相互参照,完成
下面的任务。
24. (2分)写法品一品
  两选文均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你就《五猖会》品一品。
无常 五猖会
  《无常》使用了对比的表现手
法,通过无常这一“鬼”的形象和现
实中的“人”对比,刻画了现实生活
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
丑恶面目。   





示例:《五猖会》使用了对比的表
现手法,通过“我”对五猖会的热切期待
与父亲要求“我”背书后的沮丧无奈形成
对比,揭示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
膜,同时也反映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
压制。 
25. (2分)人物评一评
“无常”富有人情味,“父亲”没有人情味。请你就《无常》评一评。
无常 五猖会
  


  “父亲”没有人情味。“我”怀着急
切、兴奋的心情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父亲
却强迫“我”背诵《鉴略》,进而冲淡了
“我”急切、兴奋的心情。
示例:“无常”富有人情味。无
常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对死去的
儿子哭得如此悲伤,所以他决定放儿
子“还阳半刻”,体现了他的同情心。
26. (2分)主旨探一探
  《无常》与《五猖会》同属《朝花夕拾》中的作品,主旨却不相同。请你
就《五猖会》探一探。
无常 五猖会
  描述鲁迅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
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对打
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
子”予以辛辣的嘲讽。   




示例:描述儿时到东关看五猖会前父
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表现了父亲对儿
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
思想习俗的不合理。(主旨多元,意对即
可)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7. (5分)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
式。班级准备开展“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主题活动,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
项完成。
任务一: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作业软件异军突起。请
你围绕“我们该不该使用作业软件”这一问题写一则发言稿 (80字左右)。
示例:我觉得使用这样的软件弊大于利,所以不该使用。作业软件的使用,虽
然能帮助我们高效地完成作业,可是这种“高效使用”,会让我们在学习中养
成一种不去认真思考的坏习惯,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生锈,变得没有自己的
想法。尽管完成了一时的任务,但对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任务二:“网络”或许引发了你的联想或想象,请写一首小诗展现互联网
世界的样子。(不少于4行;如超过4行,诗行之间用“/”标示。)
示例: 网络/你给了我展翅的双翼/给了我开阔的视野/给了我翱翔太空的信念
28. (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关于网络,你有哪些有趣的、令人回味的故事?请以“我和网络
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请发挥联想和想象,以“虚拟世界,一个神秘而美妙的地
方……”为开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近日,校团委组织了一场以“现代科技发展使人际关系更紧密还
是更疏远”为主题的辩论赛。下面是正方、反方的观点。
正方观点:现代科技发展使人际关系更紧密,网络打破了时空限制,方便
人们传达心意,也方便人们结交更多朋友。
反方观点:现代科技发展使人际关系更疏远,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
面对面,而你却在玩手机。
你怎么看待现代科技发展与人际关系的关系?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
一篇作文,支持正方或反方的观点。
要求:①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
的姓名和校名;③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2024版七上语文期中模拟测试卷03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班级开展“我的语文生活”学习活动,小雨和小雯特邀你参与。
1. (2分)小雨的学习从朗读开始,请你选出朗读处理不合适的一项( AA )
A. 小雨注意到易读错的字的读音,他这样读:谆(zūn)谆教导铭(mínɡ)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B. 小雨希望读出船行速度之快及诗人思君之情,他这样处理节奏:夜发/清溪/向 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C. 小雨想读出母亲年老之状,他这样处理停连(“∨”表示停,“∧”表示 连):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
D. 小雨想强调君子正确的交友之道,他这样处理重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
【解析】A. 谆(zhūn)。
2. (2分)小雯写了个“吾”字,请你分别加上偏旁组成新的汉字,填入相应
方框内。
A. 恍然大 悟 B. 鸟 语 花香
C. 捂 住嘴巴 D. 梧 桐树




3. (2分)小雨看到武汉古琴台的楹联,觉得联末两个词“红”和“秀”值得反复吟咏。请你将这两个词还原到楹联中。
上联:虎步登高,国显虎威,啸动华中千里 秀
下联:春风换景,民承春雨,掀开湖北万家 红


4. (3分)小雯在阅读中发现下列句子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并改正。
①某同学作文写道:小明的演讲声情并茂,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咄咄逼人,大家都为他叫好。
将“咄咄逼人”改为“气势如虹(或符合语境的其他词语)”。
②某报刊消息写道:襄阳古城北以汉水为天然障碍,东、西、南三面凿有护城河。
将“障碍”改为“屏障”。
③某报刊消息写道:来自重庆的游客周先生专程赶到这里,就是为了考验地道的土家文化。
将“考验”改为“体验”。
5. (3分)七年级将开展“天下国家 革命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准备推出一期主题展板,请你根据“革命文化”的主题,为展板撰写一段前言(80字以内)。
示例:革命红旗永不倒,红色文化润人心。传承薪火,与时俱进。在这片炽热的土地上,革命先烈用鲜血谱写了壮丽的诗篇。让我们走进革命文化,聆听先辈的爱国心声。
6. (8分)诗文以言情。小雯以“古诗文中的友情”为主题辑录了一组古诗文。请将相应的句子填写在横线上。
我寄愁心与明月,①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夜发清溪向三峡,② 。(李白《峨眉山月歌》)
③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桃花潭水深千尺,④ 。(李白《赠汪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⑤ 。(高适《别董大》)
孤帆远影碧空尽,⑥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⑦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为人谋而不忠乎?⑧ ?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随君直到夜郎西 
思君不见下渝州 
岐王宅里寻常见 
不及汪伦送我情 
天下谁人不识君 
唯见长江天际流 
西出阳关无故人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7—8题)。
原文 批注
晚 望 周 容 独立空庭日没西, 归鸦风急翼难齐。 故园小阁疏篱外, 乌桕梢头各早栖。   周容于诗文书画用工皆勤,时人谓之“画胜于文,诗胜 于画,书胜于诗”。 7.(2分)“独立空庭日没西,归鸦风急翼难齐”所描绘的画 面,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 , ”所描绘的黄昏画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8.(2分)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一样, 本诗中诗人望着西沉的落日,望见“归鸦”“ ”,想到乌鸦难归巢,自己也有家难回,流露出 。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翼难齐
故园之思(思
乡之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A)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B)。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①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C)然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②之所学也;吾尝跂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④。
(选自《荀子·劝学》,有删改)
【注释】①干、越、夷、貉:泛指各国家和少数民族。②须臾:片刻。③跂
(qǐ):踮起脚。④彰:清楚,明显。
9. (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词语 解释
结合字形推测 有朋.自远方来
联系常见成语 不临.深溪
迁移课内字词 长而异.俗
根据语境推断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志同道合的友人
面对
不同
广阔
10. (2分)请将“ 而”“ 之”“焉”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 而 ) B. ( 焉 ) C. ( 之 )



11. (2分)请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顺 风 而 呼/声 非 加 疾 也/而 闻 者 彰
顺 风 而 呼/声 非 加 疾 也/而 闻 者 彰
12. (2分)请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3. (2分)请从【甲】文中摘录一句话,评价【乙】文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做法。
思而不学则殆。
14. (2分)【甲】【乙】两文论述学习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甲】文从学习的态度、方法和兴趣方面来论述学习。【乙】文则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来论述学习。
【乙文参考译文】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对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远处的人也能听得很清楚。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7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读书?
宋宁刚
①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随着教育的普及,读书的门槛似乎没有了。如今,一切都网络化了,搜索引擎几乎可以帮我们解决一切咨询类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形下,今天我们还需要读书吗?今天,我们读书的更深理由是什么?
②首先是为了内心的宁静。如今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固然可以从网络上获得,但随着海量的信息每天如海水一般汹涌而来,在琐碎和浅层次的阅读中,我们也就难得再有一份内心的宁静。就此而言,读书更像是一种自我修行,让我们内心重获宁静和澄清,而不是躁动不安。虽然这份安宁,我们也可通过其他如瑜伽、静坐等方式获得,但读书无疑是最为方便、简易、也最易为人们接受的。
③说起读书,就想起二战时,一位记者在被轰炸后的伦敦抓拍到的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位中年男子站在轰炸过后的废墟上,面对壁立的书架,浏览书籍。这张照片之所以感人,在于它显示了书籍对人的强大的吸引力——堪称伟力。它昭示了书所能给予人的那份宁静与淡定。即便在战火纷飞、性命堪忧之时,书也可以使人短暂地忘我,不仅不被外在的不堪和难以承受之重所压倒,而且有可能将自身融入更广大的世界。
④其次是为了社会的和谐。现代社会是一个人们空前闲暇,又空前忙碌的社会。这听上去似乎有些矛盾,却正好凸显了现代社会的复杂。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从各种机械性和消耗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节省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然而,人类似乎并没有因此变得轻松。尤其是身处城市的人们,更多地享用现代技术带来的各种便捷,却空前忙碌,甚至焦灼。为什么呢?因为现代社会使得人的社会交往空前繁多,社会关系空前复杂。这对人的精力和耐心都是巨大的考验,因而也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⑤有位读书不多也不大爱读书的朋友曾问我,看你整天读书,有什么用啊?我说,读书不仅是我工作的一部分,而且也可以让家里少一些闹腾,多一些宁静;少一些矛盾,多一些安定与和谐。如果社会中多一些爱读书的人,人与人之间的计较与摩擦,也会少一些——因为他们的心思多不在现实生活中的计较,而在文字所打开的另一个世界。我甚至想,如果多一些爱读书的人,恐怕我们社会的犯罪率也会有所降低。
⑥第三是为了生活的品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人们谈论最多、也最有切身感受的是物质生活的巨大改善。总体来看,我们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都有了极大的选择性和丰富性。但是人们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并没有那么充盈。生活品质的提高,除了吃穿住行,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精神的自我丰足。
⑦最后是为了生命的创造。读书也是对人类文明和文化成果的一种了解与传承。真正的传承不可能抱残守缺,传承本身也是一种发扬,一种创造。阅读与创造密不可分,阅读对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激发,对人的思维的开拓,是被无数代人证明了的。
⑧许多天才都谈到阅读对他们的重要性,普通人就更需要阅读的力量。读书最大的理由,是为了我们美好的现在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15. (2分)下列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
B
A. 读书、静坐可以让人获得内心的安宁,故作者主张发呆。
B. 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书也能给予人力量与宁静。
C. 在作者看来,读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物质生活的提高。
D. 读书让家庭和谐安宁,也能使社会犯罪率下降。
【解析】A. 文中并未提到作者主张发呆;C. 读书的目的不是主要为了“物质生活”,它更注重精神层面,包括“内心宁静”“社会和谐”“精神富足”等;D. 这是作者的美好设想,而非客观事实。
16. (2分)通读全文,说说我们今天为什么读书。
①为了内心的宁静;②为了社会的和谐;③为了生活的品质;④为了生命的创造。
17. (3分)有同学认为下面这段文字可以放在第⑥段和第⑦段之间,你同意吗?为什么?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得更为开阔的眼界,更为豁达的见解,更具包容性的思想。这,才是生活品质的真正提高。
示例一:同意。内容上,第⑥段主要谈了读书可以提高生活品质。此段论述了精神生活的自我丰足。结构上,总结上文观点,对“读书可以提高生活品质”这一观点作了进一步阐述。与第⑥段最后一句紧密相连,完整充分地阐述这一观点。 示例二:不同意。阐述不够具体,没有实际例子来证明“读书可以提高生活品质”这一观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
故乡的年味
曹含清
①到了农历的年末,城市的超市里挂满了玲珑华美的红灯笼,玻璃橱窗上也贴上了各式花样的剪纸,这些都是年的符号,也是年的名片。我内心深藏的年味儿犹如一只脆弱不堪的老酒坛被这些符号与名片猛然击碎,老酒倾泻满地,浓郁醇厚的味道漫然飘散。
②我小的时候,盼望着过年。从农历的腊月二十三开始,接下来的每一天似乎都是色彩斑斓的,都散发着温馨绵厚的香味儿。村里的老婆婆坐在厚厚的蒲团上教我们唱着童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画画;二十九,去买酒;年三十,包饺子;大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这首童谣像是我们村里人的过年指南,千百年来,太阳沿着亘古不变的轨迹东升西落;冬去春来,人们世世代代遵循着这样的流程过年。
③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是鲁湾逢集的日子。集市上人山人海,热闹沸腾。我紧跟着父母,看到卖灶糖的嚷着买灶糖,看到卖鞭炮的嚷着买鞭炮,看到卖橘子的就嚷着买橘子。父母都一一应允,还会给我买一套新衣服。他们平时省吃俭用,不肯买蔬菜,不肯买猪肉,不肯买水果,到过年的时候却显得很大方。赶集回家的时候,我们像一只只袋鼠抱着大包小包的年货,跌.跌.撞.撞.走在回家的路上。
④我们一群孩子从小卖铺里买来摔炮装在口袋里,在村巷里跑着玩,随手将摔炮摔在地面上,噼啪一声锐响,吓得鸡飞狗跳。我们跑累了,就在街上挖几个小圆坑,玩弹玻璃球的游戏。至今我已经忘记了这种游戏的规则,但是记得自己输了就将玻璃球送给赢了这场游戏的小伙伴。长大了之后,我发现成人的世界有很多充满玄机的游戏,比儿童的这种游戏更要残酷,更深刻。
⑤除夕那天天黑之前,父亲会用铁锨在院子里撒下一层新挖的沙土。至今我也琢磨不透其中的奥妙,很可能是除旧迎新的寓意。吃过了饺子,母亲总是烧开一锅热水,一家人都要洗脚。母亲说除夕洗脚能够洗掉一年的灾病邪祟,来年一定会消灾免祸、添福添寿。洗过脚,母亲会向我的口袋里塞钱。她说不管成人或孩子,在辞旧迎新的时候都应该口袋里有钱,人不能穷到年头岁尾。第二天我们孩子们要早早起床,并且要自觉醒来,家长不能喊醒。天蒙蒙亮的时候,村里的鞭炮声如同雷震,我惊醒之后一骨碌从被窝里爬起来,揉揉眼挑起一挂鞭炮,用火柴点燃,随后一阵噼里啪啦的响声,烟雾腾起,在院子里弥漫。我吃过饭就去找小伙伴们玩,口袋里母亲给的钱到小卖铺全部换成了玻璃球、泡泡糖和鞭炮。……
⑥我独坐在沙发上回味着被岁月冲淡的年味儿,那时候过年似乎是一种生命与生活的仪式。我似乎闻到了灶糖的甜香,闻到了枣花馒头的香味儿,闻到了煮猪肉的浓香,闻到了猪肉白菜馅饺子的美味儿,闻到了鞭炮的气味儿……
(选自美文网,有删改)
18. (2分)仔细阅读文章第⑤段,简要概括作者童年故乡的除夕有哪些习俗。
①在院子里撒下新挖的沙土;②吃过饺子要用热水洗脚;③在辞旧迎新的时候口袋里要有钱;④第二天要自然早醒,起床放鞭炮。
19. (2分)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跌跌撞撞”原指走路摇晃不稳的样子,文中指小孩子欢蹦乱跳、不按规矩走路,既写出了过年所购的年货比较多,又突出了孩子们过年购物回家时高兴快乐的情形。
20. (2分)文章结尾说:“我似乎闻到了灶糖的甜香,闻到了枣花馒头的香味儿,闻到了煮猪肉的浓香,闻到了猪肉白菜馅饺子的美味儿,闻到了鞭炮的气味儿……”说说这样写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首尾呼应,照应开头;内容上,点明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故乡年味的怀念之情。
21. (3分)结合全文,重点根据第②段,分析作者为什么说“那时候过年似乎是一种生命与生活的仪式”。
①那时过年是人们最重要的节日,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家家户户都特别重视;②那时作者故乡的年有既定的仪式,人们世世代代必须遵循着这样的传统流程,是一代代生命的传承。
22. (3分)如今的年仍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仍有许多传统的年的符号。你的家乡过年时也有许多习俗吧?请列举两例,并说说这种习俗的寓意是什么。
示例:倒贴“福”字,寓意为“福到(倒)了”;贴春联,象征吉祥,增加喜庆气氛,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贴门神,寓意为避邪除灾,迎祥纳福;给压岁钱,寓意为“压住邪祟(岁)”;燃放爆竹,增加喜庆气氛,辞旧迎新;拜年,祝福来年大吉大利……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3—26题。
无常(节选)
这些鬼物们,大概都是由粗人和乡下人扮演的。鬼卒和鬼王是红红绿绿的衣裳,赤着脚;蓝脸,上面又画些鱼鳞,也许是龙鳞或别的什么鳞罢,我不大清楚。
鬼卒拿着钢叉,叉环振得琅琅地响,鬼王拿的是一块小小的虎头牌。据传说,鬼王是只用一只脚走路的;但他究竟是乡下人,虽然脸上已经画上些鱼鳞或者别的什么鳞,却仍然只得用了两只脚走路。所以看客对于他们不很敬畏,也不大留心,除了念佛老妪和她的孙子们为面面圆到起见,也照例给他们一个“不胜屏营待命之至”的仪节。
至于我们——我相信:我和许多人——所最愿意看的,却在活无常。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
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
五猖会(节选)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
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下面的表格展示了同学们研读《朝花夕拾》的部分成果,请你相互参照,完成下面的任务。
23. (2分)故事说一说
  两选文均与“赛会”有关。请你简要概括《无常》的主要内容。
无常 五猖会
     《五猖会》记叙了“我”对儿 时急切盼望观看迎神赛节的急切心 情及父亲逼“我”背诵《鉴略》时 “我”的痛苦感受,揭露了封建教 育制度对儿童的摧残。
示例:《无常》主要描述鲁迅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深受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24. (2分)写法品一品
  两选文均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你就《五猖会》品一品。
无常 五猖会
  《无常》使用了对比的表现手 法,通过无常这一“鬼”的形象和现 实中的“人”对比,刻画了现实生活 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 丑恶面目。   
示例:《五猖会》使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我”对五猖会的热切期待与父亲要求“我”背书后的沮丧无奈形成对比,揭示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同时也反映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25. (2分)人物评一评
“无常”富有人情味,“父亲”没有人情味。请你就《无常》评一评。
无常 五猖会
     “父亲”没有人情味。“我”怀着急 切、兴奋的心情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父亲 却强迫“我”背诵《鉴略》,进而冲淡了 “我”急切、兴奋的心情。
示例:“无常”富有人情味。无常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对死去的儿子哭得如此悲伤,所以他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体现了他的同情心。
26. (2分)主旨探一探
《无常》与《五猖会》同属《朝花夕拾》中的作品,主旨却不相同。请你
就《五猖会》探一探。
无常 五猖会
  描述鲁迅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 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对打 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 子”予以辛辣的嘲讽。   
示例:描述儿时到东关看五猖会前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主旨多元,意对即可)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7. (5分)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班级准备开展“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主题活动,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作业软件异军突起。请你围绕“我们该不该使用作业软件”这一问题写一则发言稿 (80字左右)。
示例:我觉得使用这样的软件弊大于利,所以不该使用。作业软件的使用,虽然能帮助我们高效地完成作业,可是这种“高效使用”,会让我们在学习中养成一种不去认真思考的坏习惯,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生锈,变得没有自己的想法。尽管完成了一时的任务,但对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任务二:“网络”或许引发了你的联想或想象,请写一首小诗展现互联网世界的样子。(不少于4行;如超过4行,诗行之间用“/”标示。)
示例: 网络/你给了我展翅的双翼/给了我开阔的视野/给了我翱翔太空的信念
28. (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关于网络,你有哪些有趣的、令人回味的故事?请以“我和网络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请发挥联想和想象,以“虚拟世界,一个神秘而美妙的地方……”为开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近日,校团委组织了一场以“现代科技发展使人际关系更紧密还是更疏远”为主题的辩论赛。下面是正方、反方的观点。
正方观点:现代科技发展使人际关系更紧密,网络打破了时空限制,方便人们传达心意,也方便人们结交更多朋友。
反方观点:现代科技发展使人际关系更疏远,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面对面,而你却在玩手机。
你怎么看待现代科技发展与人际关系的关系?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支持正方或反方的观点。
要求:①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③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