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2 22:3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二上8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从内容上看
《古诗二首》是统编本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的两首古诗分别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两首诗都描写了诗人所见的祖国山河风光,《登鹳雀楼》还写了诗人赏景后感悟的人生哲理。《望庐山瀑布》用夸张的手法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从语言表达上看
两首诗写景的方法有相同之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山,“黄河入海流”写近景——水,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描写了登上鹳雀楼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望庐山瀑布》的前两句从一个“遥看”能发现诗人也是先写远景——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后两句是近看,运用了夸张和想象写出了岩壁的高陡,又写出水流之急,突出整个瀑布的雄伟气势。
(三)从插图习题看
课文插图具有浓郁的中国风,诗画对应,教学中可以借助图画,激发学生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课后第二题“读诗句,想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就可以运用读诗想象、对照图画等方法加以训练。课后第三题从不同层面让学生积累词语,这些词语大多以景色描写的居多,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借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感受和记忆。
学情分析
(一)字词学习
本课中需要认读11个生字,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可以进行自主学习,难度不大,其中“烟、穷、布、炉、层”等生字可以联系生活和学生课外识字进行复现和学习。“川、尽、欲、瀑、依、遥”等字生活中接触较少,有的本身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可以通过词语拓展、借助偏旁、结合诗句等加以理解和记忆,并鼓励学生主动积累。
(二)内容理解
二年级上册学生经历一年级的学习,对古诗文背诵已有一定数量积累并且有兴趣背诵,但借助诗的意境读得朗朗上口还需要教师指导和帮助,对于理解诗的情感和诗中蕴含的道理还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语言目标
(1)认识“依”“尽”等11个生字,会写“依”“黄”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说说诗句的意思。
2.思维目标
(1)能初步发现作者写景的方法和顺序,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
(2)让学生看图想象、借词想象理解诗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价值目标
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初步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有感情读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环节一:找一找,说一说,揭示课题
【教师课堂行为】
1.教师出示中国地图,学生找一找浙江——湖州——长兴。
2.地图上你还了解哪些地方,指一指,说一说。
3. 引导学生了解两首诗中“鹳雀楼”在山西运城,“庐山瀑布”在江西九江。揭示课题。
4.明确本节课学习《登鹳雀楼》。
【学生学习活动】
1.背诵《神州谣》。
2.根据老师的动态地图找家乡。
3.介绍你了解的其他地方。
4.找山西和江西在哪儿?
5.读课题,了解两首诗中“鹳雀楼”在山西运城,“庐山瀑布”在江西九江。
【设计意图】紧扣单元主题,从“神州”和中国地图入手,通过复习旧知和图片让学生对祖国地大物博有初步的印象。
环节二:读好诗,认生字
【教师课堂行为】
1.板书诗题,教学“楼”的书写,简介“黄鹤楼” 。出示:“天下第一楼” 鹳雀楼图片读好名字。楼名有来历,猜猜这座楼的名字是怎么来的。(“鹳雀”指的是水鸟。相传这座楼建成后,每天有许多美丽的水鸟前来,人们就取了这个名)。
2.简介诗人。这座楼不仅吸引水鸟,还吸引了许多诗人来浏览。他们都在这里写过诗,其中写的最好的就是一位姓王的诗人,(出示:王之涣 指名读,齐读)听说过他吗?(师简介。)
3.出示学习活动要求:自由大声地读;不认识的字请拼音帮忙;不说停就一直读。
4.组织反馈,预设重点:“尽”、“层”。
5.读通顺了还要读的好听,师领读、师生对读,听出节奏;划上节奏线,再次跟读、齐读。
【学生学习活动】
1.读诗题。
2.根据学习活动要求大声读课文。
3.指名读诗,相机学习“尽”“层”。
生字“尽” jìn
①用完,达到极端。(尽情 尽头 尽兴 尽善尽美 山穷水尽 无穷无尽)
②死亡。(自尽 同归于尽)
③用力完成。(尽力 尽心 尽职)
④全部,所有的。( 详尽 前功尽弃 应有尽有)
生字“层”cénɡ
①重叠,重复。(层叠 层出不穷)
②重叠事物的一个部分。(楼层 云层 表层 顶层)
4.根据老师示范,训练读的有节奏,有韵味。
【设计意图】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低年级学生学习重点就在识字和朗读,通过多种形式反复读,让学生读好诗,认好字。
2.识字教学层层落实,突出字义理解,让学生学以致用。
环节三:想画面,解诗意
【教师课堂行为】
1.读一读第一首诗的第一句,你脑海中出现怎样的画面。
(1)在这句诗中,你能看到什么?(板书:白日 山)指导在书上圈出来。
(2)理解“依”。
让学生贴板画(白日和山各在哪儿?)
拓展:微故事(就是只有一句话的故事。)
①每天晚上,月月都要依偎在妈妈身边听个故事再睡觉。(依偎)
②每次从外婆家回来时,我都依依不舍地拉着外婆的手不肯走。(依依不舍)
现在你知道白日应该在哪个位置了吗?想像说话:太阳是舍不得谁呀?
(3)理解“尽”
(继续贴)再过一会儿,你估计这太阳会走到哪个位置了?
思考:那这句诗里,太阳是升呢还是落呢?哪个字告诉你的?
(4)读好诗句。
2.第二句——“黄河入海流”。
(1)像刚才学习第一句一样,我们先做什么?(找到诗中的两个景物圈出来)
板书:黄河 海(黄河是一条河,海就是汪洋大海。)
(2)(补充完诗句)你能想像这句诗又是写了怎样的美景吗?
(3)引导看微课。我们离黄河太远,没见过黄河的景色,所以有点难以想像。
(4)交流黄河留给自己的印象。再次试着说说诗句写的画面。
3.学习三、四两句。
(1)多读几遍,边读边想像画面。
(2)出示微故事。
学生选择,引导思考:为什么都送这两行诗呢?
4.总结发现。
(1)教师导语引导学生读诗: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远远看见:“白日依山尽”,低头近看,看见“黄河入海流”。他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引导学生发现诗人先写景后抒情,先远看再近看。
【学生学习活动】
1.读一读第一首诗的第一句,你脑海中出现怎样的画面。
(1)在这句诗中,你能看到什么?在书上圈出来
(2)理解“依”
(贴板画)白日和山各在哪儿?
根据微故事理解“依”在诗句中的意思。
(3)理解“尽”
再过一会儿,你估计这太阳会走到哪个位置了?(继续贴版画)
思考:那这句诗里,太阳是升呢还是落呢?哪个字告诉你的?
(4)读好诗句。
2.第二句——“黄河入海流”。
(1)像刚才学习第一句一样,我们先做什么?(找到诗中的两个景物圈出来)
板书:黄河 海(黄河是一条河,海就是汪洋大海。)
(2)(补充完诗句)你能想像这句诗又是写了怎样的美景吗?
(3)看微课。(黄河)
(4)交流黄河留给自己的印象。再次试着说说诗句写的画面。
3.学习三、四两句。
(1)多读几遍,边读边想像画面。
(2)微故事。
①一个同学过生日,他爸爸送了他一本本子,在上面写了两句诗……
②一位书法老师,每次给毕业的学生送作品,都是两句诗……
思考:他们为什么都送这两行诗呢?
(3)再读三四句。
4.读诗发现
(1)根据教师导语读诗。
(2)发现诗人第一句是远看,第二句是近看,三四句是思考。
(3)再齐读整首诗。
【设计意图】1.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通过想画面,摆一摆,微故事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积累对重点字词的理解,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2.利用微课《黄河》让学生直观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通过画面想象,丰厚景象,突出单元人文重点。
3.后两句诗是千古名句又富有哲理,学生理解有难度,通过两个层次,不断深入,先是表面理解:想象再上一层楼看到的画面;再是通过微故事送诗句,明白内涵的意思。以此全面理解诗句。
环节四:背诵诗,学写字
【教师课堂行为】
1.指导背诵。
2.学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依、尽、黄、层”读生字,组词。
(2)观察发现,相互提醒。
(3)重点预设与强调每个字关键笔画。
(4)比较发现:“尽”“层”相似之处。
教师将相同部分变红。
(5)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展评。
【学生学习活动】
1.背诵。
借助填空——借助图片——完全背诵
2.学写字。
(1)读生字,组词“依、尽、黄、层”。
(2)观察发现,相互提醒。
尽:上宽下窄,“尺”罩住下方两点。尽量写的舒展;下放亮点斜向平行,都收笔与竖中线。
黄:上部扁、宽,中下部长、窄,第四笔横长。
层:“尸”从上、左包围“云”,全字上窄下宽。
(3)比较发现。
“尽”“层”上部有相似之处“尸”。
(4)看教师范写,练写,展评。
评价标准:
正确★
按要求位置准确★
整洁★
3.抄写整首诗(填空形式)
【设计意图】1.基于儿童基础,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背诵,重点在后进生的背诵。
2.二年级学生有观察写字的能力,本课中“楼”已经在课题时教学,“依”左右结构因为第一单元园地的“书写提示”学生也基本掌握。因此重点在其他结构字形的分析。
课后延伸
收集其他描写祖国山河的诗,读一读,争取多背一首。
【设计意图】1.积累优秀诗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和核心素养发展需要。
2.课外再积累将价值目标更加丰厚。
板书设计
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看:远--近 上--下
想:更上一层楼
第2课时
环节一:积累分享,引入新课。
【教师课堂行为】
1.引导学生分享收集的描写祖国山河的诗句。
2. 课件出示:庐山风光图,教师解说: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山峰重叠,非常雄伟壮丽。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庐山的美?
3.揭示课题,读题,谁能用这个“望”字组词?你觉得在这儿应该用哪个词更准确些?学习生字“瀑布”。
4.了解诗人:李白。
【学生学习活动】
1.将课外收集的描写祖国山河的诗句与同学分享,最好能背下来。
2.欣赏庐山风光图片,用一个词形容看到的庐山:烟雾缥缈、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山清水秀……
3.读题,给“望”组词,根据诗选择理解。
4.学习“瀑布”你知道什么是瀑布吗?(图上指一指)
出示词典意思:从悬崖或陡坡上倾泻的水流。
5.初步交流对李白的了解。
【设计意图】1.课内与课外连接,一是检查学生积累情况,也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古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图片配乐欣赏,运用积累赞美庐山,激发学生的情感,对诗文有初步印象感受。
3.通过组词、看图、查词典等多种形式理解诗题,学习生字,渗透多种方法。
环节二:读诗理解,想象画面
【教师课堂行为】
1.回顾前一首诗读诗的要求和方法。
2.学生运用方法读诗。
3.反馈读诗,学习生字“遥”“川”。
4.划上节奏线读一读。师生合作读,指名读,齐读。
5.读诗想画面,理解诗意。
(1)第一二句。
①读诗句,学习“炉、烟”看偏旁。借助图片理解“香炉”“紫烟”(课件出示:香炉峰图)。
学习“挂”你平时看见什么是挂着的?
②再读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③交流预设重点:
◆第一句诗中哪一个字写出了紫烟的美?(生)能说说你的体会吗?(板书:生)
太阳出来了,紫烟把庐山唤醒了,鸟儿也开始婉转啼叫,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学生读诗句。
◆“挂”字你体会到什么?
(2)第三四句。
①这是一条怎样的瀑布?
②瀑布的快、急、猛、长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板书:快 猛 长)这瀑布简直太雄伟太壮观了。
③拓展其他夸张写法诗句。
④站在这瀑布下的李白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板书:疑)
⑤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呢?
6. 指导朗读,注重节奏韵律,重点把握“生、挂、飞流直下、疑、落九天”
教师导语引导学生朗读。诗人李白来到庐山,远远望见: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千川;走进一看惊叹道:飞流直下三千尺,意识银河落九天。
【学生学习活动】
1.回顾前一首诗读诗的要求和方法。
读正确,读的好听(有节奏)。
2.运用方法读诗。
3.读诗,学习生字“遥”“川”。
遥:yáo 远
远远地望——遥望;远距离控制——遥控;领先的很多相差很远——遥遥领先
川:chuān (看微课了解“川”的演变)
川:河流(冰川 河川 山川)
4. 划上节奏线读一读。师生合作读,指名读,齐读。
5.读诗想画面,理解诗意。
(1)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①读诗句,学习“炉、烟”看偏旁,都是“火”字旁。诗句中“香炉”指什么?“烟”是什么?(课件出示:香炉峰图)
你看到了什么?
②这一句诗中哪一个字写出了紫烟的美?(生)能说说你的体会吗?(板书:生)
③教师导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2)学习三四句。
①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一条怎样的瀑布?
②从“飞流直下”看出瀑布快、急、猛。从“三千尺”看出瀑布太长了。
③瀑布的快、急、猛、长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这瀑布简直太雄伟太壮观了。)
④拓展其他夸张写法诗句:(读,积累)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白发三千丈,源头是个长。
(课件出示:银河图,仙境图)
⑤站在这瀑布下的李白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你从哪个字能体会到李白的这种心境?(板书:疑)
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呢?
6. 指导朗读,注重节奏韵律,重点把握“生、挂、飞流直下、疑、落九天”。
在教师导语下读好这首诗。
【设计意图】1. 将字词学习和理解与诗句的理解结合,达到音形义的结合。识字方法注重多角度,多形式。
2. 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登鹳雀楼》之后放手学生运用方法,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点拨和提升,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语文能力。
3. 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诗人表达方法,对夸张手法,进行拓展积累,对学生以后遇见会举一反三。
环节三:对比写法,拓展积累
【教师课堂行为】
1.诗读到这儿,你会背了吗?假如你是李白,请你来吟一吟这首诗。出示图片,学生角色扮演(李白)。
2.本课我们学习了两首诗,一是写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看到的美景,一是李白看到庐山瀑布留下的诗篇。两位诗人写景,你有什么发现吗?两首诗对比读一读,和同伴一起讨论。
3.反馈,教师板书。
4.你还知道哪些写祖国山河的古诗。
【学生学习活动】
1.背诵诗。(借助图片,角色体验吟诗)
2.对比两首诗诗人写景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一定顺序,两首诗:远到近,上到下,先写看到的,再写想到的),也有不同之处。
3.你还知道哪些写祖国山河的古诗。根据教师出示,学生朗读,选择喜欢的多读一读。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设计意图】1. 引导学生以思辨的思维,以写作的角度了解诗人的写法,同时为以后学习写景诗做好准备。
2.在学生积累的基础上,教师选择优秀诗文进行拓展积累让古诗学习更有效。
环节四:写字抄诗。
【教师课堂行为】
1.学习写字。
(1)出示要写生字“照、炉、烟、挂、川”学生读,组词。
(2)出示词语,学生积累理解。
(3)观察生字,发现、提醒。
(4)范写“照、挂”学生练写、展评。
2.抄写古诗(填空形式)。
【学生学习活动】
1.学习写字。
(1)读要写生字“照、炉、烟、挂、川”,组词。
(2)积累理解:
烟云——烟消云散
山川——名山大川
(3)观察生字。
照:上面大下面窄,四点底四点的方向有区别。
炉、烟、挂: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炉、挂”左右有穿插
(4)范写“照、挂”学生练写、展评。
2.抄写古诗(填空形式)。
环节五:自我评价
【教师课堂行为】
1.指导学生根据评价单进行评价。
2.反馈评价表,非常棒得5星,有一处问题得4星,有两处问题得3星,有三处以上问题为进步潜力大。鼓励学生加油!
【学生学习活动】
根据评价单自我评价。
课后延伸
给诗句配画,并向家长和同伴介绍。
【设计意图】1. 将诗句描写景象画下来并介绍,不仅是对诗句的理解,也学生口语表达和其他综合素养的综合训练,一举多得,学生喜欢。
通过自己选择诗句,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发展。
板书设计
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唐 王之涣 唐 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