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赤壁赋》
《登泰山记》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人文主题:自然情怀。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自然往往不是作为人对立面的客观世界,而是一个能够用来作为情感寄托,甚至能和人沟通情感的灵性世界。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徐霞客登临黄山,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苏轼漫步西湖,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杜甫面对泰山,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心雕龙神思》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任务活动一 :总体阅读两篇文章,整体把握。
梳理“游踪”
赤壁赋 登泰山记
何人
何时
何故
何地
何景
梳理“游踪”
苏子与客
姚鼐与知府朱孝纯子颍
元丰五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因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
黄州赤壁
泰山
月光下的江面及联想历史人物
日落与日出的壮美及人文景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丁未
姚鼐因自己病羸、双亲高龄需奉养为由致仕。
《赤壁赋》 游赤壁经过 观月出 景象 历史人物
重点语句
各自特点
泛舟游赤壁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淡雅朦胧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短暂渺小
任务活动二 月照为玉,日出为明——赏析散文写景
《登泰山记》 登泰山经过 观日出景象 沿途自然与人文景观
重点语句
各自特点
京师(乘、历、穿、越)→泰安
(由)南麓(循)中谷(越)中岭(天门)(复循)西谷(遂至)山巅
远;高;险
壮阔;雄浑
高峻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浓烈
变化多端
雄伟壮阔
岱祠
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
道中石刻
三多
三无
三少
自然山水 安放心灵
暂将心灵寄山水,神与物契我自安。
苏轼“夜游赤壁”——对比—— 姚鼐“登山临雪”
苏轼被贬黄州,仕途坎坷,人生低谷,夜游赤壁,
把悲喜之情与超然物外的人生之理融入赤壁“水月”中 ,
实现了乐观豁达的精神突围。
姚鼐养亲辞官,仕途尽头,人生路口,登山临雪,
把赞美之情与攀登以历绝美的人生之理融入苍山“风雪”中,
实现了超然洒脱的心灵安放。
异中有同
任务活动三:情感变化,蕴含的哲理,创作目的
赤壁赋 登泰山记
情感变化 乐——悲——乐 喜悦——洒脱
蕴含的哲理 超然物外 以历绝美
创作目的 精神突围、豁达成熟 心灵安放、华丽转身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苏轼:在矛盾中走向理性 旷达
姚鼐:在激荡中走向淡定 自足
在山水中寄托了苏轼和姚鼐经历人生大转折时,复杂而深邃的思考和感悟。
1. 《赤壁赋》:主客问答,儒道对话。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顺其自然,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任务活动四 : 赋体游记,各臻其妙
《赤壁赋》 语句
情思
儒家思想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举酒属客,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以美人比君,可见忠君之殷切;情怀悠远,思为世用,建功立业,成就人生积极入世。
忧患意识
道家思想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渴望凭虚御风,超尘出世,顺乎自然,获得精神的超脱
庄子的“齐物论”
2.《登泰山记》:学者游记,丰赡博雅
姚鼐在《惜报尺牍与陈硕士》中说:“以考证累其文,则是弊耳;以考证助文之境,正有佳处。”桐城派的文章有“重学问和考据”的特色,这是一篇学者游记,请找出文中的考证文字,并说明其作用。
桐城派主张义理、考据、文章缺一不可。在这篇文章中,这点体现得是很好的。单说考据,文中处处可见。“古长城”、“三谷”、“环水”、“东谷”、“石刻”、“天门”等都是作者考证的内容。
1.《赤壁赋》呈现的美是多方面的,请你就语言方面来简单谈谈本文之美。
(1)骈散相间形成句式参差之美。
(2)比喻连缀形成情感流转之美。
任务活动五:体味散文的语言特色。
(3)反问叠用形成文势起伏之美。“何为其然也?”主人的发问引起了客人的滔滔议论。该段议论中三个反问句蝉联叠用,结构上形成排比,文笔一气而下,纵横驰骋,全力以赴铺陈曹操英姿勃发、踌躇满志的形象。
(4)关联相扣形成音节铿锵之美。客的议论自然引发了主人的人生感慨。在这段本该枯燥的议论性文字中,作者巧妙运用了“而”“盖”“则”“且夫”“苟非”“虽”等关联词语,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气势。
(5)前后呼应形成文脉贯通之美。文末“客喜而笑”的“喜”和“笑”,与前文“饮酒乐甚”的“乐”,以及“怨”“慕”“泣”“诉”“愀然”“哀”“羡”等描写感情变化的词语是联属一气的。此乃全文情感发展的线索,直贯通篇。
2.《登泰山记》在桐城派古文中风格独具,这和姚鼐对语言的灵活运用是分不开的,请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1)善用传神的动词。如“乘风雪”的“乘”字,从人身不由己,只能随风雪而行的动作里,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自”“历”“穿”“越”“至”几个动词蝉联而下,既吻合描写对象,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写出了他急于登泰山的浓厚游兴。
(2)善用准确、凝练的语言。作者善于把握住泰山独特的自然景象,选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如文中写傍晚雪山的光亮是“明烛天南”,而写夕阳余辉则称“晚日照城郭”,一个“烛”字,一个“照”字,很细致地区分出两种不同光亮的强弱。
(3)善用修辞,巧于衬托、照应。文中所记多为静景,但作者往往能运用修辞来化静为动。如白雪覆盖着山峰,是一幅静谧的图景,作者却称之为“苍山负雪”,赋予了它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再如以夕阳晚照的幽静美来衬托日出的雄奇美,以旅途的艰辛、气候的恶劣来反衬游志之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