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调研测试 历史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调研测试 历史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2 15:2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宝安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调研测试卷高三历史
2024.1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和学校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并正确粘贴条形码。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的信息点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或草稿纸上,其答案一律无效。
3.本试卷分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据统计,目前已报道的商周时期有铭(文字)背铜器已超过20000件。其中,典型代表有记载周人伐商的利簋、铭刻“宅兹中国”的何尊(如图)、载有周王与家族世系的史墙盘等。据此判断,这些青铜器( )
A. 标志着中国已进入青铜时代 B. 是研究分封制度的唯一实证
C. 彰显夏商官营制造业的盛况 D. 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2. 西汉官员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存问窨老孤寡”“所部吏民爱敬焉”,后“举贤良为大司农丞……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衣”。上述材料可用于说明西汉时期( )
A. 社会基层组织开始建立 B. 大司农负责官员的考核
C. 官员选拔公正政治清明 D. 官吏为政注重优抚老弱
3. 敦煌文书多见唐中叶以后雇工契,如唐宣宗大中八年(854)某人雇长工,契约中写明工期和酬劳,规定受雇者必须认真劳作,不得旷工,“若先悔者,罚青麦十驮”。由此可推知当时( )
A. 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 B. 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
C. 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D. 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4. 宋徽宗时,东京汴梁(今开封)有150万常住人口。其中,各种暂住京城的浮客(流动人口),远超本地人口。浮客可以四处游历,不会因无“过所”(古代用于关卡通行证明的官文书)就被流放边疆或发配去做苦役。这种变化,可溯源于( )
A. 魏晋时期租调制 B. 隋朝均田制 C. 唐朝两税法改革 D. 宋转运司制
5. 乾隆元年所纂《山东通志·田赋志》:“任之土者谓之赋,任之力者谓之役。今则滋生人已免其徭,而原额之丁又编入地亩,是无所谓役也。故以‘田赋’总之。”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百姓赋役获免除 B. 地丁合并征收 C. 各民族平等征收 D. 人身束缚加强
6. 1870年,法国哈瓦斯通讯社(专业从事新闻信息采集、发布的传播机构)、德国沃尔夫通讯社、英国路透社缔结“连环同盟协定”,规定路透社拥有国际通讯社在华垄断经营权。1871年国际电报线路连通上海后,路透社在上海建立办事处,沟通中外新闻联系。对此,合理解释是( )
A. 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 B. 列强掌控晚清信息传递命脉
C. 新技术成为霸权扩张的工具 D. 英国借助德法战争谋取霸权
7. 晚清时期,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先后出现夷务(师夷制夷)、洋务(运动)、时务(清末新政)三个关键词语的演变。这实际呈现了( )
A. 中学为体的发展历程 B. “化西为中”的制度与文化变迁
C. 步履艰难的新政困境 D. 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化过程
8.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排斥西方列强在华权益、独霸中国的意图日益明显。此时,欧美国家在华北的驻军成为国际上牵制日本鲸吞中国的因素。文中的“华北驻军,”( )
A. 是《马关条约》历史遗留 B. 印证民国政府承认《辛丑条约》
C. 由国联派驻制约日本侵华 D. 反映蒋介石推行以夷制夷策略
9. 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强调“由减租减息转变到耕者有其田”,要派干部到城市去,“掌握大的铁路、工厂、银行”。他主张新的中央委员应该包罗各种人才,“将来还要搞大工业”。他提出要夺取北平、天津等中心城市,并表示“我们一定要在那里开八大”。毛泽东的主张( )
A. 基于对解放战争进程的判断 B. 说明中国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C. 重在强调抗战必胜坚定信念 D. 憧憬着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未来
10. 由如表可知( )
1952年部分城市大型私营工业统购、包销、订货等类商品的产值比重表
城市 上海 天津 武汉 西安 沈阳
比值 59.5% 70% 65.5% 70% 59.9%
A. 国内经济已经恢复繁荣 B. 传统城市布局还未打破
C. 国家市场管控能力增强 D. 公私合营已成时代主流
11. 1985年,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在视察广州、深圳等地电子企业后,提出中国要投资电子工业的基础建设,“搞这些大的基础项目,准备改变过去那种分配制的办法,采取投标和招标的办法”,允许“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指导下的竞争”。该主张( )
A. 蕴含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B. 坚持科教兴国国家发展战略
C.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D. 体现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理念
12.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人的管理体制、税制、元老等级、奴隶制、军队、地产制度等都被日耳曼人吸收和延续。这表明( )
A. 欧洲进入民族大融合时期 B. 征服者认同被征服者的文明
C. 基督教文化融入罗马文化 D. 文艺复兴的历史源头已形成
13. 1403年至1404年,有学者撰文写道:“在佛罗伦萨有那么多的建筑,那么卓越的建筑!这些建筑实实在在地反映出它们的建造者是伟大的天才,居住在其中的人们该有多么幸福啊。”“在佛罗伦萨的建筑城墙之内,有着和外部同样辉煌的装饰。”对作者的意图,最具时代特征的解读是( )
A. 称颂佛罗伦萨城市的壮观和美丽 B. 赞美居民住宅装饰的完美和辉煌
C. 讴歌人的才智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D. 宣扬佛罗伦萨招引学者条件的优厚
14. 法国大革命时期,社会学家孔多塞在设计法国政治制度时,反对英国式的不成文宪法,主张制定一部美国式的成文宪法;同时批评了美国宪法不完备的地方,特别是没有一个人权宣言。由此看来,孔多塞旨在( )
A. 反对干涉法国革命的英国 B. 学习美国的联邦制原则
C. 深为法国人权宣言而自豪 D. 立足本国而借鉴与创新
15. 有人认为:“在19世纪晚期,帝国力量开始使用药物作为从新臣民中赢得支持的一种方式,以平衡殖民统治的强制性特征,并建立一种比单靠征服更广泛的帝国霸权。”这个观点( )
A. 鼓吹用鸦片等毒品征服世界 B. 主张国际组织控制垄断医学
C. 强烈谴责药物成殖民工具 D. 认为医学输出具有霸权特征
16. 20世纪中后期,一个主权国家因国际、国内因素被分割为两个或多个主权国家的现象不断出现。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都是美苏分割世界的结果 B. 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C. 削弱了世界殖民主义势力 D. 扩大了第三世界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历史周期率”特指中国历史上政权治乱兴衰、循环往复的周期性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人重视封建王朝兴衰循环现象,不断寻找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出路。其中,代表性的主张有汉宣帝所言:“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唐太宗所指“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宋代程颐认为:“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等。
——摘编自班固《汉书》等
材料二 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时提出:“……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王、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摘编自黄炎培《八十年来:黄炎培自述》
材料三 邓小平深刻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民主+法制”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思路。邓小平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摘编自陈建兵,郭小铭《从“人民监督”到“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对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探索》
(1)概括材料一中的“代表性”主张。
(2)分析指出材料中“新路”体现思想,概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新路”的实践探索
(3)分析材料三中“新思路”剪历史背景概述其现实意义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世纪,意大利各自治城市的有组织的商人团体,如商会,经常发布调整工商业活动的规章。规章制定都遵循的原则是:不得与市政当局的总体性法规发生冲突;必须与商务活动有关:必须是公正合理的。规章都渗透着罗马法的内容和商业习惯,并通过法学家的著作变成了西欧各城市调整银行业、票据交易、典当业、船舶登记、货物运输以及保险业等的法律规范。商人公会获得了广泛的管辖权,适用这些规则处理本地商人之间与外地商人之间的法律纠纷问题。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英法与荷兰展开海上贸易的激烈博弈,都力图建构以自身为中心的世界海上贸易格局。英国颁布《航海条例》(1651年,规定欧洲货物只能用英国船只运往英国本土,在非洲、亚洲、美洲出产的货物只能由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船只运达等)。法国颁布《海事法典》(1681年,将航海、商业和海军三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清楚地规定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所涉及的相关权力与义务等)。
——摘编自柴彬、齐玉凤《17世纪英法海事法令与海上贸易秩序建构》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商法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比较材料一、指出材料二中的立法新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影响。
19.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果要问:历史学是科学吗?19世纪史学界代表人物伯里(J.B.Bury)的答复是:“历史学是科学,不多也不少。”但是当代史学家的答复很可能是:“历史学是科学,但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它比科学多了点什么(例如,它要求灵心善感),又少了点什么(例如,它不可能重复进行同一个实验)。”
——何兆武《叙事的转向·序》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自拟题目予以论证,要求有合理的明确的结论。
20.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不可剥夺的权利。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政学两界开始大力宣传现代化理论。这一理论以西欧和美国的发展模式作为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样板,将世界各国划分为“现代”国家与“非现代”国家。并强调那些仍处于“非现代”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需要加入由美国主导的西方阵营,在经济上高度依赖西方国家,按照美国政学精英们描绘的发展模式(最好是由美国顾问亲自指导),改造本国的政治与经济体制,从而逐步实现现代化。
——摘编自王锐《“文明等级论”与近代殖民史》
材料二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在于,这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无论是从价值取向还是从实践要求来说,中国式现代化都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
——摘编自韩震《中国式现代化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现代化理论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就材料二所示的中国式现代优某一特色予以说明。(要求:说明所选特色,论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D
2. D
3. B
4. C
5. B
6. C
7. D
8. B
9. D
10. C
11.A
12. B
13. C
14. D
15. C
16. D
17. (1)主张:吏治的廉洁公平与治理国家水平直接相关;君主应广纳谏言,才能国泰民安;为政应以顺应民心、丰厚民生、不扰民为根本原则。
(2)思想:让人民当家作主,依靠人民力量监督政府以避免人亡政息。
实践探索: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工农民主政权,让工农群众参与政权管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政权,广泛团结各阶层人民参与抗日民主政权建设,让人民监督政府决策,保障人民权利;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让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翻身做主人,积极参与到解放战争和地方政权建设中来。
(3)历史背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历史教训;改革开放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健全的制度保障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现实意义:保障了政治的稳定,确保国家治理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使民主有法可依,保障人民权益不受侵犯;健全的民主法制环境有利于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秩序。
18. (1)特点:基于市政当局的法规,涉及商务活动,强调公正合理,渗透罗马法和商业习惯,主要由商人公会广泛施行。
形成原因:意大利自治城市商业发展需要规范商事活动;罗马法复兴提供了法律基础;商人团体的组织化推动了这些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2)新变化:国家层面的统一立法,法规更加清晰明确,涵盖领域从商贸扩展到国家战略及军事领域,立法的主体从商人团体转变为国家。
主要影响:加强了国家对经济和海洋权益的控制,有利于推动国家经济利益,尤其是巩固了航运及海外贸易中的竞争地位,影响到国际海上贸易格局。
19. 题目:历史学——非传统意义的科学
论证:在传统科学领域,像化学实验,只要按照既定的实验步骤、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就能够重复得到相同的结果。然而,历史学研究的是过去发生的事件,这些事件具有唯一性,无法像科学实验那样进行重复操作
传统科学追求客观事实,尽量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以生物学研究为例,科学家在对生物物种进行分类时,依据的是客观的生物形态、基因等特征。而历史学研究中,历史学家的主观意识难以避免地会影响研究结果。例如,对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不同的历史学家可能会因为自身的政治立场、社会观念等因素而给出不同的评价。这就体现了历史学研究中主观因素的影响,与传统科学有很大区别。
综上可知,历史学由于无法像传统科学那样实现实验的可重复性,并且研究过程中会受到较多主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学。
20. (1)特点:以西欧与美国现代化道路为模板;以是否符合西方现代化为标准划分国家类型;体现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意图。
原因:二战后,美国国际地位以及综合国力的上升;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进行全球争霸,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经济扩张的需要。
(2)特色: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色之一。
说明:在1953年至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通过公私合营等方式,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城市中逐步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化。这一过程中,虽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从长远来看,为全体人民在经济上平等参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避免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两极分化的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了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政策。例如,“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西部大开发”等战略,都是致力于缩小地区差距,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近年来的精准扶贫政策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这一系列政策都是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的。
综合以上可知,共同富裕强调的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贫富差距极大的发展模式,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色。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