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练习(含解析)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十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练习(含解析)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2 15:26:46

文档简介

十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基础全面练】
1.(2024·张家口高二检测)15世纪以来,咖啡、烟草、可可等出现在欧洲市场并成为欧洲人喜爱的商品,欧洲的产品也开始在美洲市场销售。这表明(  )
A.丝绸之路的畅通 B.全球贸易网形成
C.工业革命的推动 D.国际组织的协调
2.下图为某一时期的世界贸易简图。它反映了(  )
A.该时期世界市场最终得以确立
B.世界贸易体系化和制度化形成
C.欧洲资本主义全面领先于全球
D.新航路开辟后的国际分工格局
3.(2024·保山高二检测)据统计,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这表明(  )
A.经济危机没对世界工业造成破坏
B.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世界贸易发展
C.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工业的发展
D.国际关系恶化影响世界贸易发展
4.下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关税和贸易发展趋势图。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国际贸易不平衡格局逆转
B.世界各国贸易壁垒已消除
C.关贸总协定推动贸易发展
D.经济全球化推动贸易发展
5.下图是1950-2000年世界贸易发展示意图,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二战后国际贸易持续发展
B.20世纪70年代国际贸易发展得益于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C.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原因
D.冷战结束有利于20世纪90年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6.进入20世纪,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的文化产品广销世界各地。这一现象(  )
A.反映区域文化壁垒消除
B.得益于交通运输业发展
C.说明各国经济实力增强
D.是全球贸易网发展结果
7.(2024·保定高二检测)饮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到日本后逐渐出现了“日本茶道”,传到英国后有了“下午茶”文化。据此可知(  )
A.近代茶文化扩大了交流范围
B.中国茶作为商品日益国际化
C.茶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地创新
D.中国对世界饮品发展贡献巨大
8.1797年,英国人艾登写道:不但上午、晚间喝茶,就是在中午也习惯以茶佐餐。据此可知,英国当时(  )
A.垄断世界茶叶贸易
B.文学创作成果丰硕
C.失地农民蜂拥入城
D.饮茶之风相当盛行
9.中山装(如图所示)是在吸收西方服饰优点的基础上,综合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而成的。这体现出中山装的特点是(  )
A.守旧复古 B.全盘西化
C.中西融合 D.等级森严
【补偿训练】
有学者认为:“对于西方(服饰)设计师而言,东方情调只是他们众多灵感来源之一,仅是偶尔借来一用的新鲜题材。无论是中国的水墨折扇,抑或是日本浮世绘和艺伎的装饰,在西方设计师的重新组合下都赋予了它们与原来存在的意义毫不相干的情趣,他们并不挖掘那些东方传统艺术的深层含义。”该学者旨在说明(  )
A.西方服装设计师对东方文化元素并不尊重
B.西方服饰借鉴异域文化形成独特的新时尚
C.东西方服饰虽样式不同,但审美追求一致
D.中西合璧的服饰奠定西方流行服饰的基调
10.20世纪初,日本大街上随处可见留着短发、穿西装的男子。这一现象得益于日本明治维新(  )
A.提倡“文明开化”
B.实行废藩置县
C.推行地税改革
D.建立新式军队
11.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中华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饰的特点。这反映出(  )
A.文明交流被动性特征
B.文化传承具有多样性
C.文化发展同质化趋势
D.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
【拓展延伸】文化交流国际化的意义
(1)对文化发展:通过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博采众长,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可以推动本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本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可以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2)对经济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实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3)对国际政治: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减少隔阂,增进共识,促进世界和平。
12.二战后,美国、苏联、西欧和日本的电影和电视艺术等文化产业繁荣兴盛,并且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起来。据此可知,二战后(  )
A.发达国家加大了文化输出
B.新一轮文化交融现象严重
C.文明互鉴的程度迅速加深
D.发展中国家文化发展艰难
【深化点拨】在现代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日益加深的时代,文化的软实力作用愈加突出,在国际竞争力上的作用日益突出。
【综合应用练】
13.18世纪下半叶,钟表、眼镜、鼻烟壶、玻璃窗和西洋缎子在中国城市普遍可见。这种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
A.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朝贡贸易重新焕发生机
C.受到全球贸易网的影响
D.城乡生活日趋走向西化
14.(2024·甘肃选择考·T15)20世纪初的英国伦敦居民,可能身穿英制衬衫,戴着瑞士手表,端着中国茶杯,喝着印度红茶,打电话订购美洲烟草。伦敦居民之所以能享有如此丰富的物质生活,原因是()
A.伦敦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
B.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很完善
C.英国流行奢靡的消费观念
D.伦敦是全球重要贸易中心
【补偿训练】
17世纪荷兰画家的作品中经常呈现如下场景:整齐的城市、房舍、家具,妻子和儿女们的漂亮服饰,宴会上盛大的排场,海员的英勇,商业的辉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兰商船。这反映了当时荷兰(  )
A.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
B.浪漫主义艺术风靡一时
C.商业公司垄断新航路贸易
D.启蒙运动塑造社会风貌
15.下图为1948-1970年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示意图。世界贸易呈现这一发展态势的主要因素是(  )
A.世界贸易体系化发展
B.新兴独立国家的推动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冷战格局的逐渐瓦解
【拓展延伸】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动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有力推动。(2)国际分工发生重大变化。(3)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社会生活国际化的促进。(4)欧洲、日本生产的恢复以及新兴国家的出现。(5)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政策。(6)关贸总协定等组织的建立。
16.“17、18世纪,瓷器成为在欧洲流行的‘中国热’的典型商品,主导着欧洲流行社会,东方的设计风格与物品样式被融入洛可可风格之中。”由此可知(  )
A.东方文化在欧洲成为主流
B.中国积极地开拓海外市场
C.商品贸易促进了文化交流
D.欧洲社会生活的水平低下
【深化点拨】文化交流包括人员的往来,物产的移植,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等的传播。
17.(2024·天津高二检测)兴起于17世纪的中俄“万里茶道”,其路线是从汉口出发,北上经过河南、山西、内蒙古等地,进入俄国,最远到达13 000千米外的圣彼得堡。这条商路(  )
A.与“草原丝绸之路”线路一致
B.是当时中西商业交流唯一通道
C.将中国饮茶文化风俗传至欧洲
D.打破了中欧之间贸易隔绝状态
18.(2024·钦州高二检测)下图所示是德国科隆大主教(1722—1725)的一幅肖像画。画中他穿着象征着智慧和地位的“中式丝质睡袍”,正用中国瓷器享受着一杯异域饮料,是茶、咖啡或是巧克力。该画作体现出(  )
A.欧亚非人民的生活习惯趋于一致
B.中西交流丰富了民众的物质生活
C.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国际化
D.东方传统手工业仍具有市场优势
19. (2024·洛阳高二检测)下图是清政府内务府造办处制造的更钟,它把我国传统夜间计时的“更”与西方计时的“时”“分”有机结合起来,并能根据节气的变化调整“更”的长短。更钟的制作(  )
A.说明钟表诞生地在中国
B.外观带有明显异域特色
C.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D.反映中西相似的审美观
20.(2024·贵阳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20—1913年世界贸易增长率(%)
——摘编自[日]宫崎犀一等《近代国际经济要览:16世纪以来》
材料二  产业巨变导致了世界贸易的巨大变化。世界贸易提升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增进了世界物质生产和贸易利益,其中存在不平等与不平衡。……更可怕的是,自18世纪以来这种经济秩序至今仍存在,在西方经济学家的诠释和粉饰下,变成了合理的、“先进”的,并被当作真理去推广。
——摘编自王晓明《世界贸易史》等
依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变化趋势。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具体史实,从商品种类、交通运输、贸易格局中任选两个方面说说自己对世界贸易变化的认识。
【拓展创新练】
21.(2024·青岛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由于服饰本身所承载的文化符号性意义,“丝绸之路”上的服饰交融是各地区、各民族文明交融的集中体现。从中国的长纤维丝绸纺织品到改良的吐蕃“撒答剌欺锦”,再到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吐蕃贵族袍服,从综合了中国、中亚、西亚多个地域艺术的织金锦“纳石失”,到元代贵族的最尊贵的礼服(质孙服),我们可以看到,“丝绸之路”不仅有丝绸织物的传输和流通,还有以服饰为载体的更纵深的技术和艺术、物质和文化的交融。
——摘编自刘瑜《以服饰为视角的“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服饰变化与文化交流”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十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基础全面练】
1.(2024·张家口高二检测)15世纪以来,咖啡、烟草、可可等出现在欧洲市场并成为欧洲人喜爱的商品,欧洲的产品也开始在美洲市场销售。这表明(  )
A.丝绸之路的畅通 B.全球贸易网形成
C.工业革命的推动 D.国际组织的协调
【解析】选B。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推动了各洲之间贸易,故选B。13世纪奥斯曼帝国建立,阻断了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国际组织的建立始于19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2.下图为某一时期的世界贸易简图。它反映了(  )
A.该时期世界市场最终得以确立
B.世界贸易体系化和制度化形成
C.欧洲资本主义全面领先于全球
D.新航路开辟后的国际分工格局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图中所示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贸易状况,世界贸易以欧洲为中心,且欧洲输出的多为手工制成品,而亚洲、美洲、非洲向欧洲输送的多为原料,非洲向美洲输送的为奴隶,据此可知各洲在国际贸易中分工不同,故选D。世界市场最终确立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A错误;世界贸易体系化、制度化是在二战后,B错误;材料未体现欧洲资本主义全面领先于全球,C错误。
3.(2024·保山高二检测)据统计,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这表明(  )
A.经济危机没对世界工业造成破坏
B.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世界贸易发展
C.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工业的发展
D.国际关系恶化影响世界贸易发展
【解析】选B。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放弃自由贸易政策,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各国政府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造成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说明了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故选B。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工业造成很大破坏,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贸易量增长少,不是工业发展,排除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并不是持续恶化的,也有缓和与稳定时期,排除D。
4.下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关税和贸易发展趋势图。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国际贸易不平衡格局逆转
B.世界各国贸易壁垒已消除
C.关贸总协定推动贸易发展
D.经济全球化推动贸易发展
【解析】选C。从图片中可以看出,从1945年到1995年,世界贸易总额不断增长,而关税平均水平却不断降低,这体现出关贸总协定推动了世界贸易发展和全球贸易趋势不断加强,故选C。图片未体现国际贸易格局,排除A;世界各国贸易壁垒并没有消除,排除B;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推动贸易发展,排除D。
5.下图是1950-2000年世界贸易发展示意图,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二战后国际贸易持续发展
B.20世纪70年代国际贸易发展得益于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C.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原因
D.冷战结束有利于20世纪90年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解析】选D。冷战结束后,全球化发展的最大障碍被打破,有利于20世纪90年代国际贸易的发展,故选D。根据示意图可知,20世纪50年代经济发展缓慢,排除A;《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订于1947年,排除B;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于1995年,排除C。
6.进入20世纪,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的文化产品广销世界各地。这一现象(  )
A.反映区域文化壁垒消除
B.得益于交通运输业发展
C.说明各国经济实力增强
D.是全球贸易网发展结果
【解析】选D。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故选D。“反映区域文化壁垒消除”说法错误,A错误;交通运输业是全球贸易网的组成部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现象,B错误;“说明各国经济实力增强”说法过于绝对,C错误。
7.(2024·保定高二检测)饮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到日本后逐渐出现了“日本茶道”,传到英国后有了“下午茶”文化。据此可知(  )
A.近代茶文化扩大了交流范围
B.中国茶作为商品日益国际化
C.茶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地创新
D.中国对世界饮品发展贡献巨大
【解析】选C。据题意可知,在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下,“日本茶道”及英国“下午茶”文化相继出现,这说明茶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得到创新发展,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近代茶文化扩大了交流范围,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茶作为商品交流的情况,排除B;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不能代表中国对世界饮品发展的贡献巨大,排除D。
8.1797年,英国人艾登写道:不但上午、晚间喝茶,就是在中午也习惯以茶佐餐。据此可知,英国当时(  )
A.垄断世界茶叶贸易
B.文学创作成果丰硕
C.失地农民蜂拥入城
D.饮茶之风相当盛行
【解析】选D。据材料“不但上午、晚间喝茶,就是在中午也习惯以茶佐餐”,可以看出饮茶成为了一种风气,故选D。英国此时并未垄断茶叶贸易,排除A;材料未涉及文学创作,排除B;材料并未涉及失地农民的状况,排除C。
9.中山装(如图所示)是在吸收西方服饰优点的基础上,综合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而成的。这体现出中山装的特点是(  )
A.守旧复古 B.全盘西化
C.中西融合 D.等级森严
【解析】选C。中山装是在吸收西方服饰优点的基础上,综合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而成的,体现了中西融合的特征,故选C。守旧复古、全盘西化都与中山装不符,排除A、B;中山装体现的是平等而非等级森严,排除D。
【补偿训练】
有学者认为:“对于西方(服饰)设计师而言,东方情调只是他们众多灵感来源之一,仅是偶尔借来一用的新鲜题材。无论是中国的水墨折扇,抑或是日本浮世绘和艺伎的装饰,在西方设计师的重新组合下都赋予了它们与原来存在的意义毫不相干的情趣,他们并不挖掘那些东方传统艺术的深层含义。”该学者旨在说明(  )
A.西方服装设计师对东方文化元素并不尊重
B.西方服饰借鉴异域文化形成独特的新时尚
C.东西方服饰虽样式不同,但审美追求一致
D.中西合璧的服饰奠定西方流行服饰的基调
【解析】选B。据材料“无论是中国的水墨折扇,抑或是日本浮世绘和艺伎的装饰,在西方设计师的重新组合下都赋予了它们与原来存在的意义毫不相干的情趣”可分析得出,西方服饰借鉴异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新时尚,故选B。材料未反映西方服装设计师对东方文化元素并不尊重,排除A;材料未体现东西方审美追求一致,排除C;材料主要反映了西方的设计师善于借鉴其他文化元素进行创新,D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
10.20世纪初,日本大街上随处可见留着短发、穿西装的男子。这一现象得益于日本明治维新(  )
A.提倡“文明开化”
B.实行废藩置县
C.推行地税改革
D.建立新式军队
【解析】选A。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明治维新提倡“文明开化”,引领国民生活向现代社会转变,故选A。废藩置县在材料中没有描述,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推行地税改革和建立新式军队,排除C、D。
11.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中华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饰的特点。这反映出(  )
A.文明交流被动性特征
B.文化传承具有多样性
C.文化发展同质化趋势
D.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
【解析】选D。根据材料法国设计师吸收中国元素,中国服装吸收西方元素,反映出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故选D。双方对文化的吸收都是主动的,排除A;材料中没有体现文化传承的多样性,排除B;材料中没有体现文化发展的同质化,只是体现了不同文化的相互影响,排除C。
【拓展延伸】文化交流国际化的意义
(1)对文化发展:通过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博采众长,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可以推动本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本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可以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2)对经济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实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3)对国际政治: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减少隔阂,增进共识,促进世界和平。
12.二战后,美国、苏联、西欧和日本的电影和电视艺术等文化产业繁荣兴盛,并且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起来。据此可知,二战后(  )
A.发达国家加大了文化输出
B.新一轮文化交融现象严重
C.文明互鉴的程度迅速加深
D.发展中国家文化发展艰难
【解析】选A。发达国家通过电影、电视艺术等文化产业,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输出其文化,故选A。题干材料与文化交融无关,排除B;材料不能反映文明互鉴,排除C;由材料不能得知发展中国家文化发展的情况,排除D。
【深化点拨】在现代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日益加深的时代,文化的软实力作用愈加突出,在国际竞争力上的作用日益突出。
【综合应用练】
13.18世纪下半叶,钟表、眼镜、鼻烟壶、玻璃窗和西洋缎子在中国城市普遍可见。这种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
A.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朝贡贸易重新焕发生机
C.受到全球贸易网的影响
D.城乡生活日趋走向西化
【解析】选C。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网形成,促进了中西方贸易,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选C。当时清政府仍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朝贡贸易没有重新焕发生机,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农村情况,排除D。
14.(2024·甘肃选择考·T15)20世纪初的英国伦敦居民,可能身穿英制衬衫,戴着瑞士手表,端着中国茶杯,喝着印度红茶,打电话订购美洲烟草。伦敦居民之所以能享有如此丰富的物质生活,原因是()
A.伦敦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
B.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很完善
C.英国流行奢靡的消费观念
D.伦敦是全球重要贸易中心
【解析】选D。材料主要讲述20世纪初的英国伦敦居民可以消费英国自己制造以及来自世界各国的商品。根据所学,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英国凭借广阔的殖民地和开展工业革命,成为全球重要贸易中心,故D正确。英国的工业制成品主要用于出口,而材料主要讲述伦敦居民可以消费来自世界各国的商品,排除A;材料并未体现英国社会福利制度,排除B;伦敦居民可以消费来自世界各国的商品,并不能代表英国当时流行奢靡的消费观念,排除C。
【补偿训练】
17世纪荷兰画家的作品中经常呈现如下场景:整齐的城市、房舍、家具,妻子和儿女们的漂亮服饰,宴会上盛大的排场,海员的英勇,商业的辉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兰商船。这反映了当时荷兰(  )
A.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
B.浪漫主义艺术风靡一时
C.商业公司垄断新航路贸易
D.启蒙运动塑造社会风貌
【解析】选A。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海外贸易繁荣,艺术上出现了“海员的英勇,商业的辉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兰商船”等题材,由此可见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故选A。材料未体现浪漫主义风格,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垄断公司,排除C;材料和启蒙运动无关,排除D。
15.下图为1948-1970年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示意图。世界贸易呈现这一发展态势的主要因素是(  )
A.世界贸易体系化发展
B.新兴独立国家的推动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冷战格局的逐渐瓦解
【解析】选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世界贸易迅速发展,故选A。B不属于主要因素,排除;材料未体现世界多极化趋势,排除C;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格局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拓展延伸】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动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有力推动。(2)国际分工发生重大变化。(3)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社会生活国际化的促进。(4)欧洲、日本生产的恢复以及新兴国家的出现。(5)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政策。(6)关贸总协定等组织的建立。
16.“17、18世纪,瓷器成为在欧洲流行的‘中国热’的典型商品,主导着欧洲流行社会,东方的设计风格与物品样式被融入洛可可风格之中。”由此可知(  )
A.东方文化在欧洲成为主流
B.中国积极地开拓海外市场
C.商品贸易促进了文化交流
D.欧洲社会生活的水平低下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中国的瓷器输入欧洲,对欧洲文化艺术风格产生重大影响,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东方文化在欧洲成为主流,排除A;明清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失去世界市场的主动权,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欧洲社会生活水平的变化,排除D。
【深化点拨】文化交流包括人员的往来,物产的移植,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等的传播。
17.(2024·天津高二检测)兴起于17世纪的中俄“万里茶道”,其路线是从汉口出发,北上经过河南、山西、内蒙古等地,进入俄国,最远到达13 000千米外的圣彼得堡。这条商路(  )
A.与“草原丝绸之路”线路一致
B.是当时中西商业交流唯一通道
C.将中国饮茶文化风俗传至欧洲
D.打破了中欧之间贸易隔绝状态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兴起于17世纪的中俄“万里茶道”,将中国的饮茶文化风俗传至欧洲,故选C。草原丝绸之路是指蒙古草原地带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与材料描述的线路不同,排除A;“唯一通道”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中欧之间早已存在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线路,“打破了”一词说法不准确,排除D。
18.(2024·钦州高二检测)下图所示是德国科隆大主教(1722—1725)的一幅肖像画。画中他穿着象征着智慧和地位的“中式丝质睡袍”,正用中国瓷器享受着一杯异域饮料,是茶、咖啡或是巧克力。该画作体现出(  )
A.欧亚非人民的生活习惯趋于一致
B.中西交流丰富了民众的物质生活
C.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国际化
D.东方传统手工业仍具有市场优势
【解析】选C。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欧洲的主教可以穿着中国的丝绸、使用瓷器以及饮用茶或者咖啡,反映出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国际化 ,故选C。A中的“趋于一致”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反映的不仅有中西交流,更有来自非洲的咖啡,排除B;材料没有强调传统手工业的优势,排除D。
19. (2024·洛阳高二检测)下图是清政府内务府造办处制造的更钟,它把我国传统夜间计时的“更”与西方计时的“时”“分”有机结合起来,并能根据节气的变化调整“更”的长短。更钟的制作(  )
A.说明钟表诞生地在中国
B.外观带有明显异域特色
C.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D.反映中西相似的审美观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更钟既有西方的计时,又有中国传统的节气内容,这体现出近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故选C。钟表诞生于西方,排除A;更钟外观是中国传统的建筑,排除B;中西方的审美观并不一样,排除D。
20.(2024·贵阳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20—1913年世界贸易增长率(%)
——摘编自[日]宫崎犀一等《近代国际经济要览:16世纪以来》
材料二  产业巨变导致了世界贸易的巨大变化。世界贸易提升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增进了世界物质生产和贸易利益,其中存在不平等与不平衡。……更可怕的是,自18世纪以来这种经济秩序至今仍存在,在西方经济学家的诠释和粉饰下,变成了合理的、“先进”的,并被当作真理去推广。
——摘编自王晓明《世界贸易史》等
依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变化趋势。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具体史实,从商品种类、交通运输、贸易格局中任选两个方面说说自己对世界贸易变化的认识。
答案:趋势:世界贸易发展迅速(世界贸易总额持续增长/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认识:世界贸易格局呈现出西方国家生产工业产品、亚非拉地区生产农业产品的特点。在交通运输方面,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大大缩短了世界贸易的距离,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在商品种类上,伴随着世界贸易范围的不断扩大,世界贸易中的商品种类大大增加。
【解析】第一问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一数据进行分析。第二问认识:根据材料二“世界贸易提升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增进了世界物质生产和贸易利益,其中存在不平等与不平衡”和材料二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拓展创新练】
21.(2024·青岛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由于服饰本身所承载的文化符号性意义,“丝绸之路”上的服饰交融是各地区、各民族文明交融的集中体现。从中国的长纤维丝绸纺织品到改良的吐蕃“撒答剌欺锦”,再到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吐蕃贵族袍服,从综合了中国、中亚、西亚多个地域艺术的织金锦“纳石失”,到元代贵族的最尊贵的礼服(质孙服),我们可以看到,“丝绸之路”不仅有丝绸织物的传输和流通,还有以服饰为载体的更纵深的技术和艺术、物质和文化的交融。
——摘编自刘瑜《以服饰为视角的“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服饰变化与文化交流”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答案:论题:服饰的变化是不同文化间相互交融的体现。
阐释: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开辟,中国的丝绸经由丝绸之路被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丝路沿线国家丝绸服饰的变化,如吐蕃“撒答剌欺锦”、吐蕃贵族袍服、织金锦、质孙服等是不同文化交流创新的集中表现,推动了技术传播和社会进步,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深度融合。
20世纪,伴随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贸易扩大和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世界市场的形成),商品的世界流动性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法国设计师融合东西方服装文化,创新设计,如“孔子”大袍等,推动了女装革命,顺应了时代潮流,促进了妇女解放。
当前,我们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推动文明交融互鉴。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设问是以“服饰变化与文化交流”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首先,根据主题结合材料得出论题。由材料一“由于服饰本身所承载的文化符号性意义,‘丝绸之路’上的服饰交融是各地区、各民族文明交融的集中体现”可得出论题:服饰的变化是不同文化间相互交融的体现。其次,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分别从古代服饰文化的变化,现代服饰文化的变化等角度论证说明。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题,我们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推动文明交融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