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基础全面练】
1.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促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点的核心因素是 ( )
A.古代农耕经济的稳定
B.宗族血缘政治的作用
C.中华文明的兼收并蓄
D.民族认同作用的推动
2.张岱年将中国文化分为孕育期、雏形期、定型期、强化期、转型期。就历史阶段和文化特征看,“定型期”是指 ( )
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深化点拨】先秦时期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与发展,汉代儒学确立正统地位,隋唐时期传统儒学面临挑战,宋明时期儒学实现转型,明清时期进行批判与继承,儒学焕发新的生机。
3.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形成了陆王心学。下列属于王守仁理论的是 ( )
A.格物致知 B.存天理,灭人欲
C.知行合一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1920年《觉悟》评论道:“劳工神圣!劳工神圣!与劳工为伍!与劳工为伍!”这反映出 ( )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题
C.新文化运动方向开始调整
D.思想革命与工人运动结合
5.(2024·济南高二检测)“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是 ( )
A.家国情怀 B.天下为公
C.民本思想 D.崇德尚贤
【拓展延伸】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基本内容
(1)民为邦本,立君为民;(2)顺应民心,与民同乐;(3)重民生计,富民为要;(4)忧民爱民,解民疾苦;(5)正风敦俗,育民化民。
6.(2024·沈阳高二检测)儒家要求人类对自然界的万物怀有敬畏之心,道家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的道,佛教提倡与自然界共同生活。这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是 ( )
A.和而不同 B.厚德载物
C.天人合一 D.中庸之道
【补偿训练】
(2024·哈尔滨高二检测)春秋时期,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据此可知,老子的哲学思想追求 ( )
A.天人合一 B.天下为公
C.为政以德 D.革故鼎新
7.(2024·济南高二检测)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是 ( )
A.以人为本,仁者爱人 B.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C.家国情怀,天下担当 D.自强不息,坚韧不拔
8.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重要作用,根据下表内容可知,两者都 ( )
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
顾炎武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
A.注重传统权威 B.提倡个性自由
C.强调社会责任 D.主张知行合一
9.(2024·徐州高二检测)“中国虽然并不是完全同外界隔离,但是中华文明还是在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的。”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 ( )
A.连续性 B.本土性
C.包容性 D.多样性
10.几千年来,中东人一直不能准确释读他们祖先发明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而现代中国人却能读通商朝文字(甲骨文)。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华文明具有 ( )
A.地域性 B.多元性
C.传承性 D.务实性
11.(2024·惠州高二检测)毛泽东认为,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文化的,从来不拒绝接受别的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 )
A.本土性 B.多样性
C.包容性 D.凝聚性
【补偿训练】
三星堆青铜人像刚一出土就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高鼻深目、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的青铜器,没有留下文字信息,与中原青铜器有很大的不同。这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 )
A.连续性 B.多样性 C.统一性 D.凝聚性
12.(2024·张家口高二检测)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中国人注重气节、情操、修身等。这说明中华传统文化 ( )
A.确立了朴素的行为方式
B.影响了国人的价值观念
C.冲击了国人的思维习惯
D.培育了古代先贤的品格
【综合应用练】
13.(2024·全国新课标·T2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14.(2024·南通高二检测)唐代《大唐新语》载:“高祖尝幸国学,命徐文远讲《孝经》,僧惠乘讲《金刚经》,道士刘进嘉讲《老子》。”由此可知,唐初 ( )
A.奉行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
B.佛教政治化倾向不断增强
C.开始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势
D.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15.20世纪初,许多晚清士人认为埃及文明发源于中国并传播至希腊、罗马,诞生了欧洲近代文明,我们只是“礼失求诸野”而已。这 ( )
A.推动了维新思潮形成
B.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意在否定向西方学习
D.适应救亡图存的需要
【拓展延伸】中华文化在近代新发展的影响
(1)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觉醒;(2)提高了民族自信心;(3)增强了中国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联系;(4)推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斗争的发展。
16.(2024·鞍山高二检测)《礼记·月令》载:孟春时节,禁止砍伐树木,不要毁鸟巢,不要杀害幼虫、怀胎的母畜、刚出生的小兽、刚会飞的小鸟。《吕氏春秋》《淮南子》中都有类似的记载。这说明中华文化崇尚 ( )
A.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B.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C.以人为本,敬天保民
D.悲天悯人,普渡众生
17.(2024·武汉高二检测)在某次国际会议上,中国代表表示: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这一思想践行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 ( )
A.仁者爱人 B.经世致用
C.崇德向善 D.和而不同
【补偿训练】
1.孔子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二者都主张 ( )
A.改革内政,重构统治秩序
B.重视贤德,变革选拔标准
C.崇德尚贤,规范统治行为
D.抑制暴政,稳定社会秩序
2.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谈及某一学派时评论道:“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下列言论出自该学派的是 ( )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D.“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18.(2024·合肥高二检测)考古资料表明,早期中国聚落遗址外围一般有壕沟,里面的房舍排列整齐,古城遗址则以规模宏大的宫城为中心,方正规矩。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是 ( )
A.源远流长 B.崇尚秩序
C.祖先崇拜 D.天人合一
【补偿训练】
(2024·沈阳高二检测)有学者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模式上建立了“礼仪之道”,在人格模式上建立了“君子之道”,在行为模式上建立了“中庸之道”。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 ( )
A.连续性 B.包容性
C.独特性 D.多样性
19.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引用经典语句阐述其思想,如“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朱熹)、“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王安石)等。从中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这体现的是 ( )
A.传统文化为治国理政提供借鉴
B.传统文化焕发新机
C.政府重视传统文化发展
D.古今文化的融合
【深化点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理念,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传承创新与合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对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0.(2024·合肥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家训文化在几千年的孕育、发展中,形成了浩瀚丰富的思想体系(下表所示)。
“人无志,非人也。” (三国)嵇康
“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若言行无信,身受大谤……耻及祖考。” (魏晋)羊祜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北宋)欧阳修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北宋)司马光
“一家之事,贵于安宁和睦悠久也,其道在于孝悌谦逊。” (南宋)陆九韶
“与人相与,须有以我容人之意,不求为人所容。” (明)孙奇逢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清)朱用纯
“至于师友……择之又择,慎之又慎。” (清)张履祥
——摘编自李淑敏《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研究》
材料二 俗语云:“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训家规的首要功能是“齐家”,即对家庭实行有序管理,重视其规范的功能。在古代儒家传统文化中,修身是齐家的基础,齐家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摘编自陈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家训家规及其现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历史价值。
【拓展创新练】
21.(2024·武汉高二检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材料 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这些思想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课时过程性评价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基础全面练】
1.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促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点的核心因素是 ( )
A.古代农耕经济的稳定
B.宗族血缘政治的作用
C.中华文明的兼收并蓄
D.民族认同作用的推动
【解析】选D。中华民族民族认同观念的形成,促进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点的形成,故选D,排除C;A、B不是核心因素,排除。
2.张岱年将中国文化分为孕育期、雏形期、定型期、强化期、转型期。就历史阶段和文化特征看,“定型期”是指 ( )
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解析】选C。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定型时期,故选C。商周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孕育期,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雏形期,排除B;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强化期,排除D。
【深化点拨】先秦时期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与发展,汉代儒学确立正统地位,隋唐时期传统儒学面临挑战,宋明时期儒学实现转型,明清时期进行批判与继承,儒学焕发新的生机。
3.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形成了陆王心学。下列属于王守仁理论的是 ( )
A.格物致知 B.存天理,灭人欲
C.知行合一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选C。“知行合一”是王守仁提出的理论,故选C。“格物致知”和“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程朱理学的理论,排除A、B;D是顾炎武的理论,排除。
4.1920年《觉悟》评论道:“劳工神圣!劳工神圣!与劳工为伍!与劳工为伍!”这反映出 ( )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题
C.新文化运动方向开始调整
D.思想革命与工人运动结合
【解析】选A。题干反映了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广大群众深受科学理论的洗礼,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作用,故选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5.(2024·济南高二检测)“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是 ( )
A.家国情怀 B.天下为公
C.民本思想 D.崇德尚贤
【解析】选C。题干材料体现了“存百姓”思想,重视维护百姓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体现的是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中的民本思想,故选C。家国情怀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民本思想的本质是维护唐朝统治,并非天下为公,排除B;材料并未体现尚贤思想,排除D。
【拓展延伸】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基本内容
(1)民为邦本,立君为民;(2)顺应民心,与民同乐;(3)重民生计,富民为要;(4)忧民爱民,解民疾苦;(5)正风敦俗,育民化民。
6.(2024·沈阳高二检测)儒家要求人类对自然界的万物怀有敬畏之心,道家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的道,佛教提倡与自然界共同生活。这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是 ( )
A.和而不同 B.厚德载物
C.天人合一 D.中庸之道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可知,儒家、道家和佛教都认为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故选C。题干材料与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和中庸之道无关,排除A、B、D。
【补偿训练】
(2024·哈尔滨高二检测)春秋时期,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据此可知,老子的哲学思想追求 ( )
A.天人合一 B.天下为公
C.为政以德 D.革故鼎新
【解析】选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老子追求天人合一,故选A。题干材料与天下为公、为政以德和革故鼎新无关,排除B、C、D。
7.(2024·济南高二检测)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是 ( )
A.以人为本,仁者爱人 B.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C.家国情怀,天下担当 D.自强不息,坚韧不拔
【解析】选D。材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体现的是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精神境界,故选D。材料未涉及仁者爱人、天人合一及家国情怀的说法,排除A、B、C。
8.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重要作用,根据下表内容可知,两者都 ( )
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
顾炎武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
A.注重传统权威 B.提倡个性自由
C.强调社会责任 D.主张知行合一
【解析】选C。据材料中张载和顾炎武的言论可以看出,两者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选C。注重传统权威、提倡个性自由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B;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排除D。
9.(2024·徐州高二检测)“中国虽然并不是完全同外界隔离,但是中华文明还是在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的。”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 ( )
A.连续性 B.本土性
C.包容性 D.多样性
【解析】选B。据材料“中华文明还是在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可以看出材料强调中华文明起源具有本土性,故选B。材料不能体现连续性、包容性以及多样性,排除A、C、D。
10.几千年来,中东人一直不能准确释读他们祖先发明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而现代中国人却能读通商朝文字(甲骨文)。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华文明具有 ( )
A.地域性 B.多元性
C.传承性 D.务实性
【解析】选C。材料强调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字的准确解读,体现中华文明具有传承性,故选C。A、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1.(2024·惠州高二检测)毛泽东认为,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文化的,从来不拒绝接受别的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 )
A.本土性 B.多样性
C.包容性 D.凝聚性
【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华民族善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故选C。本土性、多样性和凝聚性都与材料不符,排除A、B、D。
【补偿训练】
三星堆青铜人像刚一出土就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高鼻深目、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的青铜器,没有留下文字信息,与中原青铜器有很大的不同。这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 )
A.连续性 B.多样性 C.统一性 D.凝聚性
【解析】选B。出土的三星堆青铜人像在五官、工艺等方面,与同一时期中原人和中原青铜器有很大不同,体现出中华文明具有多样性,故选B。题干材料与连续性、统一性和凝聚性无关,排除A、C、D。
12.(2024·张家口高二检测)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中国人注重气节、情操、修身等。这说明中华传统文化 ( )
A.确立了朴素的行为方式
B.影响了国人的价值观念
C.冲击了国人的思维习惯
D.培育了古代先贤的品格
【解析】选B。题干材料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对国人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影响,故选B;材料中没有具体的行为方式的表述,排除A;材料中并未对以往国人的思维习惯和先贤的品格作具体交代,且“冲击”和“培育”的说法不成立,排除C、D。
【综合应用练】
13.(2024·全国新课标·T2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解析】选C。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符合当时的政治需求,是历史发展趋势。儒家代表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墨家代表墨子主张“贤者举而上之”;法家也强调尚贤使能。但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故C符合题意。
14.(2024·南通高二检测)唐代《大唐新语》载:“高祖尝幸国学,命徐文远讲《孝经》,僧惠乘讲《金刚经》,道士刘进嘉讲《老子》。”由此可知,唐初 ( )
A.奉行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
B.佛教政治化倾向不断增强
C.开始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势
D.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解析】选A。据材料“命徐文远讲《孝经》,僧惠乘讲《金刚经》,道士刘进嘉讲《老子》”可知,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体现了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故选A。据材料无法得出佛教政治化倾向不断增强的结论,排除B;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开始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势,排除C;D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15.20世纪初,许多晚清士人认为埃及文明发源于中国并传播至希腊、罗马,诞生了欧洲近代文明,我们只是“礼失求诸野”而已。这 ( )
A.推动了维新思潮形成
B.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意在否定向西方学习
D.适应救亡图存的需要
【解析】选D。“礼失求诸野”意思是丢失了传统的礼节、道德、文化等而不得不去民间寻找这种已在社会普遍丢失的东西,这主要是强调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故选D;当时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排除A;材料所述思想不会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排除B;材料主旨是主张学习西方,排除C。
【拓展延伸】中华文化在近代新发展的影响
(1)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觉醒;(2)提高了民族自信心;(3)增强了中国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联系;(4)推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斗争的发展。
16.(2024·鞍山高二检测)《礼记·月令》载:孟春时节,禁止砍伐树木,不要毁鸟巢,不要杀害幼虫、怀胎的母畜、刚出生的小兽、刚会飞的小鸟。《吕氏春秋》《淮南子》中都有类似的记载。这说明中华文化崇尚 ( )
A.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B.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C.以人为本,敬天保民
D.悲天悯人,普渡众生
【解析】选A。由题干材料可知古代中国强调依据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和利用,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以人为本,敬天保民,排除C;材料不是悲天悯人,普渡众生,排除D。
17.(2024·武汉高二检测)在某次国际会议上,中国代表表示: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这一思想践行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 ( )
A.仁者爱人 B.经世致用
C.崇德向善 D.和而不同
【解析】选D。据材料“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可知这一思想践行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思想,故选D。题干材料与仁者爱人、经世致用和崇德向善无关,排除A、B、C。
【补偿训练】
1.孔子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二者都主张 ( )
A.改革内政,重构统治秩序
B.重视贤德,变革选拔标准
C.崇德尚贤,规范统治行为
D.抑制暴政,稳定社会秩序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孔子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这说明孔子和墨子都主张统治者要尚贤,规范统治行为,故选C。A、D与题干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论述的是孔子和墨子对统治者的要求,不是关于选拔人才的标准,排除B。
2.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谈及某一学派时评论道:“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下列言论出自该学派的是 ( )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D.“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解析】选C。据材料“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有法无法,因时为业”可知,这是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家老子的思想,故选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法家思想,排除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荀子的主张,排除B;“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排除D。
18.(2024·合肥高二检测)考古资料表明,早期中国聚落遗址外围一般有壕沟,里面的房舍排列整齐,古城遗址则以规模宏大的宫城为中心,方正规矩。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是 ( )
A.源远流长 B.崇尚秩序
C.祖先崇拜 D.天人合一
【解析】选B。据材料“排列整齐”“以规模宏大的宫城为中心,方正规矩”可知体现了崇尚秩序,故选B。题干材料与源远流长、祖先崇拜和天人合一无关,排除A、C、D。
【补偿训练】
(2024·沈阳高二检测)有学者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模式上建立了“礼仪之道”,在人格模式上建立了“君子之道”,在行为模式上建立了“中庸之道”。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 ( )
A.连续性 B.包容性
C.独特性 D.多样性
【解析】选C。据“礼仪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可得出这些都是从不同方面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体现的是独特性,故选C。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B、D。
19.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引用经典语句阐述其思想,如“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朱熹)、“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王安石)等。从中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这体现的是 ( )
A.传统文化为治国理政提供借鉴
B.传统文化焕发新机
C.政府重视传统文化发展
D.古今文化的融合
【解析】选A。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启发,故选A。B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政府重视传统文化发展,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当今文化和古代文化融合的信息,排除D。
【深化点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理念,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传承创新与合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对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0.(2024·合肥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家训文化在几千年的孕育、发展中,形成了浩瀚丰富的思想体系(下表所示)。
“人无志,非人也。” (三国)嵇康
“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若言行无信,身受大谤……耻及祖考。” (魏晋)羊祜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北宋)欧阳修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北宋)司马光
“一家之事,贵于安宁和睦悠久也,其道在于孝悌谦逊。” (南宋)陆九韶
“与人相与,须有以我容人之意,不求为人所容。” (明)孙奇逢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清)朱用纯
“至于师友……择之又择,慎之又慎。” (清)张履祥
——摘编自李淑敏《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研究》
材料二 俗语云:“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训家规的首要功能是“齐家”,即对家庭实行有序管理,重视其规范的功能。在古代儒家传统文化中,修身是齐家的基础,齐家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摘编自陈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家训家规及其现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内容。
答案:(1)内容:立志;诚信;勤学;清白传家;节俭;和顺睦家;谦让;谨慎交友。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中“人无志,非人也”“愿汝等言则忠信”“人不学不知道”“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一家之事,贵于安宁和睦悠久也”“其道在于孝悌谦逊”“至于师友……择之又择,慎之又慎”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历史价值。
答案: (2)价值:传播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家族的稳定发展;利于封建国家统治秩序巩固;有助于家庭成员自身素养提高;促进优良家风的形成。
【解析】第(2)题,据材料二“在古代儒家传统文化中,修身是齐家的基础,齐家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材料一家训文化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拓展创新练】
21.(2024·武汉高二检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材料 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这些思想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论题:中华民族精神中蕴藏着丰富的国家治理经验,值得今人学习借鉴。
阐述:中国有着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思想,强调国家和社会在思想文化、政令举措、疆域民族方面的多元一体、和合统一。中华文明形成并绵延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自秦朝开始,我国就开启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发展的历程。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还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等,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派遣张骞通西域,开丝绸之路,联通东西,发展对外贸易,推动疆域进一步扩大。唐朝时期实行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因俗而治、因地制宜,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总之,对于传统经验,我们不能复古照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鉴别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条件和现实需要,逐渐应用到当今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实践中。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首先,根据材料“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意义的相关知识可分析得出论题:中华民族精神中蕴藏着丰富的国家治理经验,值得今人学习借鉴。其次,根据材料“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结合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述。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升华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