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课标要求: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盛世滋生图(姑苏繁华图)清代宫廷画家 徐扬创作。历时24年,现收藏于 辽宁省博物馆。画作全长十二米多,画中约有12000余人,近400只船,50多座桥,200多家店铺,2000多栋房屋,完整地表现了古城苏州市井风貌,记录下古代商业繁茂的景象。
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一)经济的发展
1、农业
楚故泽国,耕稔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谚曰“湖广熟,天下足”。(注:湖广指湖南湖北)
——(明代)李釜源:《地图综要》
南宋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1)高产作物传入:
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问题1:根据材料,概括美洲作物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①改变人们 的饮食结构; ②促进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③促进人口增长; ④导致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生态问题。
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2)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
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一)经济的发展
1、农业
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成功致富。类似新现象,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
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一)经济的发展
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2、手工业——各行业有不同程度进步
“资本主义萌芽”
产生:明朝后期
特征:雇佣关系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计日(工)受值
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白银流入
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聚集。
3、商业——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
海外白银的来源,主要是欧洲、美洲和日本。晚明由海外输入的白银总量,大概是国内白银产量的十倍。美国学者艾维四认为,1530年到1570年,中国最重要的白银来源是日本;1570年以后,美洲白银成为最重要的来源。
——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
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3)工商业市镇:(位置)在工商业发达的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片(功能)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特点)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2)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晋商。
乾隆三十年,仅苏州一地,就有山西商人经营的钱庄81家
——《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名镇汉口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当时与汉口镇齐名的,还有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
——人民版历史选必2
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二)经济的局限
1、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性优势;
2、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进步和转型。
重农抑商、君主专制、文化专制、闭关锁国
材料一: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反观中国,直到15世纪时还处在人类文明发展最先进的行列之中,但是从16世纪起却逐渐落后下来。……问题的实质在于,西方已步入商品经济时代,其发展势头之兴旺是难以估量的;而中国依旧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下,依靠的是农本经济,已不可能出现突破性的大发展。
——刘宗绪
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
(一)陆王心学
(北宋)程颢
(北宋)程颐
(南宋)朱熹
(南宋)陆九渊
(明)王守仁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宋明理学
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
(一)陆王心学
1、背景: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2、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
3、主张:宇宙观——心即理也
认识论——致良知(核心)
“良知”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知行合一),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陆九渊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满街人都是圣人。”——王守仁
良知=天理=至善
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
4、评价
(1)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2)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3)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P87问题探究
王守仁这样阐述他的“良知”概念: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王文成公全书》卷26《大学问》
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
——《王文成公全书》卷2《传习录中·答陆原静书》
王守仁的弟子王畿说:
信得良知过时,独往独来,如珠之走盘,不待拘管,而自不过其则也。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12《郎中王龙溪先生畿》
问题2:程朱理学VS陆王心学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不同点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认识论
方法论
哲学范畴
理在心外
理在心中
致良知,知行合一(发明本心)
格物致知(向外求理)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相同点:
①都是对儒学的新发展;
②都承认“理”的存在;
③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④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专制。
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
(二)明朝后期思想的变动
以李贽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李贽(1527-1602)
P87问题探究
李贽则将上述“良知”概念发展为“童心”,并有如下论述: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
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药医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sGu)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 ——《焚书》卷3《童心说》
问题3: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陆王心学衍生出的思想
解放倾向及其对封建传统思想的冲击。
南宋陆九渊主张“心即理”,王守仁在其基础上提出“良知”,“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他将“良知”解释为人的“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良知”就是“本来面目”。陆王心学认为“天理”(即“良知”)只能通过心灵感悟获得,与程朱理学强调“天理”要通过“格物致知”获得不同。
他的弟子包括李贽发挥了“良知”的主观性,提出了“童心”的新概念,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
1、背景:社会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
(三)明末清初思想的活跃
2、观点:
黄宗羲:(1)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2)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顾炎武和王夫之: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一些重要见解。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梁启超概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黄宗羲:“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为主,君为客”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盖皆本也。”
顾炎武:“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王夫之: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问题4: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①反封建专制
②主张“工商皆本”
③提倡经世致用
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
3、评价:
进步:批判继承了传统儒学,带有民主启蒙色彩,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对君主专制统治也起到一定冲击作用。
局限: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没有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没有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未推动社会转型。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问题5:为何在明清时思想出现反对专制的倾向?
内因:
①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并达到顶峰; ②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本原因); ③思想:程朱理学空谈义理,加强思想控制;
④文化:明八股取士,清大兴文字狱; ⑤直接原因:清军入关
外因:西学东渐的影响
三
小说与戏曲
(一)小说
时间 作者 作品 地位
元末明初 施耐庵 《水浒传》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 明朝中期 吴承恩 《西游记》 神话小说的杰作。
清朝中期 吴敬梓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的杰作(八股取士)。
曹雪芹 《红楼梦》 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享誉世界。
(二)戏曲
1、传奇: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代表作家有明朝的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清朝的孔尚任(代表作《桃花扇》)等。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牡丹亭》
三
小说与戏曲
(二)戏曲
2、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一带并长期流行。
(代表曲目:《牡丹亭》、《长生殿》)
3、京剧: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收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代表作品:《霸王别姬》、《贵妃醉酒》)
问题6: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与当时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文学创作往往是现实的镜子。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与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城镇繁荣、思想领域变化有关系。
三
科技
(一)总结性的科技著作
1、李时珍 《本草纲目》 医药学;
2、徐光启 《农政全书》 农学;
3、宋应星 《天工开物》 工艺学;
4、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 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二)明清大型典籍的编纂
1、明成祖时,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
2、清乾隆后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知识链接】
①类书,是古代起工具书作用的资料汇编著作。根据具体内容摘录各种不同书籍上的材料,分门别类重新编排,以便学者查找。
②丛书,是多部书籍的汇编。将不同的书搜集到一起一并出版,原则上保持各书原貌。
三
科技
四
科技
(三)西学东渐
1、翻译西方科学书籍
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人利玛窦等。他们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问题7:应该怎样理解徐光启的观点?他推崇《几何原本》的理由何在?
在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的过程中,徐光启学习到了西方数学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深切体会到几何学在自然科学体系中的基础作用。正是这些方面是其高度推崇《几何原本》的原因。
四
科技
(三)西学东渐
2、绘制地图:
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康熙皇舆全览图》
中国第一幅绘有经纬网的全国地图,自清朝中叶至中华民国初年国内外出版的各种中国地图基本上都渊源于此图。
三
科技
(二)西学东渐
1、明朝后期
(1)人物: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如意大利利玛窦;
(2)目的: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
(3)贡献: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如: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作品《几何原本》;
利玛窦在中国刊印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学习拓展
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在“西学东渐”发生的同时出现了“中学西渐”现象。
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的“中学西渐”主要包括:
①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的翻译和西传,以及欧洲启蒙思想家从儒家经典中汲取思想资料的情况;
②中国器物和艺术品在欧洲的传播,欧洲社会一度出现“中国热”的状况;
③传教士对中国历史概况和文化特征的介绍。
知识小结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思想领域的变化
科技
陆王心学
李贽
传统科技
西学东渐
发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局限
黄、顾、王
1.(2024·石家庄)明代李时珍将《本草纲目》中对近两千种药物的探察视为“吾儒格物之学”,但在书中仍将木材的“坚脆美恶”归因于“各具太极”。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将颜料制备视为源于易经八卦中的“依坎附离”。这反映出,当时( )
A.科学研究深受传统文化束缚
B.儒学理论推动技术进步
C.格物致知观念促进社会转型
D.西学东渐影响国人观念
A
习题精练
[解析]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由材料可知,无论是李时珍还是宋应星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均将一部分事物的原因归结为传统学说的影响,这反映出当时的科学研究深受传统文化束缚,A项正确;从材料可知,儒学理论制约了技术的进步,排除B项;格物观并未真正促进社会转型,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出西学东渐,排除D项。
习题精练
2.(2024·河北校联考)中国自古以来,名以正体,字以表德。降及明代,别号遂多。明代的“大雅之士”中,只有字而没有号的,并不多见。即使是市井屠沽,也有庵、斋、轩、亭之别号。这反映出,当时( )
A.追求个性自由成为潮流
B.社会主流思想发生改变
C.等级观念受到一定冲击
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
C
[解析] 根据材料,明代的雅士多使用别号,市井屠沽(宰牲和卖酒,亦泛指职业微贱的人)也喜欢使用一些文雅的别号,别号的使用带有一定的平等色彩,对等级观念有一定的冲击,C项正确;明代人们的思想受到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和儒家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自由成为潮流”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明代时,社会主流思想仍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明代社会等级制度仍然存在,自由平等思想尚未普遍传播,“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习题精练
3.(2023·湖南·5)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D
[解析] 根据材料“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可知,朝鲜和日本的请赐行为,说明两国以明朝政权为其宗主国,欲借助明朝赐书的行为,来强化自己政权的权威,D项正确;材料与儒家学说的发展无关,强调的是朝鲜、日本的政府行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官方行为,与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四书五经等内容属于朱子学,在明代之前就已经传入了日本,因此在当时的日本和朝鲜,这并不属于先进思想。徐皇后所制的两本书也主要是女德之类,也谈不上先进性,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