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物质的变化”的第三课。教材共分四个部分:“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寻找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
这一课承接第二课,利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来判断“米饭、淀粉和碘酒”发生了哪种性质的变化。同时,这节课也为第六课总结“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奠定了基础。
这节课本着课标精神,按照课前参与、课中研讨、课后延伸的思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不断进行体验、实验、探究、讨论、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及合作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过程与方法:
(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每组一些米饭、一些淀粉、小瓶碘酒、一支滴管、棉签以及面包、馒头、饼干、白菜、葱、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等几种常见的食物。
演示实验材料:米饭、碘酒、相关课件、小喷雾器、一封事先用糨糊写上“我们爱科学”的信。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物质的变化》,通过第一和第二课的学习,你知道物质的变化有哪两种形式?”
[同时出示PPT3——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活动一:会变甜的米饭
[出示PPT4,出现米饭]
师:这是米饭,我们几乎天天在吃米饭。那么,米饭是什么味道呢?(有点甜)
你在怎么吃的时候感觉到甜?是这样吗?
[出示PPT5,出现一个小女孩不断吞饭的画面]
这样狼吞虎咽太快了,不利消化!
还是这样?细嚼慢咽的时候?
[出示PPT6,出现一个小男孩细细咀嚼食物的画面]
同学们都认同小男孩的方法,那我们就用细嚼慢咽的方法来品尝米饭,除了慢慢吃,还有几点要求。
[PPT7,单击出现:品尝米饭,再单击出现温馨提示内容]
师:材料员上来领一份,然后慢慢品尝。
学生体验。
师:好,停,刚才细嚼慢咽米饭的时候有物理变化吗?(有)你的理由是——师:的确是有物理变化的。
[PPT8,单击出现:米饭入口后,被牙齿咬碎,形状、大小都发生了变化,所以,有物理变化。]
师:那么,有化学变化吗? (有)你的理由是——师生讨论
[PPT9,单击出现:当米饭在咀嚼过程中,淀粉被淀粉酶分解成一种新的物质——麦芽糖。所以,有化学变化。]
活动二:淀粉和碘酒
1、师:老师这里有两种不明物品,这一种物品烧熟是可以吃的,这一种是不能食用的,你能猜猜他们是什么吗?
[PPT10,单击出现:猜猜我们是谁?]
生猜测。
师:大家有争论,答案不统一。我们还是先对他们进行观察吧,用什么方法观察呢?(生可以用看、闻、摸的方法。)
师:这三个方法都可以适用可食用物品,适合这个物品吗(手拿碘酒)?
(生:“看”,是可以的;“闻”呢,最好是扇闻;“摸”,是不可以的。)
师:好的,接下来,就用同学们的方法去观察这两个物体。
材料员上来领材料。
2、学生观察。老师在学生周围转悠,适时指导。
3、汇报
[PPT11,单击出现:淀粉图片]
师:把你们的观察结果汇报一下,看到了什么,摸的感觉如何,闻到了什么,?
[PPT11,单击出现,看(颜色是白色的),摸(是光滑的),闻(没有明显气味)]
师:现在你们觉得它是什么呢?
师:对,这包物体是淀粉,是用玉米制成的淀粉。
[PPT12,单击出现:碘酒图片]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PPT12,单击出现,看(颜色是棕黄色的),闻(有一股刺鼻的消毒水气味)]
师:那它是谁呢?
师:的确这瓶液体是碘酒。
4、把碘酒滴到淀粉上
师:如果,把碘酒用胶头滴管滴到淀粉上,会怎么样呢?
[PPT13,单击出现:将碘酒滴入淀粉中会怎样?]
生猜测。
师:那好,接下来就滴两滴碘酒到淀粉上。
生滴碘酒。
师:我听到了惊叫声,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回答。
师 :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
师:科学家已经证实了这个蓝色的物质是新物质,这的确是化学变化。
[PPT14,单击出现:淀粉+碘酒——蓝色 (化学变化)]
5、用碘酒给手消毒,用消过毒的手排大米饭。
师:碘酒能够使淀粉变成蓝色,它还有很多作用,其中一个作用就是能够消毒,老师就用碘酒来消消毒。(师示范)同学们也给大拇指和食指消毒吧。
师:再用我们消过毒的手去取5颗米饭,把这5颗米饭排成一个1字。
学生去完成任务。
师:我又听到了惊叫声,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回答。
师: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碘酒遇到淀粉会生成蓝色物质,而米饭中含有淀粉,所以,米饭遇到碘酒也生成了蓝色的物质。那么,这个变化也是化学变化。
[PPT14,单击出现:米饭+碘酒——蓝色 (化学变化)]
活动三:用滴碘酒的办法来检验其他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师:米饭中含有淀粉,刚才的小袋子里的是玉米淀粉,妈妈烧饭经常用的还有番薯淀粉,又叫山粉,那么还有哪些食物含有淀粉呢?
[PPT15,单击出现:食物图片]
[PPT15,单击出现:这些食物含有淀粉吗?]
他们含有淀粉吗?把你们的猜测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师:要想准确地知道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用什么办法?对,滴碘酒的办法。
师:实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PPT16,单击出现:出现温馨提示]
师: 分组发研究材料。
生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PPT17,单击出现:出现表格,食物名称,观察到的现象(颜色),结论]
活动四:一封神秘的信
师:老师收到一封信,我打开一看,只写了两个字,“我们”,老师有点纳闷,不知道这信里是否还有其他的内容,是我所不知道的?
[PPT18,单击出现:神秘的信件]
你们能帮我想想办法吗?(生回答)
师在学生的解说下用装着碘酒的小喷雾器去喷这封神秘的信,在喷了之后,会出现“我们爱科学”几个字。哦,原来如此,你们真聪明!其实以前的地下党工作人员也是用这个方法来交流信息的。
板书设计:
第3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米饭+碘酒——蓝色 (化学变化)
淀粉+碘酒——蓝色 (化学变化)
教学反思:
本教案适合农村小学教学。上课伊始,先给每位学生分发一点米饭,让他们慢慢咀嚼,然后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感觉;再从米饭出现甜味,引导学生认识米饭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米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碰到碘酒会产生包合物。在这里,我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反应机理,而是观察米饭、淀粉与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认识到这种颜色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一种形式。小学阶段,对物质化学反应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机理。同时,一般学生对化学变化产生的现象都是很感兴趣的,这有助于他们进行有限度的科学探索。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发现淀粉遇碘酒会呈现蓝色,米饭与碘酒也会呈现蓝色,可见米饭、淀粉有共同的特点:它们遇到碘酒都会发生颜色变化,这是化学变化中伴随的一种现象。这时学生也明白了米饭在咀嚼过程中出现甜味也是一种化学变化。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的颜色变化,可以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我让学生从家里带来食物,先让他们预测是否含有淀粉,提醒学生可以检验的食物很多,要尽量利用实验手段来进行检验,增加自己的经验。有的小组在检验一些不含淀粉的蔬菜时,与其他小组意见不一,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分析原因,用小刀剖开新的切面,再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发现原来是前面做实验时,不小心沾上桌上的淀粉所致,同时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
课件19张PPT。小学科学(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 。
物理变化 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我们几乎天天在吃米饭,米饭是什么味道呢?狼吞虎咽!细嚼慢咽……1.刚品尝时,米饭甜吗?
2.咀嚼1分钟后,有甜味了吗?
温馨提示:品尝米饭咬米饭时有物理变化吗 米饭入口后,被牙齿咬碎,形状、大小都发生了变化,所以,有物理变化。咀嚼米饭时有化学变化吗? 猜猜我们是谁?观察不明粉状食用固体的方法:
看
摸
闻(颜色是白色的)(是光滑的)(没有明显气味)看
扇闻观察不明液体的方法:(颜色是棕黄色的)(有一股刺鼻的消毒水气味)将碘酒滴入淀粉中会怎样?淀粉+碘酒——蓝色 (化学变化)
米饭+碘酒——蓝色 (化学变化)
这些食物含有淀粉吗?注意碘酒不要滴太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所观察物品并不卫生,不要用嘴巴去尝。
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温馨提示:√蓝色年糕√没有变成蓝色葱√蓝色面条√没有变成蓝色白糖√没有变成蓝色食盐√蓝色饼干、糕点√没有变成蓝色青菜√没有变成蓝色芹菜√蓝色馒头√蓝色马铃薯不含淀粉富含淀粉结 论观察到的现象(颜色)食物名称 老师收到一封神秘的信,信上只写了两个字“我们”,看不清其他字,很奇怪,你们有什么办法看清完整的信吗?神秘的信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