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对于小苏打和醋这两种物质,学生对醋比较熟悉,接触得也较多,但对小苏打的认识就少了,对于把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的现象,就更少了。本课中,让学生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了解产生气体是化学变化的又一种伴随的现象,体会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在前一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的基础上来研究、探索“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怎么样?”,为后面学习《铁生锈了》、《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等课的探究活动作好了铺垫。
本课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第二部分: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第三部分:产生了什么气体。《标准》指出:让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科学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简单的讲授训练更有效。因此,我把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整合在一起,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探究过程,即“猜测——制定计划——观察实验记录——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讨论——得出结论”。在这里教师只起到点拨和引导的作用。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当同学们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时,就会很容易想到这是什么气体?就有了查明气体身份的欲望,这时教材设计了两个实验来检验产生的气体:一是把燃烧的木条放入杯中;二是将这种气体倒在燃烧的蜡烛上。通过实验观察,同学们对这种气体的特性有了了解,这时教科书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这种气体进行了阐述,同时还把生活中常见的二氧化碳气体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建构完整的概念。教材这种严谨的分析、推理过程,旨在告诉学生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为了把文章做足,我还添加了两个对比实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对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
对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小苏打(两包)、白醋(两份,分别装在两只玻璃杯里)、玻璃杯(里面装有蜡烛)、毛玻璃片、火柴、镊子、细木条、空玻璃杯
教师演示:小苏打、白醋、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PPT2]
一、复习引入
1.复习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其主要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2.复习淀粉与碘酒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其现象是改变了颜色。
[PPT3]
3.揭题:今天我们要来研究厨房里常见的两种物质,小苏打和白醋,把它们混合在一起会怎么样呢?板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
[PPT4]
1.猜测:你认为把小苏打和白醋在玻璃杯中进行混合,会发生什么变化?
[PPT5]
2.出示实验记录表,师点拨引导实验的方法:
刚才只是猜测,真正要知道发生什么变化,必须动手做一做。但是要知道小苏打和白醋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要知道他们原来是什么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做什么呢?(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实验中小苏打和白醋怎么混合呢?混合的数量应该是多少呢?
讨论后得出:小苏打和白醋谁先放都没关系,产生的现象是一样的。数量上的要求:一份小苏打与三份白醋,这样大致能反应完,不会浪费。
材料中为什么小苏打和白醋都提供两份呢?(其中一份是混合反应结束后对比用的)
3.材料员领取材料后根据实验记录表分组进行实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数量教师事先称量好)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实验 小组:
实验材料
两份小苏打、两杯白醋、毛玻璃片
实验过程
混合前
小苏打的特点
白醋的特点
混合
混合后的现象(看、听、摸)
混合反应结束后
小苏打还在吗
留下的还是白醋吗
实验结论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 ,是一种
变化。
[PPT6]
4.课件出示实验时的注意点。
将小苏打倒入杯中后,要盖上毛玻璃片。
注意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看、听、摸……)
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中。
[PPT7]
5.根据实验记录表交流汇报讨论,有争议的地方教师加以指导。如:小苏打还在吗?留下的是白醋吗?
三、研究产生了什么气体
1.师:大家都认为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气体,是一种化学变化,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气体呢?
2.检验产生了什么气体
(1)先让学生说说怎么检验
[PPT8] [PPT9]
(2)指导实验
实验一:教师先将燃烧着的细木条伸进空杯子,看能燃烧多少时间。再将燃烧着的细木条伸进反应后的杯子里,看能燃烧多少时间。(师边演示,边提醒学生伸进瓶内的木条不要碰到杯底或杯中的液体。)
实验二:先用空杯子倒向燃烧的蜡烛上,再将反应过的杯子中的气体倒到燃烧的蜡烛上,看其是否熄灭。
(3)确定几组用实验一方法研究,几组用实验二方法研究。
(4)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PPT10]
(5)交流汇报实验中的现象,从观察到的现象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根据这个信息,你又能作出什么判断?瓶内的气体有什么特点?
(6)通过分析推理得出:瓶内的气体比空气重,能使火熄灭。(提示:杯中的气体为什么没跑掉,除了盖着玻璃片还有什么原因?为什么能像倒水一样倒杯中的气体呢?)
(7)讨论:能使火熄灭的气体是不是一定是二氧化碳气体呢?(师:氩气、氙气等)
指名阅读课文P33相关内容。
[PPT11]
(8)得出二氧化碳气体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四、板书设计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小苏打 无色无味透明
混合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比空气重
白醋 不支持燃烧
相关资料:
小苏打:小苏打的化学式是NaHCO3。它的名字很多,学名碳酸氢钠,又称重碳酸钠或酸式碳酸钠。小苏打是白色晶体,溶于水,水溶液呈弱碱性。在热空气中,它能缓慢分解,放出一部分二氧化碳;加热至270摄氏度时全部分解放出二氧化碳。它也能与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小苏打的这些性质,使它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重要的用途。在食品工业上,它是发酵粉的一种主要原料;在制造清凉饮料时,它也是常用的一种原料;在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
醋酸钠:醋酸钠 (CH3COONa),又名乙酸钠。无色透明晶体。密度1.45克/立方厘米。熔点58℃。123℃时失去结晶水。 溶于水 呈弱碱性。稍溶于乙醇。也称“热冰”。
混合:把两种或多种成分掺和在一起就是混合。物质混合以后有两种可能,一种不生成其他物质,一种生成了新的物质。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作业:
完成配套作业本相关作业
课外搜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留下的液体是什么
教学反思:
一、整合,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标准》指出:让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科学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简单的讲授训练更有效。因此,我把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整合在一起,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探究过程,即“猜测——制定计划——观察实验记录——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讨论——得出结论”。在这里教师只起到点拨和引导的作用,从而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对比,体现科学的严谨性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应该说很多老师在没上课之前自己也不能确定会有什么现象,因此为了选择最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以便更好的把握课堂,我就在课前进行下水探究,像学生那样进行实验。我发现,在做“产生了什么气体”的检验实验时,光把燃烧的细木条伸进反应过的玻璃杯中,光把反应过的杯子中的气体倒向燃烧的蜡烛,并不能有力地说明产生的气体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因此为了让学生明白科学上的结论不是随随便便可以获得的,需要有更多的证据,也就是为了更好的说明科学是严谨的,我就在实验中多加了两个实验,作为对照用:一个是让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空玻璃杯中,观察燃烧情况;一个是用空玻璃杯倒向燃烧的蜡烛上方,观察燃烧情况。这样一对比,产生的气体的性质就更明显了。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就在对比中更好地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