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在前面几课学习的基础上,本课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究硫酸铜溶液和铁钉发生的化学变化,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总结一些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寻找证据,从现象上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本课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第二部分: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第一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展开,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做“把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实验,观察铁钉上有红色的铜附着及溶液颜色变浅的现象。在教学中,教师除需要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的安全外,还需要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并梳理实验前后物质所发生的变化,寻找多个证据以证明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教材第二部分内容是复习前面几课所涉及的关于“蜡烛燃烧”、“淀粉与碘酒”、“铁生锈”、“小苏打和白醋”等化学变化实验,选用“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这四种最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教学中“产生沉淀物”这一化学变化,我是选择了“往澄清石灰水里吹气”的实验加以替代,选材简单,现象明显,学生兴趣浓厚。另外,还补充了“制取玻尔多液”、“燃烧镁条”等实验,以拓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硫酸铜溶液和铁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细心观察、认真实验获得证据,探究化学变化伴随的一些常见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化学变化伴随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学难点:
做好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硫酸铜溶液(盛在小烧杯里)、一个大铁钉、镊子、一根生了锈的铁钉、培养皿、记录表。
教师准备:上述材料各一份,石灰水、烧杯、镁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PPT2]
1、师:物质的变化有哪两种?怎样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师:这节课继续研究物质的变化。
二、探究硫酸铜与铁的反应:
1、教师出示硫酸铜溶液,简单介绍:它是一种化学药品,有一定毒性,所以人体不能直接接触,它在工业、农业、生活上有一定用途。
[PPT3]
教师出示一个铁钉,提出问题:假如把它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发生什么变化呢?
师: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演示并说明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提醒学生不能随便接触化学物品,我们要用镊子夹住洁净的铁钉,浸入溶液中约2分钟,观察它们的反应,记录下来,注意不要全部浸入溶液,这样可以和铁钉的原样进行比较。)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补充。
[PPT4]
5.学生实验并要求完成记录单。
[PPT5]
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变化实验记录单
变化前
变化后(约2、3分钟后取出观察)
硫酸铜溶液
铁
硫酸铜+铁
我们推测这是( )变化,因为在这个变化中(有、没有)产生新物质。
6、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适时引导,其指导要点:
(1)硫酸铜溶液原来是什么样的?现在呢?出现了什么现象?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出现颜色变浅,由此判断产生了新溶液)
(2)原来的铁有什么特点?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它与原来的铁是同一种物质吗?你根据什么判断它是一种新物质?
机动:观察比较实验后的铁钉上的铜与生锈的铁钉,指出:这种新物质不是锈。
(3)铁钉上的新物质到底是什么呢?小结:原来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和铁离子发生了交换,产生了新物质铜和新溶液。出示硫酸亚铁溶液,指出这种浅绿色的溶液是铁和硫酸铜溶液充分反应完后生成的新溶液。
(4)硫酸铜与铁的变化是什么变化,理由是什么?
6.教师小结:硫酸铜与铁发生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物质,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是:发生了颜色改变(板书:颜色改变)。
[PPT6]
三、回忆整理,探究石灰水吹气的变化:
1.师:这个单元中我们还学习了哪些化学变化?在这些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出现了哪些现象?小组讨论,列举填下表。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PPT7] [PPT8] [PPT9]
物质的化学变化伴随的主要现象
物质的化学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本质特征
1
2
3
4
5
2.补充小实验:出示澄清石灰水,指出:一组派两个同学同时往实验的石灰水轻轻吹气(可演示),另两个同学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发生了什么变化?
3.交流并小结:往石灰水吹气后出现了白色沉淀,产生了不同于原来的石灰水的新溶液,所以这是一个化学变化。
[PPT10]
4、师:的确,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常会出现颜色改变、产生气体、发光发热等现象,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现象初步判断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板书课题)
[PPT11]
四、巩固总结:
1、师:是不是有这些现象就一定是化学变化呢?让我们继续研究。
2、机动内容:
(1)演示硫酸铜溶液与石灰水混合,提出问题:有什么现象产生?是什么变化?阅读资料:“波尔多液”(杀虫剂的由来)
[PPT12]
(2)演示银白色镁条燃烧,出现发光发热现象,产生新的白色粉末,是一个化学变化。
[PPT13]
3、师:这是一杯冒热气的开水,说说水发生了哪些变化?(水——水蒸气——水)在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产生了气体,这是一个什么变化?
4.小组讨论,根据上面提供的几种现象,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常会伴随着一些现象,如颜色改变、产生沉淀、产生气体、发光发热等。是不是有了这些现象就可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了呢?
5、教师总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常会伴随着一些现象,如颜色改变、产生沉淀、产生气体、发光发热等。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但是区别物质发生的是物理还是化学变化,最根本的特点是:看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PPT14]
读绕口令《煤和灰》。
[PPT15]
作业:
完成配套作业相关作业。
讨论《煤和灰》中发生的一些物质变化。
教学反思:
1.这一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硫酸铜溶液与铁反应生成铜与硫酸亚铁实验。事实上,硫酸铜与铁的反应是一个置换反应,主要产生的现象是铜附着在铁钉上,并生成硫酸亚铁。在教学中,我把引导学生探究的重点放在了观察比较实验前后两种材料的“变”与“不变”上,侧重于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取证的探究能力的指导,积极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维的碰撞。所以,在实际教学情境中,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做好“穿针引线”之工作,创造性地驾驭课堂。
2.对于“硫酸铜与铁反应实验”教参P79页将这一变化伴随的现象称之为“产生沉淀”,且与教材P37右下角彩图不符(似是硫酸铜与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反应后的蓝色絮状氢氧化铜沉淀物)。出于这样的理解,我补充了“往澄清石灰水吹气产生沉淀”的实验,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果也较好。
3.教材第二部分的教学内容显得有点单薄,如果仅是采用师问生答的简单小结形式就显得过于简单。所以,为让学生较好地达成科学概念,让课堂更显得充实与丰富些,我除了增添“吹石灰水”的实验外,还机动安排了两个演示实验(硫酸铜与石灰水反应的“波尔多液”、镁条燃烧),让学生在前面回忆整理的基础上,通过正面举例,巩固强化概念: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而关于“水变成水蒸气”的讨论则是从反面的例子说明“判断物质是否是化学变化关键还是要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拓展部分我有意识地安排了绕口令《煤和灰》,既与所学知识有着一定联系,也使课堂显得更为生动有趣,相信学生们也会学得兴趣盎然!
课件16张PPT。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杨云霞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思考:1.物质的变化有哪两种?
2.怎样区别物质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注意事项:
我们要用镊子夹住洁净的铁钉,浸入溶液中约2分钟,观察它们的反应,记录下来,注意不要全部浸入溶液,这样可以和铁钉的原样进行比较。
硫酸铜溶液与铁的变化实验记录单1、物质的变化有哪两种?
2、怎样区别物质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颜色改变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发光发热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产生气体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产生沉淀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在法国南部波尔多地区,气候湿润,阳光充足,是盛产葡萄的宝地.但是每年丰收之时,葡萄园主就会提防小偷而伤透脑筋.有的葡萄园主想出一个妙法:在葡萄的枝叶和果实上喷洒一种由硫酸铜和石灰水配制而成的溶液.等溶液干后,葡萄上就会布满蓝色的斑点,而且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让小偷一看就大倒胃口.等到收获葡萄时,只要用水把葡萄上的斑点冲干净,葡萄依然新鲜可口. 万没想到,防小偷的溶液,还暗中帮助葡萄躲过了流行性葡萄霜霉病.19世纪末,法国南部的葡萄园突然流行葡萄霜霉病,结果人们发现喷洒了硫酸铜和生石灰配成的溶液的葡萄园依然果实累累丝毫没有病态.经过试验,科学家证实了硫酸铜和生石灰的杀菌本领,并研究出由它们配制成了杀菌能力极佳的“波尔多液”。“波尔多液”水→水蒸气→水
物理变化:无新物质产生化学变化:有新物质产生
煤和灰东边一堆煤,西边一堆灰。先用车推煤,再用车推灰。烧煤变成灰,煤灰来自煤。煤堆变灰堆,灰堆赛煤堆。有煤就有灰,你说对不对?策划:屠元成 斯苗儿 郑少艾
制作:杨云霞
审核:喻伯军
责编:朱卫国 宁 宇编制: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出版: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时间:201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