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河洛大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以河洛文化研究为内容的河洛学是中原学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部分,是中原学桂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它研究的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是重瓣花朵的“花心”。河洛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区域文化,是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核心和主干,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所在、灵魂所系,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民族记忆,也是维系全世界炎黄子孙的最强大的精神纽带。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为什么只有以河洛文化为主体脉络的华夏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一直绵延不绝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这正是因为河洛文化是一个开放创新的体系,它以礼乐为主体,融合三教,不断成熟;从周公制礼作乐始创儒学,到东汉经学再到二程洛学;从老子创立道家到道教的形成;从佛教首传中原到龙门石窟的开凿……它们的每一次自我更新莫不体现了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从筮术到术数再到辩证逻辑,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最后以儒释道为主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或者系统。如果说道家是“想得开”,那么儒家就是“拿得起”,释家却是“放得下”。三者或治世或治身或治心,形成了一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进退自如的从容世界。
(摘编自李庚香《中原学与河洛学》)
材料二:
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表明,中原地区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一)仰韶文化彩陶的扩展。从距今6 000年左右开始,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文化颇具特色的以花和鸟图案为代表的彩陶向周围地区逐渐施加影响。此后影响范围逐渐扩大,至距今5 300年前后,其影响所及南达长江中游,北抵河套地区,东到黄河下游,西至黄河上游地区。在中国史前时期第一次出现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文化圈。有学者认为,此时“文化上的中国”形成了。这一现象发生的时间和地域,与古史传说中黄帝、炎帝集团的兴起和活动范围恰相吻合并非偶然,应当是炎黄集团兴起并对周围地区产生强烈影响的反映。(二)距今5 500年左右早期中华文化圈的形成。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都出现了文明化进程加速的情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古国文明)。正是在这一阶段,各个区域的文明通过彼此的交流,逐渐形成了一些相同的文化基因。
首先,出现了龙的形象。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距今约6 000年的一座墓葬中,有用贝壳堆塑的龙和虎形象,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龙的观念。商代晚期的河南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带有龙纹的铜盆,可见龙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其次,从“以玉为美”到“以玉为贵”。在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出土了玉环等距今约9 000年的玉质装饰品;在距今约8 000年前的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少数墓葬中,出土了制作较为精美的玉坠等玉制装饰品,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以玉为美”的观念。到了距今约5 500年前,在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晚期和长江下游地区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的高等级墓葬中,出土的玉人姿势都是双手并拢捧在胸前,非常相似。这不可能是巧合,说明当时中华大地各个区域的社会上层之间可能存在着信息的交流,由此形成了以龙的形象为代表的各地区在原始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共同性,而这正是后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得以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
中原地区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经历了一个文化演进的历程。
海纳百川——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向中原地区的汇聚。在极有可能是尧所居都城——平阳的陶寺遗址,还有如黄河下游地区体现大汶口文化晚期特点的陶鬶、陶盉、陶觚等陶制酒器,来自西亚经黄河上游地区传入的小麦栽培技术、黄牛和绵羊的饲养技术及冶铜术等都可以看到来自各地先进的文化因素向中原地区的汇聚。正是由于中原地区以尧舜禹为核心的势力集团对其他地区先进因素的积极吸收,使中原地区的文化充满活力,不断发展壮大。
辐射四方——中原地区夏文明对周围广大地区的文化辐射。进入夏王朝之后,特别是夏王朝后半期,中原王朝的影响力显著增强。中原与周边的交流从尧舜时期以对周围地区先进因素的吸收和汇聚为主,转变为以对外辐射为主的模式。这一时期的王权已经完全控制了高等级手工业制品的原料、生产、分配,使之成为维持其统治的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开后世传承数千年的中国礼制文明的先河。以二里头为都邑的时期,是中原地区文明中心地位确立的时期。最为突出的例证是,夏代后期重要的仪仗用具之一——玉璋,在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上中下游流域乃至中国香港和越南北部都有发现,表明夏代后期以后,中原王朝对中原地区之外广大地区的影响力有十分明显的加强。这是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从各地独具特色的区域文明——古国文明和邦国文明——阶段,进入以中原地区夏商周王朝为中心的王国文明阶段这一重要历史进程的具体体现。
(摘编自王巍、赵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及其主要收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特别提到中原文化的辐射作用,两则材料具有相同的视角。
B.材料一阐释了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中华文化的关系,河洛文化对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及其开放、融合、创新的特点。
C.材料二指出玉人姿势的相同性,说明各个区域的社会上层在原始宗教信仰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有信息交流,并具有共性。
D.材料二中,以花鸟为代表的彩陶的影响逐渐扩大,第一次出现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文化圈,证明了“文化上的中国”的形成。
【答案】B 【解析】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错误,材料一谈的是河洛文化对中原文化的重要性,而“并特别提到中原文化的辐射作用”于文无据。C.“说明各个区域的社会上层在原始宗教信仰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有信息交流”曲解文意,由材料二“出土的玉人姿势都是双手并拢捧在胸前,非常相似。这不可能是巧合,说明当时中华大地各个区域的社会上层之间可能存在着信息的交流,由此形成了以龙的形象为代表的各地区在原始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共同性”可知,原文说的是“可能”存在着信息的交流。D.“证明了‘文化上的中国’的形成”以偏概全。由材料二“在中国史前时期第一次出现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文化圈。有学者认为,此时‘文化上的中国’形成了”可知,“文化上的中国”的形成,是某些学者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各个区域的文明在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相同基因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
B.玉璋在多地的发现,说明中原以玉为美、以玉为贵的文化理念对中原以外广大地区的影响。
C.庙底沟文化、红山文化、中原文化等区域文明,最终都逐渐进入了王国文明的历史进程。
D.礼乐制度、礼乐文明的维系,是以王权对高等级手工业制品的原料等完全控制为前提的。
【答案】B 【解析】“说明中原以玉为美、以玉为贵的文化理念对中原以外广大地区的影响”错误,玉璋在多地的发现,说明的是中原地区夏文明对周围广大地区的文化辐射,不是说明中原“以玉为美、以玉为贵的文化理念对中原以外广大地区的影响”。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重点是从河洛文化的重大意义和鲜明特点两个方面展开对河洛文化的介绍。
B.材料一开头运用排比句式,既突出河洛地区的重要性,也增强了论证的气势。
C.材料一以“重瓣花朵的‘花心’”为喻,形象说明河洛大地在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D.材料二使用总分式和并列式两种论证结构方式,使文章纲举目张,层次清晰。
【答案】C 【解析】“形象说明河洛大地在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曲解文意,“重瓣花朵”比喻的是具有多样性的中华文化,而“花心”比喻的是“河洛文化”而非“河洛大地”。
4.根据材料二,下列序号所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中原地区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的历程
时间 地域 研究成果
距今(约) 5 300年 ④ 出现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文化圈
距今(约) 5 500年 ② ③
距今(约) 6 000年 黄河中游地区 ①
A.①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向周围逐渐扩展
B.②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及辽河流域
C.③形成了早期中华文化圈和王国文明
D.④长江中游、黄河流域及河套地区
【答案】C 【解析】“形成了早期中华文化圈和王国文明”错误。根据材料二“距今5 500年左右早期中华文化圈的形成。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都出现了文明化进程加速的情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古国文明)”可知,“王国文明”应为“区域文明”。
5.材料一中使用了“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等短语,请任选其一,说明其含义,并简析这三个短语的作用。(6分)
【答案】道家“想得开”。例“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等,意思是:“因此‘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
儒家“拿得起”。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意思是:“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很遥远”;“如果贫穷落后,就应该洁身自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提升自己,达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独立和富强;如果发达富裕了,就应该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帮助天下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为天下苍生着想”。
释家“放得下”。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照见五蕴皆空”等,意思是:“世间一切有形有相的事物都是短暂和虚幻的”;“心思像一尘不染的明镜一样,看到五蕴的本质都是空”。
作用:①这三个短语形象地揭示了道家、儒家、释家的特点,使文章通俗易懂。②这三个短语与下文的“治世或治身或治心”遥相呼应,更能表现出中华文化“进退自如”“从容”的内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镇篾匠
李笙清
旧时匠人传授手艺,大都喜欢传授给自己的子女,俗称“门第师”。除非匠人的后人有了更好的出路而不愿学父辈的手艺,匠人才会将手艺传授给外姓徒弟。我的小叔便是这样的手艺传人。
小叔大我九岁,他十七岁那年,拜了住在老街的老篾匠漆师傅为师,学起了篾匠手艺。漆师傅是从湖南湘西搬来的,在老街上买了两间带后院的小屋。他把堂屋跟正房打通,做了作坊,后院用来堆放竹子和篾器,后面厨房旁边的小屋是他歇息的地方。屋后有一条大河,漆师傅的竹子原料大都是从水路运来的,青石板码头边,经常浸泡着漆师傅编好的篾器——据说浸泡过的篾器经久耐用。
漆师傅的老婆死得早,没有给他留下一男半女,他也一直没有续弦,在老镇上孤独地生活了二十多年,堂屋供桌上的黑边相框里,有我没见过的漆师傅的老婆的照片。我小时候经常看到漆师傅将镜框擦得干干净净,拿在手里一看就是好一会儿,有时候还喃喃自语,说的是我听不懂的湖南方言。
据说当年漆师傅来老镇落脚时,受到了本地篾匠师傅的排挤,我的祖父在老镇素有声望,出面摆平了这件事,帮漆师傅置买了住房,让他在老镇扎下根来。因为有这种交情,在祖父的恳求下,漆师傅收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个徒弟,也就是我的小叔。所以小叔很是自得,常以正宗的湖南篾器技艺嫡传弟子自居。
拜师那天,家里准备了荤素搭配十个碗的一桌宴席,请来了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族长作陪。小叔按拜师的礼节给漆师傅磕头敬茶。漆师傅笑呵呵地对祖父说:“我们谁跟谁啊!不用这么烦琐啦!”祖父一脸严肃,说礼数是祖宗定下的,千万不能马虎。那天,漆师傅脱下了常年穿在身上的那套黑衣裤和粗布围腰,特意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衣服,坐在上首。他喝酒喝得脸红扑扑的,整个人神采飞扬,话格外多。
那时候乡村里的谷囤都是用竹篾编制的围子,长长的,一圈一圈围上去,就成了农家储存粮食的仓库;还有扫地的撮箕,筛米的筛子,淘米的筲箕,打场的连枷,屋角的鸡笼……这些都是篾匠的杰作;还有家家户户都在使用的竹椅、竹凳、蒸笼、刷锅的刷子……篾匠用一双巧手,做出了形形色色的篾器,丰富着老镇人们的生活。
那时我常常在放学后,转到老街看漆师傅做手艺活。漆师傅抽出一根竹子,操起厚脊薄刃的篾刀,用刀身在竹子的底部随意比画一下,就挥刀劈下,一截粗大的竹子便在脆响中一分为二。然后漆师傅拿起一柄长长的凿子,几下就将竹子中的痂结清除掉。随着篾刀的上下翻飞,竹子变成了一根根长长的竹片,竹皮则被削成薄薄的篾丝,看得人眼花缭乱。漆师傅一边做活,一边给小叔讲解篾活中的砍、锯、切、剖、削等基本功要领,不厌其烦,直到小叔领悟。料裁好后,师徒俩便开始忙活起来,编篾席,做鸡笼……
漆师傅不赶活的闲暇时候,我特别喜欢到他家里听他讲神秘的湘西故事,吃他晒制的湖南苕果子和苕丝,喝他泡在陶壶里的大叶茶,那感觉就像坐在茶馆里听评书一样。漆师傅是一个天生的故事家,一个李天宝的故事,他讲了半个多月都没讲完,让一众街坊听得兴致勃勃,欲罢不能,天天挤在他的作坊。有时遇上漆师傅带着小叔赶活,上门来的街坊就只好打道回府,神色中明显露出几分失落。每次讲故事到夜深,漆师傅都会拿起他的那块有些泛黄的小竹片,“啪”地打出一声脆响,宛若惊堂木的回声,听故事的就知道到了“要知结果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时候了。
漆师傅还有一个绝活,就是用细篾编制出各种各样的动物,锦鸡、鹅鸭、小猪、老虎、鲤鱼……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他都能很快做出来,而且小动物们个个憨态可掬,惟妙惟肖。可惜小叔没学会这门技艺。漆师傅要小叔先学好篾匠手艺,以后再教他这个。可没想到当小叔快出师时,漆师傅因醉酒后去码头捞篾器,不小心落入河中溺亡了。每每提起这个,小叔都一脸的遗憾。
时隔多年,我有一次回老镇,听说住在镇西古桥边的守寡半生的孙婆婆去世了,她离世时手里紧紧捏着一对竹编的连在一起的比翼鸟——这是漆师傅留在这个世上的最后一件竹编作品了。
(选自《潮州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漆篾匠在老街购置的带有后院的两间小屋,无论是布局还是地理位置,都为他做篾匠活提供了便利,表现了他和祖父的感情很深。
B.漆篾匠早年丧妻,无儿无女,离开湖南老家后,多亏了祖父的帮助,才能在老镇扎根,所以他主动收下小叔做他的唯一弟子。
C.小叔成了漆篾匠的徒弟后,十分自得,常以正宗湖南篾器技艺嫡传弟子自居,可见篾匠在当年是一个让人羡慕的职业。
D.“每每提起这个,小叔都一脸的遗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漆篾匠意外失足落水离世;二是漆篾匠绝活的失传。
【答案】B 【解析】“主动收下小叔做他的唯一弟子”说法错误,由原文第四段可知,漆师傅收下小叔做弟子是因为“祖父的恳求”。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老街”“老镇”“门第师”“囤谷的围子”“打场的连枷”等词语的使用,使小说具有历史的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B.文章使用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我”的回忆,将篾匠漆师傅的故事娓娓道来,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具有很强的代入感。
C.第六段列举了漆篾匠制作的众多篾器和它们在老镇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表现了“我”对篾匠这一传统手工艺人的赞美。
D.小说以“守寡半生的孙婆婆捏着竹编的比翼鸟去世”结尾,有着复杂的意味,也暗示出传统手工艺的没落衰败。
【答案】D 【解析】“也暗示出传统手工艺的没落衰败”过度解读,最后一件竹编作品,仅说明了漆师傅这一技艺的失传。
8.请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第三段中的画线句。(5分)
【答案】运用细节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形象、贴切地描绘了主人公漆篾匠典型的日常生活场景,表达了他对亡妻深切的怀念,表现了他重情重义的性格特点。
9.小说标题为《老镇篾匠》,但作者为什么没有始终围绕漆师傅的手艺展开描写,反而加入了漆师傅闲暇时给街坊们讲故事的情节?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这样写使情节宕开一笔,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加了趣味性,使故事更具可读性。②能使漆篾匠的形象更加丰满,表现他的多才多艺。③街坊们对漆师傅故事的追捧和喜爱,表现了老镇居民对漆师傅的认可,与下文对漆师傅“还有一个绝活”的叙述形成呼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祁奚①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仇也。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②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③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
(节选自《左传·襄公三年》)
材料二:
栾盈出奔楚。宣子杀羊舌虎,囚叔向④。人谓叔向曰:“子离于罪,其为不知乎?”叔向曰:“与其死亡若何?”
乐王鲋见叔向曰吾为子请叔向弗应出不拜。其人皆咎叔向。叔向曰:“必祁大夫。”室老闻之曰:“乐王鲋言于君无不行,求赦吾子,吾子不许;祁大夫所不能也,而曰必由之。何也?”叔向曰:“乐王鲋从君者也,何能行?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其独遗我乎?”
晋侯问叔向之罪于乐王鲋。对曰:“不弃其亲,其有焉。”于是祁奚老矣,闻之,乘驲而见宣子,曰:“夫谋而鲜过,惠训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犹将十世宥之,以劝能者。今壹不免其身,以弃社稷,不亦惑乎?鯀殛而禹兴;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无怨色;管蔡为戮,周公右王。若之何其以虎也弃社稷?子为善,谁敢不勉?多杀何为?”宣子说,与之乘,以言诸晋侯而免之。不见叔向而归,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
(节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注】①祁奚:晋大夫,中军尉,文中又被称为“祁大夫”。②午:祁午,祁奚之子。③赤,羊舌赤,字伯华,羊舌职之子。④叔向:名羊舌肸,字叔向,羊舌虎的哥哥。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需断句相应位置的字母。(3分)
乐王鲋见叔向曰A吾为B子请C叔向D弗应E出不拜。
【答案】ACE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焉,兼词,相当于介词加代词的“于之”,跟《劝学》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的“焉”用法相同。
B.于是,在这时候,跟现代汉语“于是”用法不同,跟《赤壁赋》中“于是饮酒乐甚”的“于是”用法也不同。
C.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左传》就是解释“六经”中的《春秋》的,又名《左氏春秋》等。
D.从,顺从,跟《师说》中“犹且从师而问焉”的“从”词义不同而用法相同。
【答案】B 【解析】两句意思都是“在这个时候”。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祁奚先举荐自己的仇人接替自己的职位,因为他可能知道此人快死了,接着就举荐自己的儿子,从而赢得了“能举善”的美名。
B.文中引用《商书》《诗经》中的句子,都是为了说明祁奚胸怀坦荡,不偏不私,一心为公为善,故而才能举贤荐能,毫无私恩。
C.叔向获罪于宣子的时候,一开始就认定乐王鲋不能救出自己,只有已经告老在家的祁奚才能救自己。结果证明了叔向的正确。
D.宣子在祁奚阐明了杀叔向的利弊后,通过努力免除了叔向的罪责,最终,祁奚没见叔向就回家了,叔向也没有当面致谢就上朝去了。
【答案】A 【解析】“因为他可能知道此人快死了”无中生有。从文本来看,是肯定祁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美德的,如果“因为他可能知道此人快死了,接着就举荐自己的儿子”就降低了祁奚的人格,且无中生有。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其独遗我乎?
(2)宣子说,与之乘,以言诸晋侯而免之。
【答案】(1)祁大夫举荐宗族外的人不回避仇人,举荐族内的人不回避亲人,他难道偏偏会舍弃我吗?
(2)范宣子(听了这话)高兴了,和祁奚共乘一辆车,用好言劝说晋侯而赦免了叔向。
14.文中塑造祁奚“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的形象时,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的手法,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3分)
【答案】①正面描写:向晋侯举荐仇人解狐,又举荐自己的儿子,不问亲疏,只以才德为准。②侧面描写:叔向坚持认为只有祁奚才能救自己,结果正如此,且祁奚救人而不居功,侧面表现其“无偏无党”。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祁奚请求退休。晋悼公问祁奚谁可以接任(他的职位),(祁奚)推荐解狐,他的仇人。(晋悼公)正要立解狐,(解狐却)死了。(晋悼公)又询问,(祁奚)回答说:“祁午可以。”正当此时,(祁奚的副手)羊舌职死了。晋悼公(又)问:“谁可接任他的职位?”(祁奚)答道:“(其子)羊舌赤适合。”晋悼公便安排祁午做中军尉,羊舌赤佐助。君子称赞祁奚在这件事上能推荐贤人。推举仇人,不算是谄媚;推荐儿子,不是出于偏爱;推荐自己的下属,不是为了结党营私。《商书》说:“没有偏爱,没有结党,王道坦坦荡荡,公正无私。”说的就是祁奚了。解狐被举荐,祁午接任,羊舌赤任职,立了一个中军尉而做成了三件好事,真是能举荐贤人啊。正因为自己为善,所以能举荐与自己一样的人。《诗经》说:“只因贤人有这样的德行,才能推举出像他一样有品性的人。”祁奚算得上是“有(贤德的人)”。
材料二:
栾盈逃亡奔向楚国。范宣子杀了(他的同党)羊舌虎,软禁了(羊舌虎的哥哥)叔向。有人对叔向说:“你受这样的罪,未免不够明智吧?”叔向说:“那些死了的和逃跑的,又怎么样呢?”
乐王鲋见到叔向说:“我去为您求情。”叔向没有理会,(乐王鲋)离开时,不拜谢。旁人都埋怨叔向。叔向说:“只有祁大夫(才能救我)。”家臣之长听到这话就说:“乐王鲋在君主面前说的话,没有不被采纳的,请求赦免您,您不理会;(我认为)祁大夫无法办到的事,您却说必须由他(去救)。为什么呢?”叔向说:“乐王鲋是顺从君主的人,怎么能行?祁大夫举荐宗族外的人不回避仇人,举荐族内的人不回避亲人,(他)难道偏偏会舍弃我吗?”
晋侯向乐王鲋问起叔向的罪责。(乐王鲋)回答说:“不背弃他的亲人,他有些牵涉吧!”当时祁奚已经告老还乡了,听到(叔向被囚禁)这件事,赶紧坐上驿站的马车来见范宣子,说:“谋划而少有过失,给人许多教益而不知疲倦,叔向就有这样的能力。(叔向是)国家的柱石,即使他十代的子孙犯了罪也应该宽宥,以此勉励那些有能力的人。如今因为他的弟弟(羊舌虎)犯罪一事而使他不得免罪,因为这而丢弃国家栋梁,这不是糊涂吗?(从前)鲧被诛杀,(他的儿子)禹却兴起(被拥立为夏代第一个君主);伊尹起初曾放逐太甲,(后来)又为相辅佐太甲,太甲始终没有怨恨伊尹的表示;管叔、蔡叔(因为造反)被杀,周公却辅佐(他们的侄子)成王。您为什么因为羊舌虎的缘故抛弃国家的柱石呢?您与人为善,谁还敢不竭力为国!又何必多杀人呢?”范宣子(听了这话)高兴了,和祁奚共乘一辆车,用好言劝说晋侯而赦免了叔向。祁奚不去见叔向就回家了。叔向也未向祁奚报告获赦就径直上朝去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诉衷情①
[宋]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注】①这首词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当时作者从参知政事被贬为外官已有六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起句“芙蓉金菊斗馨香”选取了芙蓉、黄菊竞相绽放,争香斗艳的景致,体现了“重阳”到来的季节特征。
B.上片的“天气欲重阳”则是更进一步点明了节气,直言重阳将至,为后文的登高写景与抒怀进行了合理的铺垫。
C.下片起首三句,画卷舒展于天地之间,意境旷达又略带感慨情绪,景象描写由上片的动态描写转为静物刻画。
D.这首词通篇以写景为主,通过对重阳节时登高所见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闲适中略带感慨的情绪,写得极富情致。
【答案】C 【解析】“由上片的动态描写转为静物刻画”错误,上片是静物描写,下片是动态景物刻画。
16.本词在写景方面很有特点,结合全词从两个角度进行赏析。(6分)
【答案】①巧妙运用修辞手法。“芙蓉金菊斗馨香”运用了拟人手法,“远村秋色如画”是比喻,使景物描写生动形象。②景物色彩浓淡相宜。上片选取芙蓉、黄菊、红树等景物,色彩鲜明,体现了盎然游兴,下片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写出了水天澄碧的淡雅,相映成趣,写出了作者隐约的伤感。③观察角度富于变化。上片先写近景,再写远景,由近及远;下片从陆上写到水上,从地面写到天上。近观、远视、仰望相结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送别的自然场景,渲染了离别之情。
(2)曹操《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礼贤下士,统一大业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梦”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诗词中或写梦中景梦中事,或忆梦中人梦中情,或借梦抒怀等,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2)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3)示例一: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示例二: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
示例三: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感冒、发烧、牙疼、嗓子疼、肚子痛……可能是发炎了,赶紧吃片消炎药吧。”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家庭常备药,像阿莫西林、头孢、红霉素等药物,都属于抗生素。抗生素和消炎药究竟有何不同?
聊药物之前,让我们先来弄明白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炎症,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发炎”。实际上,炎症是身体受到某种刺激所发生的一种免疫反应表现,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一般伴有发热、白细胞增高等全身反应。
很多因素都会导致炎症发生,感染(细菌、真菌、病毒等原因)是炎症发生最常见的原因,但炎症也可以不是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感染性因素包括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免疫反应性因素等。所以,炎症并不等于感染。
在日常生活中,①所有人都服用过阿莫西林、头孢之类的抗生素。②抗生素通常是用来治疗由细菌或部分其他微生物(如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引起的炎症,③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没有直接疗效。④一般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引起。⑤此外,抗生素也没有预防感冒。⑥抗生素并不是直接针对炎症本身,⑦就是针对引起炎症的致病菌,⑧是间接起到了消炎作用,⑨不能将其称为消炎药。尤其当“发炎”不是细菌感染(如真菌、病毒性感染)引起时,抗生素的使用并不能起到消炎作用,反而会产生不良反应。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答案】A.什么是炎症 B.因感染而起
19.文中第四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答案】①“所有人”改为“大部分人”。⑤将“没有”改为“不能”或在句末加“的作用”。⑦“就是”改为“而是”。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那是1936年。
那年冬天的雪啊,铺天盖地地下着,鹅毛一般。在聚源永掌柜的记忆里,那天是那个冬天最冷的一天。因此,他早早地让伙计们吃罢饭,一人喝了半碗烧酒,暖暖地上床睡了。
然后,他也准备睡,就在这时,响起了敲门声,轻轻的,一声两声三声,接着,又是一声两声三声。掌柜的打开门,在雪光和屋内射出的灯光映照下,面前站着一个小叫花子,对他道:“大叔,打扰了。”
掌柜说没啥,然后让进屋暖暖。
小叫花进去,一笑,嘴角边露出两个酒窝。
掌柜热心地问:“饿了吧?”
小叫花子摇着头说:“我想买一坛酒。”
掌柜的答应着,就拿了一坛酒。聚源永有个规矩,买酒的可以尝酒,满意了就掏钱,不满意的作罢。掌柜的就拿了酒让小叫花尝尝,小叫花轻轻抿一下,就咂吧着嘴唇道:“大叔,酒真好,真香!”
掌柜的一笑,得意地道:“关外有名的聚源永啊。”
小叫花拿了酒说:“大叔,我走了。”
掌柜的本来想留小叫花,天晚了,就在这儿歇着吧。再说了,晚上出去,在野外遇见野物了,或者遇见小鬼子巡逻兵了,多危险啊,可是,他还没来得及说,小叫花就走出了门,消失在门外。
20.文中有三个句子“大叔,打扰了”“大叔,酒真好,真香”“大叔,我走了”,结构相似,句式短小,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答案】①突出人物特点:小叫花子礼貌、天真、感恩。②简洁明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故事情节。③可以增强叙事的节奏感,让故事更加紧凑。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画横线部分,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
【答案】①逗号让画横线处成为几个独立短句,对敲门声起到模拟和强调作用。②逗号标示的停顿,使敲门动作不再具有流畅性,表现了夜晚的安静和情况的不寻常,为下文小叫花子的出现做了铺垫。
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一般”,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
(1)一般伴有发热、白细胞增高等全身反应。
(2)那年冬天的雪啊,铺天盖地地下着,鹅毛一般。
【答案】(1)句中的“一般”是“普通、通常”的意思。(2)句意思是“雪像鹅毛一样”,“一般”可理解为“一样”。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勤奋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类似的励志标语也经常出现在教室里,提醒学生不能在勤奋拼搏的年华选择安逸。可学习中的一些现象令人困惑,有的学生埋头题海整日刷题,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有的学生一味用搜题软件帮助自己答题,却忽视了对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的学生将劳逸结合当作懒散的理由,反而嘲讽那些成绩暂时不够理想却坚持勤奋学习的同学……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勤奋学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教育后辈珍惜时间,积极学习,不要在怠惰中浪费光阴。这里面还暗含着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哲学问题,“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然而“极大”却正是“极小”日积月累的结果,若“寸功”在怠惰中失去,“终身事”也就必定随之丧失;反之亦然,能够坚持,积得“寸功”,必能成就“终身事”。这就肯定了材料最后一句话中“那些成绩暂时不够理想却坚持勤奋学习的同学”,他们不应该被嘲讽。“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这句励志标语乍读起来感觉有些过头,好像不近人情,但仔细品味,又何尝不是勤奋学习、勤奋拼搏的极致表现和形象表述。对于这两句话,要正确理解其内涵。
参考立意:①正确认识“勤奋学习”,拒绝虚假“勤奋”。②深入认识“勤奋学习”,规范学习行为。第四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河洛大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以河洛文化研究为内容的河洛学是中原学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部分,是中原学桂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它研究的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是重瓣花朵的“花心”。河洛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区域文化,是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核心和主干,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所在、灵魂所系,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民族记忆,也是维系全世界炎黄子孙的最强大的精神纽带。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为什么只有以河洛文化为主体脉络的华夏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一直绵延不绝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这正是因为河洛文化是一个开放创新的体系,它以礼乐为主体,融合三教,不断成熟;从周公制礼作乐始创儒学,到东汉经学再到二程洛学;从老子创立道家到道教的形成;从佛教首传中原到龙门石窟的开凿……它们的每一次自我更新莫不体现了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从筮术到术数再到辩证逻辑,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最后以儒释道为主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或者系统。如果说道家是“想得开”,那么儒家就是“拿得起”,释家却是“放得下”。三者或治世或治身或治心,形成了一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进退自如的从容世界。
(摘编自李庚香《中原学与河洛学》)
材料二:
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表明,中原地区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一)仰韶文化彩陶的扩展。从距今6 000年左右开始,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文化颇具特色的以花和鸟图案为代表的彩陶向周围地区逐渐施加影响。此后影响范围逐渐扩大,至距今5 300年前后,其影响所及南达长江中游,北抵河套地区,东到黄河下游,西至黄河上游地区。在中国史前时期第一次出现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文化圈。有学者认为,此时“文化上的中国”形成了。这一现象发生的时间和地域,与古史传说中黄帝、炎帝集团的兴起和活动范围恰相吻合并非偶然,应当是炎黄集团兴起并对周围地区产生强烈影响的反映。(二)距今5 500年左右早期中华文化圈的形成。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都出现了文明化进程加速的情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古国文明)。正是在这一阶段,各个区域的文明通过彼此的交流,逐渐形成了一些相同的文化基因。
首先,出现了龙的形象。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距今约6 000年的一座墓葬中,有用贝壳堆塑的龙和虎形象,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龙的观念。商代晚期的河南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带有龙纹的铜盆,可见龙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其次,从“以玉为美”到“以玉为贵”。在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出土了玉环等距今约9 000年的玉质装饰品;在距今约8 000年前的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少数墓葬中,出土了制作较为精美的玉坠等玉制装饰品,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以玉为美”的观念。到了距今约5 500年前,在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晚期和长江下游地区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的高等级墓葬中,出土的玉人姿势都是双手并拢捧在胸前,非常相似。这不可能是巧合,说明当时中华大地各个区域的社会上层之间可能存在着信息的交流,由此形成了以龙的形象为代表的各地区在原始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共同性,而这正是后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得以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
中原地区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经历了一个文化演进的历程。
海纳百川——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向中原地区的汇聚。在极有可能是尧所居都城——平阳的陶寺遗址,还有如黄河下游地区体现大汶口文化晚期特点的陶鬶、陶盉、陶觚等陶制酒器,来自西亚经黄河上游地区传入的小麦栽培技术、黄牛和绵羊的饲养技术及冶铜术等都可以看到来自各地先进的文化因素向中原地区的汇聚。正是由于中原地区以尧舜禹为核心的势力集团对其他地区先进因素的积极吸收,使中原地区的文化充满活力,不断发展壮大。
辐射四方——中原地区夏文明对周围广大地区的文化辐射。进入夏王朝之后,特别是夏王朝后半期,中原王朝的影响力显著增强。中原与周边的交流从尧舜时期以对周围地区先进因素的吸收和汇聚为主,转变为以对外辐射为主的模式。这一时期的王权已经完全控制了高等级手工业制品的原料、生产、分配,使之成为维持其统治的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开后世传承数千年的中国礼制文明的先河。以二里头为都邑的时期,是中原地区文明中心地位确立的时期。最为突出的例证是,夏代后期重要的仪仗用具之一——玉璋,在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上中下游流域乃至中国香港和越南北部都有发现,表明夏代后期以后,中原王朝对中原地区之外广大地区的影响力有十分明显的加强。这是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从各地独具特色的区域文明——古国文明和邦国文明——阶段,进入以中原地区夏商周王朝为中心的王国文明阶段这一重要历史进程的具体体现。
(摘编自王巍、赵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及其主要收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特别提到中原文化的辐射作用,两则材料具有相同的视角。
B.材料一阐释了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中华文化的关系,河洛文化对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及其开放、融合、创新的特点。
C.材料二指出玉人姿势的相同性,说明各个区域的社会上层在原始宗教信仰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有信息交流,并具有共性。
D.材料二中,以花鸟为代表的彩陶的影响逐渐扩大,第一次出现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文化圈,证明了“文化上的中国”的形成。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各个区域的文明在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相同基因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
B.玉璋在多地的发现,说明中原以玉为美、以玉为贵的文化理念对中原以外广大地区的影响。
C.庙底沟文化、红山文化、中原文化等区域文明,最终都逐渐进入了王国文明的历史进程。
D.礼乐制度、礼乐文明的维系,是以王权对高等级手工业制品的原料等完全控制为前提的。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重点是从河洛文化的重大意义和鲜明特点两个方面展开对河洛文化的介绍。
B.材料一开头运用排比句式,既突出河洛地区的重要性,也增强了论证的气势。
C.材料一以“重瓣花朵的‘花心’”为喻,形象说明河洛大地在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D.材料二使用总分式和并列式两种论证结构方式,使文章纲举目张,层次清晰。
4.根据材料二,下列序号所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中原地区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的历程
时间 地域 研究成果
距今(约) 5 300年 ④ 出现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文化圈
距今(约) 5 500年 ② ③
距今(约) 6 000年 黄河中游地区 ①
A.①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向周围逐渐扩展
B.②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及辽河流域
C.③形成了早期中华文化圈和王国文明
D.④长江中游、黄河流域及河套地区
5.材料一中使用了“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等短语,请任选其一,说明其含义,并简析这三个短语的作用。(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镇篾匠
李笙清
旧时匠人传授手艺,大都喜欢传授给自己的子女,俗称“门第师”。除非匠人的后人有了更好的出路而不愿学父辈的手艺,匠人才会将手艺传授给外姓徒弟。我的小叔便是这样的手艺传人。
小叔大我九岁,他十七岁那年,拜了住在老街的老篾匠漆师傅为师,学起了篾匠手艺。漆师傅是从湖南湘西搬来的,在老街上买了两间带后院的小屋。他把堂屋跟正房打通,做了作坊,后院用来堆放竹子和篾器,后面厨房旁边的小屋是他歇息的地方。屋后有一条大河,漆师傅的竹子原料大都是从水路运来的,青石板码头边,经常浸泡着漆师傅编好的篾器——据说浸泡过的篾器经久耐用。
漆师傅的老婆死得早,没有给他留下一男半女,他也一直没有续弦,在老镇上孤独地生活了二十多年,堂屋供桌上的黑边相框里,有我没见过的漆师傅的老婆的照片。我小时候经常看到漆师傅将镜框擦得干干净净,拿在手里一看就是好一会儿,有时候还喃喃自语,说的是我听不懂的湖南方言。
据说当年漆师傅来老镇落脚时,受到了本地篾匠师傅的排挤,我的祖父在老镇素有声望,出面摆平了这件事,帮漆师傅置买了住房,让他在老镇扎下根来。因为有这种交情,在祖父的恳求下,漆师傅收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个徒弟,也就是我的小叔。所以小叔很是自得,常以正宗的湖南篾器技艺嫡传弟子自居。
拜师那天,家里准备了荤素搭配十个碗的一桌宴席,请来了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族长作陪。小叔按拜师的礼节给漆师傅磕头敬茶。漆师傅笑呵呵地对祖父说:“我们谁跟谁啊!不用这么烦琐啦!”祖父一脸严肃,说礼数是祖宗定下的,千万不能马虎。那天,漆师傅脱下了常年穿在身上的那套黑衣裤和粗布围腰,特意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衣服,坐在上首。他喝酒喝得脸红扑扑的,整个人神采飞扬,话格外多。
那时候乡村里的谷囤都是用竹篾编制的围子,长长的,一圈一圈围上去,就成了农家储存粮食的仓库;还有扫地的撮箕,筛米的筛子,淘米的筲箕,打场的连枷,屋角的鸡笼……这些都是篾匠的杰作;还有家家户户都在使用的竹椅、竹凳、蒸笼、刷锅的刷子……篾匠用一双巧手,做出了形形色色的篾器,丰富着老镇人们的生活。
那时我常常在放学后,转到老街看漆师傅做手艺活。漆师傅抽出一根竹子,操起厚脊薄刃的篾刀,用刀身在竹子的底部随意比画一下,就挥刀劈下,一截粗大的竹子便在脆响中一分为二。然后漆师傅拿起一柄长长的凿子,几下就将竹子中的痂结清除掉。随着篾刀的上下翻飞,竹子变成了一根根长长的竹片,竹皮则被削成薄薄的篾丝,看得人眼花缭乱。漆师傅一边做活,一边给小叔讲解篾活中的砍、锯、切、剖、削等基本功要领,不厌其烦,直到小叔领悟。料裁好后,师徒俩便开始忙活起来,编篾席,做鸡笼……
漆师傅不赶活的闲暇时候,我特别喜欢到他家里听他讲神秘的湘西故事,吃他晒制的湖南苕果子和苕丝,喝他泡在陶壶里的大叶茶,那感觉就像坐在茶馆里听评书一样。漆师傅是一个天生的故事家,一个李天宝的故事,他讲了半个多月都没讲完,让一众街坊听得兴致勃勃,欲罢不能,天天挤在他的作坊。有时遇上漆师傅带着小叔赶活,上门来的街坊就只好打道回府,神色中明显露出几分失落。每次讲故事到夜深,漆师傅都会拿起他的那块有些泛黄的小竹片,“啪”地打出一声脆响,宛若惊堂木的回声,听故事的就知道到了“要知结果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时候了。
漆师傅还有一个绝活,就是用细篾编制出各种各样的动物,锦鸡、鹅鸭、小猪、老虎、鲤鱼……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他都能很快做出来,而且小动物们个个憨态可掬,惟妙惟肖。可惜小叔没学会这门技艺。漆师傅要小叔先学好篾匠手艺,以后再教他这个。可没想到当小叔快出师时,漆师傅因醉酒后去码头捞篾器,不小心落入河中溺亡了。每每提起这个,小叔都一脸的遗憾。
时隔多年,我有一次回老镇,听说住在镇西古桥边的守寡半生的孙婆婆去世了,她离世时手里紧紧捏着一对竹编的连在一起的比翼鸟——这是漆师傅留在这个世上的最后一件竹编作品了。
(选自《潮州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漆篾匠在老街购置的带有后院的两间小屋,无论是布局还是地理位置,都为他做篾匠活提供了便利,表现了他和祖父的感情很深。
B.漆篾匠早年丧妻,无儿无女,离开湖南老家后,多亏了祖父的帮助,才能在老镇扎根,所以他主动收下小叔做他的唯一弟子。
C.小叔成了漆篾匠的徒弟后,十分自得,常以正宗湖南篾器技艺嫡传弟子自居,可见篾匠在当年是一个让人羡慕的职业。
D.“每每提起这个,小叔都一脸的遗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漆篾匠意外失足落水离世;二是漆篾匠绝活的失传。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老街”“老镇”“门第师”“囤谷的围子”“打场的连枷”等词语的使用,使小说具有历史的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B.文章使用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我”的回忆,将篾匠漆师傅的故事娓娓道来,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具有很强的代入感。
C.第六段列举了漆篾匠制作的众多篾器和它们在老镇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表现了“我”对篾匠这一传统手工艺人的赞美。
D.小说以“守寡半生的孙婆婆捏着竹编的比翼鸟去世”结尾,有着复杂的意味,也暗示出传统手工艺的没落衰败。
8.请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第三段中的画线句。(5分)
9.小说标题为《老镇篾匠》,但作者为什么没有始终围绕漆师傅的手艺展开描写,反而加入了漆师傅闲暇时给街坊们讲故事的情节?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祁奚①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仇也。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②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③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解狐得举,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
(节选自《左传·襄公三年》)
材料二:
栾盈出奔楚。宣子杀羊舌虎,囚叔向④。人谓叔向曰:“子离于罪,其为不知乎?”叔向曰:“与其死亡若何?”
乐王鲋见叔向曰吾为子请叔向弗应出不拜。其人皆咎叔向。叔向曰:“必祁大夫。”室老闻之曰:“乐王鲋言于君无不行,求赦吾子,吾子不许;祁大夫所不能也,而曰必由之。何也?”叔向曰:“乐王鲋从君者也,何能行?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其独遗我乎?”
晋侯问叔向之罪于乐王鲋。对曰:“不弃其亲,其有焉。”于是祁奚老矣,闻之,乘驲而见宣子,曰:“夫谋而鲜过,惠训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犹将十世宥之,以劝能者。今壹不免其身,以弃社稷,不亦惑乎?鯀殛而禹兴;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无怨色;管蔡为戮,周公右王。若之何其以虎也弃社稷?子为善,谁敢不勉?多杀何为?”宣子说,与之乘,以言诸晋侯而免之。不见叔向而归,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
(节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注】①祁奚:晋大夫,中军尉,文中又被称为“祁大夫”。②午:祁午,祁奚之子。③赤,羊舌赤,字伯华,羊舌职之子。④叔向:名羊舌肸,字叔向,羊舌虎的哥哥。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需断句相应位置的字母。(3分)
乐王鲋见叔向曰A吾为B子请C叔向D弗应E出不拜。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焉,兼词,相当于介词加代词的“于之”,跟《劝学》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的“焉”用法相同。
B.于是,在这时候,跟现代汉语“于是”用法不同,跟《赤壁赋》中“于是饮酒乐甚”的“于是”用法也不同。
C.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左传》就是解释“六经”中的《春秋》的,又名《左氏春秋》等。
D.从,顺从,跟《师说》中“犹且从师而问焉”的“从”词义不同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祁奚先举荐自己的仇人接替自己的职位,因为他可能知道此人快死了,接着就举荐自己的儿子,从而赢得了“能举善”的美名。
B.文中引用《商书》《诗经》中的句子,都是为了说明祁奚胸怀坦荡,不偏不私,一心为公为善,故而才能举贤荐能,毫无私恩。
C.叔向获罪于宣子的时候,一开始就认定乐王鲋不能救出自己,只有已经告老在家的祁奚才能救自己。结果证明了叔向的正确。
D.宣子在祁奚阐明了杀叔向的利弊后,通过努力免除了叔向的罪责,最终,祁奚没见叔向就回家了,叔向也没有当面致谢就上朝去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其独遗我乎?
(2)宣子说,与之乘,以言诸晋侯而免之。
14.文中塑造祁奚“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的形象时,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的手法,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诉衷情①
[宋]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注】①这首词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当时作者从参知政事被贬为外官已有六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起句“芙蓉金菊斗馨香”选取了芙蓉、黄菊竞相绽放,争香斗艳的景致,体现了“重阳”到来的季节特征。
B.上片的“天气欲重阳”则是更进一步点明了节气,直言重阳将至,为后文的登高写景与抒怀进行了合理的铺垫。
C.下片起首三句,画卷舒展于天地之间,意境旷达又略带感慨情绪,景象描写由上片的动态描写转为静物刻画。
D.这首词通篇以写景为主,通过对重阳节时登高所见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闲适中略带感慨的情绪,写得极富情致。
16.本词在写景方面很有特点,结合全词从两个角度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送别的自然场景,渲染了离别之情。
(2)曹操《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礼贤下士,统一大业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梦”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诗词中或写梦中景梦中事,或忆梦中人梦中情,或借梦抒怀等,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感冒、发烧、牙疼、嗓子疼、肚子痛……可能是发炎了,赶紧吃片消炎药吧。”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家庭常备药,像阿莫西林、头孢、红霉素等药物,都属于抗生素。抗生素和消炎药究竟有何不同?
聊药物之前,让我们先来弄明白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炎症,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发炎”。实际上,炎症是身体受到某种刺激所发生的一种免疫反应表现,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一般伴有发热、白细胞增高等全身反应。
很多因素都会导致炎症发生,感染(细菌、真菌、病毒等原因)是炎症发生最常见的原因,但炎症也可以不是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感染性因素包括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免疫反应性因素等。所以,炎症并不等于感染。
在日常生活中,①所有人都服用过阿莫西林、头孢之类的抗生素。②抗生素通常是用来治疗由细菌或部分其他微生物(如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引起的炎症,③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没有直接疗效。④一般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引起。⑤此外,抗生素也没有预防感冒。⑥抗生素并不是直接针对炎症本身,⑦就是针对引起炎症的致病菌,⑧是间接起到了消炎作用,⑨不能将其称为消炎药。尤其当“发炎”不是细菌感染(如真菌、病毒性感染)引起时,抗生素的使用并不能起到消炎作用,反而会产生不良反应。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中第四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那是1936年。
那年冬天的雪啊,铺天盖地地下着,鹅毛一般。在聚源永掌柜的记忆里,那天是那个冬天最冷的一天。因此,他早早地让伙计们吃罢饭,一人喝了半碗烧酒,暖暖地上床睡了。
然后,他也准备睡,就在这时,响起了敲门声,轻轻的,一声两声三声,接着,又是一声两声三声。掌柜的打开门,在雪光和屋内射出的灯光映照下,面前站着一个小叫花子,对他道:“大叔,打扰了。”
掌柜说没啥,然后让进屋暖暖。
小叫花进去,一笑,嘴角边露出两个酒窝。
掌柜热心地问:“饿了吧?”
小叫花子摇着头说:“我想买一坛酒。”
掌柜的答应着,就拿了一坛酒。聚源永有个规矩,买酒的可以尝酒,满意了就掏钱,不满意的作罢。掌柜的就拿了酒让小叫花尝尝,小叫花轻轻抿一下,就咂吧着嘴唇道:“大叔,酒真好,真香!”
掌柜的一笑,得意地道:“关外有名的聚源永啊。”
小叫花拿了酒说:“大叔,我走了。”
掌柜的本来想留小叫花,天晚了,就在这儿歇着吧。再说了,晚上出去,在野外遇见野物了,或者遇见小鬼子巡逻兵了,多危险啊,可是,他还没来得及说,小叫花就走出了门,消失在门外。
20.文中有三个句子“大叔,打扰了”“大叔,酒真好,真香”“大叔,我走了”,结构相似,句式短小,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画横线部分,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
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一般”,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
(1)一般伴有发热、白细胞增高等全身反应。
(2)那年冬天的雪啊,铺天盖地地下着,鹅毛一般。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勤奋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类似的励志标语也经常出现在教室里,提醒学生不能在勤奋拼搏的年华选择安逸。可学习中的一些现象令人困惑,有的学生埋头题海整日刷题,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有的学生一味用搜题软件帮助自己答题,却忽视了对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的学生将劳逸结合当作懒散的理由,反而嘲讽那些成绩暂时不够理想却坚持勤奋学习的同学……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勤奋学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