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变化与我们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习的重点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从观察物质变化伴随的现象开始,通过寻求证据,证明产生了新物质,进而确定这种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因此,是否“产生新物质”是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
本课在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种类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概念。
教学设计时通过让学生经历对报纸发生变化——思考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防止发生化学变化的探究过程,再补充一些来源于生活的图片和学生自己收集的资料,希望他们了解物质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不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均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
最后通过制作饮料的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物质变化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结束本单元的学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
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
分析物质变化和我们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柠檬、简易榨汁机、白糖、柠檬酸、小苏打、玻璃杯、小饮料瓶、勺子、一次性杯子、矿泉水,自己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
教师准备:新旧报纸几张、火柴等,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1.师:这儿有两张报纸,谁能用不同的方法让它们发生变化?同时思考发生的是什么变化?为什么?
学生一一上台尝试实验,观察现象并搜集证据来证明发生的是什么变化。
预设:
学生可能会采用撕报纸、烧报纸、揉报纸、折报纸、写报纸等各种方法,教师都要加以鼓励,从而让学生体会“物质会变化、变化各不同”的教学情境。
2.师:老师这儿还有两张报纸(点击一一出现新旧报纸),谁能仔细观察后思考说明这两张报纸的区别以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吗?
[PPT2]
学生观察比较并猜测原因是较长的时间导致报纸发黄变质了,从而加深体会“物质在变化”的科学道理。
3.师:本单元我们一共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这些变化分别伴随着哪些主要的现象?不同类型的变化其主要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本单元学习的相关经验,参照阅读书本,完成以下表格:
物质的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变化类型及特点
科学概念
水结冰、水蒸发
易拉罐压扁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蜡烛的燃烧
加热白糖
米饭、淀粉和碘酒
小苏打和白醋
铁生锈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PPT3]
4.交流表格填写的相关内容,对单元知识进行综合性概括,汇总在[PPT4]的表格上。
重点引导思考: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概括出示[PPT5]的知识。
[PPT4] [PPT5]
教师总结:本单元主要的学习方法就是这样从观察现象开始,通过提出假设,寻求证据检验,最后获得结论。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也是科学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学习方法。
二、讨论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1.师:我们知道铁生锈的科学道理后怎样防止或减缓铁的生锈?
生汇报交流上节课所学知识,教师加以分析引导:让铁减缓生锈的方法就是让它少发生或不发生化学变化,所以采用隔绝空气或存放于干燥的环境中的方法。
师:如果让报纸存放多年同时发黄变质程度较低,我们可以怎么办?
[PPT6]
预设:学生可能会答采用密封法、低温法、避光法等方法减缓报纸的氧化过程。
2.师:看来,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能有效改变我们的生活,事实上,我们的生活处处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物质的变化。
比如我们就座的桌椅板凳就是让木材、竹材经过各种各样的物理变化制作而成;火柴能够点燃就是因为利用了物质燃烧的化学变化制作而成;请看PPT相关的内容,无论是高温低温下的物理变化还是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总之,我们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PPT7] [PPT8] [PPT9] [PPT10] [PPT11]
书本上还提到了生活中其他的一些变化,如玉石的加工、糖水的搅拌等;当然,人们在利用物质的变化过程中,也产生了污染环境的问题,比如燃放烟花时产生的有害气体等,这些应当引起我们的严重关注。
[PPT12]
下面请仔细观察一段录像内容,有关水泥生产的过程,体会其中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PPT13] 点击观察录像。
3.生:学生观看录像后进行交流,体会物质的变化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你们还能够例举身边的一些变化与生活生产的关系吗?
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如泡茶中的物理变化;温度计中的物理变化;防止菜刀生锈的方法等。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性地板书生活中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应用。
三、制作饮料
1.师:老师这儿有一些柠檬果和柠檬酸液体,还有其他一些物质,我们可以通过让它们间发生一些变化来制作饮料,请看幻灯片中的具体方法(柠檬汁可参考橙汁制作法),同学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实验进行操作,要求在制作饮料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同时思考其中包含了哪些变化?
[PPT14]
2.生:观察制作方法后上台领取材料:A柠檬、简易榨汁机、白糖、矿泉水、勺子、一次性杯子等;B柠檬酸、小苏打、玻璃杯、吸管、小饮料瓶、矿泉水等,小组合作开始制作“柠檬汽水”和“柠檬饮料”;
3.师生交流:
师:谁调制成了一杯柠檬汽水?看到哪些现象?说明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冒气泡了。
师:你能分析一下柠檬汽水发生的是什么变化吗?
生:化学变化,因为它冒气泡了。它跟我们做过的小苏打和醋的现象有点象,有新的物质生成。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柠檬汁调制成功的小组也来分析一下发生的是什么变化吧。
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验科学就在身边,养成“从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交流后在小组间进行分享劳动成果,互相喝一喝不同饮料的口味,也可装在小饮料瓶内带到家中与父母分享。
四、课外活动
师:说说看这节课你又增长了那些见识?课后你能更仔细的去观察我们身边的物质吗,也许你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哦!
继续收集生活中利用物质变化的例子,然后学会分析他们属于什么变化(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的习惯),同时按照刚才的制作饮料经验去家中尝试做不同的水果饮料吧。
碳酸饮料的相关知识:
碳酸饮料是在液体饮料中充入二氧化碳做成的,其主要成分为糖、色素、香料等,除热量外,没有任何营养。碳酸饮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在炎热夏季,人们常用来消暑解热,在餐桌上也是必备之品。因它们口感甜美而深受大众欢迎。碳酸饮料含有大量的糖分、防腐剂、色素、香精。碳酸饮料中还含有极少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并且含有碳酸、磷酸等化学成分。碳酸饮料的最主要成分是水,饮用后可补充身体因运动和进行生命活动所消耗掉的水分和一部分糖、矿物质,对维持体内的水液电解质平衡有一定作用。
碳酸饮料营养分析: 碳酸饮料因含有二氧化碳,能起到杀菌、抑菌的作用,还能通过蒸发带走体内热量,起到降温作用。但是,靠喝碳酸饮料解渴是不正确的。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的色素、添加剂、防腐剂等物质,这些成分在体内代谢时反而需要大量水分,而且可乐含有咖啡因也有利尿作用,会促进水分排出,所以碳酸饮料会越喝越渴。此外,碳酸饮料一般含有约10%左右的糖分,一小瓶热量就达到一二百千卡,容易使人发胖。其中的糖分虽然可以补充一定的能量,但也会给肾脏带来很大负担,非但不能提神,反倒容易造成疲劳、嗜睡等不良反应。
研究表明,大量喝碳酸饮料带走的不仅是孩子们的胃口,还会破坏正常代谢,诱发胃肠道疾病,并把钙、铁、铜等营养物质统统给“冲”走,偏爱碳酸饮料的儿童中,约六成因缺钙而影响正常发育。特别是可乐型饮料,因磷含量过高,过量饮用会导致体内钙、磷比例失调,造成发育迟缓。因此,青少年最好少喝碳酸饮料。
作业:
回家自制其他的水果饮料。
完成配套作业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
1.本课的设计主要围绕“重温单元学习方法”这条主线进行,通过亲历让报纸发生变化——思考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防止发生化学变化的探究过程,再一次重温“从观察现象开始,通过提出假设,寻求证据检验,最后获得结论”这样的学习过程,从而明白这样的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是科学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学习方法;同时,通过对整个单元主要学习内容的整理,较为系统地建构了本单元有关物质变化的科学概念,理解了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在利用物质的变化。
2.通过制作同一原料不同口味饮料的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探究兴趣。
课件15张PPT。物质变化与我们诸暨市新世纪小学 丁晓霖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物质变化与我们较新的报纸存放了十多年的旧报纸新旧报纸对比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比较整理。 状态改变 形状改变形状改变基本不变发光发热变颜色有焦味颜色改变产生气体颜色改变性质改变颜色改变沉淀产生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特点:没有产生
新物质特点:产生新物质物质是变化的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比较整理。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特点:
不产生新物质特点:
产生了新物质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如何减缓报纸的发黄变质现象? 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一杯糖水玉石加工物质变化与
我们的生活烟花水泥水泥的生产过程: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A0NzM5MDg0.html物质变化与我们自制
饮料策划:屠元成 斯苗儿 郑少艾
制作:丁晓霖
审核:喻伯军
责编:朱卫国 宁 宇编制: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出版: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时间:201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