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测试卷
一、单选题
1.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水蒸气的汽化现象
B.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这是壶嘴喷出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C.深秋清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的汽化现象
D.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释放“白气”,这是水蒸气在常温下的汽化现象
2.植物也遵循“适者生存”,如图所示,这是人们为了改善沙漠环境在沙漠中种植的仙人掌,仙人掌能生存于沙漠中的主要原因是( )
A.体温低能将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水
B.体表面积较大,能加快水分的蒸发
C.叶子呈现木刺状,能减少水分的蒸发
D.体表粗糙,采取镜面反射的方式反射太阳光
3.炎热的夏天,汗水淋漓,用手抹一下,就会觉得凉快些,原因是( )
A.手的温度比汗的温度低
B.抹去的汗水带走更多的热量
C.汗水抹开,有利于蒸发吸热
D.汗水抹开,阻碍了继续出汗
4.如图,对烧杯加热一段时间至水沸腾,然后再将盛有某种液体的试管插入沸水中,结果,一会儿试管中的液体也沸腾了,由此可以判断( )
A.试管中的液体可能是水 B.试管中液体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
C.试管中的液体可能是水银 D.试管中液体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
5.铺设柏油马路时,需要把沥青由固态熔化成液态。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这一过程的是( )
A. B.
C. D.
6.气象学上,“高温天气”是指该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 )
A.20℃ B.28℃ C.35℃ D.42℃
7.唐诗宋词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对下列诗句中所指的自然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C.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用久了的电灯灯丝变细是升华现象
B.秋天的早晨,大雾逐渐散去是汽化现象
C.被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热量
D.热天扇扇子,能降低空气的温度,让人感觉凉爽
9.下列现象形成的原因属于凝华的是( )
A.雾 B.露 C.雨 D.霜
10.北京冬奥会以“二十四节气”作为开幕式的倒计时,不同的节气环境温度不同。下列与节气有关的物态变化,属于放热的是( )
①雨水,冰雪消融 ②夏至,白雾消散 ③霜降,霜满枝头 ④大寒,滴水成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如图所示,是由物态变化形成的美丽的自然景观,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缥缈的平流雾是汽化现象 B.图乙,壮观的雾凇是凝固形成的
C.图丙,春天河冰化水是熔化现象 D.图丁,晶莹的露珠是凝华形成的
二、填空题
12.某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可知道,该晶体的凝固点是 ℃,在时间段15min~20min内物体处于 状态。
13.如图所示,是我国古代用来储存食物的“原始冰箱”冰鉴,鉴缶之间装冰块,缶内装食物。冰鉴是利用冰 (填物态变化名称) (选填“吸热”或“放热”)达到保鲜效果,缶内壁往往会出现白色小颗粒,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14.小明同学几乎每天都要乘公交车上学,善于观察的他发现,无论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空调的公交车玻璃上,常常有小水滴附着在上面,小水滴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发生这种物态变化的另一种方式是 ,夏天,小水珠附着玻璃的 (填“内表面”或“外表面”)。
15.寒冬,坐满人的小汽车门窗紧闭时,水蒸气会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成小水珠附着在车窗前玻璃上,阻挡司机的视线,这时司机会打开暖风对着挡风玻璃吹,尽快使水珠消散,你认为司机这种做法的依据是 。
16.有一支温度计,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把它插在冰水混合物中时示数为4℃,把它插在沸水中时示数为94℃,当此温度计读数为31℃时,则实际温度为 ℃。
17.有一种“超声波喷雾降温扇”,在风扇转动时还可以喷出水雾,这种风扇比一般风扇更能让人感觉凉爽的原因是利用 的方法加快喷出的水雾 (请填入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达到降温的目的。
18.小科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时,所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图甲中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 规律制成的;
(2)小科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发现水沸腾时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3)若要节省加热至沸腾的时间,可采取的办法是:适当 (选填“增加”或“减少”)水的质量;
(4)细心的小科还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况如图丙所示,图中 (选填“a”或“b”)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三、综合题
19.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像,根据图像回答:
(1)锡的凝固点是 ;
(2)在BC段,锡处于 状态;在DE段,锡处于 状态;
(3)锡的熔化用了 min,它熔化过程中要 热,但温度 ;
(4)锡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 状态。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C B B C B D D C
题号 11
答案 C
1.B
【详解】A.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故A错误;
B.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这是壶嘴喷出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滴,故B正确;
C.深秋清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故C错误;
D.舞台上经常释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吸热,使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滴,故D错误。
故选B。
2.C
【详解】A.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其体温与周围的环境温度近似相等,故A错误;
BC.仙人掌没有宽大的叶子,可减少表面积,减少水分的蒸发,适合干旱的生长环境,故B错误,C正确;
D.体表粗糙,采取漫反射的方式反射太阳光,因此各个方向都可看到反射的太阳光,故D错误。
故选C。
3.C
【详解】夏天,汗水淋漓,用手抹一下,就会觉得凉快些,是因为增大了汗液的蒸发面积从而加快蒸发,汗水蒸发吸热带走人身上的热量,使人表面温度下降,从而感觉凉快些,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4.B
【详解】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将盛有某种液体的试管插入沸水中试管中的液体也沸腾了,说明试管中的液体达到沸点,能够继续吸热,这个热量是烧杯中的沸水传递的,说明试管中的液体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而水银的沸点为356.7℃。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5.B
【详解】沥青是非晶体,在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没有固定的温度,图B正确,A、C图是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D是非晶体的凝固图像,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6.C
【详解】20℃在许多地区都是常见的,尤其是在春秋季节;28℃虽然在某些地区可能会感觉稍热,但它通常不被认为是高温天气的标准; 在许多地区,特别是夏季,当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人们会感受到明显的热感,这通常被认为是高温天气的开始;虽然42℃这个温度非常高,但在大多数地区,它并不是高温天气的常规标准,而且,如此高的温度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结合气象学的常识和各地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确定“高温天气”通常指的是气温达到或超过35℃的情况。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7.B
【详解】A.“露”是小水珠,故露珠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A错误;
B.“冰”的形成是水变为了固态的冰,故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B正确;
C.“泪”的形成是固态石蜡变为了液体石蜡,故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故C错误;
D.“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D错误。
故选B。
8.D
【详解】A.用久了的电灯灯丝变细,是因为灯泡工作时,灯丝温度很高,钨丝直接升华为钨蒸气,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秋天的早晨,大雾逐渐散去,是小水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水蒸气液化为同温度的水时,要放出大量的热,所以被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夏天扇扇子,身上感到凉爽,这是因为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速度,从而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导致人身体的温度降低,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9.D
【详解】A.雾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降温液化成的小水滴浮在空气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露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降温液化成的小水滴附着在植物表面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雨滴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聚集起来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霜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急剧降温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C
【详解】①冰雪消融属于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②白雾消散属于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③霜的形成是属于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④滴水成冰属于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所以属于放热的是③④,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1.C
【详解】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A错误;
B.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B错误;
C.冰化水时,物质由固态为液态,是熔化现象,故C正确;
D.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
故选C。
12. 80 固液共存
【详解】[1]80℃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所以该晶体的熔点为80℃,熔点等于凝固点,所以凝固点等于80℃。
[2]15min~20min内物体正在熔化,所以为固液共存状态。
13. 熔化 吸热 凝华
【详解】[1][2][3]由于冰块熔化时吸收热量,可以使缶内的温度比较低,达到保鲜的效果;同时,缶内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白色的冰晶颗粒,附着在缶内壁上。
14. 压缩体积 外表面
【详解】[1]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形成的;气体液化有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2]汽车内有空调,夏天,车内温度低,车外温度高;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车玻璃,液化形成小水珠,水珠附着在车玻璃的外表面。
15. 液化 见解析
【详解】[1]冬季,车内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会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2]为了防止影响视线,应向挡风玻璃出热风,可以加快小水滴的汽化,同时提高玻璃温度,也可防止水蒸气再次放热液化。
16.30
【详解】当此温度计读数为31℃时,则实际温度为
17. 吹风 蒸发吸热/汽化吸热
【详解】[1][2]喷出水雾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的流动速度,从而加快了水分的蒸发(汽化),蒸发要从周围物体中吸收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18.(1)热胀冷缩
(2)不变
(3)减少
(4)a
【详解】(1)大多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是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2)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但是温度保持不变。
(3)本实验为了缩短加热时间,可适当减少水的质量,适当提高水的初温、加大酒精灯的火焰等。
(4)a图气泡上升时越来越大,是因为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b图气泡上升时越来越小,是因为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图中a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19. 230℃ 固液共存 液体 4 吸 不变 固液共存
【详解】(1)[1]由图知道,锡在230℃时开始熔化,锡有确定的熔点,故锡为晶体;且温度保持不变,所以熔点为230℃,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等,即凝固点也是230℃。
(2)[2][3]在BC段,锡处于熔点温度下,处于熔化过程,所以是固液共存状态;在DE段,锡处于降温过程中,所以处于液态。
(3)[4][5][6]由图可知,锡从3分钟开始熔化,到7分钟熔化完成,所以锡的熔化用了
7min-3min=4min
它在熔化过程中要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始终为230℃。
(4)[7]锡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凝固过程,所以为固液共存状态。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