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基础全面练】
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并制礼作乐;孔子主张“仁者爱人”;管子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这反映出( )
A.儒家学说以民本思想为核心
B.中国古代思想的民主化色彩
C.以人为本理念有久远的传统
D.思想始终为政治服务的特质
【拓展延伸】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基本内容
(1)民为邦本,立君为民;(2)顺应民心,与民同乐;(3)重民生计,富民为要;(4)忧民爱民,解民疾苦;(5)正风敦俗,育民化民。
2.(2024·揭阳高二检测)有学者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名字,以“孝”为字者甚众,比带有明确宗教信仰的“道”“灵”“僧”等较为普遍。该学者意在强调这一时期( )
A.三教合流趋势日益明显
B.民族交融使社会思想趋于集中
C.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
D.儒家思想仍有广泛社会影响力
3.(2024·佛山高二检测)北宋饮茶之风盛行,茶文化得到发展。文学家强至以茶德喻人德,提出“茶品众所知,茶德予能剖。烹须清冷泉,性若不容垢”。强至的主张( )
A.引导了社会风尚 B.推动了茶的传播
C.反映了禁欲思想 D.折射了理学观点
4.1920年《觉悟》评论道:“劳工神圣!劳工神圣!与劳工为伍!与劳工为伍!”这反映出( )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题
C.新文化运动方向开始调整
D.思想革命与工人运动结合
5.(2024·东莞高二检测)考古资料表明,距今8000—5000年的中国各地聚落遗址外围一般有壕沟围绕,里面的房子排列整齐,中央一般为大房屋;古城遗址往往以规模宏大的宫城为中心,方正规矩;墓葬遗址也普遍排列规整。据此可知,早期中国文化的特征是( )
A.有容乃大,和谐共存
B.追求秩序,稳定执中
C.祖先崇拜,以人为本
D.整体思维,天人合一
6.春秋时期,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据此可知,老子的哲学思想追求( )
A.天人合一 B.天下为公
C.为政以德 D.革故鼎新
7.(2024·广州高二检测)明万历三十六年大水,大量农田被毁,河北柏乡县引种籼谷(水稻),并从福建引种甘薯;清代江汉平原民众在灾年时,种植茭米、荞麦等生长期较短的植物代替水稻,洞庭湖区的民众大量采集水蒿、菱角等水生植物。这体现了( )
A.重农抑商的治国理念
B.救灾体系的不断完善
C.高产作物的普遍推广
D.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8.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重要作用,根据下表内容可知,两者都( )
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
顾炎武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
A.注重传统权威 B.提倡个性自由
C.强调社会责任 D.主张知行合一
9.“中国虽然并不是完全同外界隔离,但是中华文明还是在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的。”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 )
A.连续性 B.本土性
C.包容性 D.多样性
10.(2024·佛山高二检测)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问世后,获得国际上极高的关注和赞扬。茅盾先生观看后即兴赋诗:“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理。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这体现出新中国的艺术创作趋向( )
A.突出情节的曲折性
B.服务于国际市场
C.摆脱强烈的政治性
D.探索民族化道路
11.(2024·惠州高二检测)毛泽东认为,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文化的,从来不拒绝接受别的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
A.本土性 B.多样性
C.包容性 D.凝聚性
【补偿训练】
三星堆青铜人像刚一出土就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高鼻深目、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的青铜器,没有留下文字信息,与中原青铜器有很大的不同。这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
A.连续性 B.多样性 C.统一性 D.凝聚性
12.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中国人注重气节、情操、修身等。这说明中华传统文化( )
A.确立了朴素的行为方式
B.影响了国人的价值观念
C.冲击了国人的思维习惯
D.培育了古代先贤的品格
【综合应用练】
13.(2024·黑吉辽选择考)下表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
人物 内容
将军冯邕之妻元氏 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
长乐长公主元瑛 六行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
乐安郡公主元仲英 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
表格反映了当时( )
A.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
C.礼仪规范得到传承
D.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
14.唐代《大唐新语》载:“高祖尝幸国学,命徐文远讲《孝经》,僧惠乘讲《金刚经》,道士刘进嘉讲《老子》。”由此可知,唐初( )
A.奉行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
B.佛教政治化倾向不断增强
C.开始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势
D.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15.20世纪初,许多晚清士人认为埃及文明发源于中国并传播至希腊、罗马,诞生了欧洲近代文明,我们只是“礼失求诸野”而已。这( )
A.推动了维新思潮形成
B.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意在否定向西方学习
D.适应救亡图存的需要
【拓展延伸】中华文化在近代新发展的影响
(1)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觉醒;(2)提高了民族自信心;(3)增强了中国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联系;(4)推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斗争的发展。
16.(2024·佛山高二检测)列文森用“历史与价值的张力”与“理智—情感”的二分来解释近代中国的文化认同危机。他认为:在19世纪,历史和价值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灵中被撕裂了。这里的“撕裂”是指( )
A.传统文化秩序崩解带来的现代性困境
B.甲午战争惨败彻底打碎天朝上国迷梦
C.向西方学习历经从器物到思想的转变
D.戊戌维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7.孔子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二者都主张( )
A.改革内政,重构统治秩序
B.重视贤德,变革选拔标准
C.崇德尚贤,规范统治行为
D.抑制暴政,稳定社会秩序
【补偿训练】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谈及某一学派时评论道:“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下列言论出自该学派的是( )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D.“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18.有学者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模式上建立了“礼仪之道”,在人格模式上建立了“君子之道”,在行为模式上建立了“中庸之道”。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 )
A.连续性 B.包容性
C.独特性 D.多样性
19.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引用经典语句阐述其思想,如“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朱熹)、“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王安石)等。从中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这体现的是( )
A.传统文化为治国理政提供借鉴
B.传统文化焕发新机
C.政府重视传统文化发展
D.古今文化的融合
【深化点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理念,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传承创新与合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对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家训文化在几千年的孕育、发展中,形成了浩瀚丰富的思想体系(下表所示)。
“人无志,非人也。” (三国)嵇康
“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若言行无信,身受大谤……耻及祖考。” (魏晋)羊祜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北宋)欧阳修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北宋)司马光
“一家之事,贵于安宁和睦悠久也,其道在于孝悌谦逊。” (南宋)陆九韶
“与人相与,须有以我容人之意,不求为人所容。” (明)孙奇逢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清)朱用纯
“至于师友……择之又择,慎之又慎。” (清)张履祥
——摘编自李淑敏《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研究》
材料二 俗语云:“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训家规的首要功能是“齐家”,即对家庭实行有序管理,重视其规范的功能。在古代儒家传统文化中,修身是齐家的基础,齐家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摘编自陈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家训家规及其现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历史价值。
【拓展创新练】
21.(2024·佛山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在世界原生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长、不曾中断、绵延古今的文明类型。虽历经劫难,却经久不衰,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同时,中华文明以特有的精神气质和思想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向外传播,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正是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学者不懈挖掘其内涵,不懈探求其要义。
——摘编自李国强《中华文明生命力传播力及其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文明”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课时过程性评价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基础全面练】
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并制礼作乐;孔子主张“仁者爱人”;管子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这反映出( )
A.儒家学说以民本思想为核心
B.中国古代思想的民主化色彩
C.以人为本理念有久远的传统
D.思想始终为政治服务的特质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敬天保民”“仁者爱人”和“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等观点的提出,说明西周到春秋时期,以人为本的思想已经产生并有所发展,C正确;据所学可知,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不是民本,排除A;据所学可知,周公、孔子和管子等人并不主张民主,排除B;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不被统治者接受,“思想始终为政治服务的特质”说法太绝对,排除D。
【拓展延伸】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基本内容
(1)民为邦本,立君为民;(2)顺应民心,与民同乐;(3)重民生计,富民为要;(4)忧民爱民,解民疾苦;(5)正风敦俗,育民化民。
2.(2024·揭阳高二检测)有学者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名字,以“孝”为字者甚众,比带有明确宗教信仰的“道”“灵”“僧”等较为普遍。该学者意在强调这一时期( )
A.三教合流趋势日益明显
B.民族交融使社会思想趋于集中
C.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
D.儒家思想仍有广泛社会影响力
【解析】选D。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以“孝”为字的名字较多,说明了正统儒学的广泛影响力,D正确;材料强调儒学的影响,未涉及三教合流,而且这一时期是三教并行时期,排除A;材料强调儒学的广泛影响力,这一时期社会思想是三教并行,排除B;C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
3.(2024·佛山高二检测)北宋饮茶之风盛行,茶文化得到发展。文学家强至以茶德喻人德,提出“茶品众所知,茶德予能剖。烹须清冷泉,性若不容垢”。强至的主张( )
A.引导了社会风尚 B.推动了茶的传播
C.反映了禁欲思想 D.折射了理学观点
【解析】选D。理学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强至用茶德来比喻人的德行,特别是“烹须清冷泉,性若不容垢”这一句,强调了茶和人的德行的纯净与不容瑕疵,这与理学强调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是相吻合的,故选D;材料并没有直接表明强至引导了整个社会的风尚,而是他对茶和人的德行的个人见解,排除A;题目中并未提及强至的观点对茶的传播有直接推动作用,他只是对茶进行了道德上的解读,排除B;禁欲思想主张克制自己的欲望,而强至的观点更多的是强调茶的纯净和人的德行的纯洁,与禁欲思想不完全吻合,排除C。
4.1920年《觉悟》评论道:“劳工神圣!劳工神圣!与劳工为伍!与劳工为伍!”这反映出( )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题
C.新文化运动方向开始调整
D.思想革命与工人运动结合
【解析】选A。题干反映了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广大群众深受科学理论的洗礼,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作用,故选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5.(2024·东莞高二检测)考古资料表明,距今8000—5000年的中国各地聚落遗址外围一般有壕沟围绕,里面的房子排列整齐,中央一般为大房屋;古城遗址往往以规模宏大的宫城为中心,方正规矩;墓葬遗址也普遍排列规整。据此可知,早期中国文化的特征是( )
A.有容乃大,和谐共存
B.追求秩序,稳定执中
C.祖先崇拜,以人为本
D.整体思维,天人合一
【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知,在距今8000—5000年的中国各地聚落遗址中,“里面的房子排列整齐……方正规矩;墓葬遗址也普遍排列规整”,这体现了在城市布局中的整体规划,在文化上体现出对秩序的追求,“中央一般为大房屋;古城遗址往往以规模宏大的宫城为中心”体现了中心位置的特殊性,反映了稳定执中,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吸收,不能反映有容乃大,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建筑物排列较为规整,没有体现对祖先的崇拜和对人的重视,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自然对人的活动的影响,不能反映天人合一的思想,排除D。
6.春秋时期,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据此可知,老子的哲学思想追求( )
A.天人合一 B.天下为公
C.为政以德 D.革故鼎新
【解析】选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老子追求天人合一,故选A。题干材料与天下为公、为政以德和革故鼎新无关,排除B、C、D。
7.(2024·广州高二检测)明万历三十六年大水,大量农田被毁,河北柏乡县引种籼谷(水稻),并从福建引种甘薯;清代江汉平原民众在灾年时,种植茭米、荞麦等生长期较短的植物代替水稻,洞庭湖区的民众大量采集水蒿、菱角等水生植物。这体现了( )
A.重农抑商的治国理念
B.救灾体系的不断完善
C.高产作物的普遍推广
D.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解析】选D。明清时期在面临灾荒时,积极引种新作物、高产作物或者生长周期短的作物来替代,或者采集水生植物来应对,体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困难时积极应对,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故选D;题干所述为民众应对灾荒的措施,不涉及统治者,所以无法据此得出“重农抑商的治国理念”的结论,排除A;题干仅提到民众自发应对灾荒的举措,并不能体现整个救灾体系的不断完善,排除B;高产作物的引种只是题干中的一个措施,C以偏概全,且本身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8.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重要作用,根据下表内容可知,两者都( )
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
顾炎武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
A.注重传统权威 B.提倡个性自由
C.强调社会责任 D.主张知行合一
【解析】选C。据材料中张载和顾炎武的言论可以看出,两者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选C。注重传统权威、提倡个性自由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B;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排除D。
9.“中国虽然并不是完全同外界隔离,但是中华文明还是在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的。”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 )
A.连续性 B.本土性
C.包容性 D.多样性
【解析】选B。据材料“中华文明还是在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可以看出材料强调中华文明起源具有本土性,故选B。材料不能体现连续性、包容性以及多样性,排除A、C、D。
10.(2024·佛山高二检测)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问世后,获得国际上极高的关注和赞扬。茅盾先生观看后即兴赋诗:“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理。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这体现出新中国的艺术创作趋向( )
A.突出情节的曲折性
B.服务于国际市场
C.摆脱强烈的政治性
D.探索民族化道路
【解析】选D。据材料信息可知,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兼具哲理、画意与诗情,体现出新中国的艺术创作趋向探索民族化道路,故选D;材料未涉及动画片情节内容,不能体现情节的曲折性,排除A;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美苏关系都较为紧张,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很少,“服务于国际市场”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20世纪60年代,是我国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加之国际关系较为紧张,文艺作品的政治性很难避免,排除C。
11.(2024·惠州高二检测)毛泽东认为,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文化的,从来不拒绝接受别的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
A.本土性 B.多样性
C.包容性 D.凝聚性
【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华民族善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故选C。本土性、多样性和凝聚性都与材料不符,排除A、B、D。
【补偿训练】
三星堆青铜人像刚一出土就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高鼻深目、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的青铜器,没有留下文字信息,与中原青铜器有很大的不同。这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
A.连续性 B.多样性 C.统一性 D.凝聚性
【解析】选B。出土的三星堆青铜人像在五官、工艺等方面,与同一时期中原人和中原青铜器有很大不同,体现出中华文明具有多样性,故选B。题干材料与连续性、统一性和凝聚性无关,排除A、C、D。
12.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中国人注重气节、情操、修身等。这说明中华传统文化( )
A.确立了朴素的行为方式
B.影响了国人的价值观念
C.冲击了国人的思维习惯
D.培育了古代先贤的品格
【解析】选B。题干材料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对国人伦理道德价值观的影响,故选B;材料中没有具体的行为方式的表述,排除A;材料中并未对以往国人的思维习惯和先贤的品格作具体交代,且“冲击”和“培育”的说法不成立,排除C、D。
【综合应用练】
13.(2024·黑吉辽选择考)下表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
人物 内容
将军冯邕之妻元氏 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
长乐长公主元瑛 六行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
乐安郡公主元仲英 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
表格反映了当时( )
A.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
C.礼仪规范得到传承
D.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
【解析】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政权是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皇族女性墓志中讲究“六行”“四德”“孝友”“柔恭”“妇道”等,这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由此可知,当时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D正确;材料强调北魏皇族受儒家伦理影响大,没有体现门第观念,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鲜卑族的封建化,没有体现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排除B;材料涉及的是鲜卑族接受儒家伦理道德,体现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而非鲜卑族对礼仪规范的传承,排除C。
14.唐代《大唐新语》载:“高祖尝幸国学,命徐文远讲《孝经》,僧惠乘讲《金刚经》,道士刘进嘉讲《老子》。”由此可知,唐初( )
A.奉行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
B.佛教政治化倾向不断增强
C.开始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势
D.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解析】选A。据材料“命徐文远讲《孝经》,僧惠乘讲《金刚经》,道士刘进嘉讲《老子》”可知,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体现了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故选A。据材料无法得出佛教政治化倾向不断增强的结论,排除B;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开始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势,排除C;D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15.20世纪初,许多晚清士人认为埃及文明发源于中国并传播至希腊、罗马,诞生了欧洲近代文明,我们只是“礼失求诸野”而已。这( )
A.推动了维新思潮形成
B.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意在否定向西方学习
D.适应救亡图存的需要
【解析】选D。“礼失求诸野”意思是丢失了传统的礼节、道德、文化等而不得不去民间寻找这种已在社会普遍丢失的东西,这主要是强调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故选D;当时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排除A;材料所述思想不会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排除B;材料主旨是主张学习西方,排除C。
【拓展延伸】中华文化在近代新发展的影响
(1)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觉醒;(2)提高了民族自信心;(3)增强了中国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联系;(4)推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斗争的发展。
16.(2024·佛山高二检测)列文森用“历史与价值的张力”与“理智—情感”的二分来解释近代中国的文化认同危机。他认为:在19世纪,历史和价值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灵中被撕裂了。这里的“撕裂”是指( )
A.传统文化秩序崩解带来的现代性困境
B.甲午战争惨败彻底打碎天朝上国迷梦
C.向西方学习历经从器物到思想的转变
D.戊戌维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选A。据材料“在19世纪,历史和价值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灵中被撕裂了”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由于西方列强入侵的影响,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产生了文化认同的危机。列文森用“历史与价值的张力”与“理智—情感”的二分来解释这种危机。他认为,历史和价值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灵中被撕裂了,这里的“撕裂”是指中国人在面对西方文化时,既想保持传统文化的价值和认同,又不得不面对历史的发展和现实的挑战,从而产生了冲突和矛盾。即传统文化秩序崩解带来的现代性困境,故选A;“甲午战争惨败彻底打碎天朝上国迷梦”是对国人心态的影响,与材料中“文化认同危机”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19世纪,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的转变,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排除C;“戊戌维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本身表述正确,但这属于政治和经济领域的现象,与材料中“文化认同危机”无关,排除D。
17.孔子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二者都主张( )
A.改革内政,重构统治秩序
B.重视贤德,变革选拔标准
C.崇德尚贤,规范统治行为
D.抑制暴政,稳定社会秩序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孔子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这说明孔子和墨子都主张统治者要尚贤,规范统治行为,故选C。A、D与题干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论述的是孔子和墨子对统治者的要求,不是关于选拔人才的标准,排除B。
【补偿训练】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谈及某一学派时评论道:“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下列言论出自该学派的是( )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D.“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解析】选C。据材料“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有法无法,因时为业”可知,这是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家老子的思想,故选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法家思想,排除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荀子的主张,排除B;“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排除D。
18.有学者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模式上建立了“礼仪之道”,在人格模式上建立了“君子之道”,在行为模式上建立了“中庸之道”。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 )
A.连续性 B.包容性
C.独特性 D.多样性
【解析】选C。据“礼仪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可得出这些都是从不同方面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体现的是独特性,故选C。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B、D。
19.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引用经典语句阐述其思想,如“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朱熹)、“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王安石)等。从中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这体现的是( )
A.传统文化为治国理政提供借鉴
B.传统文化焕发新机
C.政府重视传统文化发展
D.古今文化的融合
【解析】选A。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启发,故选A。B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政府重视传统文化发展,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当今文化和古代文化融合的信息,排除D。
【深化点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理念,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传承创新与合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对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家训文化在几千年的孕育、发展中,形成了浩瀚丰富的思想体系(下表所示)。
“人无志,非人也。” (三国)嵇康
“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若言行无信,身受大谤……耻及祖考。” (魏晋)羊祜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北宋)欧阳修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北宋)司马光
“一家之事,贵于安宁和睦悠久也,其道在于孝悌谦逊。” (南宋)陆九韶
“与人相与,须有以我容人之意,不求为人所容。” (明)孙奇逢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清)朱用纯
“至于师友……择之又择,慎之又慎。” (清)张履祥
——摘编自李淑敏《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研究》
材料二 俗语云:“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训家规的首要功能是“齐家”,即对家庭实行有序管理,重视其规范的功能。在古代儒家传统文化中,修身是齐家的基础,齐家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摘编自陈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家训家规及其现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内容。
答案:(1)内容:立志;诚信;勤学;清白传家;节俭;和顺睦家;谦让;谨慎交友。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中“人无志,非人也”“愿汝等言则忠信”“人不学不知道”“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一家之事,贵于安宁和睦悠久也”“其道在于孝悌谦逊”“至于师友……择之又择,慎之又慎”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历史价值。
答案: (2)价值:传播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家族的稳定发展;利于封建国家统治秩序巩固;有助于家庭成员自身素养提高;促进优良家风的形成。
【解析】第(2)题,据材料二“在古代儒家传统文化中,修身是齐家的基础,齐家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材料一家训文化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拓展创新练】
21.(2024·佛山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在世界原生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长、不曾中断、绵延古今的文明类型。虽历经劫难,却经久不衰,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同时,中华文明以特有的精神气质和思想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向外传播,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正是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学者不懈挖掘其内涵,不懈探求其要义。
——摘编自李国强《中华文明生命力传播力及其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文明”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论题:中华文明在吸收与借鉴外来文化中不断丰富其内涵。
阐述: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并积极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东西方文化大交流时期,西汉开通丝绸之路后,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起来。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良种马、香料、玻璃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同时古希腊、罗马的诸多优秀文化成果也通过丝绸之路传至中原。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体现了唐朝与外国双向互动、交流繁荣的景象。唐朝的对外开放为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国力的增强奠定了基础,扩大了唐朝的国际影响力。
总之,中华文明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明不断吸收外来文明的先进成就,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解析】据材料“中华文明以特有的精神气质和思想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向外传播,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围绕“中华文明”可自拟论题:中华文明在吸收与借鉴外来文化中不断丰富其内涵。采用总分总的形式进行阐述。首先,总的概括: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并积极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然后,列举秦汉时期、唐朝时期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发展情况: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东西方文化大交流时期,西汉开通丝绸之路后,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起来。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良种马、香料、玻璃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同时古希腊、罗马的诸多优秀文化成果也通过丝绸之路传至中原。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体现了唐朝与外国双向互动、交流繁荣的景象。唐朝的对外开放为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国力的增强奠定了基础,扩大了唐朝的国际影响力。最后,总结升华:总之,中华文明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明不断吸收外来文明的先进成就,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