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2024版七上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安徽卷)(原卷版+解答版+讲解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2024版七上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安徽卷)(原卷版+解答版+讲解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3 08:26:0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2024版七上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
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时间:150分钟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一) (二) (三)
得分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诗人们从来不局限于时间和地点,随心随性而发,便是佳作。李白夜发清溪,写出了“ 峨眉山月半轮秋 , 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月歌》)的宁静之美;马致远面对夕阳,一句“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饱含了思乡的泪水;李益夜上受降城,用“ 回乐烽前沙似雪 , 受降城外月如霜 ”(《夜上受降城闻笛》)写出了边塞凄凉的环境。
(2)千百年来,流水不息,诗行不辍。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 潮平两岸阔 , 风正一帆悬 ”写出了水的开阔之美;《<论语>十二章》中的“ 逝者如斯夫 , 不舍昼夜 ”写出了水的不息之态。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3)题。(12分)
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譬如城隍庙或东岳庙中,大殿后面就有一间暗室,叫作“阴司间”,在才可辨色的昏暗中,塑着各种鬼:吊死鬼,跌死鬼,虎伤鬼,科场鬼……而一进门口所看见的长而白的东西就是他。我虽然也曾zhān仰过一回这“阴司间”,但那时胆子小,没有看明白。听说他一手还拿着铁suǒ,因为他是勾摄生魂的使者。相传樊江东岳庙的“阴司间”的构造,本来是极其特别的:门口是一块活板,人一进门,踏着活板的这一端,塑在那一端的他便扑过来,铁索正套在你脖子上。后来吓死了一个人,钉实了,所以在我幼小的时候,这就已不能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譬( pì )如 zhān( 瞻 )仰 铁suǒ( 索 ) 勾摄( shè )
(2)文段中的“他”指的是活无常,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人民为什么“与他最为稔熟”。(4分)
活无常不但活泼而且诙谐,浑身雪白,很容易被认出来;活无常爽直、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
(3)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善用对比的手法,请根据示例选择一篇说说对比的作用。(4分)
示例:《狗·猫·鼠》中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憎恨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
示例一:《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的对比,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人格”不如“鬼格”的丑恶面目。 
示例二:《五猖会》通过“我”看会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和批判。
3.新华中学准备在下周组织一次“孝亲敬老”活动,请你参与其中。(13分)
(1)请你写出一句有关“孝亲敬老”的名言。(2分)
示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在活动中,老师安排你去邀请学校的李老师于5月27日下午三点到班级作一场关于母亲节的讲座,你准备怎样对李老师说?请写下来。(4分)
示例:尊敬的李老师,您好,我是七年级(1)班的学生××,我们班准备在5月27日组织一次“孝亲敬老”活动,想请您于5月27日下午三点到班级给同学们作一场关于母亲节的讲座,请问您有时间吗?
(3)下面是以学校团委名义撰写的一则通知,请按要求修改。(4分)
通 知
新华学校全体师生:
【甲】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增加师生“感恩父母,孝亲敬老”的意识,【乙】学校将在5月25日下午两点在报告厅举行《孝亲敬老》活动启动仪式。请全校师生按时参加。
新华学校团委办公室
5月24日
①【甲】处画线句存在用词不当问题,请你修改。(2分)
把“增加”改为“增强”。
②【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2分)
把书名号改为双引号。
(4)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观察下面的漫画,说说其反映的社会现象。(3分)
母亲节   母亲节第二天
漫画反映了母亲节成为炫耀孝心的节日,母亲并没有得到儿女们真心的、长久的陪伴。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阜阳模拟)【一】(23分)
萍水相逢
肖复兴
①1968年的冬天,我到北大荒不久,第一次去富锦县城。那是离我们生产队最近的县城,大约有一百多里地。县城,不像我们生产队那样荒僻,也不像北京那样繁华,它很嘈杂,寒冬的风雪,并没有阻挡人来人往的脚步。中午时分,我走进一家小饭馆,准备吃点东西。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饭馆,刚掀开棉门帘,一股热气扑面而来,浓雾一样包裹着我,眼前只是一片模糊的影子,人声鼎沸,热浪一样滚来,把我吞没。
②点了碗面,坐在饭桌前等候,等了许久,面也未上来。我想喝点儿开水,暖和暖和,看见屋中央立着一个汽油桶改造的大火炉,炉里烧着松木柈子,炉上坐着一个“呲呲”冒着热气的水壶,便走到柜台前,向服务员讨要个碗好去倒水。服务员指指前面的水池,我走过去,看见水池里放着好多大白瓷碗,便顺手拿起一个,看见里面有水,把水倒净,转身刚要走,一个反穿着羊皮袄的壮汉走到我的身旁,厉声问我:你怎么把我的酒倒了?我有些莫名其妙,怎么会是酒?壮汉不容分说,毫不留情地非要我赔他的酒。我和他争辩起来,壮汉不依不饶,一时闹得声响很大,众人的目光落在我们的身上。
③这时候,另一个壮汉走了过来,拉开了这个壮汉,说道:你没听这娃子说话,一口京片子,肯定是刚来的知青。生牤子,不懂行!说着,他从水池里拿起一个空碗,走到柜台前,买了一碗酒,送到那个壮汉的面前。然后,他走到我的身边,对我说:你刚来不懂咱们这疙瘩喝酒,都是泡在这水池里温酒,你摸摸,这水是热的。你肯定是把他碗里的酒当成水泼了!我谢了他,他摆摆手,转身回到座位,接着喝他的酒去了。
④1992年的夏天,我在巴黎的戴高乐机场转机去巴塞罗那,采访那一届的奥运会。戴高乐机场非常大,转机的候机大厅很远,时间紧张,穿过拥挤的人群,我拼命地往前赶路,走出了一身汗。
⑤忽然一眼看见坐在椅子上的一位中年女人手里拿着邮票,是一枚小连张,好多张邮票连在一起。那时候,我集邮,知道好多国家都在出这届奥运会的纪念邮票。尽管时间紧张,还是忍不住地停下来,用拙劣的英语问她:您这是奥运会的纪念邮票吗?她点点头。我又问她:在哪儿能买到这邮票?她向前指指,然后摇摇头,摆了摆手势,我猜大概意思是离着有些远,或者是这里地形复杂,你难找到。
⑥一定看到了我脸上露出有些失望又有些渴望的表情,她微微一笑,从手里小连张撕下两张邮票,递给了我。我赶忙掏钱要给她,她连连摆手。我谢过她,她又冲我摆手,让我赶紧赶路。
⑦去年秋天,我和老伴去潭柘寺,看那里的千年银杏古树。我们已经好多年没去那里了。银杏树一片金黄,每片叶子都被阳光镀上了一层碎金子似的,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也闪动着千年沧桑岁月的回忆。两株银杏树周围都是人,都在兴致勃勃和银杏树合影留念。在北京,有银杏古树的地方很多,但这里大概奏响北京秋天最盛大的华彩乐章。
⑧我和老伴相互拍照。不知什么时候,一个陌生的年轻姑娘走到我的身边,微微笑着,对我说:我光看见您二老互相照了,我给您二位照张合影吧!
⑨我望了望姑娘,个子高高的,面容清秀,忽然心里很有些感动。我和老伴外出游玩,相互照的都只是单人照片,从来没有一个陌生人走过来,好心地问我们要不要照一张合影。只有这位姑娘,第一次为我们照了张合影。我们身后的银杏树那样金黄,面前她的身影那样漂亮,那样亲切。
⑩无论55年前替我赔了一碗酒的壮汉,还是31年前送我两枚奥运会纪念邮票的巴黎妇女,或是去年那位善解人意为我和老伴照相的年轻姑娘,其实,和我都只是萍水相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更多的是亲人、熟人和有种种关系往来的人。萍水相逢的人,不过是擦肩而过,你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以后再也见不到他们。比起前者,萍水相逢,显得更细微,更琐碎,更微不足道,如同轻风吹过水面,只荡漾起一丝丝涟漪,然后消逝得无影无踪。但就是这样细微琐碎而微不足道的萍水相逢,让我久久难忘,感动的恰恰是这样细微琐碎和微不足道。他们让我感受到已经越发凉薄的人世间的良善和美好,还是那样顽固地蕴含在人心深处,常会在萍水相逢中不经意流淌,湿润我们业已干涸的心房。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文章叙事部分是按照时间顺序组材,采取了片段组合式的构思方式。
B.文中所写的三个人,作者最欣赏年轻姑娘,而对壮汉的粗鲁是厌憎的。
C.作者写“萍水相逢”,是感动于人世间的良善和美好,觉得应倍加珍惜。
D.最后一段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抒情和议论,点明了写作意图,深化了文章主旨。
【解析】B.壮汉、巴黎妇女和年轻姑娘这三个人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一样的,都是作者久久难忘的,并没有表现出对壮汉的厌憎。
5.请梳理文中的相关情节,补全下面表格。(4分)
时间 地点 情节 人物特点
1968年的冬天 富锦县城一家小饭店 ① 壮汉替“我”赔酒  豪爽、直率
1992年的夏天 巴黎的戴高乐机场候机大厅 巴黎妇女送“我”两枚奥运会纪念邮票 ② 热情、慷慨 
去年秋天 潭柘寺的两株银杏树旁 ③ 年轻姑娘帮“我”和老伴照合影  ④ 漂亮、亲切 
6.作者选择“壮汉”“巴黎妇女”“年轻姑娘”来写他的“萍水相逢”,突出了选材上的什么特点?(6分)
①三个人物的选材立足于作者的真实经历,富有生活气息,让作品更加亲切感人。②作者“萍水相逢”的这三个人时代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份不同,除了中国人还有外国人,足以代表文末所说的“人世间”。③作者选材覆盖面广,有代表性、概括性,有普遍意义,所选事例新颖典型。(意对即可)
7.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饭馆,刚掀开棉门帘,一股热气扑面而来,浓雾一样包裹着我,眼前只是一片模糊的影子,人声鼎沸,热浪一样滚来,把我吞没。
运用环境描写,通过“热气”“人声鼎沸”营造了一种热闹喧嚣的氛围,也为下文“我”看不清楚情况而误倒了壮汉的酒埋下了伏笔。
8.阅读文章最后一段,说说它寄寓了作者哪些方面的情感。(6分)
①对人世间这琐碎的美好和善良的珍视。②对“萍水相逢”给予自己温暖记忆的人的怀念和感恩。③对生活的热爱,对温情社会的期待。④提醒大家要珍惜陪伴在自己身边的人。(答出3点,意对即可)
【二】(16分)
材料一 
材料二 网络给了汉语自我更新与繁殖的机会,如新版《新华字典》就收录了“点赞”“粉丝”“刷屏”等网络词语。但网络语言流行导致了表达方式单一、情感表达能力下降和思维惰性的产生,致使我们不再追求优美的字句。古人表达喜悦会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当代网民只会“哈哈哈哈”“好耶”。依稀记得桃园三兄弟结义,关羽热血沸腾地说:“正所谓择木之禽,得栖良木;择主之臣,得遇明主,关某平生之愿足矣。从今往后,但凭驱使,绝无二心。”张飞听完只会“俺也一样”,大家笑张飞没文化。可魔幻的是,如今大家和张飞一样凭借一句“俺也一样”表达所思所想。那些惊艳了时光与岁月的诗词曲戏逐渐被人们遗忘,转而上演的却是一场“文化闹剧”。
材料三 近些年,许多网络流行语从线上蔓延到线下,“入侵”学生作文,语音表达错误、中英文混杂,追捧谐音字、变体字等现象并不少见。如何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语言,就成为当前广大家长、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普遍关心的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迅速发展,网络语言日益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给新词语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活力。网络流行语以其特有的生动性、幽默性、简洁性、方便理解、易于交流等特点,深受大众喜爱。对眼下青少年的“专属语言”,家长、老师不妨多些平常心,不必视其为洪水猛兽,而是引导孩子懂得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场合和范围,正确对待和正确使用,以及知道拒绝使用低俗的网络语言。
(摘自腾讯网,有删改)
材料四 汉语中谐音的应用由来已久,也极为广泛。在诗词小说等文学作品中,诗人通过这种委婉含蓄的方法将语音、语义结合,在表面意思之外另表达出隐含的深意。如唐朝诗人刘禹锡的那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的“晴”字,既是对当时有阴又有晴的奇异天气的实写,也是借用“晴”这个字的谐音,来隐喻感情的“情”,达到一语双关的目的。
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谐音对网络词汇的产生也起了较为明显的作用,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造词方式。网络谐音词给网民带来了许多便利,还体现了中国传统语言的魅力,但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谐音词的产生具有偶然性和随意性,所以免不了会产生一些无意义甚至意义低俗的谐音词。一些会通过各种方式上网,但本身的知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青少年,在面对这些“错误”的谐音词时,往往没有辨识能力。这不仅不利于他们读写能力的发展,还会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负面效果。此外,不分场合地乱用谐音词则会影响交流效果。
9.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材料一中漫画的内容,并为漫画设计一个标题(标题字数不超过10个字)。(3分)
示例:漫画左侧的电脑显示屏拿着大喇叭,用“网络用语”大喊大叫;右侧的经典“汉语”老爷爷发出不解的问号。(答案合理即可)
标题示例:网络用语冲击传统汉语
10.以下两句话都有谐音现象,结合材料四内容,你觉得哪句话更令人回味?为什么?(3分)
A.下周就要考试了,感觉自己要“狗带”了。(“狗带”音同“ɡo die”,表示绝望的不好处境。)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音同“留”)
示例:B句好。B句用谐音暗示挽留之意,杨柳暗示惜别情怀,有语音、语义结合的深层趣味,诗句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含蓄。A句单以读音相同来夺人眼球,缺乏相关的语义,过于随意,语言不优美,表达情感能力不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起负面作用。
11.同学们将以上材料内容做成了展板,放置在校园展览区,下面是收到的留言。请你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对留言区的内容进行回复。(4分)
展览区留言板
小语: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有哪些积极影响?
你:① 网络给了汉语自我更新与繁殖的机会,给新词语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活力。网络流行语以其特有的生动性、幽默性、简洁性、方便理解、易于交流等特点,深受大众喜爱。 
小文:但是网络语言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它的消极影响具体包含哪些?
你:② 它的流行也加速了传统文化失落,导致表达方式单一、思维惰性、情感表达能力下降以及语言表达错误等问题。 
12.留言板关于“网络语言的消极影响”的回复让小文陷入深思:如何才能减少其消极影响呢?请你结合材料,帮助她拟写三条合理化建议。(6分)
①注意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场合和范围,少在作文中中英文混杂使用,不用谐音字、变形字等代替规范汉字。②拒绝使用低俗的网络语言。③积累和运用优美的语言,防止思维惰性。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答出三点,合理即可)
【三】(16分)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①教授。
(选自《后汉书·王充传》,有删改)
【注释】①屏居:退居。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学而时习之    时: 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省: 自我检查、反省 
(3)不逾矩 逾: 越过 
(4)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好: 喜欢 
1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
1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2)一见辄能诵忆。
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
16.【甲】【乙】两文都讲了关于学习的方法,二者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甲】文告诉我们学习要时常复习,要理清学习和思考之间的关系,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并且要有坚定不移的决心。【乙】文中的王充有灵活的学习方法,能创造机会不断学习,广泛阅读但又不死抠文章字句。(意对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
  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王充)喜欢广泛地阅读(书籍)但不死抠文章字句。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因此广泛地通晓各家各派的学说著作。后来回到家乡,退居在家教书。
三、写作(55分)
17.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莎莉文老师的引导改变了海伦·凯勒的生活,她帮助海伦·凯勒树立了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和意志,让海伦·凯勒此后每一天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每一天,不管用什么方式,我都会变得越来越好!”这就是神奇的艾米丽公式。相信自己,每天充满正能量,我们就可以用自己的努力来支撑梦想和未来。
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体验和思考?请拿起笔,把它写下来吧,题目自拟。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6张PPT)
人教七上语文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统编2024版七上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七上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安徽卷)
范围:第三单元
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时间:150分钟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 默写。(10分)
(1)诗人们从来不局限于时间和地点,随心随性而发,便是佳作。李白夜发清
溪,写出了“ , ”(《峨眉山月
歌》)的宁静之美;马致远面对夕阳,一句“ ,
”(《天净沙·秋思》)饱含了思乡的泪水;李益夜上受降城,用
“ , ”(《夜上受降城闻笛》)
写出了边塞凄凉的环境。
(2)千百年来,流水不息,诗行不辍。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
, ”写出了水的开阔之美;《<论语>十二章》中的
“ , ”写出了水的不息之态。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
天涯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潮平两岸
阔 
风正一帆悬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2.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3)题。(12分)
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
譬.如城隍庙或东岳庙中,大殿后面就有一间暗室,叫作“阴司间”,在才可辨色
的昏暗中,塑着各种鬼:吊死鬼,跌死鬼,虎伤鬼,科场鬼……而一进门口所看
见的长而白的东西就是他。我虽然也曾zhān仰过一回这“阴司间”,但那时胆子
小,没有看明白。听说他一手还拿着铁suǒ,因为他是勾摄.生魂的使者。相传樊
江东岳庙的“阴司间”的构造,本来是极其特别的:门口是一块活板,人一进
门,踏着活板的这一端,塑在那一端的他便扑过来,铁索正套在你脖子上。后来
吓死了一个人,钉实了,所以在我幼小的时候,这就已不能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譬.( pì )如 zhān( 瞻 )仰 铁suǒ( 索 ) 勾
摄.( shè )
(2)文段中的“他”指的是活无常,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人民为什么“与他最
为稔熟”。(4分)
活无常不但活泼而且诙谐,浑身雪白,很容易被认出来;活无常爽直、公
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



shè
(3)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善用对比的手法,请根据示例选择一篇说说对比的
作用。(4分)
示例:《狗·猫·鼠》中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憎恨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
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
示例一:《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的对比,刻画出
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人格”不如“鬼格”的丑恶面目。
示例二:《五猖会》通过“我”看会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教育
的反感和批判。
3. 新华中学准备在下周组织一次“孝亲敬老”活动,请你参与其中。(13分)
(1)请你写出一句有关“孝亲敬老”的名言。(2分)
示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在活动中,老师安排你去邀请学校的李老师于5月27日下午三点到班级作一
场关于母亲节的讲座,你准备怎样对李老师说?请写下来。(4分)
示例:尊敬的李老师,您好,我是七年级(1)班的学生××,我们班准备
在5月27日组织一次“孝亲敬老”活动,想请您于5月27日下午三点到班级
给同学们作一场关于母亲节的讲座,请问您有时间吗?
(3)下面是以学校团委名义撰写的一则通知,请按要求修改。(4分)
通 知
新华学校全体师生:
【甲】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增加师生“感恩父母,孝亲敬老”的意
识,【乙】学校将在5月25日下午两点在报告厅举行《孝亲敬老》活动启
动仪式。请全校师生按时参加。
新华学校团委办公室
5月24日
①【甲】处画线句存在用词不当问题,请你修改。(2分)
把“增加”改为“增强”。
②【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2分)
把书名号改为双引号。
(4)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观察下面的漫画,说说其反映的社会现
象。(3分)
母亲节
母亲节第二天
漫画反映了母亲节成为炫耀孝心的节日,母亲并没有得到儿女们真心的、
长久的陪伴。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阜阳模拟)【一】(23分)
萍水相逢
肖复兴
①1968年的冬天,我到北大荒不久,第一次去富锦县城。那是离我们生产队最
近的县城,大约有一百多里地。县城,不像我们生产队那样荒僻,也不像北京那样
繁华,它很嘈杂,寒冬的风雪,并没有阻挡人来人往的脚步。中午时分,我走进一
家小饭馆,准备吃点东西。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饭馆,刚掀开棉门帘,一股热气
扑面而来,浓雾一样包裹着我,眼前只是一片模糊的影子,人声鼎沸,热浪一样滚
来,把我吞没。
②点了碗面,坐在饭桌前等候,等了许久,面也未上来。我想喝点儿开水,暖
和暖和,看见屋中央立着一个汽油桶改造的大火炉,炉里烧着松木柈子,炉上坐着
一个“呲呲”冒着热气的水壶,便走到柜台前,向服务员讨要个碗好去倒水。服务
员指指前面的水池,我走过去,看见水池里放着好多大白瓷碗,便顺手拿起一个,
看见里面有水,把水倒净,转身刚要走,一个反穿着羊皮袄的壮汉走到我的身旁,
厉声问我:你怎么把我的酒倒了?我有些莫名其妙,怎么会是酒?壮汉不容分说,
毫不留情地非要我赔他的酒。我和他争辩起来,壮汉不依不饶,一时闹得声响很
大,众人的目光落在我们的身上。
③这时候,另一个壮汉走了过来,拉开了这个壮汉,说道:你没听这娃子说
话,一口京片子,肯定是刚来的知青。生牤子,不懂行!说着,他从水池里拿起一
个空碗,走到柜台前,买了一碗酒,送到那个壮汉的面前。然后,他走到我的身
边,对我说:你刚来不懂咱们这疙瘩喝酒,都是泡在这水池里温酒,你摸摸,这水
是热的。你肯定是把他碗里的酒当成水泼了!我谢了他,他摆摆手,转身回到座
位,接着喝他的酒去了。
④1992年的夏天,我在巴黎的戴高乐机场转机去巴塞罗那,采访那一届的奥运
会。戴高乐机场非常大,转机的候机大厅很远,时间紧张,穿过拥挤的人群,我拼
命地往前赶路,走出了一身汗。
⑤忽然一眼看见坐在椅子上的一位中年女人手里拿着邮票,是一枚小连张,好
多张邮票连在一起。那时候,我集邮,知道好多国家都在出这届奥运会的纪念邮
票。尽管时间紧张,还是忍不住地停下来,用拙劣的英语问她:您这是奥运会的纪
念邮票吗?她点点头。我又问她:在哪儿能买到这邮票?她向前指指,然后摇摇
头,摆了摆手势,我猜大概意思是离着有些远,或者是这里地形复杂,你难找到。
⑥一定看到了我脸上露出有些失望又有些渴望的表情,她微微一笑,从手里小
连张撕下两张邮票,递给了我。我赶忙掏钱要给她,她连连摆手。我谢过她,她又
冲我摆手,让我赶紧赶路。
⑦去年秋天,我和老伴去潭柘寺,看那里的千年银杏古树。我们已经好多年没
去那里了。银杏树一片金黄,每片叶子都被阳光镀上了一层碎金子似的,闪烁着耀
眼的光芒,也闪动着千年沧桑岁月的回忆。两株银杏树周围都是人,都在兴致勃勃
和银杏树合影留念。在北京,有银杏古树的地方很多,但这里大概奏响北京秋天最
盛大的华彩乐章。
⑧我和老伴相互拍照。不知什么时候,一个陌生的年轻姑娘走到我的身边,微
微笑着,对我说:我光看见您二老互相照了,我给您二位照张合影吧!
⑨我望了望姑娘,个子高高的,面容清秀,忽然心里很有些感动。我和老伴外
出游玩,相互照的都只是单人照片,从来没有一个陌生人走过来,好心地问我们要
不要照一张合影。只有这位姑娘,第一次为我们照了张合影。我们身后的银杏树那
样金黄,面前她的身影那样漂亮,那样亲切。
⑩无论55年前替我赔了一碗酒的壮汉,还是31年前送我两枚奥运会纪念邮票的
巴黎妇女,或是去年那位善解人意为我和老伴照相的年轻姑娘,其实,和我都只是
萍水相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更多的是亲人、熟人和有种种关系往来的人。
萍水相逢的人,不过是擦肩而过,你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以后再也见不到他
们。比起前者,萍水相逢,显得更细微,更琐碎,更微不足道,如同轻风吹过水
面,只荡漾起一丝丝涟漪,然后消逝得无影无踪。但就是这样细微琐碎而微不足道
的萍水相逢,让我久久难忘,感动的恰恰是这样细微琐碎和微不足道。他们让我感
受到已经越发凉薄的人世间的良善和美好,还是那样顽固地蕴含在人心深处,常会
在萍水相逢中不经意流淌,湿润我们业已干涸的心房。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 文章叙事部分是按照时间顺序组材,采取了片段组合式的构思方式。
B. 文中所写的三个人,作者最欣赏年轻姑娘,而对壮汉的粗鲁是厌憎的。
C. 作者写“萍水相逢”,是感动于人世间的良善和美好,觉得应倍加珍惜。
D. 最后一段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抒情和议论,点明了写作意图,深化了文章主
旨。
【解析】B. 壮汉、巴黎妇女和年轻姑娘这三个人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一样的,
都是作者久久难忘的,并没有表现出对壮汉的厌憎。
B
5. 请梳理文中的相关情节,补全下面表格。(4分)
时间 地点 情节 人物特点
1968年的
冬天 富锦县城一家小饭店 ① 豪爽、直率
1992年的
夏天 巴黎的戴高乐机场候机
大厅 巴黎妇女送“我”两枚奥
运会纪念邮票 ②

去年秋天 潭柘寺的两株银杏树旁 ③


壮汉替“我”赔酒 
热情、慷
慨 
年轻姑娘帮“我”和
老伴照合影 
漂亮、亲
切 
6. 作者选择“壮汉”“巴黎妇女”“年轻姑娘”来写他的“萍水相逢”,突出了选
材上的什么特点?(6分)
①三个人物的选材立足于作者的真实经历,富有生活气息,让作品更加亲切感
人。②作者“萍水相逢”的这三个人时代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份不
同,除了中国人还有外国人,足以代表文末所说的“人世间”。③作者选材覆盖
面广,有代表性、概括性,有普遍意义,所选事例新颖典型。(意对即可)
7. 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饭馆,刚掀开棉门帘,一股热气扑面而来,浓雾一样
包裹着我,眼前只是一片模糊的影子,人声鼎沸,热浪一样滚来,把我吞没。
运用环境描写,通过“热气”“人声鼎沸”营造了一种热闹喧嚣的氛围,也为下
文“我”看不清楚情况而误倒了壮汉的酒埋下了伏笔。
8. 阅读文章最后一段,说说它寄寓了作者哪些方面的情感。(6分)
①对人世间这琐碎的美好和善良的珍视。②对“萍水相逢”给予自己温暖记忆的
人的怀念和感恩。③对生活的热爱,对温情社会的期待。④提醒大家要珍惜陪伴
在自己身边的人。(答出3点,意对即可)
【二】(16分)
材料一 
材料二 网络给了汉语自我更新与繁殖的机会,如新版《新华字典》就收录了“点
赞”“粉丝”“刷屏”等网络词语。但网络语言流行导致了表达方式单一、情感表
达能力下降和思维惰性的产生,致使我们不再追求优美的字句。古人表达喜悦会用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当代网民只会“哈哈哈哈”“好耶”。
依稀记得桃园三兄弟结义,关羽热血沸腾地说:“正所谓择木之禽,得栖良木;择
主之臣,得遇明主,关某平生之愿足矣。从今往后,但凭驱使,绝无二心。”张飞
听完只会“俺也一样”,大家笑张飞没文化。可魔幻的是,如今大家和张飞一样凭
借一句“俺也一样”表达所思所想。那些惊艳了时光与岁月的诗词曲戏逐渐被人们
遗忘,转而上演的却是一场“文化闹剧”。
材料三 近些年,许多网络流行语从线上蔓延到线下,“入侵”学生作文,语音表
达错误、中英文混杂,追捧谐音字、变体字等现象并不少见。如何正确对待和使用
网络语言,就成为当前广大家长、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普遍关心的问题。随着互联
网的普及和迅速发展,网络语言日益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给新词语的
产生和发展带来了活力。网络流行语以其特有的生动性、幽默性、简洁性、方便理
解、易于交流等特点,深受大众喜爱。对眼下青少年的“专属语言”,家长、老师
不妨多些平常心,不必视其为洪水猛兽,而是引导孩子懂得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场合
和范围,正确对待和正确使用,以及知道拒绝使用低俗的网络语言。
(摘自腾讯网,有删改)
材料四 汉语中谐音的应用由来已久,也极为广泛。在诗词小说等文学作品中,诗
人通过这种委婉含蓄的方法将语音、语义结合,在表面意思之外另表达出隐含的深
意。如唐朝诗人刘禹锡的那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的
“晴”字,既是对当时有阴又有晴的奇异天气的实写,也是借用“晴”这个字的谐
音,来隐喻感情的“情”,达到一语双关的目的。
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谐音对网络词汇的产生也起了较为明显的作用,成
为一种广泛使用的造词方式。网络谐音词给网民带来了许多便利,还体现了中国传
统语言的魅力,但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谐音词的产生具有偶然
性和随意性,所以免不了会产生一些无意义甚至意义低俗的谐音词。一些会通过各
种方式上网,但本身的知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青少年,在面对这些“错误”的谐
音词时,往往没有辨识能力。这不仅不利于他们读写能力的发展,还会对中华文化
的传承起负面效果。此外,不分场合地乱用谐音词则会影响交流效果。
9.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材料一中漫画的内容,并为漫画设计一个标题(标题字数
不超过10个字)。(3分)
示例:漫画左侧的电脑显示屏拿着大喇叭,用“网络用语”大喊大叫;右侧的经
典“汉语”老爷爷发出不解的问号。(答案合理即可)
标题示例:网络用语冲击传统汉语
10. 以下两句话都有谐音现象,结合材料四内容,你觉得哪句话更令人回味?为什
么?(3分)
A. 下周就要考试了,感觉自己要“狗带”了。(“狗带”音同“ɡo die”,表
示绝望的不好处境。)
B.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音同“留”)
示例:B句好。B句用谐音暗示挽留之意,杨柳暗示惜别情怀,有语音、语义结
合的深层趣味,诗句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含蓄。A句单以读音相同来夺人眼
球,缺乏相关的语义,过于随意,语言不优美,表达情感能力不强,对中华传
统文化的传承起负面作用。
展览区留言板
小语: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网络语言,网络语
言有哪些积极影响?
你:①


小文:但是网络语言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它的消极影响具体包含哪些?
你:②

网络给了汉语自我更新与繁殖的机会,给新词语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
活力。网络流行语以其特有的生动性、幽默性、简洁性、方便理解、易于交流
等特点,深受大众喜爱。 
它的流行也加速了传统文化失落,导致表达方式单一、思维惰性、情
感表达能力下降以及语言表达错误等问题。 
11. 同学们将以上材料内容做成了展板,放置在校园展览区,下面是收到的留言。
请你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对留言区的内容进行回复。(4分)
12. 留言板关于“网络语言的消极影响”的回复让小文陷入深思:如何才能减少其
消极影响呢?请你结合材料,帮助她拟写三条合理化建议。(6分)
①注意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场合和范围,少在作文中中英文混杂使用,不用谐音
字、变形字等代替规范汉字。②拒绝使用低俗的网络语言。③积累和运用优美
的语言,防止思维惰性。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答出
三点,合理即可)
【三】(16分)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
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
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①教授。
(选自《后汉书·王充传》,有删改)
【注释】①屏居:退居。
13.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学而时.习之 时:
(2)吾日三省.吾身 省:
(3)不逾.矩 逾:
(4)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好:
14.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
按时 
自我检查、反省 
越过 
喜欢 
/
/
15.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
疑惑。
(2)一见辄能诵忆。
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
16. 【甲】【乙】两文都讲了关于学习的方法,二者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4分)
【甲】文告诉我们学习要时常复习,要理清学习和思考之间的关系,学会独立
思考问题,并且要有坚定不移的决心。【乙】文中的王充有灵活的学习方法,
能创造机会不断学习,广泛阅读但又不死抠文章字句。(意对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
  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王充)喜欢广泛地阅读(书籍)但不死
抠文章字句。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
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因此广泛地通晓各家各派的学说著作。后来回
到家乡,退居在家教书。
三、写作(55分)
17.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莎莉文老师的引导改变了海伦·凯勒的生活,她帮助海伦·凯勒树立了在逆境
中奋进的精神和意志,让海伦·凯勒此后每一天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每一
天,不管用什么方式,我都会变得越来越好!”这就是神奇的艾米丽公式。相
信自己,每天充满正能量,我们就可以用自己的努力来支撑梦想和未来。
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体验和思考?请拿起笔,把它写下来吧,题
目自拟。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
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2024版七上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
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时间:150分钟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一) (二) (三)
得分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诗人们从来不局限于时间和地点,随心随性而发,便是佳作。李白夜发清溪,写出了“,”(《峨眉山月歌》)的宁静之美;马致远面对夕阳,一句“,”(《天净沙·秋思》)饱含了思乡的泪水;李益夜上受降城,用“,”(《夜上受降城闻笛》)写出了边塞凄凉的环境。
(2)千百年来,流水不息,诗行不辍。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写出了水的开阔之美;《<论语>十二章》中的“,”写出了水的不息之态。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3)题。(12分)
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譬如城隍庙或东岳庙中,大殿后面就有一间暗室,叫作“阴司间”,在才可辨色的昏暗中,塑着各种鬼:吊死鬼,跌死鬼,虎伤鬼,科场鬼……而一进门口所看见的长而白的东西就是他。我虽然也曾zhān仰过一回这“阴司间”,但那时胆子小,没有看明白。听说他一手还拿着铁suǒ,因为他是勾摄生魂的使者。相传樊江东岳庙的“阴司间”的构造,本来是极其特别的:门口是一块活板,人一进门,踏着活板的这一端,塑在那一端的他便扑过来,铁索正套在你脖子上。后来吓死了一个人,钉实了,所以在我幼小的时候,这就已不能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譬(  )如 zhān(  )仰 铁suǒ(  ) 勾摄(  )
(2)文段中的“他”指的是活无常,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人民为什么“与他最为稔熟”。(4分)
(3)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善用对比的手法,请根据示例选择一篇说说对比的作用。(4分)
示例:《狗·猫·鼠》中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憎恨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
3.新华中学准备在下周组织一次“孝亲敬老”活动,请你参与其中。(13分)
(1)请你写出一句有关“孝亲敬老”的名言。(2分)
(2)在活动中,老师安排你去邀请学校的李老师于5月27日下午三点到班级作一场关于母亲节的讲座,你准备怎样对李老师说?请写下来。(4分)
(3)下面是以学校团委名义撰写的一则通知,请按要求修改。(4分)
通 知
新华学校全体师生:
【甲】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增加师生“感恩父母,孝亲敬老”的意识,【乙】学校将在5月25日下午两点在报告厅举行《孝亲敬老》活动启动仪式。请全校师生按时参加。
新华学校团委办公室
5月24日
①【甲】处画线句存在用词不当问题,请你修改。(2分)
②【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2分)
(4)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观察下面的漫画,说说其反映的社会现象。(3分)
母亲节   母亲节第二天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阜阳模拟)【一】(23分)
萍水相逢
肖复兴
①1968年的冬天,我到北大荒不久,第一次去富锦县城。那是离我们生产队最近的县城,大约有一百多里地。县城,不像我们生产队那样荒僻,也不像北京那样繁华,它很嘈杂,寒冬的风雪,并没有阻挡人来人往的脚步。中午时分,我走进一家小饭馆,准备吃点东西。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饭馆,刚掀开棉门帘,一股热气扑面而来,浓雾一样包裹着我,眼前只是一片模糊的影子,人声鼎沸,热浪一样滚来,把我吞没。
②点了碗面,坐在饭桌前等候,等了许久,面也未上来。我想喝点儿开水,暖和暖和,看见屋中央立着一个汽油桶改造的大火炉,炉里烧着松木柈子,炉上坐着一个“呲呲”冒着热气的水壶,便走到柜台前,向服务员讨要个碗好去倒水。服务员指指前面的水池,我走过去,看见水池里放着好多大白瓷碗,便顺手拿起一个,看见里面有水,把水倒净,转身刚要走,一个反穿着羊皮袄的壮汉走到我的身旁,厉声问我:你怎么把我的酒倒了?我有些莫名其妙,怎么会是酒?壮汉不容分说,毫不留情地非要我赔他的酒。我和他争辩起来,壮汉不依不饶,一时闹得声响很大,众人的目光落在我们的身上。
③这时候,另一个壮汉走了过来,拉开了这个壮汉,说道:你没听这娃子说话,一口京片子,肯定是刚来的知青。生牤子,不懂行!说着,他从水池里拿起一个空碗,走到柜台前,买了一碗酒,送到那个壮汉的面前。然后,他走到我的身边,对我说:你刚来不懂咱们这疙瘩喝酒,都是泡在这水池里温酒,你摸摸,这水是热的。你肯定是把他碗里的酒当成水泼了!我谢了他,他摆摆手,转身回到座位,接着喝他的酒去了。
④1992年的夏天,我在巴黎的戴高乐机场转机去巴塞罗那,采访那一届的奥运会。戴高乐机场非常大,转机的候机大厅很远,时间紧张,穿过拥挤的人群,我拼命地往前赶路,走出了一身汗。
⑤忽然一眼看见坐在椅子上的一位中年女人手里拿着邮票,是一枚小连张,好多张邮票连在一起。那时候,我集邮,知道好多国家都在出这届奥运会的纪念邮票。尽管时间紧张,还是忍不住地停下来,用拙劣的英语问她:您这是奥运会的纪念邮票吗?她点点头。我又问她:在哪儿能买到这邮票?她向前指指,然后摇摇头,摆了摆手势,我猜大概意思是离着有些远,或者是这里地形复杂,你难找到。
⑥一定看到了我脸上露出有些失望又有些渴望的表情,她微微一笑,从手里小连张撕下两张邮票,递给了我。我赶忙掏钱要给她,她连连摆手。我谢过她,她又冲我摆手,让我赶紧赶路。
⑦去年秋天,我和老伴去潭柘寺,看那里的千年银杏古树。我们已经好多年没去那里了。银杏树一片金黄,每片叶子都被阳光镀上了一层碎金子似的,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也闪动着千年沧桑岁月的回忆。两株银杏树周围都是人,都在兴致勃勃和银杏树合影留念。在北京,有银杏古树的地方很多,但这里大概奏响北京秋天最盛大的华彩乐章。
⑧我和老伴相互拍照。不知什么时候,一个陌生的年轻姑娘走到我的身边,微微笑着,对我说:我光看见您二老互相照了,我给您二位照张合影吧!
⑨我望了望姑娘,个子高高的,面容清秀,忽然心里很有些感动。我和老伴外出游玩,相互照的都只是单人照片,从来没有一个陌生人走过来,好心地问我们要不要照一张合影。只有这位姑娘,第一次为我们照了张合影。我们身后的银杏树那样金黄,面前她的身影那样漂亮,那样亲切。
⑩无论55年前替我赔了一碗酒的壮汉,还是31年前送我两枚奥运会纪念邮票的巴黎妇女,或是去年那位善解人意为我和老伴照相的年轻姑娘,其实,和我都只是萍水相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更多的是亲人、熟人和有种种关系往来的人。萍水相逢的人,不过是擦肩而过,你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以后再也见不到他们。比起前者,萍水相逢,显得更细微,更琐碎,更微不足道,如同轻风吹过水面,只荡漾起一丝丝涟漪,然后消逝得无影无踪。但就是这样细微琐碎而微不足道的萍水相逢,让我久久难忘,感动的恰恰是这样细微琐碎和微不足道。他们让我感受到已经越发凉薄的人世间的良善和美好,还是那样顽固地蕴含在人心深处,常会在萍水相逢中不经意流淌,湿润我们业已干涸的心房。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叙事部分是按照时间顺序组材,采取了片段组合式的构思方式。
B.文中所写的三个人,作者最欣赏年轻姑娘,而对壮汉的粗鲁是厌憎的。
C.作者写“萍水相逢”,是感动于人世间的良善和美好,觉得应倍加珍惜。
D.最后一段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抒情和议论,点明了写作意图,深化了文章主旨。
5.请梳理文中的相关情节,补全下面表格。(4分)
时间 地点 情节 人物特点
1968年的冬天 富锦县城一家小饭店 ① 豪爽、直率
1992年的夏天 巴黎的戴高乐机场候机大厅 巴黎妇女送“我”两枚奥运会纪念邮票 ②
去年秋天 潭柘寺的两株银杏树旁 ③ ④
6.作者选择“壮汉”“巴黎妇女”“年轻姑娘”来写他的“萍水相逢”,突出了选材上的什么特点?(6分)
7.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饭馆,刚掀开棉门帘,一股热气扑面而来,浓雾一样包裹着我,眼前只是一片模糊的影子,人声鼎沸,热浪一样滚来,把我吞没。
8.阅读文章最后一段,说说它寄寓了作者哪些方面的情感。(6分)
【二】(16分)
材料一 
材料二 网络给了汉语自我更新与繁殖的机会,如新版《新华字典》就收录了“点赞”“粉丝”“刷屏”等网络词语。但网络语言流行导致了表达方式单一、情感表达能力下降和思维惰性的产生,致使我们不再追求优美的字句。古人表达喜悦会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当代网民只会“哈哈哈哈”“好耶”。依稀记得桃园三兄弟结义,关羽热血沸腾地说:“正所谓择木之禽,得栖良木;择主之臣,得遇明主,关某平生之愿足矣。从今往后,但凭驱使,绝无二心。”张飞听完只会“俺也一样”,大家笑张飞没文化。可魔幻的是,如今大家和张飞一样凭借一句“俺也一样”表达所思所想。那些惊艳了时光与岁月的诗词曲戏逐渐被人们遗忘,转而上演的却是一场“文化闹剧”。
材料三 近些年,许多网络流行语从线上蔓延到线下,“入侵”学生作文,语音表达错误、中英文混杂,追捧谐音字、变体字等现象并不少见。如何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语言,就成为当前广大家长、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普遍关心的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迅速发展,网络语言日益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给新词语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活力。网络流行语以其特有的生动性、幽默性、简洁性、方便理解、易于交流等特点,深受大众喜爱。对眼下青少年的“专属语言”,家长、老师不妨多些平常心,不必视其为洪水猛兽,而是引导孩子懂得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场合和范围,正确对待和正确使用,以及知道拒绝使用低俗的网络语言。
(摘自腾讯网,有删改)
材料四 汉语中谐音的应用由来已久,也极为广泛。在诗词小说等文学作品中,诗人通过这种委婉含蓄的方法将语音、语义结合,在表面意思之外另表达出隐含的深意。如唐朝诗人刘禹锡的那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的“晴”字,既是对当时有阴又有晴的奇异天气的实写,也是借用“晴”这个字的谐音,来隐喻感情的“情”,达到一语双关的目的。
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谐音对网络词汇的产生也起了较为明显的作用,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造词方式。网络谐音词给网民带来了许多便利,还体现了中国传统语言的魅力,但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谐音词的产生具有偶然性和随意性,所以免不了会产生一些无意义甚至意义低俗的谐音词。一些会通过各种方式上网,但本身的知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青少年,在面对这些“错误”的谐音词时,往往没有辨识能力。这不仅不利于他们读写能力的发展,还会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负面效果。此外,不分场合地乱用谐音词则会影响交流效果。
9.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材料一中漫画的内容,并为漫画设计一个标题(标题字数不超过10个字)。(3分)
10.以下两句话都有谐音现象,结合材料四内容,你觉得哪句话更令人回味?为什么?(3分)
A.下周就要考试了,感觉自己要“狗带”了。(“狗带”音同“ɡo die”,表示绝望的不好处境。)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音同“留”)
11.同学们将以上材料内容做成了展板,放置在校园展览区,下面是收到的留言。请你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对留言区的内容进行回复。(4分)
展览区留言板
小语: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有哪些积极影响?
你:①
小文:但是网络语言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它的消极影响具体包含哪些?
你:②
12.留言板关于“网络语言的消极影响”的回复让小文陷入深思:如何才能减少其消极影响呢?请你结合材料,帮助她拟写三条合理化建议。(6分)
【三】(16分)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①教授。
(选自《后汉书·王充传》,有删改)
【注释】①屏居:退居。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学而时习之    时:
(2)吾日三省吾身 省:
(3)不逾矩 逾:
(4)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好:
1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
1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一见辄能诵忆。
16.【甲】【乙】两文都讲了关于学习的方法,二者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三、写作(55分)
17.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莎莉文老师的引导改变了海伦·凯勒的生活,她帮助海伦·凯勒树立了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和意志,让海伦·凯勒此后每一天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每一天,不管用什么方式,我都会变得越来越好!”这就是神奇的艾米丽公式。相信自己,每天充满正能量,我们就可以用自己的努力来支撑梦想和未来。
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体验和思考?请拿起笔,把它写下来吧,题目自拟。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