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三章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在探究小孔成像实验时,通过分析光屏到小孔的距离和蜡烛到小孔的距离大小不同时成像的特点,使学生建立描述像特点的概念:如实像、放大和缩小、倒立等。《平面镜》这一节使学生第一次知道虚像概念。《透镜》这一节学习了平行光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通过作图学习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这些都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
通过小孔成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从技能上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
效果分析
本节课不论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等角度来说,都是一节很成功的课。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总结:
1、由于凸透镜成像规律非常抽象,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如果让他们自己直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教师利用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很容易得得出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验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总结主动获取知识。
2、在设计实验中,启发了学生思考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进行实验能力;在总结规律时,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在学生交流中,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互相合作的能力。课堂教学超凡脱俗,富有艺术性。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师的教学中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3、本节课设计比较合理、讲解比较到位、学生思维比较积极、气氛比较活跃、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主动的获取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题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课型
实验课
学习
用具
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
学习
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
学
习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
2、过程与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
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重点
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总结成像条件。
一、预习内容与指导:
1、小孔成像成的是 像,平面镜成 像。
2、凸透镜的焦距f是 到 的距离。
3、实像: (是或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光屏 (能或不能)承接到。
虚像: (是或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光屏 (能或不能)承接到。
4、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
二、展示交流: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提出问题:
从刚才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凸透镜,但观察到的现象却大有不同:有时是正立的,有时是倒立的;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思考一下,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
2、猜想与假设:
通过你对凸透镜知识的了解和日常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
3、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哪些器材?怎样实验?
①应用 等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探究规律。
②凸透镜、蜡烛、光屏应该如何放置?
4、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凸透镜焦距:f= 10cm
物距u
(㎝)
像距v
(㎝)
像的性质
像与物在透镜的异同侧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虚像或实像
40cm
30cm
20cm
17cm
15cm
10cm
6cm
5、分析论证:
分析上表中的数据,把每一次的物距u、像距v与透镜的一倍焦距(f)、二倍焦距(2f)比较,小组内交流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③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④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⑤凸透镜在什么情况下不成像?为什么?
三、点拨升华:
1、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v
像的特点
像与物在透镜的异同侧
应用
u>2f
u=2f
f<u<2f
u =f
u<f
2、凸透镜成虚实像的分界点、成放大缩小像的分界点:
分虚实; 分大小。
3、当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的增大,像距将 ,像将变 。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说给你学习的伙伴听。
五、达标测试: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在光屏上出现的像是_________像(填“虚”或“实”).
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用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射入,经透镜后会聚于A点,测得A点距透镜10厘米,则透镜的焦距是( )厘米。
(2)若烛焰放在距上述透镜8厘米处,经透镜可得到一个 像。 (填像的性质:倒正、放大缩小、虚实)
(3)若烛焰放在此透镜前12厘米处,经透镜可得到一个 像。
(4)若烛焰放在此透镜前25厘米处,经透镜可得到一个 像。
3、物体通过凸透镜不能成( )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缩小的虚像
六、布置作业:
为了进一步提高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今天我们的课后作业是:参考课本P81,自制照相机模型。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它是本章的中心内容,它既是第一节《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同时它又是第三节《生活中透镜》和第四节《眼睛和眼镜》的理论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它在本章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 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不仅了解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也初步了解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出丰富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猜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对今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观评记录
今天听取了徐老师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课,各位老师从以下角度分析了对这节课的认识:
崔晓月老师:
本节课首先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图片引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学习探究的欲望,又通过问题探究,让学生初步经历探究过程,最后通过教师引导和师生互动,让学生再一次经历探究过程,共同得出成像规律。使学生掌握初步理解、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的思路。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以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为主线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课堂,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引导落实了教学目标。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品质。从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看出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孙伟老师:
探究实验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合作性和主动性。学生亲身体验,观察实验探究自始至终。教师没有拘泥于课本,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阶段,提高了学生实验的能力,在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王宏波老师:
课堂的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通过同学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徐俊梅老师: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辅助与板书相得益彰。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它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多媒体展示了精美的图片和凸透镜成像过程,板书显示规范、美观,二者相互配合默契。课件只能展示教师预设的教学资源,而课堂是动态的,利用合理规范的板书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课堂因此真实而生动。
刘凤香老师:
建议在学生提出猜想时,老师不应该对猜想带有过多的指向性痕迹,否则探究性实验就可能变成验证性实验。在探究的过程中,不能因为教师的种种原因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自我评价(你是最棒的!!!)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在光屏上出现的像是_________像(填“虚”或“实”).
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用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射入,经透镜后会聚于A点,测得A点距透镜10厘米,则透镜的焦距是( )厘米。
(2)若烛焰放在距上述凸透镜8厘米处,经凸透镜可得到一
个 像。 (填像的性质:倒正、放大缩小、虚实)
(3)若烛焰放在此凸透镜前12厘米处,经凸透镜可得到一
个 像。(填像的性质:倒正、放大缩小、虚实)
(4)若烛焰放在此凸透镜前25厘米处,经凸透镜可得到一
个 像。(填像的性质:倒正、放大缩小、虚实)
3、物体通过凸透镜不能成( )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缩小的虚像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重点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究出成像规律,掌握研究方法。为了降低学生活动的难度,帮助他们建立科学而有效的研究过程,我以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情景,提出问题,层层深入,引发他们的观察、探究与思考。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总体效果不错。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总结:
1.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创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科特点。例如:本节课一开始结合学生生活中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物理的基础。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感到物理有趣,在情感上喜爱物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为科学探究提出问题创设了情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猜想得出凸透镜分别成倒立缩小像、倒立放大像、正立放大像,引导学生提出“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紧接着让学生大胆猜想并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探究就很顺利的得出实验数据、实验现象。通过实验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2.处理好探究与知识落实的结合。探究实验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手段。本节课的关键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在实验结束得出实验数据之后,关键是对数据的处理,我在讲课时领着学生将实验数据分成四部分,一部分是物体放在二倍焦距之外,一部分是物体放在二倍焦距之处,一部分是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第四部分是放在焦点之内,并且把实验数据结合着成像进行讲解,降低了学生认知的难度,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整个探究过程来看,学生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探究活动。从随机抽查的几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进行实验,初步得出规律。
3. 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4. 本节课学生有学习兴趣,积极性高。但是由于这是学生的第一次自己主动探究实验,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在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老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个别小组只是好奇地观察成像情况,忽视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使实验流于形式,得不到自主实验的结论。实验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进行的比较顺利,若完全由学生自己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课标分析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习了凸透镜及其对光的作用的基础上展开的,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为后面学习生活中的透镜的原理及调节方法、眼睛的成像原理和眼疾的成因与校正提供了理论支持。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通过学习,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要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强化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
课程标准解读: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的有关数据和资料,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据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②知道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不同。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②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②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材通过生活中透镜所成的像的不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从而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最终再通过分析与论证进而得出结论。从而使同学完整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观察实验,总结归纳的能力,因此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和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