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五四制)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单元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课件14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五四制)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单元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课件14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6-03-01 08:45:35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内容学习结束,学生已经掌握了各个单元的基本内容,但是还局限于部分,还不能初步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学生对于人体内的各项生命活动的统一性还是比较陌生的。尤其对于体内微观结构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弱项。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中,消化和吸收概念理解不是很到位,尤其是吸收,学生理解不到,最终进入循环系统。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学生掌握的比较好,第三章作为载体章节,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对于循环系统的构成,循环路线的记忆和理解都是难点,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尿的形成是学生的理解难点。
1、学生起点学习能力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本章节的内容。对人体的消化和呼吸系统的知识掌握比较好。但是本章知识内容较难,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对知识的掌握并不扎实,对知识的梳理和拓展能力较差。
2、学生思维特征分析:
从思维特点来看,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应创造条件,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提供形象化、多样化、层次分明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方案。
效果分析
项目
序号
调查
项目
调查内容
调查结果




1
学生课堂表现
携带教材、配套习题册等学习资料。
100%
0%
0%
0%
2
课堂无吃东西、交头接耳、睡觉、玩手机、看课外书籍等现象。
100%
0%
0%
0%
3
课堂学习氛围活跃,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形成师生良好互动。
70%
15%
15%
0%
4
能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完成课堂练习。
90%
10%
0%
0%
5
学习效果评价
学生理解和接受授课内容。
70%
15%
5%
5%
6
教学环境设施情况
课桌椅摆放整齐、课室照明、卫生情况良好。
95%
5%
0%
0%
7
教学用具准备齐全。
90%
10%
0%
0%
8
教学设备、设施正常运行。
95%
5%
5%
0%
课堂分析
1、学生课堂表现
(1)第1、2项主要是从学生学习态度方面进行的调查,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
(2)第3、4项是调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听课的专注程度。从调查结果来看,近十分之一的学生未能很好发挥主体能动性,课堂投入不够。
2、学习效果评价
第5项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的调查,通过与学生交流,80%的学生认为可以很好的接受并理解教学内容,但仍有少数学生反映听课紧张,影响发挥。
3、教学环境、设施运行情况
第6、7、8项主要是对课室的卫生状况、教学用具的准备情况以及教学设备、设施的运行等方面进行的了解。从统计数据来看,对以上几方面的认可度较高。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复习教案
本节课是章节总结复习,因此本着夯实基础的原则,对本章知识进行概括、强化。将各个知识点梳理串联,并逐一突破。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关键是血液循环途径的应用。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选自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单元第四章,是在学习了人从外界吸收营养和呼吸之后,学习人体内物质是如何运输的。也为第五章的学习做铺垫。
2、教学内容:
本节课包括《物质运输的载体》、《物质运输的管道》、《物质运输的途径》的内容。中心问题是人体怎样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运输体内物质的。
3、重点和难点
重点:血细胞、毛细血管、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1)血液在心脏处的流向
(2)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2)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4)概述循环系统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过程。
能力目标:
(1)能够简单分析血常规指标,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尝试用图解法来表示复杂知识的方法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血液循环系统的学习,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
(1)读图法:采用以结构示意图为主线,引导学生读图来解决教学中的各个知识点。
(2)讨论法: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2、学法指导:
(1)质疑解难: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动脑的习惯。
(2)分析归纳法:将所学知识综合在一起,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单元知梳框架的构建
出示单元知识框架,带学生回忆章节主要内容
回忆内容,构建框架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1、出示血液分层图,回忆结构以及功能
(1)最上层是什么?成分?功能?
(2)葡萄糖等物质的来源?(与消化吸收的知识建立链接)
(3)尿素的去向? (回忆尿的形成)
(4)红细胞的功能?氧的来源?(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2、出示“人血常规化验单”让学生解读
仔细观察、思考、交流。




学生积极观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归纳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小组讨论“人血常规化验单”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1、简单回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知识。
2、出示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
物质的交换:在毛细血管进行,与它的结构特点有什么关系?

观察、回忆、讨论交流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1、出示心脏结构示意图:
(1)各结构的名称。
(2)、壁有什么特点?与它们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3)、如果从主动脉和肺静脉分别注水,水会从哪流出呢?为什么?
2、心脏工作示意图
观察、思考、讨论交流。





思考、归纳。
血液循环的途径
1、出示血液循环示意图:
(1)说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2)在血液循环系统中动静脉血发生转变的场所在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小组擂台:血液循环路线的应用
观察、思考、讨论交流。
课堂小结
新陈代谢
专题训练
完成练习
课件14张PPT。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课物质运输载体管道动力路线血液血管心脏体循环
肺循环A??????BCDEF小


台新


谢血液的分层现象血浆成分:水、血浆蛋白、
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
尿素等运载血细胞,
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功能:血液的分层现象血浆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功能:运输氧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AB尿液原尿血液原尿尿液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
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尿的形成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部毛细血管O2CO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静脉血动脉血ABC毛细血管适于物质交换的特点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结构上腔静脉动脉瓣右心房右心室下腔静脉主动脉肺动脉肺静脉左心房房室瓣左心室心脏工作示意图七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单元《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人从生物圈中获取了食物和氧气,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被人体吸收后,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组织细胞利用?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了前面知识后迫切想知道的问题,因此《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一章的学习就顺理成章地展开了,这部分内容既与前面所学内容相呼应,也为第五章的学习做铺垫。
内容特点
1、本章用四节分别讲述血液、血管和心脏等循环系统的基础知识,条理清楚,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
2、介绍输血、无偿献血、血液制品、血液循环的发现等内容,安排“为家人量血压”的课外实践,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3、以图文结合讲述为主,穿插实验、观察与思考、技能训练等活动,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参与意识和互助合作意识。
本章的重点
1、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2、尝试通过实验区分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说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本章的难点
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心脏各腔室壁的厚薄以及瓣膜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它们各自的功能
观评记录
学 校
新城中学
年级
初三
科目
生物
教材版本
鲁教版
教师
伊金英
内容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教学时间
2015.04.16
课堂关注点
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有效性
关注点
合作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任务设置
(教师任务布置是否合理、明确。学生任务理解是否到位,协作是否有效。)
1、知识点的复习合作
2、小组合作完成循环路线的变形习题练习
教师布置任务清晰明确,根据课堂需要和学生表现适时添加讨论活动。
每组学生至少四人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教师布置任务理解到位。
组内合作
(教师能否有效的指导小组合作,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合作,合作是否有实效性。)
1、相互提问知识点,帮助回顾
2、讨论组内抽到的习题,通过简图合作完成
随堂指导,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学生参与,合作具有时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达成度:小组合作学习达成度比较理想。
人体的呼吸、消化、排泄等代谢活动都与循环系统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的联系如下图(A、B、C表示相关结构,①②③表示相关生理过程)。请分析回答:
(1)完成过程①的主要器官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是:长5~6米,内表面有大量的皱襞和         。
(2)若B表示肺泡,则②表示肺与    的气体交换。下图是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的变化曲线,当肺容量如bc段变化时,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的状态是    ,肺完成____    过程。
(3)若甲和乙代表含有尿素的代谢废物,则乙为    。
2、下图是人体部分血液循环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心脏的四个腔,1~6表示部分动脉和静脉血管;①~④表示毛细血管。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在心脏的四个腔中,壁最厚的是[ ]    。
(2)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吸收进入血液,其中参与吸收的器官有      。
(3)图中的①和④两处毛细血管进行的生理活动分别是
  。
(4)[4]与[5]相比,血浆中的哪些物质明显减少                   。
(5)某人患有肠炎需要进行静脉注射,请你写出药物从静脉到达肠依次经过的循环路径:      (用图中的数字、字母和箭头表示)。
本节课为复习课,学生虽然结束了整册书的学习,但课堂表现与期待仍有差距,反思得到如下:
1、应该注重把知识输入设计的思路改为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自主复习的基础上,主动利用已有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本堂课的设计思路有些松散,学生思维切换跟不上。基础知识的回顾偏多,学生动脑练习时间不足。
2、要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避免只是简单的指令,让学生理解教师教学意图,做到少说不说,学生才能多说多练,简化教学模式,高效课堂学习。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更多的是启发学生,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只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学生积极性不够,根本原因还是教学设计中没有从根本上立足学生的主体地位。
3、对待后进生,要更有耐心,持之以恒。从课上回答问题可以看出,有个别学生没有掌握好课堂教学内容,这些基础薄弱,教师要做好课后辅导,促其进步。
《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第一部分前言:
二、课程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 所有的初中学生都需要学习生物学,也可以学好生物学。因此,本课程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生物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价都旨在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 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的汇总,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家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本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五、生物圈中的人:人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人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产生的废物也需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
·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
本节课的设计初衷就是立足课程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人体内的物质循环》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设计是在上册学习结束后安排的。旨在帮助学生梳理上册的基本内容,初步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