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暮江吟
人文主题:连续观察
语文要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习作要求: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 的就是本单
元的开篇之作———《古诗三首》
一枝梅
《暮江吟》 《题西林壁》 《雪梅》
一江水
一座山
暮江吟
白居易〔唐代〕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mù
sè
yín
目 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明诗意
品字句
悟诗情
第一章
明 诗 意
暮 江 吟
点明了时间: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点明了地点:
在江边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大意: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大意: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爱
珍珠
大意: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农历九月初三
第二章
品 字 句
mù
暮
一、起于“暮”
从字理到书写
一、起于“暮”
从景象到内涵
自读古诗,找一找,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残阳、江水、露珠、月亮
在这些景物中,与“暮” 字相对应的是哪个?为什么?
残阳:就是快要落山的太阳,正是日暮的时候。
一、起于“暮”
从景象到内涵
月亮快消失了,叫什么?
残月、残夜、残年
“残阳、残月、残夜、残 年”的意思有相通之处,而且别 有韵味,经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
黑夜快过去了,叫什么?
人老了,生命里的最后 一段时光,叫什么?
“肯将衰朽惜残”
“杨柳岸,晓风残月”
“海日生残夜”
残尽之美
别有韵味
一、起于“暮”
从景象到内涵
二、品于“铺”
从品字到悟情
暮色之中,一道残阳和 一江碧水不期而遇。
哪个字写出了二者相逢的动作?
“铺”
二、品于“铺”
从品字到悟情
阳光和水面的相逢,是自然界最寻常的景象。
类似的描写还有———
“夕阳照在小湖上”
“阳光洒在海面上”
与“铺”类似的字是什么?
二、品于“铺”
从品字到悟情
“铺”能换成“照”和“洒”吗?为什么?
“照”过于简单和直接。
“洒”偏向轻快和活泼。
“铺”:①“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
②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铺”字更安静、平和
二、品于“铺”
从色彩到入境
稻子熟了,满目金黄,课文中有这样的语句:“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
满墙的爬山虎,排列得整整齐齐,叶圣陶写道:“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铺”字为我们描绘了色彩斑斓的世界,你能分辨清楚吗?
荞麦花开,洁白似雪, 宋代诗人姚勉描绘眼前的景象为“荞麦花开如雪铺”。
广阔的原野,碧绿的草地, 唐代诗人吕岩写道“草铺横野六七里”。
绿
白
黄
绿
二、品于“铺”
从色彩到入境
“一道残阳铺水中”的带来了什么色彩?
“半江瑟瑟半江红”
青绿色
江面受光多的部分,呈现红色;
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
写出了在残阳照射下,暮江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
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三、赏于“怜”
从意变到形变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意变
可爱
形变
珍珠
三、赏于“怜”
从形象到韵律
“露似真珠月似弓”
连用两个新颖贴切的比喻,描绘出深秋月夜的迷人景象。
修辞手法:比喻
三、赏于“怜”
从形象到韵律
露似真珠月似弓
露似真珠月似钩
露似真珠月似眉
这样改动合适吗?
不行,不押韵
真棒,说到了诗词的韵律美。同学们能把这种韵律美读出来 吗?请读出抑扬顿挫,再把韵脚读得重一些慢一些,会更有感觉。
四、归于“吟”
从单篇到类篇
“朝咏游仙诗, 暮歌采薇曲”
——白居易《出山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孟郊 《游子吟》
不仅可以赞美优美的自然风光,
还可以表达内心真挚的情感。
“吟”:是诗歌体裁的一种
吟
yín
第三章
悟 诗 情
“九月初三夜”
诗中哪些词语交代了写作时间?
“暮”“残阳”
“夜”
“露似真珠”
从傍晚到夜晚
秋季
农历九月初三
1.探究写作时间
1.探究写作时间
②都说古诗是最精练的表达,“诗王”白居易更是 惜字如金。《暮江吟》只有短短的28个字,可是白居易为什么用了一整句来交代时间?
①一般来说,一首诗中会交代季节或是一天中大概的时间段,白居易为什么还嫌不够,竟然还要明确 具体地告诉我们是“九月初三夜”呢?
2.借助资料,深入探究
“公元821年“九月初三”是寒露节。”
——张培瑜主编的《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
意味着秋天正式到来。
资料1
古时候,人们对时令节气的变化是十分敏感的,尤其是在游子的心中,每一个节气到来,情感都会有所波澜。
2.借助资料,深入探究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清明》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分自淮北,寒食渡江南。”
———(唐)崔融《和宋之问寒食题黄梅临江驿》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唐)王勃《蜀中九日》
读着这些诗句,你们感觉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资料2
2.借助资料,深入探究
可是你再读读这首写寒露节的《暮江吟》,
你感受到的却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都说“诗以言志”,诗人要选取一定的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时候,景物就成了诗歌的“意象”。我们读古诗时,找到这些意象,就能深入了解诗人的情感。
2.借助资料,深入探究
白居易
为人正直
触犯权贵
请求外放
再入杭州
资料3
2.借助资料,深入探究
在中国的日月神话中,蕴涵了一个由象征原型构建起来的民族精神模式:
①太阳神话的象征原型是由日神帝俊转化而成的三足“骏鸟”,熔铸了父神创造万物的理性进取精神;
②月亮神话的象征原型整合了母神通过生育而实现的种族不死的永恒精神;
③日月和合的象征原型代表了刚刚摆脱了无意识之“水”后所形成的对永恒之进取的文化新人的产生。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研究所关长龙的相关研究
资料4
根据以上资料,再品诗中景物,你读出了什么?
①“露”“真珠”皆是寒露节的特征。
②诗中有“残 阳”(夕阳),象征着白居易的进取精神。
③从黄昏到新月升起,日月更替暗指长庆元年的出现。
④月亮的最终出现蕴涵着美好生命的延续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充分反映了白居易对国家的美好期望,以及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奋发向上的精神。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暮江吟
【课时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重难点)
【教学过程】
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题
单元整体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第三单元的学习,可以看到本单元导读页的这一句“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就是本单元的主题。这个单元,我们要从名家墨客的文字中,体会连续细致的观察。首先,让我们穿越时空,跟随古代诗人们,看看他们的观察与思考。
画面导入
(课件出示“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更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
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指导学诗,理解诗题
理解诗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暮江吟》。
对“吟”字正音,齐读诗题,引发思考:猜猜看,这首诗会写什么?
预设1:“暮”是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点拨:“暮”字上面是草字头,太阳正缓缓下沉,说明太阳落山了,自然就是傍晚了。
预设2:“江”表示诗人在江边。
预设3:“吟”是古代诗歌体裁中的一种,如孟郊的《游子吟》、于谦的《石灰吟》。
小结: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是诗人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会写字:“暮”上方的“日”要写得扁平一些,中间像个“大”,捺与撇不要交会,书写要舒展,罩住下部,像太阳落在草丛中。“吟”的右边是“今”,不是“令”。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边朗读边想象画面。
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教师启发:同学们对于这首诗有了自己的初步感知,现在请同学再次自由大声朗读古诗,你和诗人都观察到了什么?
2.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3.全班交流。
(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理解“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瑟瑟”: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点拨: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启发引导:太美了,谁来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预设: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面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的江面上滚动。
过渡:好一道残阳,诗人好似用水墨勾画一般,将傍晚江面的景象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理解“可怜”:可爱;“似”:好像;“真珠”:珍珠。
点拨:这两句诗诗人描写了夜晚的明月和露珠。
课件出示出示露珠和珍珠、新月和弯弓的对比图,引导学生知道这里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晶莹透亮的露珠比作珍珠,把新月比作弯弓。
想象画面: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啊!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着光芒,月亮如同一张弯弓挂在空中。
(3)思考:诗的前后两句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前两句描绘了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后两句描绘了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4.悟诗情: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我们想象画面,用情朗读,体会诗人蕴含其中的情感。
预设:《暮江吟》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时节暮江落日和露伴新月的美景,展现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江暮景图,表达了诗人对傍晚江畔秋色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朗读指导。
(1)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想象画面,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
(2)听范读。(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3)大家想象画面,再次齐声读一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古诗三首
预习目标一:掌握字词 音 我给下列画横线的字注音,并将诗句读准确,读出停顿。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形 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古诗,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把易错的生字词写一写。
义 这三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我能把它们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目标二:整体感知 这三首诗中,诗人看到了黄昏的江水、多彩的庐山、雪压的梅花,这些景物在诗人眼中有什么特点呢?请写在下面的表格里。
预习目标三:思考质疑 结合图片,谈谈你理解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拓展 查阅资料,对白居易、苏轼、卢钺三位诗人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预习目标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的壮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