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广东省揭阳市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揭阳市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2 22:09:41

文档简介

2024 – 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质检 —九年级历史科目答题卡
姓 名: 班 级: 考 号: 座位号:
---------密 --------- 封--------- 线---------
题号 一 二 总分
31 32 33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注意事项: 1.用2B铅笔填涂信息点,信息点框内必须涂满、涂黑,修改时须用橡皮擦干净,答题卡四周圆圈禁止涂黑。正确涂卡: 错误涂卡: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小题12分,32小题14分,33小题14分,共40分)
请勿在此处做任何标记
---------密 --------- 封--------- 线---------
1
A
B
D
6
B
D
11
A
B
D
2
A
B
D
7
B
D
12
3
A
B
D
8
A
B
D
13
A
B
4
A
B
D
9A
B
D
14
A
B
5
A
B
D
100
A
B
D
15
A
B
D

16
A
B
C
D
21
A
B
D
26
A
B
D
17
A
B
D
22
B
D
27
B
18
A
B
C
D
23
B
D
28
B
19
A
B
D
24
A
B
D
29
A
B
20A
B
D
25
A
B
D
30
A
B
D揭阳市2024-2025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九年级历史科试题
时长:8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面年代尺梳理的是某文明古国的发展历程。其代表性文明成果是(  )
A.司母戊鼎 B.金字塔 C.楔形文字 D.种姓制度
2.如表为世界古代史上两个早期国家的统治手段简况。据此可知,两者的共性是(  )
早期国家 统治手段
古埃及 法老的命令在政治上发挥法律作用,被认为是神意。
美索不达米亚城邦 制定法典;根据神谕举行仪式以帮助统治者决策
A.城邦体制成熟 B.实行民主政治 C.神权色彩浓厚 D.采用奴隶制度
3.据下表可知,《汉谟拉比法典》(  )
《汉谟拉比法典》部分内容
倘自由民损毁其他自由民之眼,则应毁其眼。
倘自由民损毁其他自由民的奴隶之眼,则应赔偿其买价之一半。
A.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彰显自由民的尊贵身份
C.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 D.不断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4.“古印度梵天为了繁衍人类,从自己的口、臂、腿、足,创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口为神最洁净的部分,所以婆罗门地位最高,刹帝利次之,首陀罗由于出生部位最低级,则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该材料表明(  )
A.古印度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各个种姓之间有高低贵贱之分
C.不同等级的种姓之间可以通婚 D.低等级能够从事高等级的职业
5.无锡灵山大佛1997年落成开光,高88米,是中国第二高的巨型佛像,与此尊佛像相关的宗教创始人是(  )
A.耶稣 B.李耳 C.穆罕默德 D.乔达摩·悉达多
6.“亚历山大的士兵们纷纷放下兵器,改行成了当地人的老师,曾经的军营变成了学习希腊文明的宁静课堂。”材料反映亚历山大东征(  )
A.推动了希腊文化向外传播 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C.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D.加强了东西方的经济联系
7.古代历史上罗马的政体经历了两次转型,第一次是从“王政”到共和国,第二次是从共和国到帝国。其中第二次转型(  )
A.标志是颁布了《十二铜表法》 B.使罗马逐渐进入一个黄金时期
C.直接导致罗马分裂为两个帝国 D.使帝国在日耳曼人打击下灭亡
8.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本部是泛希腊化的天下,但周边地区族群成分处处不同,不能建立类似中国的郡县制度,只能依赖戍军控制属地。该学者旨在揭示罗马帝国(  )
A.对世界的重大影响 B.对外扩张的过程
C.与希腊的差异之处 D.隐含着分裂因素
9.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异彩纷呈,建筑风格也别具特色。以下图片能代表古希腊建筑艺术风格的是(  )
帕特农神庙 长城 大竞技场 龙门石窟
A.帕特农神庙 B.万里长城
C.大竞技场 D.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
10.罗马法学家拉贝奥曾解释“关于用水的令状”:如果某人从你的土地上引水,并污染、损害、破坏水质或使水质恶化,你可禁止他的此等行为。此后该解释进一步扩张为危害水道之清洁的任何人。这反映了罗马法(  )
A.维护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 B.已出现现代意义的环境法
C.存在一些保护环境的规范 D.成为一套全面的法律体系
11.在欧洲人眼里,地球的真实构成是一个神秘的话题。中世纪的地图将地球绘成光盘状,中心为耶路撒冷,一些奇形怪状的图形向四周辐射开来,代表三座已知的大陆,标注着伊甸园和《圣经》记载的其他地方。造成当时地图形状的主要原因是(  )
A.欧洲缺乏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了解 B.宗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据支配地位
C.中西方当时从未有过任何的联系 D.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异常缓慢
12.“中古时期的欧洲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材料中提到的“领主附庸集团”的形成取决于(  )
A.古希腊文化 B.基督教神学 C.封建庄园制 D.封君封臣制
13.某小组在合作学习时,讨论的内容涉及封君封臣制度、查理曼帝国、庄园法庭、城市自治、《查士丁尼法典》等。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古代亚洲文明B.封建时代的亚洲 C.古代欧洲文明D.封建时代的欧洲
14.历史图画可以形象艺术地反映历史。下图情景发生后帝国领土被分成三份,形成以后三个国家的雏形。它们是(  )
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时的场景
A.法兰西、英格兰、意大利 B.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
C.德意志、英格兰、意大利 D.德意志、法兰西,英格兰
15.下图可以用来解释中世纪西欧的(  )
A.庄园经济 B.手工工场 C.文艺复兴 D.“三角贸易”
16. 13世纪时英国很多庄园在法庭上都采取了陪审团制度。这一制度规定如果陪审团做出了不适当的决定或者损害庄园领主利益的行为,陪审员们会遭到集体课以罚金的处罚。这一规定(  )
A.扰乱了庄园的公共秩序 B.维护了领主的自身利益
C.将审判权完全归于领主 D.增加了庄园的集体财产
17.中世纪的西欧庄园内有酿酒、磨面、冶铁等作坊,奶酪、衣服等可以自己制作。唐诗《田家》中有“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的描述。这二者体现的共同经济特征是(  )
A.实行土地公有 B.都是自由农民
C.都具有司法权 D.经济自给自足
18. 12—14世纪,西欧许多城市在城堡外增加了新市场,之后逐渐拆除旧城墙,建造新城墙,把郊区变为城区。这反映出当时西欧(  )
A.近代科技兴起 B.城市工商业发展
C.庄园经济繁荣 D.生产效率的提高
19.中世纪的英国城市想要获得自治权,需要取得法律认定书,即特许状。但特许状的获得不是无偿的,如1294年,特拉弗拉克特花了300银马克从罗吉德拉西处买得了特许状。由此可见,取得特许状(  )
A.只能通过缴纳金钱 B.保证城市永久自治
C.可以采取赎买方式 D.完全摆脱领主控制
20.下列选项中,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最美好的花朵”的是(  )
A.城市的兴起 B.大学的兴起 C.庄园的兴起 D.手工工场的兴起
21. 11—12世纪,欧洲城市兴起了两类不受教会控制的新型学校:一类是专门学习拉丁语的学校,另一类是学习阅读、写作、商业代数和簿记的学校;第二类学校不但常常人满为患,而且经常会冲击第一类学校的生源。这主要因为学校课程的设置(  )
A.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B.得到了国王的支持
C.已经摆脱了基督教影响 D.专业设置比较随意
22.这个帝国的重要性绝非仅体现在它的“武功”,更体现在“文治”成就,如深刻影响了后来欧洲各国法律发展的《查士丁尼法典》。材料中的“帝国”指(  )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阿拉伯帝国
23. 1453年,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盛极一时的帝国灭亡的教训启示我们(  )
A.开放宽容才能繁荣,保守狭隘必将衰落 B.要以排外心理对待外来文化
C.走向辉煌后必然走向灭亡 D.只有扩张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24. 701年日本政府制定的《大宝律令》规定,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各置博士、助教,招贵族子弟,以“论语”为必修科目。由此可见,当时的日本(  )
A.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B.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C.法律制度逐渐完善 D.重视发展中日关系
25.一位中国游客写道“站在招提寺的旁院,聆听着暮鼓晨钟,眼见松林静谧,流水淙淙,那一霎那仿佛梦回大唐……”,能让中国游客在日本产生梦回大唐的感觉是因为日本历史上的(  )
A.大化改新 B.幕府统治 C.明治维新 D.战后改革
26.日本通过全面移植先进的隋唐政治、经济、文化成果,使社会发展呈现跳越式的前进,完成了本国文化的基础和框架构建。这次“全面移植”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
A.引进了隋唐的政治制度 B.天皇掌握了国家权力
C.日本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D.进入了幕府统治时期
27.托尔斯泰说:“穆罕默德圣人,他引导全阿拉伯人走正道,既为阿拉伯人民避免了流血与牺牲,又为他们开辟了一条文明进步的大道。”穆罕默德将阿拉伯各部落熔铸成一个强大的民族统一体主要靠(  )
A.政治口号 B.文化成就 C.宗教信仰 D.个人魅力
28.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从公元8世纪开始先后传入阿拉伯,再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材料表明,阿拉伯人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突出贡献是(  )
A.创造完整的代数学 B.创造灿烂的文学成就
C.创造辉煌的医学成就 D.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
29.阿拉伯艺术同文学一样绚丽多彩,集中体现在清真寺的建筑结构和装饰上。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吸收希腊、波斯、印度、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古建筑特色,逐渐形成了阿拉伯—伊斯兰建筑艺术。材料反映了阿拉伯文化的特征是(  )
A.开放包容、风格单一 B.兼收并蓄、独具特色
C.广泛吸收、全盘照搬 D.保守狭隘、独具一格
30.“阿拉伯数字”非常重要,现实社会中的每个方面都离不开它,它的发明和传播。不仅促进了世界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多方便,而它的真正发明者是(  )
A.阿拉伯人 B.古代印度人 C.古希腊人 D.古代罗马人
二、综合题(本大题3小题,31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共4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文共有282条(部分内容):奴隶属于奴隶主;逃亡奴隶必须交还原主,藏匿者死罪;贵族打了贵族,罚银处置;奴隶打了自由民,割去耳朵;如果自由民弄瞎了奴隶的眼睛,与弄瞎牛的眼睛处理原则一致。
材料二
《十二铜表法》对贵族滥用权力作了一些限制,按律量刑,贵族不能再任意解释法律,是后世罗马法的渊源,对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法学也有重要影响。《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限制了贵族的特权,打破其对法律的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是平民的胜利。
材料三
《查士丁尼法典》明确宣布皇权无限,维护教会利益,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地位;法典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要依法给予严厉制裁;法典还特别强调奴隶必须听从他的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据此可见,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完全一致的,他试图通过法律规范的系统化,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并运用这个法典来为其挽救奴隶制的统治服务。
——郭守兰等《西方法文化史纲》
(1)据材料一,判断颁布这部法典的目的是什么。该法典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什么地位?(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十二铜表法》的特点,概括《十二铜表法》在法制文明发展中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三,指出《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结合以上内容,谈谈你对民主法治建设的认识。(4分)
32.中世纪的城市。(16分)
材料— 城市的兴起是中世纪欧洲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随着欧洲封建政治秩序的稳定,农业逐渐得到了恢复,商业及手工业有所发展。以此为前提,不仅停滞的罗马城市生活又恢复生机,同时一批新兴城市得以建立。中世纪城市的根本属性是封建性的,因为无论商人们聚集在哪里,他们都要定居在某个人的土地上,必须从国王或公爵,修道士或主教那里寻求保护,并取得居住和贸易的许可。
——摘编自姜守明《浅析中世纪西欧城市制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
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聚集的地区,如道路的交会处、港口、海湾、主教驻地等。当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不断被吸引到这些地方以后,市场和居民区逐渐扩大,最后形成了城市。欧洲中世纪城市的规模很小,人口数量一般不超过5000人。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三
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不仅适应了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孕育了许多近代因素:追求成功、满足欲望的新观念出现了;市场意识得到了认同;雇工、按劳取酬等原则普遍实行;产生了市政议事会和陪审法庭;新兴的市民阶层成为挑战封建势力的重要力量等。
——陈红《“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材分析》
(1)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原因。为什么说“中世纪城市的根本属性是封建性”?(不得照抄原文)(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新兴城市”的特点。(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的角度,说明城市的兴起对欧洲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6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人民善于学习、善于创造,勤劳智慧、奋发向上。远在1400多年前,日本就先后20多次向中国派出遣隋使、遣唐使,借鉴中国的制度、典章、律令,结合自己的实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
——《胡锦涛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演讲》(2008年5月8日)
材料二
拜占庭的作用是绝对保守的。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这种势力和荣誉正是它试图维持和恢复的。他们很少有人具有创造力。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写出材料一中“日本借鉴中国的制度、典章、律令”进行的改革是什么?(1分)这次改革具有什么性质?(1分)
(2)材料二中的“拜占庭”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面积达到了鼎盛?(1分)最终又是被哪个国家攻破走向了灭亡?(1分)
(3)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不得照抄材料,字数不小于200字)(10分)广东省揭阳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第一次月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C A B D A B D A C B D D B A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D B C B A C A B A C C D B B
二、综合题(共40分)
31【答案】
(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4分)
(2)特点:按律量刑;影响:对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法学有重要的影响,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4分)
(3)目的:巩固帝国的统治秩序,加强皇帝的专制权力。认识:民主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民主与法治相辅相成。(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4分)
32【答案】
(1)封建政治秩序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分)中世纪城市必须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城市居民的居住和商业活动都要得到封建领主的许可和保护。(2分)
(2)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规模较小;享有一定的自由和自治权。(任答2点,4分)
(3)政治:产生了市政议事会和陪审法庭,有助于欧洲民主和法治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成为挑战欧洲封建势力的重要力量;(2分)
经济:城市的兴起,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意识的认同,雇工、按劳取酬的原则得到普遍实行,适应并促进了欧洲社会生产力的进步:(2分)
思想:追求成功、满足欲望等新观念出现,肯定了人的价值,有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2分)
33【答案】
(1)大化改新;封建性质的改革。(2分)
(2)查士丁尼一世(或查士丁尼);奥斯曼帝国。(2分)
(3)示例:
观点:改革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
论述:拜占庭帝国曾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但他们中很少有人具有创造力,封闭保守,迅速衰落。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帝国灭亡。古代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文化领先世界,但随着封建制度的僵化腐朽,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看不到世界的变化,导致中国受到不断地外来侵略,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与此相反,公元7世纪的日本仿效当时最先进的唐朝进行大化改新,改革涉及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使日本发展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并结合本国实际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本国文化。
结论:综上所述,改革可以促进国家的发展,创新则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因此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善于学习外国先进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评分标准:观点明确得2分,结论阐述清晰,内容升华得2分。论述过程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不得照抄材料。紧扣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述,运用材料中和材料外2个以上的史实,每个史论得3分,酌情扣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