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爬天都峰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深究文本,挖掘奥妙
技法总结,读写迁移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01
爬天都峰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阅读课文,学习字词,
理清写作顺序,填写表格。
石 级 铁 链 攀 爬
照 相 辫 子 笑呵呵
jí
liàn
pān
xiàng
biàn
hē
学认字
多音字
相
xiāng
xiàng
相信 相对
照相 相片
辫
念
级
链
攀
颤
猴
呵
学写字
liàn
jí
chàn
pān
hóu
niàn
biàn
hē
第1自然段
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
时间
人物
地点
登顶后
1
2
3
4
5
6
7
8
9
10
爬山前
爬山时
“前——时——后”,
像这样表示顺序的词就叫做顺序词。
有顺序地写
你还知道哪些常用的顺序词呢?
①先、在、然后、接着
②首先、其次、再次、最后
③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④八点整、八点半、 九点半这样表示具体时间的词语。
爬天都峰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假日里
黄山
我、爸爸、老爷爷
爬山前,望峰发颤
爬山时,奋力攀爬
登顶后,合照留念
深究文本,挖掘奥妙
02
所见
所想
特点
观“峰”
——“怎么想”
阅读课文第 2自然段,填写下表,说说你的发现。
所见
所想
特点
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我爬得上去吗?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
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峰顶高
石级陡
天都峰位于黄山东南,西对莲花峰,东连钵盂峰,与光明顶、莲花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海拔1810米。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故取名“天都峰”。
天都峰
——山高
鲫鱼背
鲫鱼背在天都峰上,以奇险著称。从天都峰脚,手扶铁索栏杆,沿“天梯”攀登1564级台阶,即至海拔1770米处的石矼( gāng,石桥 ) ,这里是登峰顶的必经之处。此石矼长10余米,宽仅1米,两侧是千仞悬崖,深邃莫测,其形颇似出没于波涛之中的鲫鱼之背,故名。
—路陡
观“峰”
——“怎么说”
品读第一次对话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1)联系上下文,两个人为什么会互相询问?
(2)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
观“峰”
——“怎么说”
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
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互相询问:
都有“也”字:
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
互相鼓励
研“爬”
——“怎么做”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默读课文,划出直接描写爬天都峰的句子,并批注阅读感受。
这些“动词”,写出了他们登山的艰难,展现了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
研“爬”
——“怎么做”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①这是“我”的爬山过程,你能想象老爷爷是怎样攀登的吗?
②这句话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省略号,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
③你能想象“我”还有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吗?
明“理”
——“怎么说”
品读第二次对话
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老爷爷谢谢“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谢谢老爷爷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从“我”身上受到了鼓舞
“我”从他身上找到了勇气
互相感谢
明“理”
——“怎么悟”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课文用爸爸的话点明了点明文章主旨:
一是“我”和老爷爷个人的奋斗和努力。
二是“我们”都能够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善于向他人学习。
7
详写:第一次对话
详写:第二次对话
略写:“爬山中”
作者略写“爬山中”的情形,详写“爬山前”“爬山中”的两次对话,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
作者略写“爬山中”的情形,详写“爬山前”“爬山中”的两次对话,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
本文的主旨的“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善于向他人学习”,而不是要表现爬天都峰有多么艰难。
所以详写对话,略写爬山的过程,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有重点地写
技法总结,读写迁移
03
爬山前
爬山时
登顶后
所见:
峰顶高、
石级陡
所想:
爬得上去吗?
叫人发颤!
所见:
白发苍苍
所闻:
“你也来爬山?”
所做:
奋力爬、攀、
手脚并用
所做:
互相道谢
所想:
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②有重点地写
①有顺序地写
技法总结
你能不能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试着把下面这个《登泰山》的片段补充完整呢?
“所见、所闻、所想、所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7 爬天都峰
[教学目标]
1.会认“级、链”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级、链”等8个生字,会写“假日、抬头”等14个词语。
2.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了解作者是如何把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2.勾连“交流平台”及“初试身手”版块,归纳出“把一件事写清楚”的方法并尝试进行写法迁移。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会写14个词语,读准多音字“相”。
2.朗读课文,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重点)
一、分步板书课题,激活学生认知
1.板书:爬。师生谈话:你爬过山吗?简笔画山。
2.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走近一座山——继续板书:天都峰。你了解天都峰吗?出示景点名片。
(1)课件出示:黄山三大主峰之一,海拔1800多米。勾连文中相应文字——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2)课件出示:属金字塔形角峰,奇险陡峻。黄山诸峰最险,以“鲫鱼背”最为险峻。勾连文中相应文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3)课件出示:峰顶平坦,石壁有“登峰造极”的大字石刻。登顶,极目云天,风光无限。师追问:这样的山你爬过吗?
3.作者黄亦波却爬过,并且把自己爬天都峰的过程写了下来。作者是怎样把爬天都峰这件事情写清楚的呢?接下来,我们就和作者一起爬天都峰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检查生词,读准字音
课前预习了课文,这些生词能读准吗?(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全班跟读)
石级 铁链 发颤 攀着 照相 纪念 小猴子 鲫鱼背 小辫子 笑呵呵
(纠正读音,强调多音字“相”)
(二)提炼要素,梳理文脉
1.启发。默读课文,找出事情的六要素,填写在“学习单”上。
2.引导。谁能把六要素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小结。说得真好,看来“串联六要素”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好办法呀!
4.回顾表达。再仔细读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写爬天都峰,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借助右边思维导图启发思考,根据学生发言并相机板书:爬山前——爬山时——爬上峰顶后)
5.理清层次。拿起笔在书上画一画,哪里写了爬山前、爬山时、爬上峰顶后。
6.小结。(课件出示课文截图,标识“爬山前、爬山时、爬上峰顶后”)大家看,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我们就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得很清楚了。(板书:按照一定顺序,把事情写清楚)
三、品读“爬山前”部分
有了一定的顺序,作者又是怎样把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呢?让我们放慢脚步,跟着作者爬一爬天都峰,边爬边看、边爬边听、边爬边想。
1.启发。请大家默读“爬山前”部分,思考:爬山前,“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交流,相机板书,在思维导图的“爬山前”的后面加上“所见:峰顶高、石级陡所思:爬得上去吗所感:叫人发颤”)
2.追问。看到天都峰又高又险,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作者,你的心情会怎样?(害怕、畏惧、想退缩)
3.指导朗读。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好爬山前的这一部分。
4.小结。作者把所见、所想、所感写出来(出示课文截图,标识“所见、所想、所感”),爬山前的经历就写得很明白了,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看来小作者也运用了我们在《麻雀》一课中学到的方法——调用“五感”观察,把事情写清楚。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是如何把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2.勾连“交流平台”及“初试身手”版块,归纳出“把一件事写清楚”的方法并尝试进行写法迁移。(难点)
一、品读“爬山时”部分
1.启发。
“爬山时”这部分是怎么调用“五感”观察写具体的呢?请大家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出示学习要求)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爬山时小作者写了哪些方面——是所见所闻,还是所作所为,或者是所感所想?画出相关语句,像老师一样在旁边标注出来。
(2)小组讨论,提炼关键词完成思维导图。
(3)派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
2.自由朗读课文第3~5自然段。
(1)这部分除了写“我”的所见、所想外,还写了什么?(对话)学习“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出示)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2)分角色读对话,体会人物内心。
(3)通过对“也”字用法的分析,体会到: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向对方表示敬意,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小结:“从这简单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并不平静的内心。他们在彼此的身上找到了信心,决定克服困难,爬上山峰,所以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引读)——‘对,咱们一起爬吧!’”
3.体会小作者爬山的过程。
自由读第6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学生交流。
(1)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的意思。
(2)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指导书写“攀”(这么陡峭的山峰,一不留神就会掉下来,必须紧紧地抓着这铁链,怪不得“攀”字下面是一个“手”字。板书:手脚并用)。
小结:“通过描写攀爬动作,写出了‘我’是怎样爬天都峰的。”
4.指导朗读。
(1)这么险峻的山峰,小小年纪的“我”和老爷爷都能克服困难,坚持爬上去,真不简单。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我”和老爷爷会怎样互相鼓励呢?
小结:“这就是互相汲取力量。在互相激励中,他们坚持爬呀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
5.通过比较句子,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出示)
①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②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从“终于”这个词语你能感受到什么?
二、学习“爬上峰顶后”部分
1.读一读第8~10自然段。
2.学习“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再次体会语言描写的作用。
3.讨论:“爸爸所说的话中蕴含了什么道理?为什么要写爸爸的话呢?”
小结:“人与人在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这是‘我’在爬天都峰这件事中得到的启发。”
4.追问:“学到这里,有谁发现小作者把爬山过程写清楚、写具体的秘密了呢?”
5.小结:“(指板书)按照一定的顺序,调用‘五感’观察,把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所感所想写出来,就能把一件事写清楚了。”
三、读写迁移,初试身手
(一)总结
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然后写了天都峰高而险,“我”不敢爬以及“我”怎样和老爷爷相互鼓励,怎么爬上去的,最后写出了“我”的感受,这样就把爬天都峰这件事写清楚了。叙述一件事时,一般可以这样写(出示):
1.开头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
2.中间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事件的经过,主要人物的表现要写清楚、写具体,抓住主要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以及心理活动进行描写。3.结尾写明事件的结果或感受。
(二)迁移运用
请根据自己的课余生活,选择一件感兴趣的事,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并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教学板书]
17 爬天都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类文阅读-17爬天都峰
放风筝
金 波
我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放风筝。几十年来,我一直保留着美好的记忆,对放风筝也格外留心。
在春天的郊外,在碧蓝如洗的晴空,常常会看到我们放飞的“沙燕儿”。慢慢地,我们也学会了辨认“沙燕儿”的种类:有的叫“肥燕”,翅膀和尾巴都很肥大饱满;有的叫“瘦燕”,体态修长窈窕(yǎo tiǎo);有的叫“雏燕”,样子天真稚拙;还有一种叫“比翼燕”,是两只燕子并肩飞行。
记得我还放过一种叫“黑锅底”的风筝,它的色彩是单一的黑色,样子像“沙燕儿”。不知为什么,见到“黑锅底”我总会联想到京剧里包公的脸谱。与“黑锅底”相近的,还有“红锅底”“蓝锅底”,色彩也单一,分别为红色和蓝色。它们的色彩虽然单一,但给人凝重简洁的印象,飞上晴空,黑、红、蓝互相映衬,别有情趣。
我们那时放风筝,除了看谁的风筝飞得高远以外,还在放飞时,玩一种叫“送饭的”游戏。所谓“送饭的”,就是选用彩色的纸片或纸环,把它套在风筝线的下端,借着风力把纸片或纸环,沿着风筝线吹上去,或直达风筝。
我们常常望着“送饭的”,一面旋转着,一面直奔风筝,越飞越远。我们欢呼雀跃,好像真的把“饭”送给天上的风筝吃了。
童年的风筝,一直在我记忆的天空里飞翔。
至今,在我家的墙上,还挂着一只风筝,它常常带着我飞回我的童年。
1.“欢呼雀跃”的意思是 。它的近义词是 ,它的反义词是 。
2.“沙燕儿”有很多种类:有的叫 ,有的叫 有的叫 。还有一种叫 。
3.什么是“送饭的”游戏?在文中找出来,用“ ”画下来。
4.简要概述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5.文中结尾:“我家墙上挂着的那只风筝常常带我飞回我的童年。”那只风筝怎样带作者飞回童年?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高兴得像麻雀那样跳跃起来,形容十分欢乐的情景。 示例:欢天喜地 愁眉苦脸
2.肥燕 瘦燕 雏燕 比翼燕
3.所谓“送饭的”,就是选用彩色的纸片或纸环,把它套在风筝线的下端,借着风力把纸片或纸环,沿着风筝线吹上去,或直达风筝。
4.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作者回忆小时候放风筝的事情,描写了风筝的种类、外形和颜色,以及放风筝的独特玩法,表达了作者对童话生活的无限怀念之情。
5.作者家墙上挂着的那只风筝,常常让作者回忆起童年放风筝的往事。
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
周岩壁
时令正是仲春。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知不觉已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在天际,使我蓦(mò)地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这句古诗来。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
在乡下,三月的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子,摔打惯了,是不知道什么叫作冷的。何况又常把嬉笑系在风筝线上,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熔化,让野气的笑声赶跑了。
我们偷偷找来竹篾,要那种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把竹子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地用细绳子细线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骨架。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处,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各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完全可以与女孩子织成的锦绣相媲美。然后把大团大团的放线,一头儿系在风筝上,一头儿缠在一个线拐子上。
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呵!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的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
1.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补充说明 B.表示插说
C.总结上文 D.引出下文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
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这两句诗出自清代诗人高鼎的 。你能写出它的后两句吗? , 。
4.根据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写出做风筝的过程。
5.文章结尾,我们的心为什么醉了?
参考答案
1.A
2.反复 童年放风筝时看到满天风筝时惊奇喜悦的心情。
3.《村居》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4.先找来竹篾,放到火堆上烤,然后弯成风筝的骨架,再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涂色,最后把线拐子上的线系在风筝上。
5.因为我们看到满天的风筝,大大小小,各种形状,五颜六色,心中充满喜悦之情,陶醉其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