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综合检测卷 地理 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综合检测卷 地理 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0-23 08:48:07

文档简介

第二章综合检测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生号: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图1
(2024年第一次广东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某研究发现,近几十年来南极上空8—10月存在一个臭氧层空洞。图1示意1979—2019年9月7日—10月13日南极上空平均臭氧层空洞面积逐年变化情况。据此完成第1~2题。
1.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位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大气上界
2.由图可知,南极上空平均臭氧层空洞面积在(  )
A.1981—1985年持续扩大 B.1991—1995年波动下降
C.2001—2005年持续下降 D.2011—2015年保持不变
图2
(2023年河北保定期末)大气中的成分随高度变化而变化,气温也会因大气成分变化而出现波动。图2示意全球年平均气温距平(与平均值的差)变化(含预测)。据此完成第3~4题。
3.与图示问题有关的大气成分及其变化是(  )
A.臭氧急剧下降 B.水汽含量减少
C.二氧化碳增多 D.氮气含量减少
4.最为剧烈的气温波动发生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高层大气
图3
(2024年福建泉州期末)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实现“太空会师”,随后神舟十六号三名航天员踏上回家之旅。10月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中国空间站的轨道高度大约在400千米。图3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第5~6题。
5.返回舱返回过程中(  )
A.会依次经过高层大气、对流层、平流层
B.外部大气气温先降、后升、再降、再升
C.外部空气密度越来越小,气压越来越大
D.距地面50千米内空气杂质、水汽含量逐渐减少
6.大气层中(  )
A.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会导致环境污染 B.纬度越低,甲层大气层顶越高
C.乙层因臭氧吸收红外线而增温 D.丙层大气对流明显,天气多变
(2023年浙江衢州期末)北京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中,常出现“白天风向北转南,夜间风向南转北”的天气现象,这是指北京北部山区与平原地区之间昼夜相反的风向变化。据此完成第7~8题。
7.白天该地区的局地环流为(  )
A B
C D
8.受城市“热岛效应”叠加影响,推测增强的风向为(  )
A.白天南风 B.夜晚南风
C.白天北风 D.夜晚北风
图4
小明在地理课上学习了热力环流这一知识点后,回家向父母介绍自己的学习所得。图4示意小明制作的一张幻灯片演示稿。据此完成第9~10题。
9.小明制作的幻灯片演示稿中有一处错误,它是(  )
A.等压面X B.等压面Y
C.热力环流成因 D.气压高低排序
10.小明父母问甲地有可能出现在哪里,小明的回答可能是(  )
A.城市的郊外 B.沙漠的绿洲
C.白天的陆地 D.夜晚的山坡
(2024年内蒙古赤峰模拟)近些年来,有人把谷雾作为一种景观来拍摄。云贵高原的谷雾大多由辐射雾沉入洼地后而形成。辐射雾是指由于地表辐射冷却作用使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凝结而形成的雾,辐射雾多出现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间或清晨。据此完成第11~12题。
11.拍摄谷雾景观最佳的季节和时间是(  )
A.春季子夜 B.夏季正午
C.秋季日出 D.冬季傍晚
12.谷雾多发生在低洼谷地的原因有(  )
①谷地夜晚多形成下山风 ②谷地夜晚易出现逆温现象 ③谷地地势低 ④谷地夜晚多晴朗天气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图5
(2023年浙江金华期末)对流层中出现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图5为某地不同高度的气温日变化图。据此完成第13~14题。
13.下列关于对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上部热,下部冷
B.低纬薄,高纬厚
C.夏季薄,冬季厚
D.地面是主要的直接热源
14.该地发生逆温现象的时间段大约在(  )
A.0—3时 B.5—8时
C.11—14时 D.18—21时
(2023年吉林外国语学校期末)飞机颠簸指飞机在飞行中遇到乱流而突然出现的忽上忽下、左右摇晃及机身震颤的现象。飞行颠簸层高度一般不超过海拔1 000米,强颠层高度只有几百米,颠簸层水平范围多数在100千米以内。据此完成第15~16题。
15.若飞行员正在低空飞行时屏幕上显示前方有强颠簸区,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加速前行 B.调头返回
C.迅速爬升 D.向下俯冲
图6
16.如图6所示(线条为等压线),一架飞机在北半球高空顺风飞行,可判断出低气压位于飞行员的(  )
A.东侧 B.北侧
C.西侧 D.南侧
在地球低层大气中,同一地点不同高度上的风并不完全相同,其主要原因是空气在水平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这样,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不同高度的风向和风速都会发生变化。读图7,完成第17~18题。
图7
17.若某地不同高度上的风向、风速投影到同一水平面上,则四幅图中能够表示北半球地表到高空的风向及风速随高度变化而形成的曲线图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8.在①中,按地图的一般方向判断,其高空大气高气压可能位于该地的(  )
A.东方 B.南方
C.西方 D.北方
图8
(2024年云南大理期末)图8为北半球某区域2023年9月某时刻海平面气压分布图。据此完成第19~20题。
19.该时刻图中四地风力最大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0.乙地此时的风向大致为(  )
A.东风 B.西风
C.南风 D.北风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2023年河南信阳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 气象气球是用橡胶或塑料等材料制成球皮,充以氢、氦等气体,携带仪器升空,进行高空气象观测的探测平台,待升至一定高度后,将爆炸成碎片。根据不同测站气象气球传回的数据,得到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地区0~30千米高度年均温垂直分布(如图9)。
图9
(1)判断图中各曲线代表的纬度地带,并结合材料说明理由。(10分)
(2)分析①曲线气温随高度变化的原因。(4分)
(3)说明探空气球最终发生爆炸的原因。(4分)
2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 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在基本气流微弱时,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
图10
材料二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图10为大棚农业生产景观图。
(1)根据材料一,我国南方一滨海城市的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的地理课题研究。以下是一组学生的研究报告,请根据所学知识协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16分)
“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
①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__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换。(2分)
②在图11中完成海陆风气流(箭头)示意图。(4分)
图11
③下面是调查获得的各月平均海陆风的天数的数据(完成下列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海陆风的天数/天 2.3 2.6 2.1 5.0 7.0 12.6 10.7 13.7 9.7 9.3 3.7 2.3
数据分析的结论: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从表中可知,________(季节)最少。其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④分析海风对该滨海城市气候带来的影响。(6分)
(2)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参考材料二中的图10,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6分)第二章综合检测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生号: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图1
(2024年第一次广东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某研究发现,近几十年来南极上空8—10月存在一个臭氧层空洞。图1示意1979—2019年9月7日—10月13日南极上空平均臭氧层空洞面积逐年变化情况。据此完成第1~2题。
1.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位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大气上界
2.由图可知,南极上空平均臭氧层空洞面积在(  )
A.1981—1985年持续扩大 B.1991—1995年波动下降
C.2001—2005年持续下降 D.2011—2015年保持不变
【答案】1.B 2.A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臭氧层位于平流层,B项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南极上空平均臭氧层空洞面积在1981—1985年持续扩大,A项正确,1991—1995年波动上升,2001—2005年有升有降,波动较大,2011—2015年呈波动变化,并非保持不变。
图2
(2023年河北保定期末)大气中的成分随高度变化而变化,气温也会因大气成分变化而出现波动。图2示意全球年平均气温距平(与平均值的差)变化(含预测)。据此完成第3~4题。
3.与图示问题有关的大气成分及其变化是(  )
A.臭氧急剧下降 B.水汽含量减少
C.二氧化碳增多 D.氮气含量减少
4.最为剧烈的气温波动发生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高层大气
【答案】3.C 4.A [解析]第3题,图示信息反映了全球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导致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增强了大气的保温效应,C项正确。第4题,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增多引起的,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因此对流层的气温波动最为剧烈,A项正确。
图3
(2024年福建泉州期末)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实现“太空会师”,随后神舟十六号三名航天员踏上回家之旅。10月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中国空间站的轨道高度大约在400千米。图3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第5~6题。
5.返回舱返回过程中(  )
A.会依次经过高层大气、对流层、平流层
B.外部大气气温先降、后升、再降、再升
C.外部空气密度越来越小,气压越来越大
D.距地面50千米内空气杂质、水汽含量逐渐减少
6.大气层中(  )
A.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会导致环境污染 B.纬度越低,甲层大气层顶越高
C.乙层因臭氧吸收红外线而增温 D.丙层大气对流明显,天气多变
【答案】5.B 6.B [解析]第5题,根据材料分析,中国空间站的轨道高度大约为400千米,返回舱从空间站返回过程中,依次经过高层大气(丙)、平流层(乙)、对流层(甲),A项错误;读图可知,外部大气气温先降、后升、再降、再升,B项正确;受地球重力影响,大气密度向下递增,返回舱返回过程中外部大气密度会越来越大,气压越来越大,C项错误;距地面50千米内空气杂质、水汽含量逐渐增多,D项错误。第6题,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多,会加剧温室效应,但不会直接导致环境污染,A项错误;甲层为对流层,纬度越低,对流运动越强,对流层厚度越大,对流层层顶越高,B项正确;乙层为平流层,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而使大气增温,C项错误;丙层为高层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和尘埃极少,很难成云致雨,天气稳定,D项错误。
(2023年浙江衢州期末)北京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中,常出现“白天风向北转南,夜间风向南转北”的天气现象,这是指北京北部山区与平原地区之间昼夜相反的风向变化。据此完成第7~8题。
7.白天该地区的局地环流为(  )
A B
C D
8.受城市“热岛效应”叠加影响,推测增强的风向为(  )
A.白天南风 B.夜晚南风
C.白天北风 D.夜晚北风
【答案】7.D 8.D [解析]第7题,据材料“白天风向北转南,夜间风向南转北”,北京北部是山区,故白天盛行风向是南风,D项正确。第8题,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热岛环流,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在北京市区北侧吹偏北风,与夜间的山风(偏北)叠加而增强,D项正确。
图4
小明在地理课上学习了热力环流这一知识点后,回家向父母介绍自己的学习所得。图4示意小明制作的一张幻灯片演示稿。据此完成第9~10题。
9.小明制作的幻灯片演示稿中有一处错误,它是(  )
A.等压面X B.等压面Y
C.热力环流成因 D.气压高低排序
10.小明父母问甲地有可能出现在哪里,小明的回答可能是(  )
A.城市的郊外 B.沙漠的绿洲
C.白天的陆地 D.夜晚的山坡
【答案】9.A 10.C [解析]第9题,观察演示稿可知,近地面甲受热,气流膨胀而上升,使近地面甲形成低压,上空丙形成高压,而近地面乙遇冷,气流冷却下沉,近地面乙形成高压,上空丁由于气流下沉形成低压,因此丁气压低于丙,气压高低排序为乙>甲>丙>丁,B、D项不符合题意;演示稿中上空等压面X显示丁>丙,等压面X展示错误,A项符合题意;热力环流的成因是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C项不符合题意。第10题,根据题意,结合演示稿可知,近地面甲由于受热膨胀盛行上升气流。城市郊外与市中心相比,气温较低,应是冷却下沉气流,A项错误;沙漠中的绿洲由于植被原因,比裸露的沙漠温度低,应是气流冷却下沉,B项错误;白天的陆地吸热快,海洋吸热慢,所以陆地气流受热上升,符合题意,C项正确;相对山谷,夜晚的山坡散热较快,因此气温较低,气流冷却下沉,D项错误。
(2024年内蒙古赤峰模拟)近些年来,有人把谷雾作为一种景观来拍摄。云贵高原的谷雾大多由辐射雾沉入洼地后而形成。辐射雾是指由于地表辐射冷却作用使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凝结而形成的雾,辐射雾多出现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间或清晨。据此完成第11~12题。
11.拍摄谷雾景观最佳的季节和时间是(  )
A.春季子夜 B.夏季正午
C.秋季日出 D.冬季傍晚
12.谷雾多发生在低洼谷地的原因有(  )
①谷地夜晚多形成下山风 ②谷地夜晚易出现逆温现象 ③谷地地势低 ④谷地夜晚多晴朗天气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11.C 12.D [解析]第11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子夜时分非常黑暗,不适宜拍摄,A项错误;正午时分,气温高,雾气消散,拍摄不到谷雾,B项错误;秋季日出时气温低,地面热量散失,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雾,日出时间适合拍摄,C项正确;辐射雾一般日出后很快消散,傍晚时拍摄不到谷雾,D项错误。第12题,谷雾发生在低洼谷地是因为夜晚谷地温度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山坡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下山风,①正确;夜晚坡面冷空气较重,下沉到谷地形成逆温现象,形成稳定的大气,②正确;谷地地势低,利于冷且重的冷空气下沉到谷地,③正确;夜晚谷地温度高,气流上升易形成降水,④错误。D项正确。
图5
(2023年浙江金华期末)对流层中出现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图5为某地不同高度的气温日变化图。据此完成第13~14题。
13.下列关于对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上部热,下部冷
B.低纬薄,高纬厚
C.夏季薄,冬季厚
D.地面是主要的直接热源
14.该地发生逆温现象的时间段大约在(  )
A.0—3时 B.5—8时
C.11—14时 D.18—21时
【答案】13.D 14.B [解析]第13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因此越靠近地面,气温越高,上部冷、下部热,D项正确,A项错误;低纬度地区气温较高,对流作用强烈,对流层较厚,高纬度地区较薄,B项错误;夏季气温较高,对流作用强烈,冬季相反,因此夏季对流层较厚,冬季较薄,C项错误。第14题,结合图示可知,大约在5—8时的时间段范围内,1 000米高度的气温高于10米处的气温,说明该时段高度范围内出现了气温随着海拔上升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B项正确。
(2023年吉林外国语学校期末)飞机颠簸指飞机在飞行中遇到乱流而突然出现的忽上忽下、左右摇晃及机身震颤的现象。飞行颠簸层高度一般不超过海拔1 000米,强颠层高度只有几百米,颠簸层水平范围多数在100千米以内。据此完成第15~16题。
15.若飞行员正在低空飞行时屏幕上显示前方有强颠簸区,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加速前行 B.调头返回
C.迅速爬升 D.向下俯冲
图6
16.如图6所示(线条为等压线),一架飞机在北半球高空顺风飞行,可判断出低气压位于飞行员的(  )
A.东侧 B.北侧
C.西侧 D.南侧
【答案】15.C 16.D [解析]第15题,由材料“飞行颠簸层高度一般不超过海拔1 000米,强颠层高度只有几百米,颠簸层水平范围多数在100千米以内”可知,若飞行员正在低空飞行时屏幕上显示前方有强颠簸区,应采取的措施是迅速爬升至平流层,C项正确。第16题,如图6所示(线条为等压线),一架飞机在北半球高空顺风飞行,说明现在高空盛行风为东风。高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的影响,风向平行于等压线,且北半球向右偏,则水平气压梯力的方向向南,因此可判断出低气压位于飞行员的南侧,高气压位于飞行员的北侧,D项正确。
在地球低层大气中,同一地点不同高度上的风并不完全相同,其主要原因是空气在水平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这样,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不同高度的风向和风速都会发生变化。读图7,完成第17~18题。
图7
17.若某地不同高度上的风向、风速投影到同一水平面上,则四幅图中能够表示北半球地表到高空的风向及风速随高度变化而形成的曲线图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8.在①中,按地图的一般方向判断,其高空大气高气压可能位于该地的(  )
A.东方 B.南方
C.西方 D.北方
【答案】17.A 18.B [解析]第17题,由于摩擦力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因此北半球地表到高空的风向会逐渐向右偏转,最终与等压线平行且风速呈增加趋势。第18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北半球高空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且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即南方。
图8
(2024年云南大理期末)图8为北半球某区域2023年9月某时刻海平面气压分布图。据此完成第19~20题。
19.该时刻图中四地风力最大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0.乙地此时的风向大致为(  )
A.东风 B.西风
C.南风 D.北风
【答案】19.D 20.D [解析]第19题,风力大小主要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读图可知,甲、乙、丙、丁四地中,丁处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最大,D项正确。第20题,乙地位于高压中心的南侧,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及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为偏北风,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2023年河南信阳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 气象气球是用橡胶或塑料等材料制成球皮,充以氢、氦等气体,携带仪器升空,进行高空气象观测的探测平台,待升至一定高度后,将爆炸成碎片。根据不同测站气象气球传回的数据,得到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地区0~30千米高度年均温垂直分布(如图9)。
图9
(1)判断图中各曲线代表的纬度地带,并结合材料说明理由。(10分)
(2)分析①曲线气温随高度变化的原因。(4分)
(3)说明探空气球最终发生爆炸的原因。(4分)
【答案】(1)判断:①为低纬度,②为中纬度,③为高纬度。理由:对流层高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纬度越高,近地面平均气温越低。
(2)0~17千米高度为对流层,地面是其主要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高,受热越少,气温越低,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17~30千米属于平流层,有臭氧层分布,臭氧可大量吸收紫外线使空气增温,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
(3)探空气球升空后,随着高度不断上升,周围空气越来越稀薄,气压不断减小,气球不断膨胀并最终爆炸。
2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 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在基本气流微弱时,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
图10
材料二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图10为大棚农业生产景观图。
(1)根据材料一,我国南方一滨海城市的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的地理课题研究。以下是一组学生的研究报告,请根据所学知识协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16分)
“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
①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__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换。(2分)
②在图11中完成海陆风气流(箭头)示意图。(4分)
图11
③下面是调查获得的各月平均海陆风的天数的数据(完成下列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海陆风的天数/天 2.3 2.6 2.1 5.0 7.0 12.6 10.7 13.7 9.7 9.3 3.7 2.3
数据分析的结论: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从表中可知,________(季节)最少。其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④分析海风对该滨海城市气候带来的影响。(6分)
(2)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参考材料二中的图10,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6分)
【答案】(1)①海陆热力性质 ②如图
③冬季 主要原因:冬季风强盛,从而掩盖了海陆风。
④海风从海上吹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该城市的空气质量。
(2)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