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1、学生初一已经学习了生物的特征,知道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而对于病毒这个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知之甚少,所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病理小常识出发,把抽象的病毒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2、信息时代,学生通过媒体等渠道初步认识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疾病,对病毒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往往局限于病毒影响人类健康以及给农业、养殖业所造成的危害方面,缺乏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全面、客观的认识。由于病毒的形态十分微小,所以学生对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缺乏了解,特别是病毒的繁殖方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动画等形式,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客观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了解病毒的生命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七年级学生的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也有的学生对生物课比较感兴趣,但逻辑性不强;热情高,但耐性不足,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
《病毒》效果分析
本章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禽流感患者、艾滋病患者、手足口病患者、非典患者等图片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引出人类对病毒的认识过程,通过病毒发现史的资料分析,引导学生讨论并明确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感受科学家对科学研究的不懈追求以及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然后通过设问的方式启迪学生的思维,如“病毒的大小和形态?”“病毒有哪些种类?”“病毒的结构与由细胞构成的生物的结构有什么区别?”“病毒是怎样生活的?”“病毒与人类有什么关系?”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内容并观察有关的图片,并进行讨论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得到落实。在病毒的生命活动的教学中,将病毒自我复制的增殖过程以动画形式播放,为学生的学习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在学习“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信息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待问题。课堂小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掌握。课堂结尾处的练习加强了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掌握。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以下的标准:(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适当;(4)教学过程紧凑;(5)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所做练习大部分都能过关,并通过练习了解了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通过这节课也有很大收获。
教学设计
一、温故知新:细菌、真菌(单细胞、多细胞)的结构以及它们的异同点
二、展示病毒图片,引入新课:
三、新课:
(一)、病毒的发现:
1.德国科学家麦尔发现的问题是什么?他为此做出的推测是什么?
2.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进一步实验后又做出的新推测是什么?
3.后来有哪位科学家再次验证了伊万诺夫斯基的推测?用什么来命名比细菌还小的病原体?
4、德国的两位科学家(莱夫勒和弗罗施)证明了动物的口蹄疫是由什么引起的?
5.20世纪初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烟草花叶病毒是什么形态?
6.研究病毒的发现史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二)、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1、病毒的大小?用什么来表示病毒的大小?用什么仪器才能观察到病毒?
2、病毒的形态?
(三)、病毒的种类
1、病毒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2、病毒分为哪三种?根据什么划分的?
3、流感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各属于哪一种病毒?
(四)、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1.回忆: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细菌、真菌的结构特点?
2.观察比较:三类病毒的结构?
总结:
(1)、植物、动物、细菌、真菌都有细胞结构。
(2)、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3、病毒的繁殖:
(1)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是它的繁殖。新生成的病毒又可以感染其他活细胞。
总结:病毒是以自我复制的方式进行繁殖
(2)思考:如果病毒离开活细胞会怎样呢?
病毒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当环境条件适宜时便侵入活细胞,它们的生命活动又会重新开始。
(3)讨论交流: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那它是不是生物?为什么?
是生物,因为病毒能繁殖。
总结:病毒是一类微小的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五)、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有害方面:
1.导致人类疾病产生。
2.给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有利方面
1.预防接种:利用减毒病毒制成疫苗控制一些疾病。2.绿脓杆菌噬菌体防止烧伤病人伤口受绿脓杆菌感染化脓;
3.利用某些动物病毒可防治农业害虫。
4.用于基因工程方面:转基因、基因治疗。
(六)、拓展: 计算机病毒和真正的生物病毒有什么共性和区别?
(七)、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1、病毒的形态结构:
2、病毒的生命活动:营养方式、生活方式、繁殖方式
3、病毒的分类:
4、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八)、读歌谣,进一步掌握本节所学内容:
病毒形态球杆蝌,没有细胞简单多;
专门侵染活细胞,异养寄生把命活;
自我复制来繁殖,自己没有它人夺;
谈毒色变不应有,有利有弊辩证说。
(九)、练习:
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是以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为主题的,病毒这部分内容在第六单元第二章。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菌和真菌的有关内容,知道植物、动物、单细胞生物、细菌、真菌等生物具有一定的细胞结构,本章内容介绍的是病毒,病毒虽小,没有细胞结构,但也是属于生物。病毒在生物圈的分布十分广泛,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十分密切。学好这部分内容,使学生对关于生物的内容有更系统的认识。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病毒的发现、形态结构结构、种类、生命活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几个方面。有第五单元传染病和免疫知识的相关铺垫,学生对病毒并不陌生,但由于病毒及其微小,其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方式是学生所不了解的。教材通过大量图片和文字资料,形象直观地阐述病毒的相关知识,并紧密结合病毒与人类健康、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来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病毒。在重温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对科学研究的不懈追求;在对病毒有所了解后,学会从正反两方面看待病毒在生物圈中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观 评 记 录
观评人 : 张红玲、马义玲 学科:生物
观评对象 : 张莉 任教学科:初二生物
观评项目(从6项中至少选2项):课件设计、教学设计
观评记录:
教学设计:
张莉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从学生熟悉的非典患者、禽流感患者、艾滋病患者等图片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重难点明确,既注重细菌、真菌等旧知识的穿插,也注重与新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复习中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在教学中注重新知识点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相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
课件设计实用性强,图片精美,以设问的形式启迪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病毒的繁殖以动画的形式展示,效果较好,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教学过程紧凑,环节齐全,最后的歌谣再一次吸引了学生,让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掌握本节课所学内容。
病毒练习
一、选择题:
1、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病毒叫( )
A、动物病毒 B、植物病毒 C、噬菌体 D、病原体
2、下列生物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
A、细菌 B、酵母菌 C、烟草花叶病毒 D、草履虫
3、下列哪一项不是人类利用病毒为人类服务的实例( )
A、无脊椎动物病毒制成杀虫剂
B、给高烧病人注射青霉素
C、用噬菌体治疗烧伤病人的化脓性感染
D、给健康人注射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4、2009年4月份以来,由甲型H1N1病毒引起的流感在全球多国暴发。下列对病毒描述正确的是( )
A、不含遗传物质 B、能独立生活
C、都会使人得病 D、没有细胞结构
5、病毒建造新一代病毒所需的物质来自于( )
A、上一代病毒 B、寄主细胞
C、病毒本身 D、外界环境
6、H7N9禽流感病毒的出现,再次引起人们对病毒的关注,下列关于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病毒是单细胞生物 B、病毒属于分解者
C、H7N9禽流感病毒属于动物病毒 D、所有病毒都会使人患病
7、下列说法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
A、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病毒的生命活动是在活细胞中进行的
C、离开了细胞的病毒也能进行生命活动
D、病毒只能生活在动植物细胞内
8、2007年,禽流感趁着春寒再度肆虐亚洲,我国也出现了禽流感病例。下列关于禽流感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微小、结构简单 B.只能寄生在活的细胞里
C.能使人、禽致病 D.能够利用它来防治禽流感
二、填空题:
1、如图是几种病毒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的名称是 ,属于寄生在 细胞中的病毒。(2)图中B的名称是 ,属于寄生在 细胞中的病毒。(3)图中C的名称是 ,属于寄生在 细胞中的病毒(4)图中的①表示 ,②表示病毒的 。
(5)这三种病毒的共同点是:都没有 结构。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资料1:新华网北京2005年11月4日电 据农业部4日发布的消息,10月26日,辽宁省黑山县八道壕镇江台村养殖户饲养的鸡出现死亡。11月3日,经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确诊,疫情为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
资料2: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禽流感的病原体是甲型流感病毒的H5N1亚型病毒。
资料3:中新网2005年5月25日电,据新华网消息,中国科学家最近研制成功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型疫苗,它们能够彻底切断致命病毒向水禽、家禽及哺乳动物和人类传播。
(1)根据资料2,这种病毒的结构特点是由_________外壳和内部的________组成。
(2)根据资料1判断,在病毒的分类中禽流感病毒属于_________病毒。
(3)根据资料3可知,通过给家禽注射禽流感疫苗的方法进行预防禽流感,这种禽流感疫苗是经过人工处理的_________。
(4)将禽流感病毒划分到微生物类,家禽划分到动物。这种归类的方法是按照生物的_______划分的。
课件29张PPT。 第二章
病 毒
教学目标:
1、描述病毒的结构和生命特征。
2、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3、了解病毒的发现史,认同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北京首例H7N9禽流感小患者康复出院非典患者手足口病患者艾滋病被称为“世纪瘟疫”
一、病毒的发现:1.德国科学家麦尔发现的问题是什么?他为此做出的推测是什么?
2.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进一步实验后又做出的新的推测是什么?
3.后来有哪位科学家再次验证了伊万诺夫斯基的推测?用什么来命名比细菌还小的病原体?
4、德国的两位科学家(莱夫勒和弗罗施)证明了动物的口蹄疫是由什么引起的?
5.20世纪初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烟草花叶病毒是什么形态?
6.研究病毒的发现史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任何科学发现都是经过长期的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得出的6二、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小
只能用纳米(1纳米=10-9米=一百万分之一毫米)来表示。
大约10亿个细菌等于一颗小米粒大
大约3万个病毒等于一个细菌大
一个病毒的大小约为10~300纳米
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1、病毒的大小?用什么来表示病毒的大小?用什么仪器才能观察到病毒?
2、病毒的形态?病毒的形状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杆状球状蝌蚪状1、病毒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2、病毒分为哪三种?划分依据是什么?
3、流感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各属于哪一种病毒?三、病毒的种类:
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将病毒分为三大类: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里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且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寄生。
(受到损害的个体叫做寄主)
四、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1.回忆: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细菌、真菌的结构特点?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四、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2.观察比较:三类病毒的结构?
蛋白质外壳内部的遗传物质 病毒的典型结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总结:
1、植物、动物、细菌、真菌都有细胞结构。
2、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2、病毒的繁殖:
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是它的繁殖。新生成的病毒又可以感染其他活细胞。课本P90病毒的繁殖靠病毒自己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新的病毒(后代)
再感染其他活细胞
病毒是以自我复制的方式进行繁殖如果病毒离开活细胞会怎样呢?病毒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当环境条件适宜时便侵入活细胞,它们的生命活动又会重新开始。
因为病毒能繁殖。讨论交流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那它是不是生物?为什么?总结:病毒是一类微小的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有害方面:1.导致人类疾病产生
2.给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人患病:流感、肝炎、手足口病、艾滋病、非典性肺炎等
动物患病:狂犬病、口蹄疫、禽流感等
植物患病:烟草花叶病、黄瓜花叶病等
五、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方面:1.预防病毒性疾病:利用减毒病毒制成疫苗预防疾病。2.绿脓杆菌噬菌体防止烧伤病人伤口受绿脓杆菌感染化脓。
3.利用某些动物病毒制成的杀虫剂可防治农业害虫。4、用于基因工程方面:科学家让某些病毒携带其他生物的特定基因进入正常动植物细胞内,以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
六、拓展:计算机病毒是指能影响计算机使用且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因其与生物病毒有相似的寄生性、潜伏性、传染性和破坏性而得名。但计算机病毒是无生命的,而真正的病毒是有生命、需要能量的生物体,这是两者本质的区别。计算机病毒和真正的生物病毒有什么共性和区别?病毒小结:营养方式:
异养生活方式:
寄生繁殖方式:
自我复制生命活动分类形态
结构与人类的关系极其微小,
主要有球
状、杆状、
蝌蚪状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
(噬菌体)多数有害少数有益无细胞结构,
由蛋白质外
壳和内部的
遗传物质组成病毒形态球杆蝌,没有细胞简单多;
专门侵染活细胞,异养寄生把命活;
自我复制来繁殖,自己没有它人夺;
谈毒色变不应有,有利有弊辩证说。共有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的区域,无成形的细胞核
特殊结构:鞭毛、荚膜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无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绝大多数异养
异养
异养
分裂生殖
孢子生殖
自我复制
烧伤病人容易感染绿脓杆菌,引起化脓性感染。
由于绿脓杆菌对许多抗生素和化学药品具有较强
的抵抗力,所以感染不容易控制,患者常常继发
败血病。用已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绿脓杆菌属于哪一类生物( )
A.细菌 B.真菌 C.病毒 D.霉菌
(2)用什么办法治疗化脓性感染效果好为什么?用绿脓杆菌噬菌体效果好。因为绿脓杆菌噬菌体可以消
灭绿脓杆菌,并且对人体没有危害。A
1. 病毒的结构简单,由________和 ________ 组成,
没有______ 结构。
2. 病毒只能________在活细胞内,靠自己遗传物质
中的 ________ ,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
病毒,这就是的________。
3. 病毒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根据________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____大类。
4. 病毒的个体很小,只能用 ________ 来表示它们的
大小。连线题:左侧为病毒的种类,请用线将右侧对应的病毒连起来。
动物病毒 噬菌体
植物病毒 流脑病毒
细菌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判断题:
①虽然病毒无细胞结构,但它是生物。 ( )
②所有动植物的致病因子一定是病毒。 ( )
③病毒的结构分两部分,即外面的遗传物质和
内部的蛋白质。( )
④病毒在生物圈中的分布十分广泛。( ) 选一选:
1、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病毒叫( )
A 动物病毒 B 植物病毒 C 噬菌体 D 病原体
2、下列生物钟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
A、细菌 B、酵母菌 C、烟草花叶病毒 D、草履虫
3、下列哪一项不是人类利用病毒为人类服务的实例( )
A、无脊椎动物病毒制成杀虫剂
B、给高烧病人注射青霉素
C、用噬菌体治疗烧伤病人的化脓性感染
D、给健康人注射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4、2009年4月份以来,由甲型H1N1病毒引起的流感在全球多国暴发。下列对病毒描述正确的是( )
A、不含遗传物质 B、能独立生活
C、都会使人得病 D、没有细胞结构
5、病毒建造新一代病毒所需的物质来自于( )
A、上一代病毒 B、寄主细胞
C、病毒本身 D、外界环境
6、H7N9禽流感病毒的出现,再次引起人们对病毒的关注,下列关于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病毒是单细胞生物
B、病毒属于分解者
C、H7N9禽流感病毒属于动物病毒
D、所有病毒都会使人患病
理解与应用:如图是几种病毒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A的名称是 ,属于寄生在 细胞中的病毒。(2)图中B的名称是 ,属于寄生在 细胞中的病毒。(3)图中C的名称是 ,属于寄生在 细胞中的病毒。(4)图中的①表示 ,②表示病毒的 。
(5)这三种病毒的共同点是:都没有 结构。
病毒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与我们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课堂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热情度高,参与度也高。通过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情况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1、通过禽流感患者、非典患者、手足口病患者等图片提出问题,全班学生的注意力、积极性被激发了起来,并因此顺利导入本课课题。
2、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病毒的结构,用课件让学生对比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细菌、真菌的结构,并观察三钟病毒的结构模式图,能找出病毒结构的共同点,认识到病毒“结构简单”。之后,又激发学生思考病毒的生活方式和病毒的繁殖,以及为何称之为生物。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病毒的繁殖方式,将病毒自我复制的增殖过程以动画的形式播放,为学生的学习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
3、在讲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时,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有利有弊的,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病毒,要发扬它有利的一面以更好的为人类所服务,增强了学生科学辨证的意识。
??本节课虽然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但是还有一定的不足:
1、课堂上师生配合上不够默契,学生回答问题不够主动,需要老师直接挑选学生应答。
2、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没有解释清楚,学生有些糊涂。
3、在教学中虽然运用了先学后教的方法但效果并不是很好。教师讲解的时间多,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够。
4、本节课时间有点仓促,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本节知识点已掌握,对于少数学困生,上课就只是流于形式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当加强分层教学。努力做到让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学困生吃得了。
课标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章的内容。教材在介绍细菌、真菌后,本章介绍病毒。在学生学习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后,再学习病毒这类特殊生命形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
教学重点:
1、病毒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病毒结构的独特性。
2、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病毒的种类及其结构组成。
2.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际生活经验的总结来认识病毒的种类,以提高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对多种病毒的了解来认识病毒结构和生活,养成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养成热爱科学、关注病毒的情感,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2.通过对病毒的了解可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增强对病毒预防和治疗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