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课本,说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主要代表人物、阵地及口号。依据情境并结合课本,总结识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研读材料,运用史料实证,说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3.学习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什么是旧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资产阶级文化
什么是新文化?
旧式妇女
独立女性
封建专制
自由民主
男尊女卑
男女平等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奉系
滇系
皖系
直系
桂系
袁世凯复辟帝制过程示意图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和制。
①.政治上: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
1.新文化运动背景: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我拿什么拯救你?亲爱的祖国。
新思潮
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深受知识阶层欢迎。
旧思潮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②思想上: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众愚昧麻木,饱受封建思想文化的毒害。。
唤醒民众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
2.认识: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仅进行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
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5年
(1)兴起时间:
(2)兴起标志:
《新青年》
陈独秀(1879-1942年)
《青年杂志》封面
1916年第二卷第一号
改名《新青年》
陈独秀《敬告青年》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3).主要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1916年第二卷第一号
改名《新青年》
上海
北京
迁 址
北京大学·红楼
蔡元培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蔡元培1868-1940
1916-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大力支持新文化运动。
画家沈嘉蔚 1988年 油画《北大钟声》
原名《宽容》
“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
有信奉美国资产阶级实用主义的胡适;有讲佛教哲学的梁漱溟;还有穿袍褂留辫子的辜鸿铭。
陈独秀
辜鸿铭
胡适
李大钊
鲁迅
蔡元培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我国境内的古人类
陈独秀
鲁迅
李大钊
胡适
油画《宽容》 又名《北大钟声》
辜鸿铭
蔡元培
生在南洋,学在西洋,
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精通九国语言。
(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主张: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主要内容:
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核心内容:三纲五常
材料一: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节选自鲁迅《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 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封建礼教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
维护封建专制制度
思想革命
(1)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批判矛头:儒家思想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唐氏自杀殉夫,成就烈女称号
有一女子唐氏19岁,奉父母之命许配给并未见过面的张家二郎 ,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北京《中华新报》(民国初年)
思考:她们真的是死于“自杀”吗?
一个贞烈的女孩子
一个14岁的望门寡阿毛,被强迫绝食。父亲劝说道“这样殉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要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都添许多的光彩。”
阿毛在第七天饿死了,县官送来一块匾,上题四个大字“贞烈可风”
旧道德草菅人命
(1)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2) 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民主与科学(口号/旗帜)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前的对联:
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德先生”
华老栓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他的儿子患了痨病,他不去求医,却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治病。于是他千方百计去找……只想尽快把人血馒头取到手,好医治儿子的病。
——鲁迅小说《药》人物
科学
“赛先生”
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罪案之答辩书》
专制
愚昧
民主
(3)文学革命: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白话文)
胡适
文体形式: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1917《文学改良刍议》
文体内容: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
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
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狂人日记》
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文白之争
黄侃
朋友欲邀胡适任行政院秘书,胡适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以此事为例,请学生用文言代拟回电……
胡适
“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如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
长达十一字。
而用文言则仅需“妻丧速归”四字即可,只电报费就可省三分之二。
干不了,谢谢。
妻丧速归。
1920年,北洋政府下令在全国学校使用白话文。此时距离1917年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不过短短几年,白话文就取得了胜利。
(3)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白话文)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②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③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进步性
性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局限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西方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偏向……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旧观念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但他们代表了那个时候最进步的认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改造、创新。
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影响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局限性:
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钱玄同认为“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
“打倒孔家店”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鲁迅《病中答救亡情报访员》
想一想: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口号打倒“孔家店” 对不对?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传统及外来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改造
创新,与时俱进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高 度
时 期
19C60—90S
19C90—20C初
20C初
先进技术/器物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
20世纪初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有何特点?
特点: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渐深入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
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
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课堂小结
新文化运动
原 因: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新旧思潮产生激烈冲突
开 始: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口 号:民主 科学
代 表: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主阵地:《新青年》 北京大学
内 容
①抨击旧道德与旧文化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
③进行文学革命
评 价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积极影响: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②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③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局限性: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 对中国传统文化绝对否定
启 示: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
随堂训练
1.1923年,梁启超曾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这句话揭示了( )
A.维新派主张建立共和国
B.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然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2.“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
A.维新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D.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