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部编教材九年级上
字音字形
xuán
玄
虚
省
悟
脊
梁
诬
蔑
搽
脂
粉
诓
骗
xǐng
jǐ
pū
wū miè
chá
zhī
kuāng
抹
杀
mǒ
摧
残
地
大
物
博
渺
茫
前
仆
后
继
怀古伤今
玄虚
为民请命
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指一种落寞、悲观的思想情绪。
为老百姓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泛指替百姓说话。
词语释义
舍身求法
舍身:舍弃身体;求法:寻求佛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①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②空而不切实;靠不住;不可信。
前仆后继
抹杀
搽
前边的倒下了,后边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奋战。
用粉末、油类等涂(在脸上或手上等)。
自欺欺人
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词语释义
创作情景
自信成就未来
自信是进步的阶梯,自信是走向成功的桥梁,自信是成就未来的先决条件。
李白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被后人称为诗仙。
是啊,如果没有李白的自信,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名篇万古流芳,怎么能体现李白那宏大宽阔的心和满腔的抱负呢?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双耳失的艰苦条件下,仍然坚持自信,他认为自己一定会成功,结果成功的创作了《第九交响曲》,并且震撼无数人。
如果没有贝多芬的自信和坚持,不会有第九交响曲,也不会有他这个成功人士。
所以凡是有自信的人,就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阅读下面文章,找出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文学常识
驳论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即“驳”与“立”,在驳斥对方错误观点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正确的观点。
⑴“驳”是“立”的前提,批驳对方的要点在于抓住“突破口”。寻找对方论点,论据或论证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揭示谬误,从而立论。
⑵“立”是“驳”水到渠成的结果,也是“驳”的必然要求,它也可以在驳论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但是立论的观点一定要鲜明。
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
驳论文批驳对方观点的方式有三种:
所有批驳的方式的最终目的都是驳倒对方的论点。
1.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2.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3.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文学常识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 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有些甚至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文学常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反问句
对象
事件
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整体感知
树靶子(摆敌论)→打靶子(驳敌论)→立观点(证明自己)
阅读第①②段,摆出的敌方论点和论据是什么?
敌论点
敌论据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⑴两年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⑵不久就不再自夸了;
⑶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
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整体感知
树靶子(摆敌论)→打靶子(驳敌论)→立观点(证明自己)
默读③~⑤段,思考作者是如何直接批驳敌论的?
⑴自夸“地大物博”
信“地”、信“物”
不是自信(他信力)
⑵望“国联”
信他
不是自信(他信力)
⑶求神佛
自欺
更不是自信(自欺力)
对方论据只能证明中国人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而不能证明失掉了“自信力”。
(反驳论证 偷换概念)
整体感知
树靶子(摆敌论)→打靶子(驳敌论)→立观点(证明自己)
朗读第⑥~⑧段,思考我方论点和论据是什么?
我方论点
我方论据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⑴古:“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⑵今:“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
整体感知
树靶子(摆敌论)→打靶子(驳敌论)→立观点(证明自己)
齐读第⑨段。
立论
反驳了“中国人(都)失掉自信力”的观点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进一步指出:
失掉和没有失掉自信力的,分别是哪些中国人。
整体感知
按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正面立论)、
作出结论的逐层推进,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
(摆敌论据论点)
第一部分(①②):摆出“敌论”:
(驳敌论证)
第二部分(③④⑤):直接反驳:
第三部分(⑥⑦⑧):间接驳斥:
(证明自己观点)
第四部分(⑨):提出判别标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和论据。
失掉自信力的是反动统治者,并发展着“自欺力”。
大力歌颂历史和现实中的“脊梁”:自信的中国人。
“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明是非,识大义。
整体感知
文章驳斥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走狗文人诬蔑中国人民失掉自信力的无耻斓言,表达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前途的信心。
请你从下面的流行语中选一句进行批驳。
要求:用事例,用自己的语言都可作为论据。
⑴时髦就是美。
⑵拥有了金钱就拥有了幸福。
⑶我是叛逆期,别惹我。
归纳主旨
1.文章开头连续列举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
第①②段
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三个“事实”,构成排比,使句式整齐,加强了语气。
三个“事实”是对对方论据的肯定,为下方提示对方论据与论点之间缺乏必然联系做铺垫。
精读课文
2.“我们”是指谁?“有人”又是指谁?
第①②段
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国民党反动派”
“社会名流”
⑴“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选自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的报纸。)
⑵“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演讲。)
⑶1934年,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录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精读课文
3. 文字中,能看出国民党反动派怎样的嘴脸?
第①②段
洋洋自得、炫耀、悲观、失望。
读出讽刺和嘲讽的语气。
4.下面这句话中的“总”字去掉行不行呢?为什么?
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
国民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
洋洋自得
夜郎自大
精读课文
第①②段
5.分析下面“只”“一味”副词的作用。
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含有“唯一”的意思,写出国民政府不相信自己,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
体现了国民党深陷于祈求鬼神而不能自拔,放弃自立自强的状态。
尖锐泼辣,极富讽刺意味!
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
③④⑤段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和自信有什么关系呢?什么叫“自信”?那么,反动政府相信自己了吗?信“地”,信“物”,信“国联”,都不是信自己,那能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他们失掉的是什么?后来又发展为什么?
1.“他信力”“自欺力”都是由哪个词仿拟出来的新词,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他信力
自欺力
生动形象辛辣地讽刺了国民党反动派自欺欺人、麻醉、欺骗人民的丑恶形象。
精读课文
③④⑤段
2.再看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含义。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3.第5自然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了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
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
鲁迅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告,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精读课文
⑥⑦⑧段
结合实际,理解“中国的脊梁”的内涵。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好一个中国的脊梁!请同学们仿例子写句子,列举中国的脊梁,理解“中国的脊梁”的内涵。
示例:好一个中国的脊梁!我们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舍身求法的谭嗣同。……
精读课文
⑥⑦⑧段
2.理解“中国脊梁”的内涵。
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等人。
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
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
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商鞅、谭嗣同、玄奘、鉴真等人。
精读课文
⑥⑦⑧段
小结(语言特色)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⑴排比,气势磅礴,赞美之情难以自控,喷涌而出。
⑵比喻,“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用比喻高度评价那些在历史上起进步形象的人们,洋溢着热情的赞美。
拓展练笔
小练笔,写出个人感受。从课文的这句话中任选一种人,举出事例阐述自己的观点。
示例: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李时珍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跋山涉水,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写作了《本草纲目》他不求名利,埋头苦干,是我们中国的脊梁。有这样的人在,怎能说我们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呢?
鲁迅先生对民族败类充满憎恨和嘲讽,对民族的脊梁又充满了崇敬和赞扬。因为爱憎分明,所以充满战斗力。
精读课文
第⑨段
朗读第⑨段,谈谈你对“状元宰相”“地底下”的理解。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
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
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来自民众,称“地底下”。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
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这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
立人精神
民本思想
课堂寄语
⑴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拿来主义》
⑵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主义》
⑶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记念刘和珍君》
⑷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先生的杂文语言如匕首投枪,直扎敌人的心脏,带着读者在迷雾之中杀出一条血路。
鲁迅先生有着精深的思想和宽广的襟怀,让我们永远铭记先生的教诲,用坚挺的身躯迎接生活的挑战,用坚不可摧的自信迎接时代的挑战,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努力奋斗。
鲁迅先生选入课本的杂文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