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九上第十四课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语文九上第十四课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3 15:4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诗词三首
(共3课时)
教材分析
《行路难(其一)》是诗人李白离开长安时的心情抒怀。诗人借乐府古题《行路难》抒发了自己的苦闷、悲愤以及仍执着追求理想的强烈自信。本课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重大意义。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传达了刘禹锡在经历了23年的贬谪后,仍然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生活中去,表现出他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通过此课教学,学生能够明白当遇到逆境时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传统名篇,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能够读出它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
核心素养
通过反复诵读,增强语言感悟能力,积累脍炙人口的名篇名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感情;鉴赏诗中写景、状物咏诗等各个方面,品读古典诗词作品的意象,探究丰富意蕴,领会古典文学的极致魅力,丰富语言宝库,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逐步提高欣赏瓦,陶冶性情;学习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梳理作品中的生字词。
2.以品读结合的方式赏析诗歌,梳理探究作品中的意象,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词意境,感悟作品中流露的复杂情感。
3.探究每首诗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作品中的人生感悟,提升诗歌鉴赏力。
4.体会作者借不同景物表达出的人生感触,学习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难点
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突破
“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良好的老师讲解,优异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迪激励。”所以诗歌教学重在感染  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精神生命的意识。教学时,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作者的生命之脉,通过涵泳、揣摩去体悟语言符号所蕴含的生命意象,进而引导学生牢记在脑子里,融化到血液中,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想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课文材料,给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在听、读、说、找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日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行路难(其一)》)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背景音乐《渔舟唱晚》)
说到中国古典文学,我们就不能不提起唐诗;说到唐诗,我们又不能不提起李白,而当我们说到李白时,就常常不自觉地将他和他的诗与酒联系在一起。和李白并称“双子星座”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曾经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天生好酒量好诗才,众人皆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仙”“酒仙”李白的经典之作《行路难》。
二、介绍诗人,了解背景
1.说到李白,那可是家喻户晓,我们从小到大学习过他的许多的名篇名句。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李白的名篇名句。
2.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说说你印象中的李白。指名说,相机板书:唐代诗人诗仙、酒仙、豪迈、洒脱、浪漫主义诗人。
出示:李白图像,认识李白。
三、分层推进式诵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很好地烘托教学气氛。
诗歌是一门语言艺术,经过反复的诵读,自然就能体会诗人的用意和诗歌意境。吟诵还能够引发学生共鸣,使学生体悟诗歌神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练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3.品读:以老师的问题为开头回答问题——透过诗歌,我读到了
例如:透过诗歌,我读到了低沉抑郁的心情;透过诗歌,我读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
《行路难》是一曲交织着彷徨苦闷与激情豁达的急剧变化的音乐。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由低沉到激昂。
4.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5.自读:把自己假想成天宝三年离开长安时怀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
6.齐读:女生齐读前三组诗句,男生齐读后三组诗句。
7.背诵。
叶圣陶说过:“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四、疏通文义
1.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做下标记。
2.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其他小组解答。如学生不能解答,则老师解答。
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同“值”,价值。
3.请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师生评价。
五、品读诗歌,体会感情
1.李白因受排挤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朋友设宴为他送别。诗中是怎样描写酒宴的 (略)用了什么修辞 (夸张)
2.面对美酒佳肴,豪爽纵酒的李白是怎样做的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心情如何 (极度苦闷、抑郁)从哪些动词可以看出 (停、投、拔、顾)面对美酒佳肴,李白为什么难以下咽,心里一片茫然 (仕途艰难)用了哪种写法 (以乐景写哀情)
3.诗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实写吗 (不是,是想象、是虚写)我们知道诗有含蓄精练  寓意深刻的特点。诗人用“冰塞川”和“雪满山”比喻什么 (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道路的艰难)用“欲渡黄河”和“将登太行”比喻什么 (对理想的追求)李白的理想是什么 (是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
4.在写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诗人又写了哪两个典故 李白写这两个典故有什么目的
明确:借姜尚和伊尹得到贤君重用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表达自己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希望像先贤们一样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5.李白在仕途受阻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明确: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6.仕途受阻后的李白是否心灰意冷、意志消沉 从哪儿可以看出 表现了怎样的态度
明确:没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在困境中仍然积极乐观的坚定信念。
7.我们知道“文以载道、文以载情”,诗歌也是如此。谁能说说这首《行路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信念的积极乐观态度。
8.古人云“诗言志”“言为心声”。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歌,还要走近诗仙李白的内心世界,触摸他的灵魂,寻找我们心中的李白。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轻声跟读,体会诗歌中的诗人形象。
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心中的感受:
我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____________的李白。因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畅饮、一醉方休,可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 意的·闷。
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和追求。(这句也常被后人作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内心苦闷、前途艰难、相信希望、悲愤呼号、充满信心。
9.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明确:这是一个在悲愤中不失迈,在失意中仍充满信心的洒脱、自强不息的李白。
六、练笔
在你的生活或者学习过程中,也一定遇到过困难,遭遇过挫折,经受过痛苦,面对这样的境遇,你该如何对待 请把你的感受写出来。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展示学生作品。
七、课堂小结
1.播放音乐《我们等待那一天》。
2.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李白这位“谪仙人”,也因为走进他的内心,让我们获得了有价值的人生感悟。在此我祝愿每一个同学都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板书设计
行路难(其一)
李白
李白:唐代诗人、诗仙、酒仙、豪迈、洒脱、浪漫主义诗人
内心苦闷、前途艰难、相信希望、悲愤呼号、充满信心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教学导入,简介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要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此来认识一下这位不服输、不言败、执着而又乐观的一代诗豪。
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永贞革新。失败后,一再遭贬。宝历二年(826)冬,刘禹在和州刺史(刺史是唐朝对州最高长官的称呼,相当于太守)任期满,被召回京。返洛阳述牢,经过扬州,与苏州刺史任满罢职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两人才华横溢,经历相似(被贬),他乡相逢,格外兴奋。在相逢后的一次酒席上,两诗词唱和(店间唱和、相互酬答,是当时文人惯例的雅兴和礼节)。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赠给刘禹锡,对他长期被贬表示同情。刘禹锡读后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白居易。
二、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学生自读这首诗,然后指名读。
三、结合诵读,体会诗人感情
1.请从前四句诗中各找出一个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
凄凉:诗人参与改革,本是为国为民,谁料却被贬到这荒凉的地方,心中自然感到抑郁悲凉。凄凉的不是“巴山楚水”这个地方,而是诗人的内心。
弃置:诗人这一被贬就是整整的二十三年,人生又有几个这样的二十三年啊 最可能有所作的一段大好时光就这样虚度了,诗人感觉自己就像被朝廷抛弃了一样,内心的酸与痛苦直无法言传。
空:诗人“怀旧”应该是怀念当初一同参与改革的旧友,可自己身处“巴山楚水”,又怎能与旧友相见,再三吟诵《思旧赋》又有何用 更何况这些旧友多受到迫害,很多已不在人世。—个“空”字,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对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
翻:回到家,本应该倍感亲切,家乡的人与物都是自己一生的眷恋啊。可二十三年的别离,家乡变化太大了,已经无人相识。“翻”在这应该是“却”的意思,写出了自己回到家乡恍如隔世的感觉,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这其中同样满含着的是酸楚与痛苦。
2.再读前四句诗,读出诗人心中的感情。(突出“凄凉”“弃置”“空”“翻”)
3.指导学生诵读后四句诗,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由沉郁到昂扬)通过诵读表现出来。
4.深入体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句,感受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
导思:①诗句中“沉舟”“病树”比喻什么 “千帆”“万木”又比喻什么 ②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诗的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提供今人对刘禹锡这两句诗的解读材料:
人生何不是如此,生命拥有了青春和活力,人生填写了奋斗和收获,必须要“荣归故里,衣锦还乡”。新的必然要替代陈旧,诞生与死亡都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是生命永远延续的催化剂,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
面对去,应该释放大度、无私、宽容和坦然:
面对青春,应当获取拼搏谦逊、珍惜和自律。
这才是健康、发展、文明和生机勃勃的人类生命链。
这是我读懂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后人赋予的哲理: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腐朽的事物必然衰败,新的事物总是要胜利,我们不应只看到衰老的事物,更不应为它们的死亡而感叹,相反,应该把我们的希 望寄托新生的事物上面。
教师讲解: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茫茫宇宙间,你我只不过是一蚍蜉而已,我刘禹锡今日虽已是“沉舟病树”,可我之后,依旧千帆竞发,万物争春啊!一个为国家前途而遭受不白之贬长达二十几年的人,还能淡定地说出这般理智的话,可见其内心是多么的强大和顽强,多么的积极和乐观!后人对这一千古名句推崇备至,一是诗句中包含着新事物 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二是诗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豁达乐观和不屈不挠的倔强意志。
5.怎样理解“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中的“长精神”
引入刘禹锡的另两首诗,进一步体会刘禹锡的顽强豁达精神
因参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动,诗人被贬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十;年后,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长安。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以桃花隐喻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于是诗人再度遭贬,一去就是十二年。十二年后,诗人再游玄都观,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莱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依然如故,不改初衷,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不懈斗争精神,一直为后人敬佩。“前度刘郎”也成为流传至今的成语。
6.带有感情地再读后四句诗。
7.再读全诗。引导学生注意诗人情感的变化;前四句要读得沉郁艰涩,后四句要读得昂扬乐观。
四、总结归纳
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感慨世事沧桑,抒发了被贬的悲愤,表现了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同时表现了对未来充满信心,奋发昂扬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热情,体现了历经磨难而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五、试背整首诗
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首联:坎坷境遇——渲染——辛酸愤懑悲愤心情
颔联:归来感慨——用典——悲痛怀念思念故友
颈联:预示前景——比喻——豁达开朗坚定乐观
尾联:感激共勉——点题——坚定乐观豁达进取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教学《水调歌头》)
—、教学导入
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真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啊,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向我们诉说什么。
二、诵读品味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读准“阙”“不胜”“绮”等的字音
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学生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然后自由读,要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与词意之后。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
(1)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怀。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赏析并诵读上阕中的前几句。(补充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
(2)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
以“不关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应“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句的对话练习,来充分理解怀子由的离愁别绪。
(3)“兼”字告诉我们作者举杯对月,还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小序中没有介绍,下面老师也给大家读一次《水调歌头》,大家从词中去发现。(配乐朗诵)
(4)赏析上阕,抓住“不知”“归去”读懂词人借月抒怀的内心祈愿,从“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5)作者是否一直陷入这样的幽愤与伤感中 从哪些词句可读出来 (古难全;但愿)
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望人年年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三、体悟拓展
1.比较李白的《把酒问月》《月下独酌》与苏轼的《水调歌头》中问月舞月、愿月的诗句。
比较诗句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月下独酌》)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水调歌头》)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提问:通过对以上诗句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这些诗句有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原来《水调歌头》的问月、舞月、愿月是从“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诗中继承而来,借月亮来抒怀的词作中它确是属于顶峰之 作了。
2.评论家周啸天说“向上看一首诗的继承,可知推陈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诗的影响,则可见其衣被百代之力。”词中的更妙处且不论说,就来看看它衣被百代之力。“衣被百代”中的“被”是动词,该读“pī”,“披及”的意思。换一个成语就是——流芳百世。想过它为什么会有流芳百世的魅力吗
明确: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一位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温暖与美好,慰藉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好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
3.评述中接着还有一句:“好的作品,往往在一个或几个方面给后世之人以启发。”
这就是说,好的作品能让我们更好、更多地读出自己所思、所悟的东西。
4.南宋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 尽废。”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能背诵就更好了。(配乐朗诵)
四、结束语
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怀子由  离愁别恨
叹人生  失意矛盾
悟真谛  旷达乐观
教学探讨与反思
教学中,通过紧扣诵读、咬文嚼字,辅以拓展延伸等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深度解读文本、感知情感、感受精神,轻松愉悦地进行学习,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这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知识链接
表现苏东坡乐观旷达的事例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这是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差点送命后被贬黄州后所作。当时正好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狈,唯有苏轼发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这绝对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经历无数人生挫折与磨难后的感悟,这真是一种对人生超然的乐观!
2.“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单看字面,这黄州真是居住的胜地呀,鱼美,笋香。可这是苏轼生平第一次被贬,初到贬地的感受。换作常人,听初到贬所,一定是愁眉不展,一定感觉到寂寞无助,但苏轼不然,无论到哪里,无论境遇如何,他都能看到希望,他都能乐观面对,他都能随遇而安。就是在这个被贬之地——黄州,苏轼安然而居,开垦“东坡”自耕,从而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一个传奇的“苏东坡”,为后人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三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3.“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一贬再贬的苏轼,直到将老才从海南渡海回中原.在“夜渡海”之际,他回首这一路的贬谪生涯,唱出了这两句人生感悟。贬到惠州(今广东)已经是大陆的尽头了,新党还未死心,再将其贬到儋州(今海南),而苏轼对那样一个蛮荒瘴疠之地的生活的总体评价是“兹游奇绝”,这真是一种大胸怀、大乐观。
4.“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这是苏轼去世之年对自己事业的总结与评价。回首一生,他更多地想到的是黄州、惠州、儋州三个被贬之地,在贬谪生活中,他感受更的不是痛苦,而是充实,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是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所以他一生的功业都放在了三地。这是贬谪文化的最强音,是九死不悔的执着,更是大乐观!
- 1 -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