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期中检测卷(前三单元)情境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期中检测卷(前三单元)情境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6.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10-23 08:5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化学期中检测卷(前三单元)
一、选择题(共10题;共20分)
1.小华通过微信公众号“胜哥课程”深刻理解了化学变化的本质。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④ C.①③④ D.③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3.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如图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拉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能观察到(  )
A.注射器内有液体 B.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C.瓶中液面明显上升 D.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4.(创新实验)食品脱氧剂的主要成分为铁粉,可用于测量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如图所示,反应前AO的长度为L1,反应后AB的长度为L2,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测量的原理利用了铁生锈消耗瓶内氧气
B.食品脱氧剂应该平铺在玻璃管中,增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实验前应弹动玻璃管,使食品脱氧剂分布均匀且紧密
D.实验测得氧气的质量分数为
5.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及相关用途的叙述,正确的个数是( )
①氧气易溶于水,使鱼能在水中生存
②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可用作生产化肥
③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火箭的高能燃料
④稀有气体具有稳定性,所以可用于霓虹灯的填充气体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6.在下列反应中,与“”的基本反应类型相同的是( )
A. B.
C. D.
7.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
①将高锰酸钾加入试管中 ②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④加热试管 ⑤用排水法收集 ⑥熄灭酒精灯 ⑦导管移出水面
正确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⑦⑥ B.③①②④⑤⑥⑦
C.②①③④⑤⑥⑦ D.③①②④⑤⑦⑥
8.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干冰升华 分子间隔增大
B. 一滴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 水分子很小
C. 注射器中的气体通过压缩体积会变小 加压时气体分子变小
D. 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更快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A.A B.B C.C D.D
9.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氯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
A.2 B.7 C.8 D.17
10.(现代科技成果)目前,科学家研制出生产碳化铪(HfC)的新技术,碳化铪主要应用于航天航空、工业陶瓷等领域。下列关于铪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符号为HF
B.相对原子质量为178.5g
C.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106.5
D.“Hf”表示铪这种物质、铪元素、1个铪原子
二、非选择题(共9题;共80分)
11.(8分)根据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下列描述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 B.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C.烛芯周围的石蜡熔化 D.点燃蜡烛,石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E.石蜡具有可燃性 F.石蜡难溶于水
12.(8分)化学实验离不开实验仪器,如图1是实验室常用的实验仪器。
(1)(4分)图1中可用于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填名称),仪器D的用途是   。
(2)(4分)按图2操作量取液体,则所量液体的体积为   mL,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将量筒水平放置,俯视读数,则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   (填“>”“=”或“<”)两次读数的差值。
13.(6分)化学科学十分重视实证和理性思维.在课堂学习中,通过选用典型物质进行实验,来探究物质的有关性质。如图所示是探究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请回答:
(1)(4分)图④中的火柴的作用是   ,图⑤中铁丝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
(2)(2分)图⑦中集气瓶底少量水的作用是   。
14.(8分)观察图1、图2中各种微粒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图1中,共有   种元素。
(2)(2分)B与D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   。
(3)(2分)若图2表示铝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则y=   。
(4)(2分)在特定条件下,A原子失去2个电子留下的原子核即为α粒子,α粒子的化学符号为   。
15.(6分)(现代科技成果)金属锂广泛应用于电池、贮氢等领域,锂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
(1)(2分)锂原子的质子数为   ;
(2)(2分)锂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3)(2分)锂元素属于   (选填“金属或非金属”或“稀有气体”)元素。
16.(10分)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它是我国人民智慧和辛勤劳动的成果。
(1)(2分)磁石是古人制作指南针的主要材料,磁石的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铁的化学式为   。
(2)(2分)活字印刷的步骤是制模、挑字、排版、涂墨、上纸印刷。用墨印刷的字画能够长久保存而不变色,是因为碳   。
(3)(4分)蔡伦造纸以破布、鱼网、树皮和麻头等原料,经过切断、沤煮、漂洗、春捣、帘抄、干燥等步骤制成。破布、鱼网切断发生的是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沤煮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熟石灰,熟石灰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   色。
(4)(2分)黑火药由硝酸钾、硫磺和木炭组成。黑火药中至少含有   种元素。
17.(16分)实验室某无色液体含有物质A,为了探究其成分,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用试管取适量该液体,向其中加入少量的黑色粉末B,在常温下能迅速产生无色气体C,而B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
②将产生的气体C收集起来;把燃着的红磷置于盛有C的集气瓶中,红磷剧烈燃烧;
③把燃着的硫置于盛有C的集气瓶中,硫剧烈燃烧,生成了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请回答下列问题。
(1)(8分)写出各物质的名称:A   、B   、C   、D   。
(2)(8分)请写出上述实验①、②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及基本反应类型。
符号表达式 基本反应类型
①    ①   
②    ②   
18.(10分)(创新实验)“胜哥”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将数显设备、气体压强传感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量装置按如图1所示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开始,打开并调试好传感器和数据设备,用酒精灯将足量红磷点燃,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橡皮塞。各传感器测得的数据如图2所示,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表示该段时间内气体压强、温度、氧气浓度对应的变化情况。
(1)(2分)写出红磷燃烧时的实验现象为   。
(2)(4分)根据图2中压强变化曲线,bc段压强升高的原因是   。实验结束打开活塞的过程中,压强曲线对应的线段是   (填字母)。
A.bc B.cd C.de D.ef
(3)(2分)图2中X曲线表示的是   (填“温度”或“氧气浓度”)变化情况。
(4)(2分)实验结束测得装置内氧气浓度为8.85%,后改用足量的白磷实验测得氧气浓度为3.21%。采用教材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改用白磷能使测定结果较准确的原因是   。
19.(8分) [实验设计]
气体的制取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胜哥”在实验室根据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氧气,请回答问题:
(1)(2分)实验装置:装置中仪器a是   。
(2)(2分)实验原理:试管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3)(2分)实验步骤:①   。②按照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4)(2分)实验完毕:收集完氧气后应先   ,再熄灭酒精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①海水晒盐,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
②铜与稀盐酸不反应,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
③铁钉部分浸入水中,铁钉会生锈,生成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④比较纯金属和合金的硬度,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2.【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
【解析】【解答】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酒精灯,A答案错误;
B、取用固体药品氯化钠时,取下瓶塞要倒放,应用药匙取用,B答案错误;
C、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C答案错误;
D、塞紧胶塞,应该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手不能放在导管上,D答案正确;
故选:D。
【分析】A、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分析;
B、根据取用固体药品的操作分析;
C、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分析;
D、根据连接仪器的操作分析。
3.【答案】D
【知识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解析】【解答】A、 图示装置当缓慢拉动活塞时,装置内压强减少,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 空气会从长颈漏斗进入装置内,观察到 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的现象。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压强差原理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方法分析。
4.【答案】D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解析】【解答】A. 测量的原理利用了铁生锈消耗瓶内氧气,使瓶内压强减小,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食品脱氧剂平铺在玻璃管中,可以增加铁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实验前应弹动玻璃管,使食品脱氧剂分布均匀且紧密,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由题可知,实验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为,不是质量分数,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铁生锈会消耗瓶内氧气,使瓶内压强减小分析。
B. 根据食品脱氧剂平铺在玻璃管中,为了增加铁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分析。
C. 根据使食品脱氧剂分布均匀且紧密的操作分析。
D. 根据题意,实验测得消耗氧气在玻璃管中的长度=L2分析。
5.【答案】A
【知识点】氧气的物理性质;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①鱼能在水中生存,是因为水中有溶解的氧气,氧气是不易溶于水气体,故错误;
②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且无毒,可用作粮食和食品仓库的保护气,氮气可用作生产化肥是由于氮气中存在氮元素,故错误;
③氧气能支持燃烧,但是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用作燃料,故错误;
④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通电能发出不同的光,所以可用于霓虹灯的填充气体,故错误。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有关物质的性质及相关用途的叙述,正确的个数是0个。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氧气的性质、用途分析。
6.【答案】A
【知识点】化合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化学反应的定义为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化学反应,特点为“多变一”。选项中给出的反应只有A选项中的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
故答案为:A。
【分析】掌握化合反应的定义及特点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7.【答案】D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顺序简记为“查-装-定-点-收-离-息”,即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高锰酸钾加入试管中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当实验结束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回试管使试管炸裂。顺序为③①②④⑤⑦⑥,
故答案为:D。【分析】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口诀:“查装定点收移熄”分析。
8.【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 干冰升华,固态二氧化碳变为气态二氧化碳时,分子间隔变大,故A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B. 一滴水宏观上很小,但其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水分子很小,故B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C. 注射器中的气体通过压缩体积会变小,说明加压时气体分子间间隔变小,分子本身大小不变,故C解释错误,符合题意;
D. 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更快,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D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析。
9.【答案】D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解答】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为质子数,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所以氯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7。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分析。
10.【答案】D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 元素符号为Hf,故错误;
B. 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相对原子质量为178.5,故错误;
C. 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故错误;
D. “Hf”属于金属元素,可表示铪这种物质,或铪这种元素,或表示微观概念1个铪原子,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11.【答案】AC;D;BF;E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物质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A、用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B、石蜡的密度比水小属于物理性质;
C、烛芯周围的石蜡熔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D、点燃蜡烛,石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产生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E、石蜡具有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
F、石蜡难溶于水属于物理性质。
故描述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C;属于化学变化的是D;属于物理性质的是BF;属于化学性质的是E。
【分析】根据物质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分析。
12.【答案】(1)试管;固定和夹持各种仪器
(2)6.8;>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
【解析】【解答】(1)可用于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C);
仪器D为铁架台,铁架台可用于固定和夹持各种仪器。
(2)该量筒的精确度为0.2mL,所以所量液体体积为6.8mL,俯视读数,导致读数比真实值偏大,因此实际倒出液体体积大于两次读数的差值。
【分析】(1)根据常见化学仪器的用途分析。
(2)根据量筒的使用方法分析。
读取量筒的示数时,如果俯视, 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大;如果仰视,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小,因此正确的方法是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13.【答案】(1)引燃铁丝;
(2)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解答】(1)铁丝不易被点燃,图④中的火柴的作用是:引燃铁丝。
图⑤中铁丝燃烧的反应为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散逸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故图⑦中集气瓶底少量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分析】根据铁丝、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1)铁丝不易被点燃,图④中的火柴的作用是:引燃铁丝;
图⑤中铁丝燃烧的反应为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散逸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故图⑦中集气瓶底少量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14.【答案】(1)5
(2)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3)3
(4)He2+
【知识点】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解析】【解答】(1)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EF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图中共表示5种元素;
(2)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数,B与D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3)铝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3,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13=2+8+y,y=3;
(4)在特定条件下,A原子失去2个电子留下的原子核即为α粒子,则α粒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其离子符号为He2+。
【分析】(1)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2)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数。
(3)铝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3,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 α粒子即为氦原子核,氦原子核带两个正电荷。
15.【答案】(1)3
(2)6.941
(3)金属
【知识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根据元素周期表单元格内左上方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所以锂原子的质子数为3。故填:3;
(2)根据元素周期表单元格内汉字下面数值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所以锂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41。故填:6.941;
(3)根据元素名称带有“钅”字旁,锂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填:金属。
【分析】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元素信息表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核电核数,右上角表示的是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最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16.【答案】(1)
(2)在常温下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3)物理;红
(4)五
【知识点】物质的元素组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1)四氧化三铁的化学式为: 。
(2)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故可以制作字画,印刷。
(3)破布、鱼网切断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酚酞遇到碱性物质变红色。
故答案为:物理变化,红色。
(4)黑火药由硝酸钾、硫磺和木炭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硝酸钾中有氮、氧、钾元素,硫磺中有硫元素,木炭中有碳元素。故黑火药中至少含有氮、氧、钾、硫、碳这五种元素组成。
【分析】(1)根据化合价来写化学式来解答;
(2)根据碳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来解答;
(3)根据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酚酞遇到碱变红色来解答;
(4)根据物质由元素组成和质量守恒定律来解答。
17.【答案】(1)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氧气;二氧化硫
(2);分解反应;;化合反应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化合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A是过氧化氢;B是二氧化锰;C是氧气;D是二氧化硫。
(2)实验①中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符号表达式为。该反应符合分解反应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实验②中红磷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符号表达式为。该反应符合化合反应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分析】根据某无色液体含有物质A,用试管取适量该液体,向其中加入少量的黑色粉末B,在常温下能迅速产生无色气体C,而B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所以推断B是二氧化锰;A是过氧化氢;C是氧气;
根据把燃着的硫置于盛有C的集气瓶中,硫剧烈燃烧,生成了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所以推断D是二氧化硫。
(1)A是过氧化氢;B是二氧化锰;C是氧气;D是二氧化硫。故填: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氧气;二氧化硫。
(2)实验①中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符号表达式为。该反应符合分解反应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实验②中红磷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符号表达式为。该反应符合化合反应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故填:;分解反应;;化合反应。
18.【答案】(1)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2)红磷燃烧放热,气体受热膨胀;C
(3)温度
(4)足量的白磷比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更彻底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解析】【解答】(1)红磷燃烧时的实验现象为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2)图2中bc段压强升高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放热,气体受热膨胀,所以压强增大。
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所以反应结束后集气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则实验结束打开活塞的过程中,瓶外空气进入瓶中,使得瓶内压强逐渐增大至外界大气压,故压强曲线对应的线段是de,
故答案为:C。
(3)红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反应结束冷却至室温,温度降低,所以图2中X曲线表示的是温度变化情况。
(4)采用教材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改用白磷能使测定结果较准确的原因是足量的白磷比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更彻底。
【分析】(1)根据红磷燃烧时的实验现象分析。
(2)根据红磷燃烧放热,气体受热膨胀,所以压强增大分析。
根据红磷燃烧消耗了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实验结束打开活塞的过程中,瓶外空气进入瓶中,使得瓶内压强逐渐增大至外界大气压分析。
(3)根据红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反应结束冷却至室温,温度降低分析。
(4)根据是足量的白磷比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更彻底分析。
(1)红磷燃烧时的实验现象为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2)图2中bc段压强升高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放热,气体受热膨胀,所以压强增大;
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所以反应结束后集气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则实验结束打开活塞的过程中,瓶外空气进入瓶中,使得瓶内压强逐渐增大至外界大气压,故压强曲线对应的线段是de,故选:C;
(3)红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反应结束冷却至室温,温度降低,所以图2中X曲线表示的是温度变化情况;
(4)采用教材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改用白磷能使测定结果较准确的原因是足量的白磷比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更彻底。
19.【答案】(1)集气瓶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4)将导管移出水面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文字表达式
【解析】【解答】(1)装置中仪器a是集气瓶;
(2)该发生装置为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且试管口塞了棉花,所以是用高锰酸钾制氧气,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文字表达式见答案;
(3)在实验前应检查装置气密性;
(4)为了防止倒吸,实验结束后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分析】(1)利用常见的仪器分析;
(2)利用发生装置和文字表达式分析;
(3)利用实验的步骤分析;
(4)利用防倒吸的方式分析。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100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20.0(20.0%)
主观题(占比) 80.0(80.0%)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10(52.6%)
主观题(占比) 9(47.4%)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选择题 10(52.6%) 20.0(20.0%)
非选择题 9(47.4%) 80.0(80.0%)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63.2%)
2 容易 (31.6%)
3 困难 (5.3%)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10.0(10.0%) 3,19
2 文字表达式 8.0(8.0%) 19
3 氧气的物理性质 2.0(2.0%) 5
4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2.0(2.0%) 8
5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22.0(22.0%) 13,17
6 化合反应及其应用 18.0(18.0%) 6,17
7 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8.0(8.0%) 14
8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10.0(10.0%) 9,14
9 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16.0(16.0%) 17
10 氧气的化学性质 6.0(6.0%) 13
11 药品的取用 10.0(10.0%) 2,12
12 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 2.0(2.0%) 5
13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20.0(20.0%) 1,11,16
14 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 18.0(18.0%) 2,12,19
15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20.0(20.0%) 5,11,16
16 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12.0(12.0%) 4,18
17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8.0(8.0%) 10,15
18 物质的元素组成 10.0(10.0%) 16
19 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6.0(6.0%) 15
20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26.0(26.0%) 7,17,19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