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课时优化训练
一、单选题
1.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农业发展,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B.人类在采集和狩猎过程中学会了种植作物
C.人类在文明之初主要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D.能够生产食物是人类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
2.下图为“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示意图”,对此图解题思路正确的是( )
A.粮食总产量与粮食总需求成正比 B.宋元时期人民生活最为富足
C.人均粮食占有量与大一统正相关 D.清朝以来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3.如图为古代世界主要文明示意图。据图可知( )
A.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形态 B.农业起源标志着文明的形成
C.农耕文明区域不断扩展 D.古代各文明逐步联系为整体
4.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包括( )
①马铃薯
②花生
③水稻
④番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古代希腊三面环海,“大部分是贫瘠无用之地”,“比较宜于畜牧而不宜于耕种”,“国内水源不足,没有经常供水的河流、湖泊或大的泉井”。在这样的环境下( )
A.商业成为社会经济基础 B.食物生产具有地域特色
C.土地属于贵族集团所有 D.民主政体遍及各个城邦
6.早期人类的居住从流动逐渐转向定居。定居方式的出现,推动了语言交流的形成,进而使得文字产生。同时,定居点的扩大也必然推动城市、制度以及青铜器等的出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据此可知,推动人类文明诞生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 )
A.农业的不断发展 B.语言交流的形成 C.金属工具的出现 D.阶级对立和制度
7.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B.游牧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8.“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而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工具,教民农作”,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农耕经济随着时间演变自然形成
B.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
C.人口增长促进农耕经济的出现
D.人们逐渐掌握原始的农耕技术
9.下列关于文明的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B.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C.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D.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形成
10.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B.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
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
11.关于水稻种植,我国古代文献中留下了大量记载。
“美田欲稀,薄田欲稠” 《四民月令》 东汉·崔定
“下泉宜稻,得其宜则利百倍” 《博物志》 西晋·张华
“曝(稻)根令坚”“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 《齐民要术》 北朝·贾思勰
据上表可以得出( )
A.土地利用效率需要提高 B.南北方种植结构存在差异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D.稻作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12.下图为世界主要文明起源分布图。地图编绘者力图告诉我们,人类文明的产生( )
A.取决于丰富充足水源 B.得益于农牧业的发展
C.呈现出多元一体特征 D.促进了王权神权交融
13.希腊古典时代,入侵者会把军队开入对方最好的平原,如果对方拒不出战,则会火烧庄稼,砍掉葡萄藤和橄榄树。双方作战的主力是以农民为主的重装步兵,多以方阵形式开展正面决战。这可以说明,当时( )
A.城邦混战加重农民赋役负担 B.战争形式深受农业生产影响
C.区域战争加速古典文明发展 D.民主政治体制影响军事策略
14.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以下属于印第安人培育出的农作物是( )
A.玉米、甘薯、小麦 B.甘薯、玉米、番茄
C.茶叶、番茄、小麦 D.玉米、棉花、水稻
15.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实现第一次生产力飞跃。这主要得益于( )
A.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B.大河流域的水资源
C.铁器农具的出现 D.国家的正式形成
16.下图是四川省彭州市出土的一方汉代画像砖,左侧为一酒肆,酒肆内一人右手持一量器,左手伸出,作售卖状,酒肆前一人伸手作接物状,当为沽酒者。其右侧又有一人肩荷二壶,作奔走状。这从侧面反映了四川地区( )
A.酿酒行业高度发达 B.小农经济不断发展
C.农耕经济较为繁荣 D.商品经济全国领先
二、材料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历史学家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1)概括玉米在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
(2)历史学家为什么说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原始社会,因为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产品没有剩余,没有私有财产,人类也没有私有观念……从农业革命起,社会产品有了剩余,这就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氏族部落的首领和家族长利用自己对公共财产的管理和分配权,或利用对外交换产品的方便,把一些集体的财富据为己有。
材料二 随着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也产生了。为了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减轻自己的劳动……人们不再把战争中的俘虏杀死,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上述现象的产生是历史的进步吗 为什么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进入原始农业社会以后,即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
——摘编自翟虎渠主编《农业概论》
材料二 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进入农业社会后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大幅度提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伊朗的德黑兰平原以西的山前地带,经伊拉克北部、土耳其东南部到叙利亚以及约旦的北部和西部呈“新月形”地区。早在公元前8000-公元前6000年,该地区就出现了原始农业,人们在这里种植谷物、饲养家畜。在墨西哥的坦马利帕斯地区,以及瓦哈卡河谷和特瓦坎谷地的印第安人早在公元前7000年已开始种植玉米,并驯养羊驼。公元前7500-公元前5000年,黄河及长江流域已开始种植小麦、谷子和水稻,并饲养猪、狗、羊等家畜。
材料二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原始农业缓慢地向前发展。据粗略估计,新石器时代的人口大致已达5000万。……西亚地区在公元前6000-公元前5000年出现了简陋的灌溉农业。公元前5000年在埃及尼罗河流域产生了灌溉农业。公元前2500年,印度已普遍种植稻麦。
材料三 农业的形成概括地表现为以下过程:
——摘编自张同铸《世界农业地理总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农业起源的区域,并归纳其起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解题思路原始农业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及所学知识可知,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即农业产生,农业生产的特点使定居成为必要及可能,故材料强调的是生产食物对定居生活方式的重要性,D项正确;其余三项未涉及定居生活方式,排除ABC项。故选D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清朝前期,粮食总需求量低于粮食总产量,在晚清时期,粮食总需求量与粮食总产量的差距扩大,而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动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对于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由于耕地面积的稳定,粮食总产量有所增加,但是粮食总需求量与粮食总产量的差距扩大,反映出清朝以来人地矛盾日益突出,D项正确;从秦朝到明朝时期,粮食总产量与粮食总需求成正比,但是从清前期到晚清时期,粮食总产量与粮食总需求不是正比关系,排除A项;宋元时期人民生活由于政权并立以及战争频繁的原因,其生活水平有限,排除B项;“人均粮食占有量与大一统正相关”的表现为大一统局面的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政权并立时期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但是宋元时期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比隋唐大一统时期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多,与“人均粮食占有量与大一统正相关”的要求不同,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恒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区域在不断扩展,C项正确;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形态,而非决定,排除A项;文明形成的标志是出现文字、国家等,而不是农业的起源,排除B项,古代世界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并没有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铃薯、玉米和花生等农作物最初是由美洲的印第安人培育出来的,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水稻原产地并非美洲,③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CD三项错误。故选B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对古希腊地理环境的描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希腊多山少平原,这使得该地区食物生产中葡萄酒和橄榄油占据重要地位,B项正确;古希腊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但商业经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商业成为社会经济基础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土地的所有权,排除C项;D项错在“遍及”,如斯巴达是典型的寡头政体,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古人类生产生活的方式,难度中等。根据材料“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说明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定居的农耕生活,故C项符合题意;A项是农业的经营方式,属于原始耕作制,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与材料中的生活方式不符,排除;D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方式,排除。
8.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分地之利,制工具,教民农作”可知,当时我国出现了原始农业,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工具”,推动了原始农业产生,并非随着时间演变自然形成,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原始农业的出现,并非是农耕经济,农耕经济是一种安定自守的经济,突出特点是封闭性、狭隘性、保守性、自给自足、对外界依赖性较小,排除C项;材料只是强调神农教民农作,但并没有强调人们已经掌握农耕技术,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结合所学可知,原始社会时期,西亚地区率先发展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并传播,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生产者,农业和手工业相分离;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建立了国家机器,国家形成,B项正确;ACD对于文明产生的先后顺序描述有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印第安人的生产生活。结合所学可知,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据材料,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是重要社交场所,与“权力”有关。综合可知,这反映了玉米生产对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C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实行直接民主”“注重集体活动”不能由材料得出,B、D项排除。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稻田播种的稀稠程度、因地制宜的耕作状况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反映出稻作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土地利用程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南北方空间信息,不能得出B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产品商品化情况,排除C项。
1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可知,文明的发源地基本上都在大江、大河流域,这说明大江、大河的地理环境为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营养,促进了文明的产生,D项正确水源是文明产生的重要因素,非决定性因素,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早期文明发源的相似性,非多元性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王权和神权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B
解析:材料如下。
材料信息 信息解读
军队开入对方最好的平原 平原适合农业种植
火烧庄稼,砍掉葡萄藤和橄榄树 庄稼、葡萄藤和橄榄树等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及财产
作战的主力是以农民为主的重装步兵 农民是军队主力
由以上解题思路可知,战争中的侵占平原、火烧庄稼等现象,凸显了当时农业生产对于城邦的重要性,故选B项;农民成为战士参加战争是承担赋役的表现,但这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不能概括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如果对方拒不出战,则会火烧庄稼,砍掉葡萄藤和橄榄树”说明战争不利于文明发展,排除C项;希腊古典时代入侵者侵入最好的平原是为了获得土地和土地上的收益,和民主政治体制无关,而且并不是当时希腊所有城邦都是民主制,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所学可知,印第安人独立培育出的农作物有甘薯、玉米、番茄、马铃薯花生等,B项正确,小麦原产地是西亚,排除AC项:水稻原产地中国,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实现第一次生产力飞跃,故A正确;大河流域的水资源一直存在,故B不是原因;原始农业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故C错误;国家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国家暴力机器的产生,故D不符合材料信息。
1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画像石中描绘的专门卖酒的酒肆和售酒、沽酒的场面,反映了当时农耕经济较为繁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C项正确; “高度发达”说法绝对,排除A项; 材料主要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排除B项; 材料未进行比较,故“全国领先”不能从图片信息中得出,排除D项。 故选C项。
17.答案:(1)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移民,世界不同地区联系加强。
(2)改变了欧亚非大陆的粮食生产结构,缓解了粮食供应的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对玛雅成就玉米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第(1)题结合材料信息“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和相关知识解题思路回答。
第(2)题从“玉米”作用的角度人手解题思路归纳。
18.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私有财产的产生。材料二反映了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的出现。
(2)上述现象的产生是历史的进步。因为它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有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
解析:
19.答案:(1)原因: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增长。
(2)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氏族内部出现了财富分化;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使得男女地位出现变化;氏族内部私有观念的产生,阶级的出现。
解析:
20.答案:(1)区域:西亚、中美洲和中国的黄河及长江流域。特点:有几个起源中心;农作物种类和驯化的动物种类不同。
(2)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生产技术进步;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逐渐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