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课时优化训练
一、单选题
1.下面是某历史农业兴趣小组收集的三则有关玉米种植的材料,这三则材料可以( )
著名画家拉斐尔(1483~1520年)的画中 玉米苞种植于花园中,当作花卉来欣赏
1582年 玉米被列为威尼斯贵族孔塔里尼家的“田地播种计划”
1584年 玉米出现在威尼斯一个农民死后的农场财产清单中。
A.研究玉米的引进价值的变化 B.解题思路欧洲与亚洲间的物种大交换
C.印证玉米是农民主要农作物 D.准确把握玉米传入欧洲的时间点
2.新航路开辟后,新旧大陆的物种进行了双向的传播和交流,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16世纪初,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B.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产量第一大的农作物
C.明朝万历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进行种植
D.16世纪中叶起,玉米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
3.问世于1591年的《遵生八笺》记载,辣根经由南洋进入浙江、广东,称为“晋椒”。18世纪传入西南地区,被称为“海椒”。美国汉学家达白安从辣椒的命名情况以及可能传播的三条路线得出了辣椒传播的相关结论。结合如图,从历史解析角度来看,这一结论最有可能是( )
世界辣椒带及辣椒在世界上的传播途径示意图
A.不同区域不同名字,支持辣椒多点传入论
B.不同区域不同名称,支持辣椒源多品种说
C.不同记载不同称呼,支持辣椒源于本土论
D.不同学者不同观点,支持辣椒多源理论说
4.16世纪,小麦传入北美洲南部地区并被大量栽种,一些部落的农业生产发生了改变。按照当地传统,收割本来是妇女的任务,但当小麦被大量种植后,收获任务变重,男人逐渐成为收割小麦的主力。据此可知,新物种小麦的传入( )
A.降低了女性经济地位 B.引发了劳动分工变化
C.冲击了社会等级结构 D.推动了洲际文化交流
5.18世纪末,欧洲国家以海外殖民地为主要基地,在全球建立了约1600座不同类型的植物园。这些植物园充当了获取外来高价值植物的农业实验站和国内外大宗贸易植物、稀有药物性植物及经济植物的驯化中转站。这些植物园的建立说明( )
A.殖民地的地位提高 B.工业革命即将开展
C.商品输出开始出现 D.全球经济联系加强
6.明朝湖广名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的玉米配图,主要抓住了玉米植株的特征;清中期河南籍翰林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所绘的玉米图则细致描画了玉米的茎、叶和雄花序、雌花序(果穗)的细部。这一差别主要源于,二人( )
A.观察的细致程度 B.著作定位的差异 C.不同的饮食习惯 D.政治身份的尊卑
7.如图为明朝万历年间建于福建省福州市乌石山清冷台的先薯亭,亭上的对联为“引薯平遥迢德臻妈祖;救民于饥馑功比神农。”由此可知,番薯的引进( )
A.说明海禁政策的全面取消 B.彻底解决了饥饿问题
C.根本上改变传统经济结构 D.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8.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些之前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这表明( )
A.欧洲饮食结构发生变化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国际分工格局最终形成 D.商贸中心转移改变贸易格局
9.辣椒原产于美洲,自传入中国后,经历了观赏植物——药用作物——调味品的“形象变迁史”。在门口悬挂红辣椒成为一些地方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将其视为新的一年生活红红火火、庄稼大获丰收的象征。辣椒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主要得益于( )
A.中国传统风俗的宽厚包容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中华传统医药理论的进步 D.物种交流与文化心理传承
10.植物学家让·鲁埃尔于1536年编制的植物录已列入玉米,但直到1700年农学家仍对玉米在法国种植感到惊奇。在巴尔干各国,玉米至少有十几种不同的名称,但为逃避税收和贡赋,农民只在菜园或在远离通衢大道的地块种植玉米。这反映出玉米的引种和传播( )
A.存在漫长的认知转变过程 B.与国家政策导向密切相关
C.其经济价值尚未得到重视 D.刺激了土地利用率的提高
11.有学者指出,近代早期的希腊人、塞尔维亚人因玉米的传入摆脱了平原地区的两大孪生灾祸——疟疾肆虐和土耳其征服者的严重压迫,巴尔干半岛的政治经济平衡开始变化。最后,希腊、塞尔维亚重新独立,德、俄成为世界列强。1500年之后的475年间,玉米、马铃薯、甘薯支撑起近代欧洲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口增长了7倍。这可用于说明美洲作物的传播( )
A.进一步缓和了全球粮食紧张问题 B.改变了新旧大陆人们的饮食结构
C.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D.实现了欧洲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
12.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促使美洲的玉米、土豆、红薯等农作物,以及火鸡和羊驼等动物逐步向欧亚大陆扩散和传播。同时,欧亚大陆的小麦、大麦、水稻等农作物,葡萄和香蕉等水果,以及羊、猪和马等动物传播至美洲大陆。这一现象( )
A.奠定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 B.促进了新旧大陆生产方式的变革
C.丰富了新旧大陆的饮食结构 D.推动了全球各地农牧业迅速发展
13.1500年,亚欧大陆人口约为4.25亿。到1600年,人口增加了25%,达到5.45亿。从1700年开始,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到1750年,人口达到7.2亿,1800年人口突破9亿。这种状况( )
A.降低了工业革命的人力成本 B.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反映全球贸易体系有序发展 D.得益于大航海带来的物种交换
14.1492年哥伦布把从美洲带回的可可豆作为礼物献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此后巧克力的饮用方法及制造工艺也相继传入欧洲,后经欧洲人的开发利用,它由饮料又发展成一种代表欧洲饮食文化特色的食品。由此可推断巧克力( )
A.原料在欧洲广泛种植 B.消费对象是社会上层
C.制造的工艺不断提高 D.彻底改变欧洲人饮食
15.新航路开辟后,马被从欧洲带到了美洲,桉树被带到了欧洲,阿拉伯咖啡和印度胡椒被移植到印度尼西亚,南美洲的马铃薯则移植到了北美洲,玉米、辣椒、烟草、可可等从此成为全球性的作物。可知,新航路的开辟( )
A.阻碍了美洲地区的社会发展 B.推动了物种跨区域交流
C.促使各大洲的饮食趋于同化 D.促进了人口大规模迁移
16.17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后,印度的棉织品和丝织品被大量输入英国,印度在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甚至成为“欧洲在内的棉织品和丝织品的共同仓库”。由此可推知( )
A.殖民扩张遏制了印度社会的发展 B.欧洲人的消费需求发生质变
C.洲际贸易刺激了印度纺织业发展 D.印度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美)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二: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推广到北美。
——据《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三:滇池被誉为“高原明珠”,是昆明市的“母亲湖”,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央及地方政府不断加强滇池治理的力度。1982~1995年,由巴西引入水葫芦,净化了滇池水质,增加了水面绿色植被,但也抑制了湖内其他植物生长。1997年后,从墨西哥引入小龙虾,有效治理了绿藻、红藻污染,滇池水质明显改善,但小龙虾繁殖过盛,影响了本土鱼类生长。
——据李玲玲、刘秋琳《从启动治滇到精准治滇,细数滇池治理历程及转变》
(1)有学者认为,材料一中的现象引发了中国明清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变动,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咖啡为例,说明全球性物种交流的重大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物种交流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数据大历史某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兴趣小组计划开展“以松江地区为例透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课题研究。该小组通过查阅书籍、网络等方式搜集到了一些数据,并整理成下面的统计表。
明清时期松江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数据统计表
指标时期 明朝前期 明朝后期 清朝前中期
人口数量(万人) 123.7 227.7 263.2
耕地数量(万亩) 513.2 424.8 404.9
市镇数量(个) 44 61 127
(1)基于表中数据,该小组可能会得出关于明清时期松江地区经济发展的哪些结论?
(2)指出该小组在课题研究中数据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我国人口增殖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人多地少、耕地不足、粮食奇缺的严重矛盾。这时,也正是中西交通相当发达的时期,为了解决粮食的不足,以玉米、番薯、马铃薯这三种作物为中心,一些海外作物开始大量引入我国。这些农作物的传入和推广,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件大事。其传入和传播的历程,不仅有关心农业生产的商人、知识分子、官吏乃至乾隆皇帝的推动,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各族人民反复试种和辛勤劳动的结果。
——摘编自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材料二:高产作物的传入,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清中后期,随着它们在全国范围的广泛种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因其能够增加粮食总产量,对解决缺粮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粮食商品化的发展,也为山区垦殖提供了基本条件,不但促进了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而且直接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摘编自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玉米、番薯、马铃薯等作物引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思路高产作物引入我国的历史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橡胶种植的全球扩张(节选)
年代 重要记事
1725年 英国以“十英镑一千粒种子”的报酬奖励威克·汉姆在巴西搜集天然橡胶树种子。
1851年 伦敦世博会展出橡胶垫圈、雨衣等产品,人们认识到橡胶是一种重要资源。
1883年 荷兰人把橡胶移植到爪哇、苏门答腊等地。
1908年 法国人在印度支那(越南、老挝、柬埔寨)开辟橡胶种植园。
——据《国家人文历史·种子的冒险》整理
材料二:橡胶种植要求高,一般认为北纬17°以北的地区为植胶禁区。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责成林业部、中科院、中山大学等组成专家组对西双版纳进行实地勘查,开展种植实验研究。1957年,“一五计划”西南重点项目——西双版纳基地(最南端景洪北纬21°)建成了19个橡胶农场。我国橡胶轮胎、防毒面具、飞行员头盔等产品基本实现自给,美国对新中国的橡胶资源封锁被打破。1982年,伴随资金、技术的投入不断加大,我国在接近北纬25°的瑞丽等地也植胶成功,修正了“北纬17°以北不能种植橡胶”的传统论断。21世纪以来,我国人工合成橡胶产业取得迅猛发展,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的资源安全。
——摘编自郭晔旻《橡胶树的全球扩张之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橡胶种植全球扩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为打破橡胶种植“禁区”所作的努力。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橡胶种植为例,说明资源安全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7世纪(意大利)。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在15世纪和16世纪初,玉米作为观赏作物种植在花园内,而在16世纪后期,玉米已经成为常见的一种作物,这说明玉米从美洲引入之后,从观赏作物转变为了种植作物,因此上述史料可以用来研究玉米的引进价值的变化,A项正确;玉米是美洲作物,而非亚洲作物,排除B项;材料能够印证农民种植玉米,并不能证明当时玉米是农民主要农作物,排除C项;通过两则史料并不能看出玉米传入欧洲的准确时间,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据所学可知,玉米在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D项正确;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排除A项;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排除B项;明朝万历年间,番茄开始作为观赏和药用植物被种植,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辣根经由南洋进入浙江、广东,称为“晋椒”。18世纪传入西南地区,被称为“海椒”。传播途径不同,命名也不同。根据传播途径与命名的关系,可得出不同区域不同名字,支持辣椒多点传入论,A项正确;材料提及辣椒的不同名字与传播途径有关,未提及名字不同是因为品种不同,排除B项;辣椒原产于美洲,而非源于本土,排除C项;关于辣椒的传播途径,需要依据相关史料加以研究论证,对不同学者的观点也要认真解题思路鉴别,不能仅仅根据学者观点不同就断定辣椒传入是多源的,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美洲)。在小麦传入前,收割是妇女的任务;小麦传入后,男人逐渐成为收割小麦的主力。据此可知,新物种的传入使北美洲南部地区原有的劳动分工发生变化,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女性经济地位的变化及社会等级结构受到冲击,排除A、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洲际之间的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8世纪末欧洲。根据上述解读可知,欧洲国家在海外殖民地建立了众多植物园,这些植物园的建立和运作实际上说明全球经济联系加强,D项正确;欧洲国家在海外殖民地建立植物园,是对海外殖民地的一种资源掠夺,不能说明殖民地地位提高,排除A项;18世纪末之前工业革命已经开展,排除B项;商品输出早已有之,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据题干“明朝湖广名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的玉米配图,主要抓住了玉米植株的特征;清中期河南籍翰林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所绘的玉米图则细致描画了玉米的茎、叶和雄花序、雌花序(果穗)的细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著作,其目的在于记录和描述药物的性质、功效等,因此在玉米的配图上主要突出了玉米植株的特征,以便于识别和药用,而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则是一部植物学著作,其目的在于对植物进行详细的分类和描述,因此其玉米图细致描画了玉米的茎、叶和雄花序、雌花序(果穗)的细部,以展现植物的形态特征,这种差异反映了两部著作在定位和目的上的不同,B选项正确;两部著作都是建立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材料无法体现其程度的差别,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玉米的食用功能,排除C项;二人虽政治身份不同,但材料没有体现政治身份对著作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番薯等高产农作物的引进,缓解了粮食危机,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缓解明清人多地少的矛盾,D项正确;明朝在隆庆年间就已经开关,加强了外界交流,但这种交流存在限制,如船只不得携带违禁物品。此外,对日本的贸易仍在禁止之内,所有出海船只均不得前往日本,故不能说明全面取消,排除A项;彻底解决饥饿问题是建国之后的成就,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而不可能彻底解决,排除B项;番薯的引进,有利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经济结构,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一些之前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可得出,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与扩大,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商品流通加快,才会出现材料中的欧洲人获得更多亚洲物品的情况,这一现象使得欧洲饮食结构发生变化,A项正确;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并没有基本形成,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背景下,全球交流不断扩展并更加频繁,没有强调国际分工,排除C项;材料表明欧洲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未体现商贸中心转移改变贸易格局,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据本题材料可知,辣椒原产于美洲,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入中国人的生活,这首先得益于物种的交流,使得辣椒能够跨越地域进入中国。同时,辣椒从观赏植物到药用作物再到调味品的转变,以及成为年俗的一部分,象征着生活红红火火、庄稼大获丰收,这体现了文化心理的传承。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文化观念,赋予了辣椒新的意义和价值,D项正确;中国传统风俗的宽厚包容是辣椒能够融入的一个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物种的全球交流,但单独强调这一点不够全面,排除B项;中华传统医药理论的进步并非辣椒融入中国人生活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但为逃避税收和贡赋,农民只在菜园或在远离通衢大道的地块种植玉米”等可知,玉米在引种欧洲后的两百年时间内未能成为重要的农作物并规模性种植的重要原因在于,政府对这一新进物种的高额税收,促使农民只能在非国家管控的边缘性土地上进行种植,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对玉米的认识历程与国家政策的关系,未体现出认知转变过程,排除A项;材料恰恰体现出政府认识到了玉米的经济价值,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出农民在“菜园或在远离通衢大道的地块种植玉米”,而非提高土地利用率,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根据材料“玉米”“希腊、塞尔维亚重新独立,德、俄成为世界列强”等可知,玉米与从美洲传入的其他粮食饲料、多用途作物马铃薯、甘薯等一起,支撑起近代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口的快速增长,而希腊、塞尔维亚、德国、俄国人口的增长,为其提供了发展政治军事力量的人口基础,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全球粮食紧张问题”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新大陆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物种交流对人口增长的促进作用,没有体现“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根本变革”的说法也太绝对了,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末(世界)。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和新贸易路线的开辟,促使美洲和欧亚大陆之间农作物及动物物种的交流,这有利于两个地区的有关物种扩大范围,从而生产更多的动植物,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食品,丰富当地的饮食来源,C项正确;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排除A项;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物种的交流传播并不能使新旧大陆的生产方式发生变革,排除B项;D项说法在空间和速度方面过于夸张,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1500年,亚欧大陆人口约为4.25亿。到1600年,人口增加了25%,达到5.45亿。从1700年开始,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到1750年,人口达到7.2亿,1800年人口突破9亿”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亚欧大陆人口从1500年之后增长迅速,新航路开辟后带动了物种交换,高产作物的种植使得人口的增长速率急速增加,D项正确;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项;全球贸易体系是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巧克力的制作工艺传到欧洲经欧洲人的开发利用使其成为欧洲饮食文化特色,C项正确;材料并未表明巧克力原料在欧洲种植,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其巧克力的消费对象,排除B项;“彻底改变欧洲人饮食”的说法过于绝对,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时期(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物种得到交流,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物种交流的情况,没有反映美洲地区的社会发展遭到阻碍,排除A项;材料只说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物种交流的情况,并没有反映各大洲的饮食,且各大洲的饮食趋于同化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反映各大洲物种交流,并不能促进人口大规模迁移,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的英国和印度。根据材料可知,英印之间的丝棉贸易属于洲际贸易,它的增长促进了印度纺织业的发展,C项正确;这一时期印度商品被大量输入英国,印度处于出超地位,这有利于印度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质变”一说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在欧洲,排除D项。故选C项。
17.答案:(1)说明:高产作物的大量引入,缓解人地矛盾,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使明清经济发生变动;改变了人们的食物结构,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推动社会生活发生变化。
(2)意义:丰富了人类物质生活;加强了世界联系,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问题:应从国情出发因势利导;注重生态平衡。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材料一的现象是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对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从经济上解题思路,高产作物的大量引入,缓解人地矛盾,提高了粮食产量,江南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使明清经济发生变动;从社会生活上解题思路,改变了人们的食物结构,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推动社会生活发生变化。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二“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可知,咖啡的传入丰富了人类物质生活;据材料二“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推广到北美”可知,以咖啡为媒介,沟通了欧洲、亚洲、美洲,加强了世界联系,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三“由巴西引入水葫芦,净化了滇池水质,增加了水面绿色植被,但也抑制了湖内其他植物生长”可知,外来物种的引入应该以遵循本国需要为原则,从国情出发因势利导;据材料三“水葫芦,净化了滇池水质,增加了水面绿色植被,但也抑制了湖内其他植物生长。1997年后,从墨西哥引入小龙虾,有效治理了绿藻、红藻污染,但小龙虾繁殖过盛,影响了本土鱼类生长”可知,物种引入利弊兼有,要注重生态平衡。
18.答案:(1)结论:高产农作物的引入;人地矛盾的凸显;商品经济繁荣。
(2)问题:缺少国家政策支持的信息;数据不全面。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
结论:根据材料“明清时期松江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数据统计表”可知,人口数量增加,而土地却在减少,说明粮食产量提高,即高产农作物的引入,同时,人口增多和土地减少也会导致人地矛盾的凸显;根据材料“市镇个数”可知,商业市镇不断增加,体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
问题:根据材料“明清时期松江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数据统计表”可知,材料整理的是经济方面的数据,还缺少国家政策支持的信息,导致材料中数据不全面。
19.答案:(1)历史背景:人口增长,人地矛盾尖锐;新航路开辟,物种交流;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推动;中国劳动人民的贡献。
(2)历史影响:增加粮食产量;缓和人地矛盾;促进山区开发;推动粮食商品化;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过度开发也引发了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历史背景:根据材料“我国人口增殖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人多地少、耕地不足、粮食奇缺的严重矛盾”可解题思路出人口增长,人地矛盾尖锐;结合新航路开辟、美洲发现可解题思路出新航路开辟,物种交流;结合早期殖民扩张可解题思路出殖民扩张;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可解题思路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根据材料“不仅有关心农业生产的商人、知识分子、官吏乃至乾隆皇帝的推动”可解题思路出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推动;根据材料“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各族人民反复试种和辛勤劳动的结果”可解题思路出中国劳动人民的贡献。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历史影响:根据材料“因其能够增加粮食总产量,对解决缺粮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解题思路出增加粮食产量,缓和人地矛盾;根据材料“为山区垦殖提供了基本条件”可解题思路出促进山区开发;根据材料“有利于粮食商品化的发展”可解题思路出推动粮食商品化;根据材料“不但促进了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而且直接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可解题思路出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可解题思路出过度开发也引发了生态环境问题。
20.答案:(1)原因:新航路开辟,西方列强殖民扩张;工业革命需求;种植园经济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2)努力:国家将橡胶种植列为发展战略;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校深入研究;加强西双版纳等基地的建设;改革开放后加大资金投入与技术升级。
(3)意义: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有利于综合国力提升与产业技术升级;有利于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近代世界。原因:据材料“1725年……威克·汉姆在巴西搜集天然橡胶树种子”“1883年……荷兰人把橡胶移植到爪哇、苏门答腊等地”“1908年……法国人在印度支那(越南、老挝、柬埔寨)开辟橡胶种植园”可知橡胶在近代由欧洲人从美洲带回欧洲,再移种到欧洲人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可见橡胶种植全球扩张与新航路开辟和西方列强殖民扩张有关;据材料“开辟橡胶种植园”可得出种植园经济发展;据材料“伦敦世博会展出橡胶垫圈、雨衣等产品”并结合所学可知,橡胶种植的扩大与对橡胶的重要用途和需求扩大有关,包括工业革命需求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带来的需求。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努力:据材料“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得出国家将橡胶种植列为发展战略;据材料“林业部、中科院、中山大学等组成专家组对西双版纳进行实地勘查,开展种植实验研究”得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校深入研究;据材料“西双版纳基地……建成了19个橡胶农场”得出加强西双版纳等基地的建设;据材料“1982年,伴随资金、技术的投入不断加大”得出改革开放后加大资金投入与技术升级。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意义:据材料“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的资源安全”得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此外还可以从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科技进步、综合国力等角度来考虑,得出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综合国力提升与产业技术升级;有利于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