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3 10:2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
A.在全国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
2.1951年1月28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重大决策,即再用22个月的时间进行准备,从1953年起开始实施( )
A.国民经济恢复 B.“一五”计划 C.经济体制改革 D.对外开放
3.1955年,中国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这次会议是( )
A.开罗会议 B.雅尔塔会议 C.日内瓦会议 D.亚非会议
4.1949—1956年,新中国一直努力加入各种体育国际组织。1951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代表团9人,由团长吴学谦率领访问了印度,并参观了第1届亚洲运动会。这一时期的体育活动( )
A.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C.紧随了“三个世界”时代判断 D.有利于改善中国外交环境
5.我国1954年宪法起草委员会成员来源广泛,包括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代表。1954年3月,宪法草案被提交给全国政协、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中央和地方领导机关、社会各方面代表8000多人进行认真讨论。这体现了( )
A.制宪过程的艰难 B.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
C.民众民主素养高 D.人民民主的基本原则
6.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总工会号召在国营企业开展劳动竞赛。上海机床厂劳动模范盛利改进了39种工具,创造了3年完成5年工作量、产品质量合格率月均达到99%以上的优异成绩。这体现出(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顺利推进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得到贯彻
C.技术革新助力了经济体制改革 D.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有序开展
7.尼泊尔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言指出:“尼泊尔支持一切民主原则,并希望在和平自由和国际友谊中生活。”同时他认为尼赫鲁总理和周恩来总理所宣布的五项原则是建立新的国际秩序的正当办法可以作为扩大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的真正基础。以上论断是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承认了世界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B.切实推动了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适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8.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生产资料公有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9.日内瓦会议期间,中英两国政府达成协议,北京和伦敦互派外交人员。两国外交人员享有完全的外交待遇,不仅承担谈判建交的任务,还负责处理侨务和商务问题。这说明了( )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求同存异原则成共识
C.新中国进行务实的外交活动 D.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10.“孩子孩子好好睡,你娘今天去开会。开会干什么?斗争大恶霸。讲讲理,出出气,要回咱那宅子地;翻了身,抬起头,给你爹爹报冤仇。”这是记载在河北枣强县县志上的歌谣,此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可能是( )
A.“大跃进”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社会主义改造 D.土地改革运动
11.下图为1954年6月画家冯一鸣创作的宣传画《开掉田埂大家就成一家人》,这一作品( )
A.体现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B.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C.反映出工业建设的巨大成就 D.表明国民经济在逐步恢复
12.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原主席成思危认为中国民主党派不是“政治花瓶”,并说:“西方的政党政治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主要指( )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新中国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D.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13.1957年,陈云指出,现在从大城市到小集镇大部分都管得太死,他主张除粮食、布匹等重要物资和一些热销货继续统购外,其余可以自由选购。这一主张意在( )
A.反思社会主义改造的急躁冒进 B.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
C.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 D.强调经济建设要为民生服务
14.1963年至1965年,我国城市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由“二五”期间的2.3%上升到2.9%,超过“一五”期间的投资比例。非生产性投资比例由“二五”期间的14.6%上升到20.6%。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B.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C.国内基本矛盾出现变化 D.将建设重点放在三线地区
15.从1963年底到1964年初,周恩来连续访问非洲10个国家。随行人员后来回忆此次出访时说,“不管中国代表团去哪,街上总是有许多穿着五颜六色民族服装的当地人在击鼓、跳舞、欢呼,或是和代表团握手”。这反映出新中国( )
A.外交政策走向了成熟 B.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C.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 D.重视对非洲的援助
二、材料题
(1)指出《十二铜表法》在古罗马的历史地位。
(2)材料二的内容体现了何种政治体制?
(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个民族区域自治区的名称。
(4)概括上述三部法律文献的主要共性。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B项正确;土地改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都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前,排除AD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故选B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课本所学可知,我国从1953年起开始实施“一五”计划,B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1949年10月—1952年12月,排除A项;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实施是1978年12月,排除C项;对外开放也是1978年12月,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D项正确;开罗会议1943年由中国、英国、美国在埃及开罗召开,商讨反攻日本的战略及战后国际局势的安排,制定盟军合作反攻缅甸的战略及援华方案,排除A项;雅尔塔会议指美国、英国和苏联三国于1945年2月4日—11日,在雅尔塔皇宫内举行的一次关于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问题的关键性首脑会议,排除B项;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1956年的中国。根据材料“新中国一直努力加入各种体育国际组织”“吴学谦率领访问了印度,并参观了第!届亚洲运动会”等可以得出,中国通过体育活动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这有利于增进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了解,获得更多国家的支持,从而改善中国的外交环境,D项正确;“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三个世界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材料中1954年宪法草案多次经过人民或人民团体讨论、修改等,这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愿则,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制宪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而非艰难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强调宪法与社会主义关系,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代表以及社会团体等参与制宪,不能说明民众民主素养高低,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A
解析:A项正确:
B项 时间错位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于1958年提出,当时“一五”计划已经提前完成
C项 时间错位 经济体制改革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逐步展开
D项 无中生有 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材料无关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尼泊尔总理的发言及论断是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承认了世界的多样性与包容性,体现了求同存异的理念,可以作为亚非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合作的基础,A项正确;国家之间的矛盾分歧在于国家利益的冲突,不可能消除,C项错误;新型区域合作是新时期中国积极推进的外交活动,不是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产物,B项错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基于当时国际背景的高度概括,而万隆会议的召开是在1955年,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项正确;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经济制度,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排除CD项。故选B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英两国政府达成协议,北京和伦敦互派外交人员,没有受到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约束,体现了务实外交的特点,C项正确;此时资本主义阵营没有分化,排除A项;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材料时间不符合,而且“共识”一说也不恰当,排除B项;材料说明新中国进行务实的外交活动,“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材料未体现,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斗争大恶霸”“要回咱那宅子地”“翻了身”等信息可知,这一历史事件中地主阶级被斗争,土地被重新分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史事件应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故选D项;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ABC三项。
11.答案:A
解析:据材料“《开掉田埂大家就成一家人》”可知,为将小农经济转变为集体经济,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体现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故选A;宣传画《开掉田埂大家就成一家人》注重描绘现实,而不是作者的艺术想象,排除B;材料是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而不是工业建设,排除C;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1949—195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有利于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促进科学民主决策,协调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谐,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并非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B项;材料主旨信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D项表述错误,各民主党派并非直接参与政府管理,且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C
解析:据材料“管得太死……自由选购”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期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形成,1957年,陈云主张除粮食、布匹等重要物资和一些热销货继续统购外,其余可以自由选购,这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故选C项。材料并未涉及社会主义改造,排除A项;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排除B项;材料强调经济建设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属于经济建设的道路问题,强调经济建设要为民生服务的说法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1963—1965年,我国城市建设投资及非生产性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都有所上升,这正是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表现,A项正确。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排除B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并未出现变化,排除C项;材料提及城市建设投资,并未涉及重点建设地区,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周恩来访问非洲国家时,中国代表团所到之处总是受到民众热情欢迎,这反映出当时新中国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故C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排除A项;当时新中国正处于三年经济困难后的经济回升时期,经济实力并未明显增强,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新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排除D项。
16、
(1)答案:第一部成文法(或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解析:依据《十二铜表法》从成文法角度回答。
(2)答案:君主立宪制
解析:依据材料二《权利法案》可知是君主立宪制。
(3)答案: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解析:结合所学从民族区域自治名称回答即可。
(4)答案:民主与法制都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或都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从民主与法制都是人类文明的精华角度回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