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3 10:2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属于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是( )
A.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C.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D.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
2.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如“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受到党和国家的褒扬。这反映了我国( )
A.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B.提升劳动者的素质
C.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D.打开中国外交局面
3.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和政府把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原子弹、空间技术和火箭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这主要是为了( )
A.带动其他部门发展 B.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提高中国国防实力 D.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潮流
4.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中国耕读教育研究的关键词图谱。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国民教育体系发展已趋于完善 B.高等教育顺应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
C.传统文化涵养了中国式现代化 D.传统与现代教育体制矛盾得到纾解
5.基于时间轴的观察和解释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中A、B、C、D对应的历史解释,正确的是( )
1956—1976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速表(比上年增长的百分比)
A.七千人大会促进经济增长 B.自然灾害加重了经济困难
C.中共八大调整了经济结构 D.“大跃进”运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6.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事业不断取得重大成就。其中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是(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参加日内瓦会议
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中美关系正常化
7.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如王进喜、雷锋和被称为“两弹元勋”的( )
A.李四光 B.焦裕禄 C.邓稼先 D.华罗庚
8.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在此期间,美国本着五项原则(重申一个中国的政策;声明美国不支持台湾岛内的独立运动;美国不鼓励日本插手台湾问题;支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中国大陆和台湾的问题;支持继续推动正常化)和中国会谈,最终签署《中美联合公报》。这表明当时( )
A.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B.美国主张实现中国的统一
C.美国坚决反对台湾岛内的独立运动
D.美国认识到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
9.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中国外交“走出去”的同时,非洲国家领导人也开始日益频繁地向中国寻求援助。至70年代初期,中国在非洲援建了涉及农业、工业、基础交通、体育、教育和卫生等众多领域的200多个项目。这有利于新中国( )
A.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建交
C.践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D.组织构建亚太经合组织
10.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下.大批工矿企业,科研院所从一线迁往三线,数百万建设者从东北、东南沿海来到秦巴山区,大小凉山、河西走廊。到20世纪70年代末,西南地区形成了45个以重大产品为主的专业生产科研基地和30个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和工业区。新中国的“三线建设”( )
A.践行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B.奠定了工业化建设的初步基础
C.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D.提升了新中国应对风险的能力
11.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
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12.中共八大提出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这一决策( )
A.实现了政府工作的拨乱反正 B.偏离民主政治发展的正常道路
C.为新中国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 D.表明政治建设在徘徊中前行
13.到1975年,我国共建成四川攀枝花钢铁厂、贵州铝厂等钢铁工业企业984个,有色金属企业945个;逐步形成了重庆、贵阳、西宁等新的机械工业基地。新建的第二汽车制造厂(湖北十堰),汽车年产量占当时全国的1/3.这反映出当时( )
A.工作重心开始转向经济建设 B.国家工业体系逐渐趋向合理
C.积极贯彻民族共同繁荣理念 D.三线建设促进内地经济发展
14.东北机器制造厂尉凤英曾被授予“毛主席的好工人”称号。她回忆:“在五六十年代,大搞技术革新时,我们简直入了迷、着了魔。从1953年到1965年这12年的时间里,我共实现技术革新177项。”他们的技术革新( )
A.是为了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B.体现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
C.提高了劳动妇女的社会地位
D.有利于东北经济的均衡发展
15.下表列出了著名科学家华罗庚1955年11月参加的部分活动。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26日 上午 参观苏联展览馆的计算器,后到科学院开会
下午 主持外国科学家学术报告会
晚上 参加外事活动
27日 下午 报社来人约稿
晚上 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开会
A.科教水平迅速提高 B.国际学术交流密切
C.科技人才受到重视 D.科学精神得以弘扬
二、材料题
16.现代中国外交概况。
时期 代表性外交活动
20世纪50年代 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0世纪60年代 与坦桑尼亚等17个国家建交
20世纪70年代 重返联合国,中日、中美建交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推动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二,概括现代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
(2)与近代外交相比,中国现代外交具有明显的改变。结合材料分析其政治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是在1971年,C项正确;ABD项均属于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排除。故选C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他们身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值得学习,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涉及劳动者素质,排除B项;材料与教育发展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外交局面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处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之下,中国亟须提升自己的国防实力,因此把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原子弹、空间技术和火箭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C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史实,国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原子弹、空间技术和火箭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是为了发展国防工业,并非是为了带动其他部门发展,排除A项;这一时期主要是为了发展国防事业不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B项;D项只是原因之一,主要原因是为了发展国防,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的耕读文化中的“家训”“乡村教育”“耕读”等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奠定了思想基础,传统优秀文化被有效利用,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这彰显了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与实践内涵,C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出传统文化对现代化教育和现代化建设的影响,而非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排除A项;材料与高等教育无关,排除B项;体制矛盾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1956—1976年中国。图片中B阶段应该是60年代经济的困难时期,这一时期由于三面红旗和自然灾害,使得我国的国民经济处于严重的困难状态;,B项正确;七千人大会是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纠正左倾错误而召开的,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但没有促进经济增长,排除A项:中共八大是1956年,图片中A对应阶段是在1956年以后,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表述错误,大跃进运动因违背经济规律,给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D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排除A项;1954年中国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排除B项;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邓稼先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积极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C项正确;李四光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排除A项;焦裕禄是前河南兰考县委书记,被誉为党的好干部,排除B项;华罗庚是我国著名数学家,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2年(中国)。据材料的美国的五项原则“支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中国大陆和台湾的问题”等可知五项原则均涉及到台湾问题,说明美国认识到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D项符合材料,D项正确;据材料“重申一个中国的政策”但没有明确中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A不是《中美联合公报》表明的,排除A项;据材料“支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中国大陆和台湾的问题”,B项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据材料“声明美国不支持台湾岛内的独立运动”可知,C项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A
解析:
10.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形成……以重大产品为主的专业生产科研基地和……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和工业区”及所学可知,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这提升了新中国应对风险的能力,故D项正确;“‘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于1999年,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之后,均晚于材料中“三线建设”开展的时间“20世纪60年代中期”,故排除A、C两项;B项应为1957年的“一五”计划的影响,故排除B项。故选D项。
11.答案:C
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在这种形势下,中美谋求和解,故C项正确;当时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并未改变,A项错误;当时各国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依然存在,B项排除:20世纪70年代是美苏两极格局对峙时期,美苏是超级大国,“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主要力量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排除。
12.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政府工作的拨乱反正,故A项错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说明没有偏离民主政治发展的正常道路,故B项错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发场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这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故C项正确;“政治建设在徘徊中前行”是在“文革”结束后,故D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到1975年,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这是20世纪60—70年代三线建设的结果,三线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地区,促进了内地经济发展,D项正确。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工业部门结构体系的调整,排除B项;材料所述与民族共同繁荣无关,排除C项。
14.答案:B
解析:由材料“毛主席的好工人”“从1953年到1965年这12年的时间里,我共实现技术革新177项”可知,工人尉凤英重视技术革新,以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获得了重大的科技成就,为企业和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故选B项。材料并未提及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且当时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不存在产品的市场竞争,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技术革新,与劳动妇女的社会地位无关,排除C项。东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且材料并未提及轻工业、农业的发展情况,不能体现出均衡发展,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C项正确:
A项 过度推断 仅根据华罗庚1955年11月参加的部分活动并不能说明当时科教水平迅速提高
B项 偷换主体 国际学术交流指各国从事科技活动的机构、团体和人员之间相互提供、传递和获取科技信息的活动,材料体现的是华罗庚参加的部分活动
D项 无中生有 科学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客观、严谨和理性精神,求实、求真和实证精神,怀疑、批判和创新精神,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尊重、宽容和协作精神,等。材料信息并未体现这一内容
16.答案:(1)阶段性;自主外交或和平外交。
(2)①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有利的国际政治环境(美苏冷战);
③审时度势制定外交政策;
④毛泽东、周恩来等政治家的外交努力等。
解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