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0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3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3 10:2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0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截至2021年,我国关税总水平降至7.4%,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年度进出口规模突破6万亿的关口。这说明我国( )
A.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B.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C.冲击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D.企业的竞争意识被激发
2.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时,其指出应“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以下属于近十年来基础设施建设成就的是( )
A.建立了完整国民经济体系 B.首次发射了人造卫星
C.成功试爆了原子弹与氢弹 D.港珠澳大桥顺利通车
3.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主要基于( )
A.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 B.美国霸权政策失败
C.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 D.中国综合国力提升
4.“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战略构想。从党的十二大报告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析正式提出小康目标,到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再到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反映了( )
A.中国逐步与世界接轨的过程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生命力
C.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过程
5.下表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些数据。这些数据总体上展现了我国( )
国内生产总值 脱贫攻坚 全社会科研经费 经济结构 基础设施
十年增加近70万亿元 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提高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 新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7%以上 高铁运营里程增加到4.2万千米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文化事业迅速发展
C.科技创新不断进步 D.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6.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任务。据下图可知( )
A.市场经济建立推动国力提升 B.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已经完成
C.经济发展繁荣促进共同富裕 D.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7.北京冬奥会于2022年2月4日-20日成功举办,“天下大同,世界一家”的办会理念在北京冬奥会的舞台上得到完美呈现。与这一办会理念相一致的是( )
A.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民主化 B.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
C.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8.2003年,国务院决定在新组建的商务部下设置对外援助司统筹负责援外工作。2018年3月,国务院新一轮机构改革方案启动,新成立的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统筹负责援外工作。这一变化表明,当代中国( )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致力扩大外交“朋友圈”
C.自觉肩负大国使命担当 D.外交政策日益灵活务实
9.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了“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为关系解冻撕开了裂口。数轮接触后,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60年来首次会面。2008年,两岸“三通”迈开实质性步伐,之后高层互动和协议签署明显加快。2015年,习近平、马英九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这充分表明( )
A.两岸均坚持“一国两制”原则
B.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越来越大
C.两岸关系的改善完全由两岸民意决定
D.两岸关系由国共两党决定其发展走向
10.近十年来,中国举办了一系列重大主场外交活动,这些活动反映了( )
时间 地方 外交活动
2014年 北京 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16年 杭州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
2017年 北京 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2018年 青岛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
A.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取决于国际格局演变
B.新中国实现与世界大国关系的历史性突破
C.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
D.全球化当下各国主动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
11.下图为2016年农民画家陈少元创作的宣传画《肩挑勤与善,日子好如歌》(又名《瑶家女》),画中一位身着民族服装的姑娘肩膀挑着稻草,四周被螺旋状排列的鸭群所环绕,鸭群奔向的远处有着密集的建筑物。从创作背景来看,这一画作( )
A.寄托了全面小康的愿景 B.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变迁
C.表达了脱贫攻坚的决心 D.营造了健康的道德风尚
12.下表是新中国外交的重要事件,下列选项中结论与史实相符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决了世界各国的矛盾和分歧
B “求同存异”方针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C 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开始打破西方大国的外交封锁
D “一带一路”倡议 打造了国际合作新平台
A.A B.B C.C D.D
13.中国外交的战略布局:一是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二是构建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伙伴关系;三是扩大“一带一路”的“朋友圈”;四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旨在说明(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开创 B.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外交
C.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4.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方案,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符号,共促和平发展;2014年筹备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其他多边和双边开发机构紧密合作,推进区域合作和伙伴关系,应对发展挑战。这些外交政策旨在( )
A.践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战略
B.倡导公正合理的政治新秩序
C.协调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
D.增添全球共同发展的新动力
15.中欧班列是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按照固定车次、线路、班期和全程运行时刻开行,运行于中国与欧洲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集装箱等铁路国际联运列车。图2所示是2013-2021年中欧班列的开行数量情况。由此可知,中欧班列的运行( )
A.改变了世界交通的主要方式 B.有利于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
C.体现了中国高铁技术的发达 D.旨在增强中国的经济辐射力
二、材料题
16.新中国建立后的外交政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人民不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就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
材料二 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摘自1972年2月在上海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三 1990年—2006年,中国累计参加联合国14项维和行动;2000年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12年6月6日至7日,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北京成功举行。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成就。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同一时期中国外交还取得了哪些成就。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的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如何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贸易也不断发展,这说明我国的开放性经济水平不断提高,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对比无法得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排除B项;中国加入世贸并没有冲击国际贸易的自由化,排除C项;我国关税水平降低,有利于中外贸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而不是“冲击”,排除C项。故选A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当代中国。港珠澳大桥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车运营,与题干时间要求相符,D项正确;1949年至1978年,新中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不属于近十年来的成就,排除A项;1970年我国首次发射人造卫星,排除B项;成功试爆了原子弹与氢弹是在20世纪60年代,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D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当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决定外交成就的根本在于国家实力,即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D项正确;和平与发展是有利的外部环境,而非外交成就的基础,排除A项;美国霸权政策失败是外部因素,而非根本原因,排除B项;新的国际政治秩序尚未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B
解析:解读材料可知,材料主旨为小康社会从提出到建成的历史进程,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中国与世界接轨的过程,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中国国际影响力是否不断提升,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各历史发展阶段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3年(中国)。据材料可知,2023年我国在国内生产总值、脱贫攻坚、社会科研、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建设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D项正确;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事业迅速发展、科技创新不断进步只涉及材料中的个别方面,均不能全面概括材料内容,排除ABC项。故选D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两幅图片分别呈现的是我国经济发展与脱贫事业成效,据图可以看出两者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即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加,全国贫困人口数量不断下降,脱贫工作进展迅速,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C项正确;图片反映的是经济发展繁荣促进共同富裕,图片未体现市场经济信息,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就已经完成,排除B项;国有企业改革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2022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天下大同,世界一家”及所学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指的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对他国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中国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C项正确;“全球治理体系民主化”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当代中国并不仅仅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友好合作,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大国担当。选择C:由材料可知,改革后的对外援助机构地位上升,职能增多(突破了“商务”局限),这反映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承担作为大国的使命担当。排除A:材料现象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中国积极承担大国使命担当,并不是为了扩大外交范围。排除D: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积极承担大国使命担当,而非采取更加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选择B:根据材料可知,两岸在改善关系的道路上日益取得显著成果,这充分表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越来越大。排除A:A项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两岸的民意。排除D:国共两党的接触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材料中还有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共识等信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10.答案:C
解析:据材料“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部分重大主场外交活动”可知,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等外交活动,这表明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故选C项;国家的外交政策由国家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而非国际格局演变,排除A项;表格材料中,中国领导人参与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这不是都是大国关系,排除B项;表格材料中的合作内容,不仅涉及到经贸关系,还有军事安全领域的关系,故“发展经贸关系”与材料范围不符,且主场外交我们是主动方,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时代的社会面貌,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家国情怀的素养。中国的全面小康,是遍及城乡,囊括56个民族在内的小康,该画作以少数民族农村姑娘为主角,呈现了种植业和养殖业双双获得丰收的场面,表达了农民画家对全面小康的期盼,故选A项;该画作反映了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但无法体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它的矛盾,故排除B项;该画作以喜庆场面为主,无法体现脱贫攻坚的决心,故排除C项:“营造了”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打造了国际合作新平台,D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助于缓和世界各国的矛盾和分歧,但是不能从根本解决,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开始打破西方大国的外交封锁,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四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二是构建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伙伴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共十八大后,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方针,说明中国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D项正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建立后确立的外交方针,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外交有关的外交政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联合国”,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D
解析:共同发展是对外战略的落脚点,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选D。两项举措不仅是邻国,排除A;“一带一路”和亚投行主要是对外经济举措,排除B.C;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铁路发展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素养。根据材料可知,中欧班列主要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运行,这有利于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故选B项;A项夸大了中欧班列的作用,故排除A项;中欧班列不是高铁,故排除C项;中欧班列的运行旨在加强中欧经济联系,故排除D项。
16.答案:(1)外交政策:“一边倒”。成就: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与封锁;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
(2)成就:中日建交;中国重返联合国。
(3)如何: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方位外交;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不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就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足以证明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是“一边倒”,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主要体现在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以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材料二体现的是中美关系的改善,所以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主要突出从材料一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变为了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展外交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突出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有利于70年代出现外交新局面有利于中苏问题的解决多角度分析即可。
(2)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还有1971年的重返联合国,1972年的中日建交。
(3)根据材料“中国累计参加联合国14项维和行动;2000年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可知,新时期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全方位外交;根据材料“2001年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可知,中国在新时期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根据材料"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中国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