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诫子书 课件(共2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诫子书 课件(共2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23 11:2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16 诫子书
七年级上册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告诫,劝勉)


(书信)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fú,句首助词,表示发端)
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操守,品行)
修身
(修养身心)

(摒除杂念、干扰)

(勤俭节约)
君子的品行,靠摒除杂念和干扰来提高自己的修养,靠勤俭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倒装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思考:
1.诸葛亮写这封信以“君子”做榜样,用意是什么?
2.“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因为古代的君子是指品德高尚、学有所成的人,是一般人学习效仿的榜样。诸葛亮希望儿子也能成为一名君子。
1.诸葛亮写这封信以“君子”做榜样,用意是什么?
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才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2.“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确,坚定)

(志向)
宁静
(平和清净,集中精神)

(达到)

(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目标)
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平和清净集中精神就无法达到自己的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才能)
广
(形容词作动词,增长)




(名词,学习)
(从学习中获得)
(动词,学习)
(学业)
(意志坚定不移)

学习必须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人们的才能必须从学习中获得,不学习无法增长自己的才能,不意志坚定无法成就学业。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yín,放纵)

(懈怠)

(振奋)

(轻薄)
(zào,浮躁)


(修养)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休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疾行,指迅速逝去)

(岁月)
枯落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接触、融入、对……有贡献)
年纪随着时光迅速逝去,意志随着岁月而磨灭,就成了年老志衰,没有用处的人,(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贡献,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之中,(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仔细阅读这句话,思考:
作者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作者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志、学、才、静。作者主张志以成学、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四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的修养开始。
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而求学的过程之中又必须有“静”心,如果一个人“淫慢”“险躁”,无静心,无恒心,则是求学与修身之所忌。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仔细阅读这句话,思考: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作者是从什么角度阐述的?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句话的含义是年华易逝,流年似水,如果不珍惜时光,必将碌碌无为,老大徒伤悲,到那时就悔之晚矣。作者从反面阐述,劝诫儿子。
殷切的期望
如山的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