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3 10:2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下表为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两种学说。这两种学说可用来说明( )
考古学家 学说
苏采琦 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直至夏朝时期,同时存在着风格各异的众多文明,散布在四面八方,犹如“满天星斗”
严文明 中国史前时代形成了一个以中原为核心(花心),包括不同经济文化类型和不同文化传统分层次联系(东夷、百越等文化处于第二或第三层。是花牌)的重焊花朵式格局
A.新石器时代出现了阶级分化 B.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
C.史前时代已有华夏认同观念 D.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地
2.中华文明的起源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但其核心地区位于下图( )
A.A B.B C.C D.D
3.下图是新石器时代后期大汶口文化大墓、小墓和乱葬坑遗址。从中可以得出的直接历史信息是当时已经( )
A.达到了经济繁荣 B.出现了贫富分化
C.建立了国家政权 D.进入了阶级社会
4.有学者指出,在西周分封过程中,“建国”“立家”在性质上总是与置侧室、分贰宗相一致的,不管是封同姓诸侯还是封异姓诸侯,受封诸侯均为周天子之分宗,分封即分宗。这说明( )
A.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紧密 B.分封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C.周代的等级秩序不容逾越 D.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5.距今5800——5300年的安徽凌家滩遗址,已经有了精美的玉器,凌家滩遗址中祭坛、大型壕沟等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的发现,显示出其强大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下列与之最为类似的同时期文化是( )
A.河姆渡文化 B.仰韶文化 C.龙山文化 D.良渚文化
6.尧在位七十年后,年纪大了,有人推荐其子丹朱继位,尧因丹朱很粗野不同意。后来尧又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讨论继承人的人选问题,大家都推举德才兼备的虞舜。尧很高兴,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舜又在经过考验后继承其位。这一做法( )
A.与宗法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 B.反映了上古中国的民主制度
C.符合兄终弟及的继承传统 D.根据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
7.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缝纫工具——骨针,除此之外,在墓葬中还发 现了石珠、鱼骨等装饰品。这体现了当时( )
A. 社会分工明确 B. 审美观念萌发
C. 原始农业出现 D. 产品出现剩余
8.下表可以用来说明中国早期文明( )
时期 西部 西部 东部
公元前2500年 陕西龙山文化 河南龙山文化 山东龙山文化
公元前3200年 庙底沟二期文化 大汶口文化
公元前5000年 仰韶文化 青莲岗文化
A.相互之间交流频繁 B.呈现多元化分布格局
C.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发展具有均衡性特征
9.西周时期,封建诸侯前,周王除了对受封诸侯要有很深的了解外,还会有一个为其选定国家方位或占卜决疑的环节;封建诸侯后,还有一个周王为诸侯选址建城,以及诸侯收纳土地、设官分职和定期报政的落实环节。这说明西周时期( )
A.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B.官僚制等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C.对地方统治有所加强 D.原始民主传统依然发挥作用
10.在陶寺遗址中,彩绘陶器作为重要的礼器之一,主要出现在大型墓与中型墓当中。其纹饰中有龙纹(如下图所示)等充满神秘气息的图案,此类陶器的制作工艺繁复,要先后经过制坯、彩绘、烧制等众多工序。这说明当时( )
A.礼法制度初步形成 B.手工技艺传承有序
C.神权至上观念萌发 D.社会分工已经出现
11.下图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描述。该文化遗存是( )
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存在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河姆渡文化 B.良渚文化 C.红山文化 D.陶寺文化
12.如图信息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下( )
(1)概念: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周王把王畿以外地区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臣属,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巩固统治。 (3)对象:子弟(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 (4)权利:受封土地和人口再分封、享有世袭统治权。 (5)义务:军赋、力役、朝贡、朝觐
A.中央直接管控地方 B.井田制产生并得到长足发展
C.周朝统治长盛不衰 D.诸侯在其封国享有很大权力
13.2021年3月,三星堆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出土的500多件器物再次震惊中外。专家们普遍认为,加上20世纪80年代所发现的2个祭祀坑,这8个祭祀坑总体构成了三星堆祭祀区,是古蜀国专门用来祭祀天地、祖先,祈求国泰民安的场所。这表明( )
A.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最重要的途径
B.古蜀国存在对天地祖先的崇拜
C.专家的解释基于文献和实物的互证
D.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无交流
14.据《周礼》记载:“凡以财狱讼者,正之以傅别、约剂”,即财产诉讼以契约为凭。当时的契约共分为三种:借贷契约,取予受入契约,卖买、抵押、典当契约。据此可知,当时( )
A.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B.开始出现财产诉讼
C.契约扮演着重要角色 D.契约格式比较规范
15.“五福”最初出自上古记言散文《尚书·周书·洪范》,代表五个吉祥的祝福,即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终命。然而《韩非子·解老》却称:“全寿富贵之谓福。”这种变化实际上反映出当时( )
A.小农生活条件的改善 B.贵族政治体制被破坏
C.民族文化认同的形成 D.儒家思想影响的扩大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材料三: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哪一种制度?写出一位由这一制度选举出来的部落联盟首领。
(2)材料二中“天下为家”是指哪一制度代替了材料一中的“选贤与能”?这一制度是哪个朝代开始出现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西周与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分析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
(4)据材料四,指出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影响。
(5)综合材料三和材料四,谈谈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史前时代。根据材料“中国史前时代形成了一个以中原为核心(花心),包括不同经济文化类型和不同文化传统分层次联系(东夷、百越等文化处于第二或第三层,是花瓣)的重瓣花朵式格局”可知中华文明起源地是多元的,但最终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格局,这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明起源地是多元的,但最终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格局,没有强调阶级分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明起源地是多元的,但最终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格局,没有强调华夏认同观念,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明起源地是多元的,但最终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格局,D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石器时代(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如满天星斗,说明其多源性,但最终汇聚成中原核心,中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B项正确;A并非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排除A项;C在长江流域,排除C项;D项也分布在长江流域,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B
解析:联系题干与图片可以看出墓的大小,包括有无陪葬品,因而说明贫富的差距,故B项正确。只从墓葬图片中不能确定当时是否达到了经济繁荣的程度,也不能确定当时是否建立了国家政权和进人了阶级社会,故A、C、D三项均不符题意,排除。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西周的分封制下,不管是封同姓诸侯还是封异姓诸侯,受封诸侯都是周天子的分宗“分封即分宗”,这说明分封制与宗法制结合紧密,故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的地方势力膨胀与分封制有关但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虽然分封制同宗法制相结合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但是材料并未涉及周代等级秩序“不容逾越”,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而不是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排除 D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良渚文化同样位于长江下游地区,距今约5300-4300年,以大型水利工程、精美的玉器和复杂的城址为特点,与凌家滩遗址在时间、玉器制作和大型公共建筑方面最为接近,显示出类似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D项正确;河姆渡文化以稻作农业和干栏式建筑为特点,时间上与凌家滩遗址有重叠,但其文化特征与凌家滩的玉器和大型公共建筑组织能力不完全一致,排除A项;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以彩陶文化为特点,时间上与凌家滩遗址部分重叠,但其文化特征与凌家滩的玉器和大型公共建筑组织能力也不完全一致,排除B项;龙山文化晚于凌家滩遗址,以黑陶和城市化为特点,时间上不匹配,排除C项故选:D。
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上古(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题干所述反映的是禅让制,“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讨论继承人的人选问题”体现了民主,B项正确;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王位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排除A项;兄终弟及属于王位世袭制的方式之一,排除C项;禅让制是远古传说,并非考古出土文物发现,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骨针用于缝制衣服,石珠、鱼骨等用于装饰打扮,这体现了原始审美观念的萌发,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 当时社会分工是否明确,排除A 项;当时并没有产生原始农业,排除C 项 ;D项出现在原始社会晚期,与题意无 关,排除。
8.答案:B
解析:题干所示为我国原始社会时期,东西部都有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由此可见,当时中国文明呈现出多元化的分布格局,故选项B正确。题干材料没有相互间交流频繁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题干也没有中外对比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题干所示为东西部文明的发展、没有东西部之间的比较,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封建诸侯前和封建诸侯后,周王对诸侯都有一定干预,说明西周时期相对于夏商时期对地方统治有所加强,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君主权力受到了制约,排除A项。官僚制等政治制度开始产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原始民主传统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D
解析: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36年首次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遗址而得名。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并且存在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所以B正确;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即距今约7000年前)。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房屋”的遗迹。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所以A错误;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地区西南部,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遗迹之一。与材料内容不符,所以C错误;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还包括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战国、汉代及金、元时期的遗存。为华夏族先民所创造,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与材料内容不符,所以D错误。
12.答案:D
解析:
13.答案:B
解析:根据“古蜀国专门用来祭祀天地、祖先,祈求国泰民安的场所”可知三星堆遗址中存在祭祀祖先的祭祀坑,说明古蜀国存在对天地祖先的崇拜,故选B;材料没有比较信息,不能体现“最重要”,排除A;材料中没有文献和实物的互证,排除C;材料中仅反映了三星堆的历史文物,但不能据此说明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没有交流,排除D。
1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根据材料“据《周礼》记载:'凡以财狱讼者,正之以傅别、约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约在周代的社会之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被记载到了相关的文献之中,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订立契约的频率,排除A项;“开始出现财产诉讼”的表述不恰当,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契约的格式,无法得出“契约格式比较规范”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韩非子·解老》却称:“全寿富贵之谓福可知,最初古人心目中的“五福”是不包括贵这一美好追求的,到战国时期“五褔”包括了贵。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世禄世卿制阻碍了庶人进入贵阶层的可能性。到战国时期,贵成为社会吉祥祝福之一,这体现了以世禄世卿制为特征的贵族政治体制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AC两项由材料不能得出,排除韩非是法家思想代表,与儒家思想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B。
16.答案:(1)禅让制。大禹。
(2)王位世袭制。夏朝。
(3)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特点:打破分封制的宗法血缘政治关系;地方绝对服从中央;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有一定任期,打破官位世袭制,确立官僚制度。
(4)郡国并行制。影响:随着王国势力壮大,威胁中央集权。
(5)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呈现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反映了尧舜禹时期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禅让制。可以列举尧、舜、禹。
(2)“天下为家”是指王位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开始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
(3)西周:根据“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得出分封制;秦朝:根据“皆为郡县”得出郡县制。特点:根据所学,可从打破分封制的宗法血缘政治关系;地方绝对服从中央;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有一定任期,打破官位世袭制,确立官僚制度等角度进行总结。
(4)由材料四可知,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王国势力壮大,威胁中央集权。
(5)综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可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呈现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等方面进行总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