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战国时,杨朱提倡“重生贵己”,墨翟提倡“兼相爱”,有一位思想家对他们进行批判,认为“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位思想家应该属于( )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农家
2.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发起并主持了诸侯会盟——逢泽之会,会后率宋、卫、鲁、秦、赵等诸侯朝见周天子。魏惠王意在( )
A.实现人民统一愿望 B.维护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
C.增强华夏认同意识 D.利用周天子权威称霸中原
3.《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记载:“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这描述的是( )
A.白渠 B.都江堰 C.漕渠 D.郑国渠
4.余秋雨曾说:在甲骨文所刻画的商代之后,中华文化的第二个重大记忆应该放在哪里呢?毫无疑问,放在老子、孔子和他们引领的“诸子百家”时代。他们为中华文化进行了精神奠基,所达到的高度让人叹为观止。后代再杰出的思想家,往往也只是他们的追随者或别离者而已。作者意在强调( )
A.春秋战国是中国第二个文化繁荣时代
B.诸子百家时代的成就优于商周时期
C.“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的丰碑
D.后代的思想家不可能超越诸子百家
5.墨子反对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提倡“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由此可见,墨子( )
A.彻底否认了儒家的主张 B.代表了下层平民的利益
C.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倡导中央集权政治理念
6.安徽寿县的芍陂,由楚国令尹孙叔敖于公元前598—前591年组织修建,灌溉着淮南地区的万顷耕地。这一工程的兴修( )
A.反映了春秋农业的进步 B.显示出楚国变法的决心
C.践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成为我国水利事业开端
7.如表所示为战国时期韩国申不害变法期间实施的部分措施。这些措施( )
变法内容 具体措施
整顿强族 褫夺侠氏、公厘和段氏三大强族的特权,没收其府库财富,充盈国库
整顿吏治 加强对官吏的整顿、考核与监督,“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
整编军队 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统一的国家军队,并对其进行严格训练
A.推动了社会全面转型 B.根除了贵族阶层特权
C.顺应了君主集权要求 D.稳固了韩国霸主地位
8.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这些思想分别是指哪家学派( )
A.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B.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C.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D.墨家、法家、道家、儒家
9.先秦道家对法的态度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早期道家认为“法烦刑峻即民生诈”,后期道家则把法上升到“天下之准绳,人主之度量”的高度。这一变化表明( )
A.“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 B.道家未形成统一的核心思想
C.道家和法家的主张日益趋同 D.“法治”思想顺应时代要求
10.春秋后期出现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其中一些人富可敌国。这样在昔日“贵”的阶级以外,又增加了“富”的阶级。昔日“贵”“富”合一,现在“贵”“富”出现了分离。这一演变( )
A.反映出社会的转型趋势 B.体现出抑商政策的松动
C.表明商业发展超过农业 D.说明商人控制部分政权
11.如图所示是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水利工程分布图。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A.工商业空前繁荣 B.江南大规模开发
C.生产力水平提高 D.各国经贸往来多
12.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划(chan),不得休息。”作者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
A.皇权至上 B.兼爱非攻
C.倡导统一结束战乱 D.弱肉强食
13.某先贤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为此,他主张( )
A.统治者要“为政以德” B.以无为达到无不为
C.“非攻”可以民富国安 D.君主要以法来治国
14.“亚圣”孟子一生致力于实现其政治理念,他周游列国,不断劝说各国君主,认为:“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孟子的政治理念主要是( )
A.为政以德 B.仁政 C.隆礼重法 D.兼爱
15.秦国商鞅认为“强者必富,富者必强”,在分配社会剩余产品时,应重征赋税,尽量扩大国家所占有的份额。他主张“民弱则尊官,贫则重赏”,要想国强,就要使民在贫富之间运动。商鞅的主张( )
A.适应了兼并战争形势需要 B.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
C.增强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D.冲击了贵族世卿世禄制
二、材料题
16.“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材料三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韩非子》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2)指出材料二、三中的老子、韩非子分别是哪一思想流派的代表。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可以看出该思想家主张尊卑有序,体现的是儒家思想,B项正确;法家思想主张严刑峻法,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排除C项;农家思想注重的是农业生产,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44年(中国)。据题干,魏惠王作为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大诸侯国的君主,他发起并主持诸侯会盟,并率领诸侯朝见周天子,是为了利用周天子的权威来提升自己的声望和地位,从而称霸中原,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人民的统一愿望,且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兼并战争不断,排除A项;魏惠王率领诸侯朝见了周天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意在维护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实际上,战国时期周朝的政治秩序已经崩溃,排除B项;华夏认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但材料中的事件并未直接体现魏惠王意在增强华夏认同意识,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于是蜀沃野千里”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四川的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故B正确;白渠、漕渠、郑国渠位于陕西,不符合“于是蜀沃野千里”,排除ACD。
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材料“他们为中华文化进行了精神奠基,所达到的高度让人叹为观止”“后代再杰出的思想家,往往也只是他们的追随者或别离者而已”强调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后世影响深远,难以超越,是中国学术文化的丰碑,C项正确;春秋战国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同商周时期成就的对比,排除B项;不可能超越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墨子主张“尚贤”,认为有才能的人不论出身高低都应该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这体现了对各阶层,特别是下层平民利益的关注和对社会公平的重视。他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为下层平民争取平等的社会地位和发展机会,因此,墨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下层平民的利益,B项正确;墨子并未彻底否认儒家的所有主张,其也主张尊贤的理念,排除A项;题干并未直接体现辩证法思想,排除C项,题干中墨子的主张并不涉及中央集权政治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98一前591年处于春秋时期,芍陂水利工程的兴修,灌溉了万顷耕地,体现了春秋时期农业的进步,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楚国芍陂的修建,据此无法体现楚国变法,也体现不出楚国变法的决心,排除B项,材料能够反映对农业的重视,没有涉及对商业的态度,排除C项;芍陂是中国历史上古老的水利灌溉工程之一,D项夸大了芍陂兴修的意义,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C
解析:
8.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春秋战国。据材料“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并结合所学可知,思想派别分别为儒家、墨家、法家、道家,B项正确;儒家主张为政以德,A项第一个为道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逍遥,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与材料顺序不符,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9.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早期道家认为严刑峻法使得人失去正常的人性,但后期道家却认同了法的政治功能和社会作用。这一转变是因为战国中后期,法家崛起,各诸侯国为了提高国家经济军事实力,进行了一系列以法家为主的变革,所以法是顺应了时代要求的,故D项正确。
10.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后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贵”的阶级以外,又增加了“富”的阶级,反映了春秋后期社会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趋势,A项正确;抑商政策是在战国时期才实行,排除B项;“超过”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商人控制部分政权,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C
解析:
1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划(chan),不得休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强调天下大乱是因为没有天子,导致各诸侯叛乱,因此需要建立统一的政权,民众才能修养生息,说明作者倡导统一结束战乱,C项正确;皇权至上是皇帝制的核心特征,排除A项;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弱肉强食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B
解析:由材料“以无事取天下”可知,这位先贤是道家代表人物,其主张无为而治,故选B;A项为儒家主张,排除;C项为墨家主张,排除;D项为法家主张,排除。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国君自己要严于律己,成为身边人的榜样,做到内圣才能外王,以民为本,经过五年或七年自然就会治理天下,属于孟子的仁政思想,B项正确;为政以德属于孔子的思想,排除A项;隆礼重法属于荀子的主张,排除C项;兼爱属于墨子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A
解析:商鞅变法,据材料“应重征赋税,尽量扩大国家所占有的份额”“要想国强,就要使民在贫富之间运动”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的主张是为了强国,这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形势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商鞅的富国强国主张,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思想,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财富问题,未涉及强兵,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对贵族世卿世禄制的冲击,排除D项。
16.答案:(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2)老子:道家学派;韩非子:法家学派。
(3)背景:①铁犁牛耕和小农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②分封宗法制度瓦解,礼崩乐坏;③士阶层的崛起;④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⑤由学在官府走向学在民间,私学兴起。(任4点即可)
解析:(1)品德:根据材料“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可得出注重个人自我修养;根据材料“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可得出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代表道家学派;韩非子代表法家学派。
(3)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政治、学术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即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方面,铁犁牛耕和小农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政治方面,分封宗法制度瓦解,礼崩乐坏;社会阶层方面,士阶层的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学术方面,由学在官府走向学在民间,私学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