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3 10:2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欧阳修这样称颂唐太宗:“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以下不属于唐太宗在位时期的事件是( )
A.被称为“天可汗” B.科举制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C.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D.灭亡东突厥
2.唐朝前期由治而盛,后期国势衰微。标志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黄巢起义 D.宦官专权
3.唐政府为加强同边疆各族的联系,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其中为加强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而采取的策略是( )
A.武力征服 B.实行和亲
C.册封吐蕃首领 D.设机构直接管理
4.在唐代长安的皇宫中,精美的唐三彩摆件随处可见;在王公贵族的墓葬里,众多唐三彩俑庄重伫立;此外,唐三彩还常常被作为珍贵礼物馈赠给外国使节。这说明唐三彩( )
A.主要用于对外文化交流方面 B.仅在皇室和贵族中使用
C.在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价值 D.是唐代艺术的最高成就
5.隋的富有历来被史学家称道,“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积米其多至二千六百余万石”。但也有历史记载开皇十四年(594年)关中大旱,百姓以豆屑杂糠充饥,政府“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隋朝是统一繁荣的帝国 B.隋朝自恃富有而滥用民力
C.隋朝过于注重藏富于国 D.历史记载与隋朝实际不符
6.中国古代汉藏两族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下列史实或实物能提供有力证据的有( )
①昭君出塞
②大昭寺门前的会盟碑
③文成公主入藏
④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A.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
7.唐太宗在君臣论治过程中,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为君之道,必须首先安养百姓,如果为了一己之私去损害百姓的利益,就像是割自己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饱了,人也就死了。这表明,唐太宗( )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选贤任能,整顿吏治
C.发展生产,改革兵制 D.以民为本,政得其民
8.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指出,“隋炀帝即位后,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的大运河。一方面,这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另一方面,因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大运河可用来转运南方的物资”。由此可见,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暴露了隋炀帝奢侈腐化的生活 B.适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C.提高了南方的政治地位 D.推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形成
9.五代十国时期,几乎每个政权都发行过自己的货币,但是唐代的开元通宝钱依然在市场中流通。这一时期钱币种类极多,留存下来的却非常少,很多钱币成为钱币界的珍品。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
A.政权更迭频繁 B.经济发展停滞
C.货币政策开放 D.区域联系中断
10.下表所示为唐开元年间(713—741年)与元和十五年(820年)全国的户籍数量统计情况。这可用于研究唐代( )
开元年间户数/万户 元和十五年户数/万户
740 237
A.安史之乱的影响 B.边疆管理的变化
C.成为盛世的原因 D.贞观之治的局面
11.《贞观政要》记载:“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贞观时期,体现上述思想的措施是( )
A.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C.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D.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12.唐太宗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主要是因为唐太宗( )
①派兵灭西突厥
②打败东突厥,威震北方
③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④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A.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13.如表为唐朝天宝前后户数和人口数变化一览表。导致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度 公元(年) 户数(户) 人口数(人) 资料来源
中宗神龙元年 705 6156141 37140000 《资治通鉴》
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 8914709 52919309 《通典·食货志》
代宗广德二年 764 2933125 16920386 《旧唐书》
德宗建中元年 780 3805076 《唐会要》
宪宗元和十五年 820 2375400 15760000 《旧唐书》
文宗开成四年 839 4996752 《旧唐书》
A.自然灾害的频发 B.均田制遭到破坏 C.政治局势的影响 D.疆域的不断缩小
14.唐初,统治者采取了不征收“关市之征”和交易税、制定规范交易秩序的法规、对日营生活用品不实行禁税政策等措施,但商人所纳基本赋税仍远远高于百姓。这些举措的立足点是( )
A.满足社会民生需求 B.维护封建经济秩序
C.吸取隋朝灭亡教训 D.稳定农业赋役体制
15.《聂隐娘》传奇中,有一位磨镜客来访,隐娘便说“此人可与我为夫”,“父不敢不从,遂嫁之”。此时女性择偶的标准多是相貌、气质、素养,并非仅看功名。唐朝中后期,科举制度的平等选拔让社会对于才学有更深的认知,所以渐渐的冷落了门第婚姻,而转向更加平等和自由的婚姻。这反映出唐代( )
A.原有婚姻观受冲击 B.陆王心学渐趋普及
C.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D.专制集权有所宽松
二、材料题
16.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伴随着多种形式,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曹文柱等《乾坤众生》
材料二:从官军干部检之,高仙芝、王思礼均为高丽人,哥舒翰,突骑施人,与郭子仪齐名的李光弼,契丹人。
——岑仲勉《隋唐史》
材料三:为了正确地引导和管理互市活动,保障正常、公正的贸易秩序,唐政府专门设置了“互市监”,“掌诸蕃交易之事”。唐朝的最高学府“国子学”允许少数民族首领子弟入学就读。地方上,郡学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由官府提供“禀给”。
——摘编自杨华双《唐朝开明民族政策述略》
(1)据材料一,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类型,并概括其主要原因。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影响。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火药开始应用于战争是在唐朝末年,而不是在唐太宗时期,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天可汗”是唐代少数民族首领对唐太宗李世民的尊称,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唐太宗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发展,主要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唐太宗时期,为消除北方威胁攻灭了东突厥颉利可汗部,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安史之乱沉重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使唐王朝由盛转衰,A项正确;藩镇割据、黄巢起义和宦官专权等都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出现的,排除BCD项。故选A项。
3.答案:B
解析:唐政府为加强同边疆各族的联系,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其中为加强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而采取的策略是实行和亲。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武力征服不是唐政府为加强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而采取的策略,排除A;册封吐蕃首领不是唐政府为加强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而采取的策略,排除C;设机构直接管理不是唐政府为加强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而采取的策略,排除D。故选:B。
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在王公贵族的墓葬里,众多唐三彩俑庄重伫立;此外,唐三彩还常常被作为珍贵礼物馈赠给外国使节”可知,唐三彩既可用于宫廷装饰,彰显贵族地位,又在对外交往中发挥作用,这说明唐三彩在唐代的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价值,C项正确;材料表明唐三彩有多种用途,并非主要用于对外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仅表明唐三彩在皇室和贵族中出现以及用于对外馈赠,但不能据材料得出仅在皇室和贵族中使用的结论,排除B项;仅凭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唐三彩是唐代艺术的最高成就,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隋朝的统治。选择C:材料中“积米其多至二千六百余万石”体现了“国富”,而“以豆屑杂糠充饥”体现“民贫”,结合二者可知隋朝过于藏富于国。排除A:“隋朝是统一繁荣的帝国”对材料理解是片面的。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滥用民力”。排除D:隋朝“国富”而“民贫”,二者并不冲突,无法说明历史记载与隋朝实际不符。
6.答案:D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昭君出塞发生于公元前33年,是指汉元帝为安抚匈奴而选王昭君远嫁匈奴的历史事件,①错误;唐穆宗时期,唐蕃两个政权相约盟誓,互不侵犯。唐蕃会盟碑至今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成为汉藏团结友好的见证,②正确;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③正确;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当时的少数民族首领尊称他为“天可汗”,④错误。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为君之道,必须首先安养百姓,如果为了一己之私去损害百姓的利益,就像是割自己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饱了,人也就死了”可知,唐太宗认为作为君主应注重百姓,必须先安养百姓,体现了其民本思想主张,即体现了其以民为本,政得其民的主张,D项正确;“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主要体现了善于用人方面,不符合题干主旨内容,排除A项;“选贤任能,整顿吏治”主要体现了选官方面,而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太宗民本思想,排除B项;唐玄宗时期发展生产,改革兵制,而题干内容主要体现了唐太宗注重百姓的民本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隋朝时期。根据材料“一方面,这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另一方面因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大运河可用来转运南方的物资”可知,大运河的修建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控制,便利了南方物资北运,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巩固统治,B项正确;大运河的开通并不是隋炀帝奢侈腐化生活的体现排除A项;隋朝依靠南方地区的物资来供给中央政府,主要体现南方的经济地位而非政治地位,排除C项;材料强调大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未提及促进商业发展和沿岸城镇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A
解析:
10.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唐朝开元和元和年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使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材料中的两个时间介于安史之乱前后,并且户籍数量减少,故可以解释该现象,A项正确;边疆管理的变化并不会导致全国户籍数量发生较大变化,排除B项;户籍数量减少是国力衰退的表现而非成为盛世的原因,排除C项;贞观之治时间范围是627年-64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唐太宗的统治措施。选择A:材料“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今省徭赋”“恣其耕稼”体现的是重视农桑和轻徭薄赋。
1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之所以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的主要原因是其对少数民族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其中打败东突厥,对东突厥的策略是“全齐部落,顺其土俗”,是当时开明民族政策的重要表现,②③正确,D符合题意;派兵灭西突厥属于武力震慑手段,①错误,C排除;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是在唐玄宗统治时期,④错误,AB排除。故选D。
13.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唐朝天宝以后人口从持续增加到急速下降再到回升。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前期统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所以人口持续增加;唐玄宗天宝年间发生的安史之乱对社会和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由盛而衰,因此政治局势导致人口锐减,故选C项;自然灾害的频发不能反映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间人口增加的原因,排除A项;均田制遭到破坏与人口减少关系不大,排除B项;疆域的不断缩小不是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唐初统治者采取的这些举措,如不征收“关市之征”和交易税,以及对日常生活用品不实行禁税政策等主要是为了规范和维护当时的经济秩序,保障商业活动的顺利进行,以达到繁荣经济、稳定社会的目的。虽然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考虑到民生需求,但其核心立足点是维护封建经济秩序,使得经济能够按照稳定的方式运作,同时收取商人较高的赋税也是维护封建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B项正确;材料中的政策虽然一定程度考虑民生,但这不是朝廷实行这些举措的立足点,排除A项;隋朝灭亡的主要教训是隋朝统治者残暴的统治和滥用民力,与材料中对商业的措施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中“制定规范交易秩序的法规、对日营生活用品不实行禁税政策等措施”和对商人征收较高赋税主要涉及的是国家对商业的措施,没有涉及国家对农业赋役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唐朝女子不遵父母之命’,自己挑选夫婿”女性择偶的标准多是相貌、气质、素养,并非仅看功名”,而唐朝中后期渐渐的冷落了门第婚姻,转向更加平等和自由的婚姻,结合所学唐代社会发展知识可知,材料内容表明原有婚姻观受冲击,A项正确;心学于南宋时期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聂隐娘》记载的唐代女性故事,是个性鲜明、性别意识强烈、人格觉醒的女性,但这不等于唐代社会存在着大量此类女性,也不能反映出女性整体上的社会地位问题,排除C项;这些故事被记录下来,反映了唐代原有婚姻观念受到冲击,没有涉及专制集权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A。
16.答案:
(1)类型:边地少数民族向中原迁徙;中原汉族外迁(南迁)。
原因:躲避战乱。
(2)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为国家统一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当时在短时期内加剧了社会动乱。
(3)表现:重用少数民族将领;设置贸易机构;落实教育优待政策。
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边疆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解析:(1)类型:根据材料“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可分析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类型分别是边地少数民族向中原迁徙和中原汉族外迁(南迁)。原因:根据材料“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可分析得出躲避战乱。(2)影响:根据材料“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可分析得出加速了南方的开发;根据材料“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可分析得出促进了民族的交融;根据材料“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可分析得出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为国家统一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根据材料“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可分析得出当时在短时期内加剧了社会动乱。(3)表现:根据材料二“从官军干部检之,高仙芝、王思礼均为高丽人,哥舒翰,突骑施人,与郭子仪齐名的李光弼,契丹人”可分析得出重用少数民族将领;根据材料三“唐政府专门设置了'互市监’”,“掌诸蕃交易之事“可分析得出设置贸易机构;根据材料三“唐朝的最高学府国子学允许少数民族首领子弟入学就读。地方上,郡学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由官府提供禀给’”可分析得出落实教育优待政策。意义:设置贸易机构,既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也可以丰富唐朝的经济生活;落实教育优待政策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可以丰富唐朝的文化生活。总之,唐朝开明民族政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边疆开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开明民族政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