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3 10:2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唐朝中期,唐政府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
2.《史记》记载:“事以舜为,尧乃天之;得不所得,是乃人为;以至世矣,为夏也。”其中“至世矣,为夏也”指的是( )
A.九品中正制 B.王位世袭制 C.财产继承制 D.中央集权制
3.“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的弊端。该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4.唐代进士科考试由礼部侍郎主持,应试者与侍郎有亲戚故旧关系的,由考功员外郎主试;宋代规定应试者有亲戚在本州为官或为主试官时,由各路转运司主试。这一规定( )
A.体现了科举制公平公正原则 B.有利于消除统治集团的矛盾
C.扩大了封建政府的统治基础 D.扩大了官吏集团的人才来源
5.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
6.西晋时期,有官员曾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亲属)也”。该官员提到的历史现象说明当时( )
A.官吏选拔缺乏标准 B.地方割据威胁中央
C.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D.庶族地主势力崛起
7.两税法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赋役制度改革。其意义不仅在于扩大了税源,使唐政府的财政状况走出困境,同时有助于改变赋役负担不均的现象。两税法实行后,大批的隐户被查出,政府控制的户口由120万户增至310万户。材料强调两税法( )
A.是均田制的新发展 B.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8.以下有关三省六部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有叛将而无叛吏
B.有官无吏,人员精干
C.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D.置使以总国计……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
9.唐高祖、唐太宗时期任仆射的俱为元勋重臣。在政事堂群相议政时,尚书仆射品位高于侍中、中书令及其他加议政衔的官员,有着尚书左右仆射领导群相议政的含义。但是到了贞观末年,仆射一职长期出缺。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参与决策官员数量固定 B.尚书省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
C.中枢机构行政效率低下 D.尚书省是事实上的决策机构
10.长期以来,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在内廷管理文件,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到唐代,他们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三省掌握了以前的宰相职权。这一变化( )
A.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反映了官僚内部矛盾尖锐
C.标志着内外朝制度形成D.调整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11.北魏实施均田制时规定,受田农民于“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且不得以田产为投献之礼。北魏此举意在( )
A.维护小农私有财产 B.杜绝土地兼并的问题
C.保障国家赋税收入 D.打击官僚地主的势力
12.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太宗常给品级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范围。此举意在( )
A.减少决策失误 B.扩大统治基础 C.提高工作效率 D.强化朝政控制
13.政治制度随国家治理需要不断调整。下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或政治现象,按出现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旦
②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③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A.②①③④ B.③①④② C.④②③① D.①③④②
14.唐代制举由天子下诏,不定期举行,旨在选拔“非常之才”。制举考试盛行举荐,“他荐”之外,更有“自举”。时人杨绾在《条奏贡举疏》中道:“投刺干谒,驱驰于要津;露才扬己,宜胜于当代,古之贤良方正,岂有如此者乎 ”这反映了当时( )
A.仍受前代选官制度的影响
B.士人主动向官员自荐求仕
C.制科考试选拔的人才不实
D.唐代士人谄媚于人失风骨
15.据如图“汉至唐三省制的形成”,可得出的结论是( )
A.中央官员品位较低 B.制度建设具有延续性
C.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D.中书省地位逐步下降
二、材料题
16.人才选拔一直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阅读下面表格,回答问题。
朝代 选官制度 选拔方式
① 察举制 推荐
魏晋南北朝 ② 地方品评
隋唐 ③ 考试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①、②、③处的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为表格内容拟定一个恰当主题。
(3)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古代的科举制。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属于礼部管辖,唐代中央选拔人才的程序应该是,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审核通过后,交尚书省的下属礼部执行,B项正确;政令必须先经过中书省起草诏令,通过门下省的审核,尚书省才能执行,排除AC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夏禹传位给启,创立王位世袭制,实现了公天下向家天下转变,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为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财产继承制无关,排除C项;秦朝时才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故选:B。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中正官依据家世出身对人才的品第进行评定,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是九品中正制的内容,C项正确;军功爵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推行,它以军功论赏,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廉,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唐代进士科考试由礼部侍郎主持,应试者与侍郎有亲戚故旧关系的,由考功员外郎主试;宋代规定应试者有亲戚在本州为官或为主试官时,由各路转运司主试”,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与宋代对科举考试的这一规定,都是为了避免科举考试的作弊,体现了科举制公平公正原则,A项正确;“有利于消除统治集团的矛盾”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科举制扩大录取人数,不能体现“扩大了封建政府的统治基础”,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录取对象的变化,无法得出“扩大了官更集团的人才来源”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租庸调制之下,农民不管土地财产多少,每年都要向政府纳“租”和给官府服劳役,但是两税法实行之后,就改变了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这就意味着封建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故选C项;两税法的内容主要涉及农民如何交纳赋税,与地主的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项;两税法征收的标准在于“资产”,即实际纳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多少改变了负担不均的现象,也就不会加重农民的赋税负担,排除B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两税法征收的标准确实发生了变化,但是这仅是其意义的一个方面,而题干之意主要在于论述两税法的实施对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亲属)也”及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垄断了仕途,C项正确。当时的选拔标准为门第,排除A项;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体现了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无法看出庶族地主势力崛起,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推行两税法,查出大量的隐户,扩大了政府控制的户口,增加了财政收入,具有一定的公平性,B项正确;两税法是在均田制瓦解后形成的赋税制度,排除A项;材料与放松人身依附关系无关,排除C项;新的经济因素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唐朝并未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C
解析:三省六部主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C正确;A是郡县制描述;B是军机处大臣特点;D是宋代管理财政官员。
9.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政事堂议政时,尚书省的仆射具有重大影响,说明尚书省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所以“到了贞观末年,仆射一职长期出缺”,B项正确;参与决策官员数量固定同“贞观末年,仆射一职长期出缺”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不能得出唐朝中枢机构行政“效率低下”的结论,排除C项;据所学,尚书省的主要职能是执行而非决策,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三省长官本是皇帝的内侍官员,后来为了加强皇权,他们由内廷官变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三省掌握了以前的宰相职权,由此可知这一变化调整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机构的变化,不涉及地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调整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与官僚内部矛盾无关,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形成内外朝制度,排除C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不得无故而移”“不得以田产为投献之礼”等信息可知,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此举意在维护并稳定小农经济的发展,为国家提供稳定的赋税来源,C项正确;均田制下的土地为国家所有,排除A项;均田制不能杜绝土地兼并,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均田制与土地兼并的关系,没有涉及对官僚地主势力的打击,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君主总是力图设法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唐太宗以品级较低的官员为宰相,正是削弱相权,强化朝政控制的体现,D项正确;A、B选项均是客观效果,非主观目的,排除A、B项;增加官员,相互牵制,影响行政效率,非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A
解析:
14.答案:A
解析:“制举”考试中存在在科举考试之前,应试的举人寻找王公贵族或者其他名人,向他们展现自己的作品和能力,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这一现象,说明在唐朝时期的科举制中,荐举仍然是选官的重要途径,受到了前代选官制度的影响,故选A项;士人主动向官员自荐非材料本质,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人才不实,排除C项;根据材料不能得出唐朝士人谄媚的结论,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图片信息可知,唐朝时期的“三省制”的名称在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都能够找到其原型,据此可以判断,后世的制度建设都具有延续前朝的特性,故选B项;题干中的图片没有涉及中央官员的品位的高低,只是涉及其名称的延续,排除A项;题干图片主要涉及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情况,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排除C项;题干图片仅是涉及“汉至唐三省制的形成”演变过程,看不出中书省地位的下降,排除D项。
16.答案:(1)汉朝;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
(3)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发展,尤其唐诗繁荣;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产生影响。成为封建统治集团钳制思想的工具,造成思想僵化等。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根据选官制度名称为“察举制”可知此时代为汉朝;根据时间范围“魏晋南北朝”可知,此时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根据“隋唐时期”、“考试”等关键词可知是科举制。
(2)本题是对比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表格中所示内容分别为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的选官制度,因此表格主题应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或发展。
(3)本题是影响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影响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在积极方面,科举制的影响有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发展,尤其唐诗繁荣;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产生影响。在消极方面,成为封建统治集团钳制思想的工具,造成思想僵化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