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观察唐朝对外主要交通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三盟( )
A.法显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①地取经
B.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②地传授佛法
C.③地向唐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
D.向西经丝绸之路最远可以到达④地
2.有纪录片这样介绍中国古代某一医学典籍:“全书54卷,收药844种,由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组成,增加了药物图谱,这种图文并茂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物学著作的先例,这是由政府对本草所作的全面整理总结,奠定了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写的格局。”据此可知,该“医学典籍”是( )
A.《千金方》 B.《神农本草经》 C.《唐本草》 D.《伤寒杂病论》
3.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化名人被后世尊称为“圣”,如医圣、书圣、画圣、诗圣,其对应的历史人物依次为( )
A.孙思邈、王羲之、顾恺之、杜甫 B.孙思邈、颜真卿、顾恺之、李白
C.张仲景、王羲之、吴道子、杜甫 D.张仲景、颜真卿、吴道子、李白
4.“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5.中文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钵”或“覆盆”式,也就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而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这反映了( )
A.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B.佛教本土化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C.中国墓葬形制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D.宗教信仰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
6.如果想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作物和果树栽培方法,最好查阅( )
A.《九章算术》 B.《尚书》
C.《水经注》 D.《齐民要术》
7.魏晋时期,人们常用因果轮回、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等观念解释人世间的现象,遂产生了《幽明录》《冥祥记》《冤魂志》等论因果报应的志怪小说。这说明了当时( )
A.佛教丰富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B.佛教的流行左右了民众思想
C.战乱的环境导致人们悲观失望
D.儒学受到了其他思想的挑战
8.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教疑伪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
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的主要内容
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 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
9.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段话体现了( )
A.以民为本思想 B.重农抑商思想
C.众生平等思想 D.农业科技思想
10.针对佛教,道教的冲击,隋朝儒学家在处理儒、释、道三者的关系时,提出了“三教合一”的主张,也就是“儒、释、道三教合归儒”。其本质是( )
A.倡导思想多元化发展 B.弘扬道教文化
C.传播佛教思想 D.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11.唐朝时期,国子监招收了大量新罗、日本的留学生,唐政府不仅允许这些留学生参加科举考试,还对其学习时间予以宽限,如监生九年不能毕业者,要追解,其学籍,新罗、日本留学生可分别延长至十年和二十年。这反映了唐朝( )
A.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处于世界文明的中心
C.科举考试并没有身份限制 D.对外交流的开放包容
12.唐代韩愈以孟子上承孔子而对其特别推崇,在“道统”中将原先被列为上承孔子的颜渊排斥在主线之外,并且将儒学研究从章句训诂引导为对经典义理的探求。韩愈此举( )
A.确立了孟子的亚圣地位 B.挽救了儒学面临的危机
C.影响了宋代儒学的发展 D.顺应了三教合流的趋势
13.毋庸讳言,古诗词也是一种史料,或可以诗证史,亦可以史证诗。但是,即使流传甚广的《唐诗三百首》也有多处错误,对此学术界早已有共识。比如《登鹳雀楼》的作者,据考证是朱斌而非王之涣。不仅《唐诗三百首》是如此,即便《全唐诗》亦有不少错误。由此可见( )
A.史学研究须以诗证史或以史证诗 B.古诗词的价值首先在于史学研究方面
C.作者有误不影响诗词的史料价值 D.古诗词须经考辨方能成为真正的史料
14.下图是甘肃瓜州榆林窟第15窟的唐代壁画,在莲花上站立着一位两脚前后开立、右手执球杖、左手执球的儿童,其形象表现为曲膝、上身前俯,欲作抛球击打的动作。该壁画体现了( )
A.西域民众生活富足 B.体育和艺术的结合
C.市民阶层精神解放 D.社会崇尚奢靡享乐
15.南北朝时期,寺院经营的典当借贷业相当繁荣,用作借贷的抵押物大多是借贷者的个人财产,如房舍、园田、农具等,也有以人身为质进行的借贷。此时寺院借贷经济兴盛的主要背景是( )
A.战乱频繁社会动荡 B.重农抑商流于形式
C.儒学受到佛教冲击 D.寺院承担救济职能
二、材料题
16.考古成果与历史遗迹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来源。
材料一
铭文释意:“在四月丁未这一天,周康王对宜地进行占卜之后,命令虞侯夨(cè)说:把你迁到宜地,赐给你好酒一卣、圭瓒一陈……赐给你土地和人口。”
材料二
北魏初期,统治者在山西大同开凿的云冈石窟、佛像造型比较粗犷,在服饰方面是贴体透肌,衣服短而窄,表情严峻。迁都至洛阳后,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做功德而建龙门石窟,洞中的佛像,衣服垂于方座前面,衣袖宽大下垂,面相略长而清秀,表情温和并作微笑状。
——摘编自何养明《洛阳龙门北魏石窟艺术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宜侯夨簋”铭文体现的政治制度,说明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云岗石窟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的不同艺术表现特点,并简析造成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流。选择C: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可知,③地是日本,曾向唐朝派遣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排除A:法显是东晋时期的高僧。排除B:鉴真东渡日本,应该是③地,②地是今朝鲜半岛。排除D:唐朝向西经丝绸之路可以远达欧洲和非洲,④地是西亚地区。
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这是由政府对本草所作的全面整理总结及所学知识可知,这部医学典籍是《唐本草》,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干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都不是政府颁布,不符合“由政府对本草所作的全面整理总结”,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3.答案:C
解析:医圣是张仲景、书圣是王羲之、画圣是吴道子、诗圣是杜甫,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提示: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文化交流密切,其中的代表是玄奘和尚和鉴真和尚。唐朝初年,玄奘和尚西游天竺取经,翻译佛经,写成《大唐西域记》,为印度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作出贡献。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授中国佛法,将唐朝的建筑技术、医药知识、绘画等传到日本,促进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两位高僧对外交流的例子,不仅说明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还说明这种文化间的交流是双向的。故选B项。
5.答案:A
解析:魏晋以后,随着中国工匠在源自印度的佛塔的基础上创造出各种带有中国特色的佛塔,汉字“塔”应运而生,反映了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A项正确;中国工匠将印度的佛塔形式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推动汉字中产生新文字,不能说明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并且佛教也没有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中国墓葬形制,C项错误;中国的佛塔和汉字“塔”的出现,不能说明宗教信仰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D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故答案为D项。A项《九章算术》总结了我国汉朝之前的数学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水经注》是我国的地理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佛教盛行,出现了受佛教影响的文学作品,故A正确;B项“左右”的说法不对,魏晋时期的主流思想还是儒学,排除;题意没体现战乱,故C排除;魏晋时期,儒学受到了佛道冲击,但与材料强调佛教影响的文学作品不符,排除D。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时期佛教思想的发展。材料反映的是佛教传入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不是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佛教思想融合孝道,不能据此得出宣扬“孝道”成为佛经的主要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佛教文化传入后主动适应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二者的合流,故C项错误,D项正确。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指出贤者不应该舍本逐末,而应该重农抑商因为经商风险较高,很容易导致“今富明贫”的局面,因此本书不记载“商贾之事”,这一言论鲜明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10.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据所学可知,“三教合归儒”强调在儒佛道三教相互影响的背景下,以儒学为主,这种主张实际上是在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D项正确;材料中“儒、释、道三教合归儒”,体现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是思想多元化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儒、释、道三教合归儒”,凸显的是儒学的地位,没有突出道教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儒、释、道三教合归儒”,凸显儒学的正统地位,没有突出佛教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不仅允许留学生(遣唐使)参与科举考试,还依据实际状况对其在国子监学习的时长予以相应的宽限,这体现了唐朝对外交流的开放包容,D项正确;新罗、日本是邻国,对其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属于对外交流而非对内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B项过于夸大,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对部分留学生解除科举的限制,并不能说明科举制没有身份限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韩愈推崇孟子并探讨经典义理,对程朱理学影响颇深,C项正确;孟子的亚圣地位的确立是明清时期,A项不符合史实;理学出现后才逐渐挽救了儒学面临的危机,B项不符合史实;“三教合流”材料未体现,D项排除。
1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但是,即使流传甚广的《唐诗三百首》也有多处错误,对此学术界早已有共识。比如《登鹳雀楼》的作者,据考证是朱斌而非王之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诗词须经考辨方能成为真正的史料,D项正确;古诗词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史学研究,“史学研究须以诗证史或以史证诗”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古诗词作为文学作品,其价值首先在于文学方面排除B项;如果作者有误,将会影响诗词对于历史研究的作用,也会影响诗词的史料价值,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得出主要结论:壁画描绘的是唐代儿童进行“步打球”体育活动的场景,加之壁画本身具有艺术价值,因此,该壁画体现了体育和艺术的结合,B项正确;材料为唐代“步打球”壁画,不能说明西域民众生活富足,排除A项;该壁画反映的是唐代“步打球”体育活动,不能说明市民阶层精神解放情况,排除C项;该壁画体现了体育和艺术的结合,不能说明当时社会风气奢靡,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佛教盛行,故寺院借贷兴盛,A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借贷,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经济领域,而非文化领域,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到寺院的借贷,而未提及救济职能,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1)制度:西周分封制。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巩固西周的统治)。
(2)不同:云岗石窟佛像表情严峻、服饰短窄;龙门石窟佛像表情祥和、服饰宽长。
原因:民族交融加强(受中原佛教文化影响);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解析:(1)制度:根据材料一“把你迁到宜地,赐给你好酒一卣、圭瓒一陈......赐给你土地和人口”得出“宜侯矢簋”铭文体现的政治制度是西周分封制。作用:根据材料一“在四月丁未这一天,周康王对宜地进行占卜之后,命令虞侯矢(cè)说:把你迁到宜地,赐给你好酒一卣、圭瓒一陈......赐给你土地和人口。”得出分封制的作用是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2)不同:根据材料二“统治者在山西大同开凿的云冈石窟、佛像造型比较粗犷,在服饰方面是贴体透肌,衣服短而窄,表情严峻”得出云岗石窟佛像表情严峻、服饰短窄;根据材料二“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做功德而建龙门石窟,洞中的佛像,衣服垂于方座前面,衣袖宽大下垂,面相略长而清秀,表情温和并作微笑状。”得出龙门石窟佛像表情祥和、服饰宽长。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交融加强(受中原佛教文化影响)、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等方面分析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