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3 10:2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灵活地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改变北宋“积贫”的现象。上述材料描述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哪项措施(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将兵法 D.保甲法
2.宋朝文臣武将的权力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下图漫画反映出宋朝( )
A.实行崇武抑文政策 B.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C.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D.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3.如表是世人对王安石变法的部分评价。对下述评价理解正确的是( )
北宋刘华《忠肃集》 二三年间,开阖动掘,举天地之内,无—民—物得安斯所者数十一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明李贽《史纲评要》 实王安石有以启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当时司马光已官其为害当见于数年之后。(评论北宋亡于金)
晚清梁启超《王安石传》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度。
A.《忠肃集》是一手史料,作者立场最权威客观
B.《史纲评要》属于明朝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
C.《王安石传》为近代学者所著,评价最为全面
D.从《忠肃集》到《王安石传》,评价具有时代色彩
4.梁启超评价王安石推行的某一措施“颇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荆公惠民之政也。”这一措施( )
A.力图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以减轻农民负担
B.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之前的募兵制
C.政府设置专门机构来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
D.改革科举制度立足于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5.北宋时期,张载喜欢谈论兵事,范仲淹提醒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另据《涑水记闻》卷七载:“寇(准)为枢密使,曹利用为副使,寇(准)以其武人,轻之。”这反映了( )
A.科举制度得到不断完善 B.国家政策影响士人观念
C.崇文抑武之风开始盛行 D.士大夫共治意识的提高
6.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将宋代视为“看不见篡夺”的时代。他说:“在唐以前的中世,强有力的贵族一旦压倒皇室,就要发生篡夺,宋以后,便看不见篡夺了,天子的地位非常稳定。”宫崎市定作出上述判断的依据可能是,宋代( )
A.杯酒释兵权,皇权达到顶峰 B.采用二府三司制,维护君主权威
C.设监察御史,完善监察体系 D.派遣文官任知州,加强中央集权
7.“神宗与王安石君臣相得,针对社会经济与行政体制进行全面的改革。但是王安石一方面加强生产,一方面裁抑兼并的改革方式,并未得到所有官僚的支持。新旧双方不但在政治、经济利益上有所冲突,在学术理念上更成对立之势。”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
A.激化了君臣之间的矛盾 B.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分裂
C.致使北宋政权最终灭亡 D.实现了权力之间的制衡
8.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二月,宋真宗下诏:“别置谏官、御史各六员,增其月俸,不兼他职。每月须一员奏事……及三年,黜其不胜任者。”奏事的范围包括“诏令不允、官曹涉私、措置失宜、刑赏逾制、诛求无节、冤滥未伸”等。由该诏令可推知,宋真宗时期( )
A.力求限制谏官的监察权 B.台谏合一的局面已形成
C.推行崇文抑武治国方略 D.分化事权进而强化皇权
9.唐朝设立三司使一职,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行政关系隶属于宰相。宋朝让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宋朝这一改革( )
A.维护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B.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分化事权皇权得到强化 D.导致冗官冗费现象产生
10.宋朝初年以交通路线为依据设置“路”这一行政机构,改变了汉州和唐道固定区域、固定住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而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措施旨在( )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拓展宋朝疆域范围
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打破血缘门第观念
11.宋代中央政府的官员,多数是任其职不理其政,而采用“权知”、“判”、“提举”、“管勾”等名义派遣实际长官。如枢密院的正式长官是枢密使,但更常见的是以别的官员“知枢密院事”。此举旨在( )
A.提高政务处理效率 B.拓展官员晋升渠道
C.保证皇帝控制朝政 D.实现朝廷吏治清明
12.下表为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据《宋史地理志》整理),根据如下表中的信息,最有可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宋初( )
时间 州 县
公元960年 111 638
公元979年 297 1860
A.地方治理得到强化 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崇文抑武得到贯彻 D.地方机构人浮于事
13.宋朝为了严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专权独裁,制定出一整套集中行政权、兵权、财权等的“祖宗家法”,包括崇文抑武、守内虚外、限制宦官外戚等,还包括士大夫根据政治需要对此进行的各种解释。宋代的“祖宗之法”( )
A.杜绝了决策中的错误 B.有利于巩固王朝统治
C.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阻碍政治制度的革新
14.宋孝宗在位27年,先后出任宰相的有17人,参知政事达到34人之多;同时,孝宗恢复了宋代立国以来“异论相搅”的祖宗家法,提倡宰臣间存有不同的政见;另外,还重用他当皇帝之前的部属们制约宰臣。宋孝宗这些做法( )
A.凸显中央机构的异化 B.保障了国家决策的正确
C.是为了把控中枢权力 D.助长了冗官现象的发展
15.宋太宗曾有言道:“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为此,宋初实施的对策是( )
A.迁徙贵族豪强到边地 B.将新编禁军拱卫京师
C.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 D.形成独立的密折制度
二、材料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兵制之弊在于:(一)兵力的逐渐腐败。(二)番戍之制:(甲)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既不便于指挥统驭……(乙)而兵士居其地不久,既不熟习地形,又和当地的人民没有联络。(丙)三年番代一次。道途之费,却等于三年一次出征……每逢水旱偏灾,又多以招兵为救灾之策;于是兵数递增。宋开国之时,不满20万。真宗末年,增至91万。仁宗时,西夏兵起,增至125万。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1)依据材料一,分析宋朝军事弊端导致的后果。
(2)材料二反映了北宋政治上的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对北宋统治有何影响?
(3)宋仁宗是如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最后结果如何?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据材料“灵活地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改变北宋‘积贫’的现象”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中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A项正确;募役法是政府向应服役的人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将兵法是王安石变法中废除北宋初年定立的更戍法,用逐渐推广的办法,把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以提高军队素质,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保甲法顾名思义就是寓兵于农,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D
解析: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积阵图“行军布阵”,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杜绝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武将受到过度限制,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D项正确;A项说法与宋朝统治不符,排除;BC项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二三年间,开阖动掘,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斯所者......数十一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可知,北宋刘华《忠肃集》反对王安石变法,这是从他的利益集团的角度考虑的;根据“安石变乱祖宗法度,当时司马光已官其为害当见于数年之后”可知,明李势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他破坏了祖宗法度,是导致北宋亡于金的原因之一,根据“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度”可知,梁启超称赞王安石变法,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其评价是为维新变法服务的因此,三人的评价都与当时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关,评价具有时代色彩,D项正确;《忠肃集》是一手史料,作者站在自己的立场进行评价具有主观性,不一定最权威客观,排除A项;《史纲评要》虽然是明朝作品,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B项;史料的历史价值不能根据时间的远近来判断,排除C项。故选:D。
4.答案:A
解析:据材料“颇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荆公惠民之政也。”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中实行青苗法,即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等到秋收的时候通过加税收回本息,既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又为政府开辟财源,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中恢复“兵农合一”的制度是保甲法,而不是征兵制,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政府设置专门机构“市易务”来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劝业银行、惠民”,而D项属于选官科举制,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范仲淹认为儒者不应该热心军事,寇准轻视作为武将的曹利用,反映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深刻影响着士人的观念,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科举制无关,排除A项;崇文抑武之风始于北宋建国之初,而非自张载、范仲淹时期开始,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北宋重文轻武,未提及“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皇位不再被强有力的贵族“篡夺”,主要是因为北宋初年分化相权,采用二府三司制等做法,维护了君主权威,B项正确;中国古代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排除A项;监察御史巡视郡县,并不能维护天子地位的稳定,排除C项;派遣文官任知州,加强中央集权与天子的地位非常稳定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王安石一方面加强生产,一方面裁抑兼并的改革方式,并未得到所有官僚的支持……在学术理念上更成对立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中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分裂也日益严重,故选B项。“致使北宋政权最终灭亡”“激化君臣之间的矛盾”和“实现了权力之间的制衡”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A、C、D三项。
8.答案:B
解析:考查北宋官员的考核与监察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谏合一”始于北宋天禧诏令,此后御史拥有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御史的监察权,故选B项。谏官奏事的范围扩大了,故排除A项;崇文抑武的方略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官员权力的监督和制衡,而不是“分化事权”,故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宋朝让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通过分化事权,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掌握行政权,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踪权、军权和财权,从而达到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C项正确;材料主旨信息是宰相权力的分割,无法得出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主旨信息是设置三司使是为了分化事权强化皇权,无法得出国家财政收入提高,排除B项;材料主旨信息是设置三司使是为了分化事权强化皇权,与冗官冗费现象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宋代设置“路”这一行政机构,且“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有利于避免出现地方割据现象,使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BCD项都不是主旨,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宋代中央政府的官员,多数是任其职不理其政,而采用‘权知’‘判’‘提举’‘管勾’等名义派遣实际长官”可知,宋朝实行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分离的政策,防止大臣权力集中,有利于皇帝直接控制用人大权,进而保证皇帝控制朝政,所以C正确;官称和实职的分离,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虽有正式官员,但除非皇帝特命,一般不管本职的职事,这不利于提高政务处理效率,所以A错误;“拓展官员晋升渠道”与材料主旨无关,所以B错误;材料中的做法有利于保证皇帝控制朝政,没有体现“实现朝廷吏治清明”,所以D错误。故选:C。
12.答案:A
解析:通过观察表格“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据《宋史地理志》整理)时间州县,根据如表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地方州县数量不断增加,说明中央重视地方管理,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宋初贯彻了崇文抑武的政策,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地方机构人浮于事,排除D项。故选:A。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政治制度。北宋充分吸收唐、五代的历史教训对行政、军政、财政等进行改革,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王朝的统治,故B项正确。“祖宗家法”是君主意志的体现,未必能够杜绝决策中的错误,宋代政治也有无法克服的弊端,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因过于分权而出现“官”,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祖宗家法”可以“根据政治需要”适时而变,故D项错误。
14.答案:C
解析:“保障了国家决策的正确”说法绝对化,B项错误。由“宋孝宗在位27年,先后出任宰相的有17人……提倡宰臣间存有不同的政见……重用他当皇帝之前的部属们制约宰臣”可知,宋孝宗通过缩短宰相任期、提倡宰臣间存在不同政见、重用亲信制约宰相的手段来限制相权,加强君权,C项正确。材料主旨体现君权对相权的制约,未涉及中央机构的异化和冗官现象的发展,A、D两项错误。
1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初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措施解除武将权力,并将新编禁军(即中央禁军)重点部署在京师及附近地区,以拱卫京师同时实现强干弱枝,防止内部叛乱,B项正确;迁徙贵族豪强主要是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宋朝并没有大规模进行这样的举措,排除A项;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容易导致地方军事力量过强形成藩镇割据,这是唐朝后期的问题所在,宋朝实行的是从中央派禁军轮守边境等措施而不是增置军镇,排除C项;独立的密折制度在清朝雍正时期才形成,宋朝不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
16.(1)后果:军队战斗力削弱;国家财政负担沉重。(“积贫积弱”)
(2)反映了冗官现象。机构的臃肿,官员人数的增加,不仅造成了政府工作效率的低下,更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3)宋仁宗时任用范仲淹等人进行改革,主要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史称“庆历新政”。由于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新政仅推行一年多就失败了。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军队战斗力下降,国家负担沉重。
(2)由“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可知官员人数众多,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财政负担加重。
(3)由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危机,宋仁宗开始了庆历新政,但最终失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