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3 10:30: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多样,管理今天的河北、山东、山西地区的机构为( )
A.中书省 B.宣政院 C.直隶省 D.河南江北行省
2.辽朝境内既有以游牧、渔猎生活为主的契丹人和其他游牧部族,也有以农耕为主的汉人;各民族、各地方之间经济、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社会发展水平判若云泥。辽朝统治者据此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郡国并行制 B.南、北面官制 C.猛安谋克制 D.金瓶掣签制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有分有合,不断碰撞与交融。两宋时期,曾出现了辽、西夏、金、蒙古几个政权前后并立的局面。下列对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表述,正确的是( )
A.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推行南面官、北面官制度
B.960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C.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实行“猛安谋克制”
D.1206年,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
4.比较下列两幅地图,相对于唐朝,元朝行政区划( )
A.体现了因俗而治 B.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
C.打破了山川形势 D.保证了地方局势稳定
5.辽国建立后,统治者选用汉人参与辽国的礼制建构,制定了吉礼、凶礼、军礼、嘉礼等。相比于汉唐以来礼乐式微之势,辽礼更具完整性、礼仪性,可谓中原礼乐之重建。辽国此举( )
A.标志儒学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旨在强化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
C.适应了政权封建化转型的趋势 D.加速了少数民族社会习俗的衰落
6.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这体现出辽朝统治的社会特点是( )
A.因俗而治 B.民族分化 C.民族交融 D.全盘汉化
7.据《辽史·太宗本纪》载:辽太宗在消灭后晋时,凡“诸司僚吏、嫔御、宦寺、方技、百工、图籍、历象、石经、铜人、明堂刻漏、太常乐谱、诸宫县、卤簿、法物及铠仗,悉送上京”。这一举措有助于( )
A.促进区域文明的发展 B.消除民族差异的界限
C.改变文化中心的分布 D.推动区域文化的统一
8.唐代,一批内迁的党项人被授以“闲田”,他们开始学习农耕。西夏建立前,党项人已经进入河西走廊的凉州、甘州等农业区,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据汉文史料记载,宋代党项人已是“耕稼之事,略与汉同”。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西夏开始模仿两宋制度 B.党项民族全面转向农耕经济
C.唐宋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少数民族对西北边疆的开发
9.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为管理民族事务,各个朝代都设立了不同的管理机构(官职)。下列机构(官职)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大鸿胪、典客、宣慰司、理藩院 B.鸿胪寺、大鸿胪、理藩院、宣政院
C.典属国、礼部、大鸿胪、理藩院 D.大鸿胪、礼部、提督四夷馆、理藩院
10.下图是位于甘肃武威(古称凉州)萨班灵骨塔遗址,是西藏开始接受中央政府管辖的见证,元朝管辖西藏的机构是( )
A.西藏行省 B.四大汗国 C.北庭都元帅府 D.宣政院
11.下图是反映元朝某一政策的漫画。元朝的这一政策( )
A.具有强烈的民族压迫色彩 B.阻断了社会各阶层流动
C.基本隔绝了各民族间交流 D.改变了国内人口的布局
12.金帝完颜雍推崇儒学,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弟。”皇太子完颜允恭也“读书喜文,欲变夷狄风俗,行中国礼乐如(北)魏孝文”。据此可知,金朝( )
A.完成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B.加强了对中原汉族的控制
C.主动汉化以维护政治统治 D.彻底改变了少数民族文化
13.元朝设置行省时,常常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看汉中、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不将它们划入四川而划入陕西。由此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 )
A.防止地方割据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传达行政命令 D.扩大国家的疆域
14.下图所示为辽朝的国家体制示意图。由此可知,辽朝的国家体制( )
A.促进了蕃汉一体化治理 B.不利于强化君主政治权威
C.体现了崇文抑武的政策 D.源于农牧复合的经济形态
15.急递铺属于元代官方邮驿系统,10-15里或10-25里设一铺,设专人传递文书或军事情报。传递速度按一昼夜计算,一昼夜400-500里,加急时可以达到一昼夜700-800里。元朝这一制度的设立主要是为了( )
A.巩固帝国统一 B.维持地方治安
C.运输官府物资 D.加强边境管理
二、材料题
(1)图1、图2、图3分别是哪一历史时期的形势图?
(2)根据三幅形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历史发展趋势并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所学可知,元朝政府管理今天的河北、山东、山西地区的机构为中书省,A项正确;据所学,宣政院管理西藏即吐蕃地区,排除B项;据所学,元代并未设立直隶省,排除C项;据所学,元代的河南江北行省辖区并非今河北、山东和山西,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B
解析:辽朝统治者根据各民族、各地方之间经济、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采取“因俗而治”的南、北面官制,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B项正确;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清朝在西藏实行金瓶掣签制,排除ACD项。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1206年,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符合史实,D项正确;推行南面官、北面官制度的是辽,排除A项;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排除B项;推行猛安谋克制的是金,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C
解析:相对于唐朝,元朝的行政区划一改以往以山川形势为依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使各省无山川险阻可依,便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行政区域划分体现不出“因俗而治”,排除A项;清朝前中期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排除B项;“保证了”说法绝对,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辽国统治者积极学习、构建汉族礼仪制度,这有利于推动辽国政权的封建化转型,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辽国高层对礼仪制度的学习和构建,孤证不立,无法得出儒学成为社会主流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中的举措意在构建较为完善的国家统治秩序,这与强化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无关,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政治上的变革,未涉及社会习俗的汉化,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辽朝(中国)。据材料“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可知,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对汉人和契丹人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体现出因俗而治,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因俗而治,并不是民族分化,排除B项;民族交融是带来的客观作用,并不是特点,排除C项;辽朝既保留了本民族特色,又学习汉制,并不是全盘汉化,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影响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辽朝。辽太宗将方技、图籍、乐谱等带回上京有利于吸收中原先进文明,推动辽的文明发展,A项正确;民族差异的界限不会完全消失,排除B项;当时文化中心依然是中原地区,排除C项;材料和区域文化统一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至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党项人原本是游牧民族,但是内迁之后开始从事农耕,而且西夏建立之前,党项人已经进入河西走廊的凉州、甘州等农业区,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这说明当时的少数民族对西北地区进行了开发,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对西北边疆的开发,未体现西夏开始模仿两宋制度,排除A项;“党项民族全面转向农耕经济”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对西北边疆的开发,未涉及经济重心转移,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到清朝。结合所学可知,典客、典属国是秦朝设立,大鸿胪是汉朝设立,礼部和鸿胪寺是隋唐开始设立,宣政院是元朝开始设立,提督四夷馆是明朝设立,理藩院是清朝设立。宜慰司是元朝对西域所设的管理机构,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D项正确;其他选项排序混乱,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元世祖设立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的事务和吐蕃地区的军事、行政,宣政院是中央政府最早设置的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机构,D项正确;元朝未在西藏设立行省,排除A项;四大汗国是指蒙古帝国及其分裂后存在的钦察汗国(今俄罗斯)、察合台汗国(今中亚地区)、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波斯)这四个蒙古汗国的合称,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元朝时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而设置了北庭都元帅府,并不管辖西藏,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元朝(中国)。图片反映的是元朝的“四等人制”,蒙古人以征服者自居,把各民族分成四个等级,种族间有很严的等级差别,这显然是民族歧视和压迫的体现,A项正确;阻断社会各阶层流动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隔绝了各民族间交流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该制度与人口布局无关,不能得出“改变了国内人口的布局”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中国)。据材料可知,金朝推崇儒学,皇太子也喜欢汉族文化,这表明金朝主动汉化以维护政治统治,C项正确;据材料“欲变夷狄风俗,行中国礼乐如(北)魏孝文”可知,女真族并没有完成封建化进程,并且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金朝统治者学习汉族文化,不能加强对中原汉族的控制,排除B项;金朝是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吸收了汉族文化的一些元素,选项错在“彻底”的绝对性表述,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元朝行省制设置的犬牙交错原则,人为的打破了地方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材料与行政效率提高、传达行政命令及扩大国家疆域的说法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答案:D
解析:A.材料可以体现蕃汉分治,但不属于蕃汉一体化治理,故A项错误;B.不管是部族制,还是郡县制,最终都集权于君主,故B项错误;C.崇文抑武是北宋推行的政策,但材料是辽朝的国家体制,故C项错误;D.根据材料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朝国家体制中部族制和郡县制等并存,这受到了境内同时存在农耕经济和牧业经济两种经济形态的影响,所以辽朝的国家体制源于农牧复合的经济形态,故D项正确,故选:D。
15.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元朝中国。元代设置急递铺,用于传递文书或军事情报,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巩固帝国统一,A项正确;急递铺传递军事情报与镇压反抗、维护治安有关传递文书则主要是为了行政管理,与维护治安关系不大,排除B项;急递铺主要是传递官方文书材料,运输物资并非其主要职能,排除C项;急递铺并非只设在边境,排除D项。故选A项。
16、
(1)答案:图1是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图2是战国形势图,图3是金、南宋、西夏形势图。
解析:从图一中的北齐、北周、陈,表明这是南北朝时期的地图,而这一张地图在教科书中有体现,所以可以直接写教科书中的名称;从图二中的赵魏韩齐楚等,可知这是战国的形势图;从图三中的夏、临安、燕京等可以看出这是南宋时期的形势图。
(2)答案:趋势一:民族交融趋势加强说明:春秋时期戎狄蛮夷在与中原各国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他们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南北朝时期,北方内迁民族学习汉族典章制度,接受儒家文化,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宋金时期,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民族交融趋势进一步加强。
趋势二:经济重心南移说明:战国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趋势三: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说明:从经济发展、局部统一、民族交融、民心所向等角度予以说明即可。
解析:历史发展趋势,根据图片和所学可知,历史趋势是经济重心南移;说明:战国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