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叙述中国某地是“世界上最富丽名贵的城市”“方圆百里,城内石桥有一万二千座,大船可在桥下自由行走。城内有湖,方圆三十里。周围有富丽堂皇的宫殿,城内有大街一百六十条。”该地是( )
A.广州 B.泉州 C.大都 D.杭州
2.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纸券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卷被称为“交子”。由此推知,北宋时期成都地区( )
A.货币制度完善 B.商品经济繁荣
C.造纸技术发达 D.商人恪守信用
3.宋代文人笔记中大量记载了当时“人家田产,只五六年间,便自不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表明宋代( )
A.贫富差距缩小 B.崇富观念盛行 C.世俗文学兴起 D.社会流动加强
4.瓷器题字源于“器勒工名”的传统,唐代出现字号广告和诗歌雅谚,宋元时期出现大量如“镇宅大吉”“天下太平”“福德长寿”“招财利市”等吉祥用语,以及“风花雪月”“酒色财气”等俗谚。上述变化反映出( )
A.市民文化成为主流
B.社会生活呈现理学化倾向
C.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D.传统义利观失去主导地位
5.如图为山西运城西里庄出土的元杂剧壁画,画面生动地展现了元杂剧表演中的场景。该壁画( )
A.反映墓主生前真实生活 B.可研究杂剧中的角色分工
C.说明山西元曲流行度高 D.迎合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6.北宋梅尧臣在《和孙端叟寺丞农具十三首》中写道:“既如车轮转,又若川虹饮。能移霖雨功,自玫禾苗稔。”这首诗体现出( )
A.租佃制度的发展 B.灌溉技术的发展 C.作物品种的增多 D.纺织技术的改进
7.宋代部分文人士大夫言论,这些言论反映出,宋代文人士大夫( )
人物 言论
苏轼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王禹偁 “男儿得志升青天,须教利泽施于民”
欧阳修 “大君子之用心,动必有益于人也”
周敦颐 “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
A.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B.推崇“致良知”的理念
C.仕途观念发生一定转变 D.以张扬自我为价值追求
8.北宋初年,“交趾海南诸国连岁入贡,通关市,商人岁乘舶贩易外国物,自三佛齐、勃泥、占城,犀象、香药珍异之物充盈府库,始议于京师置香药易院,增香药之直,听商人市之。命张逊为香药库使以主之,岁得钱五十万贯”。这表明当时( )
A.海外贸易增加了政府收入 B.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边境贸易提高了朝廷税收 D.商人经济实力雄厚
9.宋代饮食文化迅速发展,传统烹饪技艺所追求的色、香、味、形臻于成熟。但是不少文人仍能节俭自奉,在日常的饮食生活中保持淡泊素雅的风度。这些文人的生活态度( )
A.缘于商品经济的繁荣 B.不利于市民文化的发展
C.受到主流思想的影响 D.反映了国家财政的困难
10..北宋前期,对势家子弟(高官子弟)参加科举的行为进行了严格限制,宋太宗取消考中进士的势家子弟的成绩,宋真宗朝创立糊名.眷录等制度。北宋推行这些措施旨在( )
A.削弱世家地主的影响 B.保障选官制度的公平性
C.选取有真才实学的人 D.强化君主的专制权力
11.下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一幅描绘都城东京的市井风俗画。下列历史叙述与图中情景一致的是( )
A.坊市界限分明 B.海外贸易扩大
C.城市商业繁荣 D.资本主义萌芽
12.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件来自中国的画卷临摹品,它的原作创作于东晋,体现了“以形写神”的特色。该画卷最有可能临摹了( )
A.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B.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C.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D.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
13.中国古代某一王朝“最初发行以白银为价值尺度的兑换纸币,随后正式发行不兑换纸币,同时宣布禁止买卖金银。它在世界货币史上是最早实行纯纸币流通制度的王朝”。这一王朝定都于下图(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14.如图是宋代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B.自然经济解体
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 D.经济重心南移
15.有学者将南宋陈居中的绘画《文姬归汉图》中的人物角色服饰式样和花纹等与金朝齐国王墓出土的服饰纹饰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十分相似,特别是裙装上的带状刺绣花纹几乎惊人的一致。该学者的发现可作为( )
A.文献与文物互证的注脚 B.宋与金文化交往的佐证
C.金朝收取“岁币”的见证 D.宋文化具有优势的缩影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朝后期人陈邦瞻撰有史书《宋史纪事本末》。在自序中,他这样评价宋朝社会变化对后世的影响:
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非慕宋而乐趋之,而势固然已!
你理解他的观点吗?他是怎样看待宋朝历史地位的?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叙述中国某地是‘世界上最富丽名贵的城市’”及所学,可知该地是杭州,D项正确;ABC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2.答案:B
解析:宋朝的商业发展,“交子”的出现有利于商品交换,促进商品经济繁荣,B项正确;货币制度完善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造纸术、商人守信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D项。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材料“人家田产,只五六年间,便自不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体现的是宋朝土地流动频繁的现象,D正确;ABC均和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瓷器题字内容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从内容上看,题字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市民文化的发展,但并非社会主流文化,排除A项;题字内容与理学无关,B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B项;“招财利市”等吉祥用语的出现只能反映传统义利观受到冲击,并不能说明其失去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材料图片信息“出土的元杂剧壁画,有不同的演员专司演奏及唱戏”可得出,该壁画可用于研究元杂剧中的角色分工,B项正确;壁画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无法反映墓主人生前真实生活,排除A项;仅由出土的一幅壁画无法得出元曲在整个山西流行情况,排除C项;元杂剧的兴起发展与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有一定关系,但材料侧重元杂剧表演中角色分工的场景,这无法说明该壁画是否迎合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既如车轮转,又若川虹饮。能移霖雨功,自玫禾苗稔。”可知,这首诗描述的是筒车,是利用水力来灌溉农田的工具,体现出灌溉技术的发展,B项正确;这首诗体现出灌溉技术的发展,与租佃制度无关,排除A项;这首诗体现出灌溉技术的发展,未涉及作物品种的增多,排除C项;这首诗描述的是筒车,不属于纺织技术,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材料中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言论体现了他们积极进取、舍身报国、经邦济世的追求,反映出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A项正确;“致良知”是明代王阳明的主张,排除B项;宋代读书人以科举人仕为追求,材料无法得出宋代文人士大夫仕途观念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宋代文人士大夫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A
解析:北宋初年,政府鼓励商人进行海外贸易活动,并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和征税,这表明当时的海外贸易增加了政府收入,故选A项。B项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一直严格执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边境贸易指两国接壤地区的居民之间的集市贸易,材料主旨是海外贸易,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宋代海外贸易繁荣,海外贸易税收入多,而不是商人实力如何,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宋代,理学出现并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根据材料“不少文人仍能节俭自奉,在日常的饮食生活中保持淡泊素雅的风度”并结合所学可知,理学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私欲,材料中文人的生活态度正是受到主流思想的影响,C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主语是文人,而非“市民”,B项偷换主语,排除;文人生活态度无法反映国家的财政状况,D项无中生有,排除。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北宋前期,对势家子弟(高官子弟)参加科举的行为进行了严格限制,宋太宗取消考中进士的势家子弟的成绩,宋真宗朝创立糊名、眷录等制度”信息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防范势家势力对科举制度的影响,从而有利于保证科举制度的公平性,B项正确;题干材料中的“糊名、眷录等”措施主要针对的是“高官子弟”不是“削弱世家地主的影响”,两者涉及的人群范围不同,排除A项;高官子弟一般会有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其进行熏陶,也会有学识渊博的师友增长其见识,并不一定是没有真才实学的,排除C项;这些措施旨在规范考试流程,与扩大君主专制权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宋时期城市商业繁荣,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如实地记录了北宋都城汴梁商业繁荣的景象,故选C项;坊市界限分明是唐朝长安城的特点,宋代坊市界限逐渐打破,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宋代的海外贸易的确扩大了,但《清明上河图》并没有反映这一内容,排除B项;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末年,与材料中的“北宋”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这幅临摹品的原作是东晋时期的,根据所学顾恺之是东晋的画家,所以可能临摹的是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女史箴图》以形与神,境由心定,强调观察者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投射,A项正确,张择端是北宋的画家,不符合东晋时期,排除B项;吴道子是唐代时期的画家,不符合东晋时期,排除C项;利玛窦是明清时期的西方人,不符合东晋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宣布禁止买卖金银”“最早实行纯纸币流通制度的王朝”,可知这是元朝,元朝则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元朝定都于大都,位于①处,A项正确;②处是洛阳,元朝没有定都此处,排除B项;③处是南京,元朝没有定都此处,排除C项;④处是杭州,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湖州地区的耕织户的分工情况,其中手工业分工越来越细化,出现了养蚕、缫丝、纺织等分工,这说明了宋代手工业生产出现专业化倾向,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耕织户的分工情况,没有体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故排除A;自然经济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后,故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耕织户的分工情况,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南移,故排除D。
15.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南宋与金朝的服饰纹饰高度相似,说明南宋与金朝在文化上相互影响,因此可以作为宋与金文化交往的佐证,B项正确。材料中只提到实物史料,并未提到文献史料,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南宋与金朝的文化交流交融,而金朝收取“岁币”属于宋金关系,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比,无法得出宋文化具有优势,排除D项。故选B项。
16.答案:陈邦瞻对宋朝的历史地位十分重视,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第三阶段的开端,该阶段直到明朝尚未结束,明朝的制度、习俗、观念各方面都深受宋朝影响。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