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明朝加强皇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
A.确立一省制 B.废丞相 C.设内阁 D.建立东厂
2.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鉴于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置中朝 B.废除宰相 C.建立内阁 D.置军机处
3.明代,陈建指出古代都城选址各项条件,即“夫建都之要,一形势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必三者备,而后可以言建都”。据此推断,他认为,古代可以建都的是( )
A.北京 B.西安 C.洛阳 D.南京
4.内阁取得票拟权后,凡其下达的诏旨以及经过其票拟、皇帝批准的章奏,需要经过六科给事中抄出送部(六部),如六科“不封驳,诸司失检察者”,御史可以对其进行弹劾。这体现了( )
A.朝廷有意防范内阁专权 B.六科在监察领域位高权重
C.朝廷决策机构出现异化 D.内阁的办事效率有所下降
5.下图是《顺风相送》的内容要点。该书是明朝时修成的航海手册,在当时传抄较广。它反映出当时( )
A.海禁政策转向废弛 B.传统科技承古萌新
C.西学东渐日渐兴起 D.海洋意识潜滋暗长
6.据明朝宦官刘若愚所述,明代所有奏章经文书房的宦官中转后,司礼监的太监不仅能预先知道奏章的内容,而且阁臣的票拟,需要司礼监阅后且认为可行,才送到皇帝手中。这表明,当时( )
A.封建制度衰落 B.内阁名存实亡 C.宦官影响朝政 D.帝王大都昏庸
7.明朝内阁拥有专用印信,但只是用于上呈皇帝的密疏,与六部等部门的公文需用翰林院印。这主要反映了明朝内阁的( )
A.职责 B.来源 C.性质 D.演变
8.明朝初期,政府规定:“凡违禁私贩出入海上者,官府皆以海盗视之,严予剿除。彼等既不能存身立足,自新复业,则只有往来行剿,或奔命他邦,开辟生路。”这一规定产生的影响是( )
A.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 B.中国与外部的经济联系中断
C.戚继光等抗倭斗争取得胜利 D.传统小农经济受到严重冲击
9.明宪宗时,“今人但知汪太监”,不知有皇上;明熹宗时,魏忠贤专政,自内阁、六部至四方督抚,都由其党徒把持,他们称魏忠贤为“九千岁”。这本质上反映了( )
A.宗法制遭到破坏 B.宦官扰乱朝政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君权受到制衡
10.据明代官方实录记载,永乐二十一年(1423)十二月,龙潭、忠峒、容美等土司“各遣人贡马,贺明年正旦”。正统六年(1441)四月,由于忠峒安抚司等土司未能在上年的圣节、冬至及当年的正旦向朝廷朝贡,招致朝廷“俱合问罪”。这些记载旨在( )
A.提升土司群体的政治地位 B.优化对各民族地区的治理
C.凸显中央王朝的政治权威 D.强化内陆边疆一体化策略
11.历史地图有助于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如图所描绘的历史事件( )
A.带有强烈经济目的 B.动摇传统贸易政策
C.坚决抵御外来侵略 D.以宣扬国威为目的
12.藏族地区在明朝时称为乌思藏,明政府所设置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的机构有( )
A.宣政院 B.行都指挥使司
C.驻藏大臣 D.理藩院
13.历史现象发生在特定的时空之中。发生在如图所示时空的经济现象是( )
A.“朝贡贸易”“海禁”政策并行不悖
B.商业市镇和商帮开始大量出现
C.开始在边境设榷场与少数民族互市交易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迅速发展
14.明代郑和船队在下西洋航行中,除了使用“针路”(罗盘方位)、“更数”(水上里程)等航海技术,还使用了阿拉伯人的“牵星过洋”(星辰定位)技术,从而到达非洲东海岸一些地区。由此可知( )
A.阿拉伯人航海技术高超 B.地理环境制约东西方交流
C.中国传统航海技术落后 D.东西航海技术具有互补性
15.明代西南某土司碑文记载,朝廷赐其金牌、虎符和“诚心报国”匾额,“世袭三品诰命,俾领一府五州县之民”。该家族前后数代兢兢业业,忠心报国。据此可知,明代土司制度有利于( )
A.推动经济发展 B.加快朝贡体制改革进程
C.增强国家认同 D.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二、材料题
16.图1至图3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架构示意图,图4为民国初年中国政体架构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图1所示中央官制是什么?指出其中丞相的地位及职责。
(2)概括图2与图3所示中央官制对相权进行调整的相同目的,并指出其做法的不同。
(3)与图1、2、3相比,图4反映出中国政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元朝确立了一省制,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废丞相、设内阁和建立东厂都是明朝时期,目的是加强皇权的需要,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前朝宰相专权乱政的教训,为此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了皇权,B项正确;设置中朝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排除A项;建立内阁是明成祖时期,排除C项;军机处是在雍正时期设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一形势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可知,陈建指出古代都城选址需满足三个条件:地理形势险要,漕运便利,位于国家中心。洛阳地处中原腹地,南依山,北有邙山,黄河、洛水流过,靠近大运河,漕运便利,符合陈建所说的三个建都条件,C项正确;北京居于北边,交通位置不便,排除A项;西安漕运不便,排除B项;南京多为平川,居于河流下游,易攻难守,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题目描述的制度设计在于通过六科给事中的监督和抄送机制,对内阁的权力进行制约和检查,以防止内阁专权,A项正确;材料仅仅反映了六科给事中的监督和抄送机制,不能体现其地位和权力如何,排除B项;朝廷决策并没有出现异化,仍然是君主专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内阁办事效率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该书是明朝时修成的航海手册,在当时传抄较广”并结合所学可知,《顺风相送》是一部航海手册,书中主要记录了关于气象方面的观察方法、前往各地的航程、山形水势等,该书在当时传抄较广,说明海洋意识潜滋暗长,D项正确。明朝东南沿海形势稳定后,朝廷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但海禁政策并未废弛,排除A项;《顺风相送》是一部航海指南,不能说明传统科技承古萌新,排除B项;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进程,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6.答案:C
解析:材料“司礼监的太监不仅能预先知道奏章的内容,而且阁臣的票拟,需要司礼监阅后且认为可行,才送到皇帝手中”信息体现宦官插手朝政,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故选:C。
7.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朝内阁拥有专用印信但使用范围有限,与六部等部门公文使用翰林院印形成对比,这突出反映了内阁不是正式的法定机构,只是皇帝的顾问侍从机构,体现了内阁的性质,C项正确;职责强调的是具体承担的工作任务,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来源是指其产生的途径,排除B项;演变则侧重于其发展变化的历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初(中国)。根据材料“凡违禁私贩出入海上者,官府皆以海盗视之,严予剿除”可知,明初实行海禁政策,且非常严厉。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A项正确;明朝实行朝贡贸易,联系并未中断,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威继光的抗倭行动,排除C项;传统小农经济受到冲击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选择C,排除D:材料内容反映了明朝时的宦官专政,宦官是皇帝的私人奴仆,权力来源于皇帝,所以这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而非君权受到制衡。排除A:宗法制是继承制度,与宦官专权无关。排除B:宦官扰乱朝政是表象,不是本质。
10.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由材料“据明代官方实录记载,永乐二十一年(1423)十二月,龙潭、忠峒、容美等土司‘各遣人贡马,贺明年正旦’。正统六年(1441)四月,由于忠峒安抚司等土司未能在上年的圣节、冬至及当年的正旦向朝廷朝贡,招致朝廷‘俱合问罪’。”可知,明朝的官方正史的记载,土司必须定期贡马否则就要受到惩罚,可以看出朝廷的目的在于凸显中央王朝的权威,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加强对土司的管理,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对吐司的管理仅为西南地区,未涉及到其他地区民族,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内陆边疆一体化的策略,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目的题和影响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据图示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从图示信息,可知该历史事件是郑和下西洋,其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以宣扬国威为目的,D项正确;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而不是经济目的,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动摇传统的贸易政策,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也没有抵御外来侵略,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明朝(中国)。据题千及所学可知,明朝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B项正确;元朝在吐蕃地区设置宣政院进行管理,排除A项;清朝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排除CD项。故选B项。
13.答案:A
解析:明朝推行的官方经济政策有“朝贡贸易”“海禁政策”和“重农抑商”,故A正确;商帮是在明朝开始出现,但商业市镇在宋元时期就已经出现,故B错误;北宋时已经设榷场与契丹、党项等民族政权进行互市贸易,而非始于明代,故C错误;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纺织业等行业中已经出现,但发展缓慢,而非迅速,故D错误。
14.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郑和下西洋除了使用中国传统的航海技术外,还使用了阿拉伯人的航海技术,说明的是东西航海技术具有互补性,D正确;AC说法错误,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地理环境对东西方交往的制约,B排除。故选D。
15.答案:C
解析:
16.答案:(1)官制:三公九卿制;地位及职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2)目的:加强皇权。不同:分散相权,废除丞相。
(3)从君主专制政体变为民主共和政
解析:(1)官制:根据“皇帝”“三公”“九卿”得出三公九卿制;地位及职责:结合所学可知,丞相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上承天子,下总百官。
(2)目的:图2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图3反映的是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二者都是加强皇权的措施。不同:图2是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图3是废除丞相,强化皇权。
(3)图1、2、3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图4反映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故变化是从君主专制政体变为民主共和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