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3 10:3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某同学为研究明清科技搜集资料,你认为下方框内可以是( )
A.《梦溪笔谈》 B.《四书章句集注》
C.《徐霞客游记》 D.《儒林外史》
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说:“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他的批评对象是( )
A.宋太祖 B.儒家思想 C.明太祖 D.法家文化
3.顾炎武认为:“理学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针对于此,他提出( )
A.“经世致用”的思想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工商皆本”的主张 D.“心即理也”的本体论
4.下图为明代安徽部分府州人均田地数统计(单位:亩)。这反映出该地区( )
A.人地矛盾不断加剧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D.可用耕地逐步减少
5.16—17世纪,一些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借助传播科学知识进行传教。晚明时局衰颓,部分士人以为“西土之药可治中土之疾”,遂出现向西方传教士“问道者踵接”的盛况,掀起了一股“天学”热潮。据此可推知( )
A.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 B.启蒙思想影响开明官员
C.中西国力对比出现逆转 D.经世致用渐成主流思潮
6.明清时期,我国南方各地农村土地租赁中出现“永佃”的现象。如浙江临海县“地方乡例,租人田种……若田主把田卖与别人,仍旧是旧佃户耕种还租,叫做卖田不卖佃。”这种现象在当时较为普遍。材料说明( )
A.自由雇佣劳动在农村出现 B.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
C.佃户对地主人身依附弱化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7.明末小说的特征( )
A.反映了市民文学的蓬勃发展 B.表明小说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
C.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现实反映 D.说明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8.明清时期有句俗语“无徽不成镇”,按照近代文学大家胡适的说法就是,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这个地方就只是个村落。这里的“徽州人”指的是( )
A.吃苦耐劳善于经营的徽州商人
B.熟练使用曲辕犁的徽州农民
C.掌握先进技术的徽州手工业者
D.十年寒窗苦读的徽州文化人
9.下表中的内容是关于番薯传入中国的不同史料的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事实是( )
史料 出处
番薯……郡本无此种,明万历甲午岁(1594年)荒,巡抚金学,从外番丐种归,教民种之,以当谷食,荒不为灾 《福州府志》(1613年)
番薯,是种出自外国。前此五六年间,不知何人从海外带来。初种在漳,今侵蔓泉、兴诸郡,且遍闽矣 《惠安县续志》(1612年)
漳人初得此种,虑人之多种之也。论曰:食之多病。近年以来,其种遂盛 《漳州府志》(1613年)
漳潮之交,有岛曰南澳,温陵(泉州)洋舶道之。携其(募)种归晋江五都,乡曰灵水,种之园斋,苗叶供玩而已。……甲午乙未间.温陵饥,他谷皆贵,唯独稔,乡民活于者十之七八 [清]龚显曾《亦园胜牍》
A.方志史料价值高于私人撰述 B.番薯最早由福建漳州人士引入
C.史料互证才可得知历史真相 D.番薯的价值在明末已受到认可
10.王阳明曾对弟子说:“人皆有良知,圣人之学,就是致此良知……虽是愚人,只要他肯致良知,就和圣人无异。此良知所以为圣愚而同具备,而皆可为尧舜者,以此也。”这一说法( )
A.隐含着一定的平等观念 B.在社会上引发很大震动
C.沉重地打击了君主专制 D.体现出其对儒学的批判
11.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自序》中写道:“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录》,以正后之君子。”这里顾炎武旨在( )
A.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B.宣传维护传统儒学
C.批判封建君主制度 D.倡导务实求真思想
12.黄宗羲指出,天以仁生万物,必不会让人被私情所蔽,流于自私自利而最终导致祸乱争夺,所以天生“聚一团生气”的人为圣为王,使之治理天下,使民皆各得其所,各得其利,万民也会归顺他,这便是君主的起源。黄宗羲认为( )
A.专制制度是社会一大毒瘤 B.人可以拥有合理的私欲
C.君主设立目的是兴利除害 D.物尽其才才能社会安定
13.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14.从1840年开始,中国政府先是被迫开放东南等沿海城市,继而被迫开放沿长江两岸的重要城市和内陆铁路沿线城市,但到19世纪末,清政府却开始在东北自开商埠。这一变化可以看出(  )
A.西方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经济重心转移到东北地区
C.西学东渐逐渐影响政府决策 D.清政府加强对边疆的管控
15.明清时期,晋商店铺对于领东开业、招牌领章、账簿管理、经营范围、用人定位、职责权限、决算开红、起居生活等事项,均制定了明确的店规铺纪。晋商亦形成了“一店受困,同乡共助”的风气。上述情形的出现( )
A.是商业法规成熟化的标志 B.说明晋商的业务遍及全国
C.表明重农抑商政策被放弃 D.有利于商业的规模化发展
二、材料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世纪“西学东渐”发展阶段
阶段 时期 西学东渐的情况
第一阶段 1800—1839年 1807年,英国派马礼逊来华传教。此时嘉庆皇帝厉行闭关政策,严禁传教活动,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
第二阶段 1840—1860年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长技”……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政府所重视
第三阶段 1860—1895年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第四阶段 1895—1900年 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1)据材料,分析指出与第三、四阶段的“西学东渐”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人对待西学态度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后期,一些重要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和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C项正确;北宋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排除A项;《四书章句集注》是南宋朱熹的代表作,排除B项;《儒林外史》是清代现实主义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章回小说,并非科技类的相关著作,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并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黄宗羲认为,废除宰相使得皇权更加强化,助长了君主的荒政,C项正确;宋太祖时期并非废除宰相制度,排除A项;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B项;“法家文化”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顾炎武认为理学是空谈之学,会祸害国家。结合所学可知顾炎武反对明代理学的空谈,主张“经世致用”,崇尚实学,A项正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工商皆本”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C两项;“心即理也”是陆九渊心学体系的基本命题,而非顾炎武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明代安徽部分府州人均田地数统计图可知,1393—1578年,徽州府、太平府及滁州三地人均田地数都呈下降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可知,人均田地数等于田地总量除以总人口,人均田地数下降,说明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耕地增加的速度,人地矛盾不断加剧,A项正确。土地兼并会使土地集中到少数人手里,但不会改变总的土地量,并不会导致人均土地占有量下降,排除B项;人均田地数下降不等于农业生产出现衰退,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人均田地数下降,并非可用耕地总量逐步减少,可能耕地总量在增加,但是人口增长速度高于耕地增加速度,导致人均田地数的下降,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7世纪(中国)。据材料“晚明时局衰颓,部分士人以为‘西土之药可治中土之疾’,遂出现向西方传教士‘问道者踵接’的盛况,掀起了一股‘天学’热潮”及所学知识可知,晚明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较为尖锐,程朱理学日益僵化,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伴随着传教士带来西方的科技,晚明部分士人想通过西方的科技解决自身社会问题,A项正确;晚明时期,西方传教士带来西方科技,但没有传播启蒙思想,西方启蒙思想在18世纪达到高潮,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明清时期中国的综合国力依然领先于世界,没有出现逆转,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了部分士人的主张,不能反映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潮,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明清时期,土地所有权的转让不影响土地的租佃关系,这样有助于增强佃户的独立性,说明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租佃关系和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并不能说明自由雇佣劳动出现和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排除AB项;材料反映的是土地问题以及人身依附问题,和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末小说的特征反映了市民文学的蓬勃发展,A项正确;明末社会文化主流依然是传统的儒家文化,排除B项;明末小说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反映,不是“小农经济”,排除C项;明末小说表现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的提高,但在当时的“四民”社会中,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依然低下,“显著提高”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这个地方就只是个村落”并结合所学可知,“徽州人”不仅善于经商,还乐于吃苦。“徽州人”来了,就开始成立店铺,逐步扩大,表明徽州人带来了商业的活跃,促进了市镇的出现,A正确;曲辕犁出现于唐朝的江东地区,而其是农业工具,B错误;据所学可知,“徽州人”以经商著名,而不是“手工业”和“读书”,故C、D与题意不符。
9.答案:D
解析:解题分析综合材料信息可知,明末以来各种文献中关于番薯传入中国的方式、路径记载有差异,但均已认识到番薯高产、可食用的特点,因为在荒年可用于果腹,其在闽地被逐渐推广种植,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方志记述与私人撰述的史料价值的高低,排除A项;1613年《福州府志》中没有涉及福建具体地点的信息,B项结论不符合四则材料的共性;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0.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王阳明主张人皆有良知,普通人只要肯致良知就和圣人无异,这种“人人皆可为尧舜”的思想隐含着一定的平等观念,A项正确;明朝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排除B项;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提出了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排除C项;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是对儒学的发展而非否定和批判,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顾炎武读书时善于记录心得体会,重视修改和创新,并尊重古人的文化成果,这体现了顾炎武谦虚谨慎、求真务实的精神,故D符合题意;材料只反映了顾炎武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未体现他对现实的不满、维护传统儒学、批判君主专制等信息,故排除ABC。
1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据本题材料“天以仁生万物,必不会让人被私情所蔽,流于自私自利而最终导致祸乱争夺,所以天生‘聚一团生气’的人为圣为王,使之治理天下,使民皆各得其所,各得其利,万民也会归顺他,这便是君主的起源”概括得出结论是:黄宗羲主张君主设立的目的是兴利除害,C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重点叙述的是君主出现的原因,从得出了君主设立的目的,而不是批判专制制度,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人的合理私欲,排除B项;题干没有提到物尽其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D
解析:由“官腔”、“雅乐”、“盛世元音”等词汇,可以看出昆曲被官府和贵族所重视,所以在重要的宫廷活动中常有昆曲演出,官府和宫廷主要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欣赏层次和品味,江南地方郡邑大夫的活动也以昆曲显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说明昆曲流行的原因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这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分明,故选D而排除C;心学强调本心体悟和致良知,主张内心反省和自我领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而昆曲在明朝就流行了,所以排除B。
名师点睛:本题体现出来的命题趋势是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戏曲集中国民族艺术之大成。自诞生以来,先辈艺人艰苦创业,历经以元代的杂剧、明代的昆曲、清代的京剧为代表的三大高峰期,它曾在相当一段时期(宋元至清末明初)几乎独霸中国舞台。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以程式化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它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就是说,戏曲不仅只属于东方,而且只属于中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土特产品”。既是“土特产品”,它必定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风格、中国魅力和中国气派。我们不应只把它看作一种艺术形态,透过它,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经验之演变;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中国人审美趣味、审美经验的产生、发展、变化中,看到戏曲形态发生、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14.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晚清时期中国的开放城市,由被迫开放逐渐转为主动开放,这一变化主要是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西学东渐逐渐影响到了政府决策,C项正确;这一时期西方并没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A项;晚清时期的经济重心也没有转移到东北地区,排除B项;这一变化并不是清政府加强对边疆管控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晋商店铺制定了明确的店规铺纪,有利于晋商店铺的标准化吗,有利于促进商业的规模化发展,D项正确;材料没有描述法规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晋商的业务规模信息,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被放弃,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1)第三阶段:洋务运动;第四阶段:戊戌变法。
(2)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开阔了国人的眼界;引入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思想文化;培养了一批近代新式人才;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促进了政治改革等等。
(3)原因:①列强侵华加剧,中华民族危机加深;②仁人志士探索救亡图存运动;③自然经济逐渐解体;④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⑤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等等。
解析:(1)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三阶段对应的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第四阶段对应的历史事件是戊戌变法。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本题可结合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影响进行概括说明。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开阔了国人的眼界;引入了国外先进技术和思想文化,推动了西学的传播;培养了一批近代新式人才;开办新式学堂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戊戌变法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第一步,促进了政治改革的进程。
(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结合材料及所学,可从内外因的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内因上,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仁人志士掀起探索救亡图存的运动;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走向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力量壮大;外因: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中西文化交流日益深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