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评论道,鸦片战争以严酷的事实“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这一代中国人是从地理学开始去了解西方的政治、社会、历史的。地理学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匡时的苦心,并标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下列项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匡时的苦心”的著作是( )
A.《梦溪笔谈》 B.《天工开物》 C.《徐霞客游记》 D.《海国图志》
2.“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想象不到这座宫殿有多么华美壮丽,更不能设想法军、英军把这个地方蹂躏成什么样子。”使“这座宫殿”惨遭摧毁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税率,由双方协定。这破坏了中国的( )
A.领土主权 B.关税主权 C.司法主权 D.领海主权
4.徐继畬在《瀛寰志略》中指出,欧洲人“性情缜密,善于运思,长于制器,金木之工,精巧不可思议,运用水火,尤为奇妙……造舟尤极奥妙……越七万里而通于中土,非偶然也”。据此可知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
A.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B.使经世致用思想成为主流
C.启迪人们开眼看世界 D.全面认识到西方领先原因
5.魏源1843年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曾国藩1861年在《复陈助买外洋船炮折》中说:“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据此可知,两者都( )
A.积极投身于学习西方的实践
B.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C.是对列强侵略挑战作出回应
D.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6.中美《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规定:“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这一规定( )
A.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埋下伏笔 B.使列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
C.促成了近代中国关税的自主 D.实现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7.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文馆招考范围扩大为:不分满汉,年在十五至二十五岁、文理业已通顺者;满汉之举贡生监,平日讲求天文、算学、西国语言文字者。于是“投考者颇不乏人”,甚至高达394人,是十年前同文馆首次招考的四倍,最后录取108名。这反映了( )
A.社会风气和思想眼界的逐步开放 B.近代教育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C.洋务运动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 D.新式学堂建立推动了满汉间的交融
8.陈旭麓说:“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中,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些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这表明近代中国( )
A.宗藩体制已经解体 B.国家实力不断增强
C.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D.师夷长技观念开启
9.在《天津条约》谈判的过程中,“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条款遭到了清朝统治者乃至地方大员的激烈反对,甚至愿意用割地来交换。这表明清政府( )
A.具有强烈民族观念 B.维护传统朝贡外交
C.国家主权观念淡薄 D.坚守闭关锁国政策
10.《海国图志》中记录了众多的“他者”形象,除了传统以华夏为视角的“小他者”外,还有两类“大他者”,其一以英国为代表,其二则是西方的舰船、枪炮等。《海国图志》的这一分类( )
A.冲击了传统的“夷夏观” B.凸显了师夷长技的理念
C.孕育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D.改变了国人的认知方式
11.关于第二次鸦片爆发的原因,有人认为,“《黄埔条约》规定:‘若有应行更易章程条款之处……核计满十二年之数,方可与中国再行筹议。’修改有关的通商订约,本属平常外交事务,清政府一拖再拖,加深了双方的矛盾。”该观点( )
A.没有揭示出战争的侵略本质 B.指出了解决中外矛盾的途径
C.全面剖析了战争爆发的原因 D.批评了清朝天朝上国的观念
12.魏源把“富民”划分为“有田之富民”和“无田之富民”,他认为当务之急不仅是要解决前者“岁输租税,供徭役,事事受制于官”的弊病,使之“敢顾家业”,更要兼顾后者,提出“末富”“缓本急标”的颠覆性理论。魏源的这一思想( )
A.深刻反思了传统农本思想 B.迎合了实业救国的思潮
C.阐明师夷长技的具体方式 D.认识到商业的经世价值
13.1820年刊刻的《海录》,是中国人编写的涉及世界地理知识的书籍。林则徐曾参考其中的“英吉利”条目,以了解英国国情。据此可知,鸦片战争前后国人的“开眼看世界”( )
A.延续了清朝传统的对外认识 B.革新了士人群体的思想观念
C.借助了已有知识体系的积累 D.奠定了清朝对外政策的基础
14.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对于上述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①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
②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
③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
④意在说明英国发动战争是偶然事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中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国图志》超越了当时多数中国人视野所能触及的地域,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书中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是近代国人谈世界史时不可绕过的里程碑式的“开山之作”。《海国图志》给闭塞已久的中国人以全新的近代世界概念,迫使人们思考西方何以强大而中国何以落后。在百卷本的《海国图志》中,魏源编撰的范围由地理和历史逐步扩展到工商业,并由风土人情扩展到经济、政治,由原来对西方坚船利炮等奇技的惊叹发展到对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介绍。
——摘编自徐其成《〈海国图志〉对于促进国人开眼看世界的功用》
材料二:
1908年,清政府拉开预备立宪序幕,梁启超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期望,并撰写《责任内阁释义》介绍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度以供清廷借鉴。但是“皇族内阁”的产生,让其黄粱梦碎。武昌起义爆发后,他顺应时势发表《新中国建设问题》,提出了“虚君共和”,君主立宪被重新包装。革命派主张共和,对梁启超说法不置可否,而此时袁世凯态度又暧昧不明,梁启超算是孤军奋战。在形势逼迫下,他最终放弃了这一主张,拾起曾一度否定的民主共和制,完成了最后一次戏剧性的思想转变。至此,梁启超政治立场的纠结基本走到了终点。
——摘编自李泽鹏《梁启超思想巨变—戊戌变法后政治立场的诸多徘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源撰写《海国图志》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政治思想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这一代中国人是从地理学开始去了解西方的政治、社会、历史的。地理学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匡时的苦心,并标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及所学可知,魏源的《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D项正确;《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排除A项;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巨著。书中全面、系统地记录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在科学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排除B项;《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对英法联军暴行的谴责和对宫殿的描述可知,这描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B项正确;鸦片战争只有英国,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中,侵略者是日本,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中不仅仅有英法,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2年中国。结合所学可知,1842年《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条款内容,损害了中国的关税主权,B项正确;领土主权体现在割让香港岛,排除A项;司法主权体现在领事裁判权,排除C项;《南京条约》不涉及领海主权,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C
解析:据材料“性情缜密,善于运思……非偶然也”可知,徐继畬指出欧洲人性情缜密、善于制作武器等特征,开阔当时国人对欧洲人的认识,故选C项;结合所学,民族意识指的是反侵略、反封建,材料强调徐继畬对欧洲人的介绍,并未涉及民族民主意识,排除A项;经世致用即“学实学以致用”,材料强调徐继畬对欧洲人的认识,而非“经世致用”思想,且此时“经世致用”并未成为主流,排除B项;材料仅介绍欧洲人“性情缜密……造舟尤极奥妙”等特征,并未提及西方领先的根因——工业文明,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3年后的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师夷长技以制夷”、“购买外洋器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以此抵抗外来侵略,而曾国藩购买西方器物,目的都是为了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两者都是对列强侵略挑战作出回应,C项正确;魏源只提出思想,没有具体的实践,排除A项;魏源和曾国藩都是在学习西方的器物,没有涉及制度层面,排除B项;魏源和曾国藩都主张维护封建制度,未提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规定海关税则中规定有不确定的地方,在十二年后可以进行重新的修订。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国家以修约为借口发动的史实可知,该规定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埋下伏笔,A项正确;《南京条约》使列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排除B项;《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使中国失去了关税的自主权,排除C项;总理衙门的设置,标志着中国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转变,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同治十一年(l872年),由于招考范围扩大、考试内容更加迎合潮流,同文馆“投考者颇不乏人”,是十年前同文馆首次招考的四倍,这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和思想眼界的逐步开放,A项正确;B项的“满足了”表述太过绝对,故排除B项;同文馆教习外文及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是向西方学习,不能体现中外文化交流,排除C项;满汉间交融材料没体现,也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陈旭麓认为,鸦片战争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英差距中思考,有利于促进师夷长技观念开启,D项正确; 宗藩体制已经解体,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的宗藩体制尚存,且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 材料描述的是开眼看世界,没有体现国家实力的增强,排除B项;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材料没有描述此信息,排除C项。 故选D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认为“公使驻京”极大地伤害了天朝上国的自尊,互派外国公使是近代国际外交的内容,而清政府却“如坐针毡”,试图通过割地的方式拒绝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说明清政府的国家主权观念淡薄,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观念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朝贡作为一种国家间的外交行为,是中国古代时期,周边藩属国或外国的使臣朝见中国皇帝,敬礼物,表示归顺的一种形式。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了五口通商口岸,标志着闭关锁国政策的破产,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A
解析:选择A:魏源在《海国图志》中的分类突破了传统华夏中心的思想。排除B;材料并未提及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排除C;“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材料体现不出。排除D;“改变了国人的认知方式”与史实不符,
1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本属平常外交事务,清政府一拖再拖,加深了双方的矛盾”并结合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列强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修约等只是借口,故材料观点没有揭示出战争的侵略本质,A项正确材料中列强利用清政府不了解国际关系知识加以哄骗和欺诈,不是进行外交的正确途径,清政府拒绝是正当行为,排除B项;材料并未“全面”剖析战争爆发的原因,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不与英国修约主要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与天朝上国观念无必然关系,材料也不是涉及天朝上国观念,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和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末富”,“缓本急标”,可知,魏源提出了颠覆性的理论,认识到商业的经世价值,D项正确;魏源思想仍是在传统农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不是深刻反思,排除A项;甲午战后,实业救国思潮才兴起,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认识到商业的经世价值,并未提及师夷长技,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前中国。据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中国人编写的世界地理知识书籍为林则徐了解英国提供认知来源。因而鸦片战争前后的开眼看世界受到之前知识体系的影响,C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认识盲目自大闭目塞听,开眼看世界主张了解西方学习西方,A项错误;材料强调开眼看世界的背景,没涉及开眼看世界的影响,不合逻辑,排除B项;清朝传统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其根源是小农经济,开眼看世界主张与外国交流,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A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将鸦片战争完全归因于自由贸易,是不科学的,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①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将鸦片贸易和一般商品等同,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②正确;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的本质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而对中国进行的侵略,而该学者没有看到英国侵略中国的本质,完全归因于自由贸易,③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自由贸易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就算不是鸦片,英国还会以别的理由打开中国的市场,因此该学者认为英国发动战争是必然的而非偶然时间,排除④。综上,A项正确,排除BCD项。
15.答案:D
解析:题干提及1846年以来上海的进口货值不断下降,特别提到“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结合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所学可知,列强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倾销商品,故选D项;“阻止了”不合逻辑,应为“减缓了”,排除A项;“转移”不合史实,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一直是近代中国中外贸易的中心,排除B项;“恢复”不合逻辑,进口货值的下降不等于列强停止了商品倾销,传统手工业逐渐解体的趋势无法避免,排除C项。
16.答案:(1)作用:传播了世界历史、地理知识;促进了国人“开眼看世界”;冲击了传统夷夏观念;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2)转变:由主张君主立宪转向支持民主共和。原因: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戊戌变法及预备立宪的失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中华民国的建立;梁启超对民主政治的不断追求;反动势力对民主政治的破坏。
解析:(1)作用:根据“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得出传播了世界历史、地理知识;根据“给闭塞已久的中国人以全新的近代世界概念”得出促进了国人“开眼看世界”;根据“迫使人们思考西方何以强大而中国何以落后”,结合所学,还可从冲击了传统夷夏观念;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等分析其作用。
(2)转变:根据“介绍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度”“拾起曾一度否定的民主共和制”,概括得出由主张君主立宪转向支持民主共和。原因:根据“皇族内阁的产生,让其黄梁梦碎”,结合所学,分析得出戊戌变法及预备立宪的失败;根据“革命派主张共和”,分析得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根据“武昌起义爆发后”,分析得出中华民国的建立;根据所学,还可从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梁启超对民主政治的不断追求等角度分析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