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史家常用“内外”分指中央与地方,用“轻重”来描述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形势。历史学家罗尔纲认为,晚清形成了“内轻外重”的局面。可用于分析这种格局的直接形成原因和表现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鸦片战争戊戌变法 B.太平天国运动东南互保
C.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 D.甲午战争清末新政
2.郑观应以为“十万之豪富,则胜于有百万之劲卒”。为此,洋务派创办( )
A.轮船招商局 B.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C.福州船政局 D.安庆内军械所
3.咸丰、同治以后,一大群汉族士大夫成了封疆大吏。他们跟以往的督抚不一样,不仅自己手里有军队,而且通过收取厘金壮大了地方财政。在这些督抚控制区域,一个个现代化企业破土而出,揭开了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篇章。这一局面的形成源于(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4.黄海海战后,清廷降谕:“着暂调‘南瑞’‘开济’‘寰泰’三船(均为南洋水师主力舰),迅速北来助剿。”被南洋大臣以“东南各省为财富重地 必须格外严防”为由婉拒。旅顺大屠杀发生后,清廷急命南洋舰队派4舰前往助剿,得到的回电却称:“查此四轮既系木壳,且管带皆不得力,炮手水勇皆不精练,毫无用处。”这些事例表明清朝( )
A.地方大员勾结列强 B.海军实力弱于日本
C.并不支持洋务新政 D.中央权威受到挑战
5.下列中国近代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中,最后一个被开放的是( )
A.上海 B.天津 C.重庆 D.汉口
6.一位美国学者在其《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写道:“经过(这场)战争,中国的领土被剥夺,经济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最后一个屏藩朝鲜亦被摧毁。”材料中的这场战争( )
A.促成了清政府主动推行新政 B.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C.导致鸦片贸易取得合法地位 D.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7.李大钊说:“故太平天国,乃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而使中国农民失业之影响,而以民族思想及耶教观念相结合所成的大运动。”这一论述主要反映了( )
A.外部势力导致小农经济解体 B.太平天国积极抵抗外来侵略
C.太平天国的宗教色彩较浓厚 D.列强侵略激化中国社会矛盾
8.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说:“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是( )
A.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上交国库
C.奖励技术发明 D.开设新式学堂
9.1854年10月18日,咸丰皇帝在上谕中说:“该夷(英、法、美)等曾先后驶往金陵(南京)、镇江,与贼交谈,其心怀叵测……。”这表明清政府担忧( )
A.边疆危机加剧 B.列强卷土重来 C.内外势力勾结 D.汉族官僚崛起
10.1873年,李鸿章札委唐廷枢任轮船招商局总办,重订“局规”和“章程”。“局规”规定:增招新股必须“集众商办”,重大事情应该“邀在股众人商议”,商董也有较大的发言权,可以联名请求更换商局总办。这些举措表明( )
A.清政府强化了洋务企业管理 B.洋务企业积极迎合时代需求
C.官督商办不利于企业近代化 D.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11.下图为1902年沈心工创作的学堂乐歌《男儿第一志气高》(原名《体操一兵操》),在当时广为传播。这能够说明当时( )
A.民国政府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B.音乐教育推动了体育运动的发展
C.部分国人倡导音乐救国的先进思想 D.民族危机赋予体育更多精神内涵
12.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但在近代曾被列强割占。下列与割占台湾有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3.下图所示为部分年份英、美、日三国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份额变化情况。该情况应存在于( )
A.1841—1868年 B.1868—1895年 C.1895—1922年 D.1922—1949年
14.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并以船炮图说,伤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逐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 )
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 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 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15.1898年,英国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确切保证不将扬子江(注:长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义让予他国”。清政府答复称:“查扬子江沿岸地方均属中国要地,中国断不让予或租给他国。”这意味着( )
A.英国将长江流域辟为殖民地 B.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
C.“门户开放”政策宣告失败 D.政府成功维护了主权完整
二、材料题
16.华夷之辨,又称“夷夏之辨”,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夷观有一个演变过程。前期更侧重于血缘上与周王室的亲疏,强调华夏诸国是同胞兄弟,夷狄是外族。到春秋中后期,“华夷之辨”在内涵上更专注于文化上的进步与落后,把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明作为区分夷夏的标准。这样就形成了以文明与野蛮而不是以种族来区分华夷的观点。“华夷之辨”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并变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抵御相对落后的游猎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征服。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的大国争霸战争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华夷的融合,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洋务运动打破了传统的“华夷之别”的世界观,承认“夷狄”却有许多比中国优越之处,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不符不如夷”,中国不能拘泥于祖宗之成法,而应循用西洋之法以求逐渐富强,否则中国永远处于落后挨打的地步。这种交替进化的历史观,朦胧地看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洋溢着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章开沅、朱英《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华夷之辨”的发展变化,指出这种观念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华夷”世界观的新特点。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和正向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主要结论: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湘淮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晚清地方督抚权力扩大。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洽谈“东南互保”就是表现,B项正确;鸦片战争和戊戌变法并没有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排除A项;洋务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也没有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排除C项;甲午战争主要突出的是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末新政是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如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局、左宗棠创办的州船政局等;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题干“十万之豪富,则胜于有百万之劲卒”表明“求富”胜于创办军事工业,为此,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属于民用工业,A项正确;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在“自强”口号下创办的军事企业,排除B项;福州船政局是在“自强”口号下创办的军事企业,排除C项;安庆内军械所是在“自强”口号下创办的军事企业,排除D项。故选:A。
3.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导致清政府政治和权力机构发生变化,曾国藩等汉族士大夫成为封疆大吏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兴办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原因,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深化,与材料“揭开了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篇章”不符,故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与“咸丰、同治”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A。
4.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甲午战争时期,清廷要求南洋水师助剿,但遭到南洋大臣婉拒,体现地方不服从中央命令,D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南洋大臣没有听从朝廷助剿的命令,没有南洋大臣和列强之间关联与勾结,排除A项;清廷有三支近代水师舰队,其海军实力并不弱于日本,排除B项;南洋水师是洋务新政的产物,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开放,1860年《北京条约》中天津开放为通商口岸,1895年《马关条约》中重庆被迫开放,1858年《天津条约》中汉口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因此重庆是最后一个被开放的口岸,C项正确;AB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经过(这场)战争,中国的领土被剥夺,经济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最后一个屏藩朝鲜亦被摧毁”,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学者所说的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这使中国最后一个屏藩朝鲜被摧毁;日本割占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等大片中国领土,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主动推行新政,排除A项;C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D是鸦片战争,排除。故选:B。
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而使中国农民失业之影响”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导致中国农民失业,加上民族思想的影响而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反映了帝国主义侵略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逐步解体,但李大钊并未强调小农经济解体的影响,排除A项;李大钊论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并非影响,排除B项;耶稣观念体现了太平天国的宗教色彩较浓厚,但并非李大钊观点的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社会农民阶级最关心的问题是土地问题,因此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最能吸引农民,换取农民支持的措施即为平均分配土地,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愿望和要求,故A正确;产品上交圣库,不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故B不正确;CD均不是农民关心的对象,排除。
9.答案:C
解析:据材料“该夷(英、法、美)等曾先后……其心怀叵测”可知,结合所学,1953年,洪秀全占南京并改为“天京”,将其作为太平天国的都城,此时咸丰皇帝担忧英、法、美前往南京、镇江,与太平天国勾结,威胁清政府统治,故选C项;材料“金陵、镇江”并非边疆地区,排除A项;据材料“曾先后驶往金陵……与贼交谈,其心怀叵测”可知,材料强调内外势力勾结,而非“列强卷土重来”,排除B项;结合所学,太平天国将南京作为其政权中心,此时咸丰皇帝担忧英法等国与太平天国进行联系,而非汉族官僚崛起,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873年(中国)。根据材料中增招新股必须“集众商办”,重大事情应该“邀在股众人商议”,商董也有较大的发言权等局规,体现了洋务企业积极迎合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时代需求,B项正确;材料这些措施体现的轮船招商局内部的民主管理,没有体现清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官督商办信息,排除C项;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是在甲午战争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2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歌曲体现了尚武精神,鼓励人们锻炼身体,努力提高个人的军事素养,逐渐摆脱“东亚病夫”的蔑称,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利于激发救亡图存的意识,更有利于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能够说明当时民族危机赋予体育更多精神内涵,D项正确;这首学堂乐歌是个人创作,没有体现民国政府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育发展的情况,不能得出音乐教育推动了体育运动的发展,排除B项;据材料“《体操一兵操》”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体育而不是音乐,歌曲鼓励人们锻炼身体,努力提高个人的军事素养,所以不是音乐救国,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C项正确;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排除A项;《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排除B项;
《辛丑条约》没有割地的条款,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图示可知,英、美、日三国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的份额呈现上升趋势,且日本的份额上升最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取代了英、美、法等国在中国的垄断地位,并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权益,C项正确;A项时间段内,日本还未进行明治维新,不会向中国出口这么多商品,排除A项;B项时间段内,英、美、法等国在中国的垄断地位尚未被打破,排除B项;D项时间段内,日本对华侵略受到抵制,其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的份额不会上升,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A
解析:据材料,对于“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地方三省督抚加以反对,建议保留现有旧船,这体现的是因循守旧思想,不利于晚清军事进步,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步伐,A项正确。据材料看不出中央与地方有矛盾,这是正常的政务交流,排除B项;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行政效率,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英国照会清政府强调长江沿岸各省只能由英国租押,意味着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B项正确;19世纪末英国未能将长江流域辟为其殖民地,排除A项;“门户开放”政策是在1899年提出的,排除C项;当时的清政府未能成功维护主权完整,排除D项,故选:B。
16.答案:(1)变化:从重血缘到重文明。积极作用:有利于形成民族凝聚力,抵御游猎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征服,促进夷蛮融入华夏族,推动周边民族的文明进步,使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
(2)特点:“夷狄”不再是周边少数民族,更多指向外国侵略者;承认“夷狄”有许多比中国优越之处;要求向“夷狄”(西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