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百日维新期间,文化教育体制的创新主要是( )
A.设立译书局 B.废除八股取士
C.派人出国游历 D.禁读四书五经
2.近代一位法国特使在他的《撕裂北京的那一年》中写道:“北直隶海湾(渤海湾)……挤满了各式的小船……都在忙着搬运兵士……他们有的是哥萨克骑兵,有的是奥国兵,有的是德国兵,有的是英国的海军……都是奉了军令调集在这里准备担任某种勤务的。”该材料记述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庚子(1900年)和辛丑(1901年)之交是(中国社会)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阶段的开始。下列近代不平等条约内容中最能体现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是( )
A.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 B.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
C.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组织 D.北京东郊民巷设立“使馆界”
4.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期间,慈禧采取了两面手法。一面煽动盲目排外的狂热情绪,与义和团配合进攻东交民巷;一面又通过清廷驻外公使向列强表白:“照前保护使馆,惟力是视。此种乱民,设法相机自行惩办”,指令荣禄“明攻暗保”,还派官员到使馆慰问。这说明( )
A.义和团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B.义和团成了清廷的工具
C.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农民运动 D.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再致割地赔款
5.如表所示为部分近现代学者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据此可知,这些学者均认为义和团运动( )
学者 看法
荣孟源 义和团在斗争中提出均粮、抗税、这就是反封建,一般说农民反封建也就如此
丁名楠 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义和团主要是反帝,同时也附带反封建
威其章 义和团的“均富济贫”与历代农民起义一样带有反封建剥削的性质
A.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B.以打击侵略势力为主
C.运动规模相对较大 D.与传统农民起义无异
6.《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7.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起到共同的积极作用是( )
A.直接促成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B.迫使清政府执政纲领根本转变
C.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面对困境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
8.1901年《辛丑条约》特别规定“永禁设或加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并要求清政府将条约文本“于中国全境渐次张贴”。这一规定表明( )
A.中国半殖民地秩序开始确立 B.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帝国主义就侵华利益达成了妥协
9.孙中山在评价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其勇锐之气,殊不可挡,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里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鸦片战争
C.义和团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
10.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缩小了战祸的范围,具有遏制侵略的作用 表明了中央权力的式微和地方势力的扩张 客观上有利于南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新政
C.东南互保 D.义和团运动
11.某学者认为,19世纪末的一场变法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平等、自由、人权等思想观念没有因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该学着意在说明,这场变法( )
A.受到了西方启蒙运动影响 B.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C.秉持民主共和的思想主张 D.具有促进思想启蒙的作用
12.当清王朝统治正当性未曾动摇时,“革命”一词很少提及。但1901年以后,“革命”一词被激活,代表彻底变革和用暴力推翻旧王朝的“政治革命”“经济革命”“女界革命”等词在激进知识人群中传播,几乎开始扫荡一切观念领域。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B.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C.康梁维新变法思想的推动 D.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兴起
13.戊戌变法期间,德国获悉《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聘任英文教习12人、德文教习1人的计划后,德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称这将会“损害中国的独立并使个别国家施加占优势的和不合理的影响”,要求增加德文教习名额。这一要求的实质是为了( )
A.缓和德英关系 B.推广德语教育 C.维护中国权益 D.争取在华利益
14.1900年9月,上海一家外国报纸评论说:“中国的被发现,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这一观点( )
A.深刻地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
B.全面评价了西方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C.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锁国而否定其近代转型
D.片面宣扬西方的文明而掩盖了其侵略的实质
15.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二、材料题
16.近代中国是屈辱与抗争并存的时代,也是动乱与机遇并存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这个目的,曾经对中国采用了并且还在继续地采用着………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
材料二 下列图片展示的是洋务运动期间我国的一些实际场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百日维新期间,文化教育体制的创新主要是废除八股取士,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撕裂北京的那一年》”“有的是奥国兵,有的是德国兵,有的是英国的海军…都是奉了军令调集在这里准备担任某种勤务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进一步侵略和瓜分中国,1900年,英、俄、德、法、美、日、奥匈、意八个国家组成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项正确;A项的发动者是英国,排除;B项的发动者是英、法,排除;C项的发动者是日本,排除。
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表明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沦为列强维护其在华利益的工具,故选C;其它三个选项均不能说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排除ABD。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一面煽动盲目排外的狂热情绪,与义和团配合进攻东交民巷;一面又通过清廷驻外公使向列强表白”可知,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但又向列强示好,说明义和团成了清廷利用的工具,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义和团的阶级属性,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5.答案:A
解析:荣孟源认为义和团在斗争中提出均粮、抗税,这是反封建的表现;丁名楠也提到义和团打击了封建统治,虽然他的主要观点是反帝,但也指出了反封建的附带性质;威其章则明确指出义和团的“均富济贫”带有反封建剥削的性质。由此可见,三位学者都认同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封建的性质,故选A项;虽然丁名楠提到义和团主要是反帝,但这并不能代表所有学者的观点。荣孟源和威其章的观点更侧重于反封建,而非单纯以打击侵略势力为主,排除B项;表格中并未提及义和团运动的规模,因此无法从学者的观点中推断出这一点,排除C项;威其章虽然提到义和团的“均富济贫”与历代农民起义一样带有反封建剥削的性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认为义和团运动与传统农民起义完全相同。此外,荣孟源和丁名楠的观点也并未直接表明义和团运动与传统农民起义无异,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辛亥革命产生的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社会,《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迫切希望推翻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决心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就是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D选项正确;《马关条约》是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签订的,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社会性质,与材料中“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不符,公车上书是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想以改良的方法救亡图存,与材料内容不符,故A选项错误;瓜分中国的狂潮和义和团运动产生于19世纪末,与材料问的“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不符,故B选项错误;戊戌变法产生于1898年6月至9月,与材料问的“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不符,故C选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有力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分裂中国的嚣张图谋,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由此可见。两次运动都体现了反侵略的爱国性质,是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的运动,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缓慢解体,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两场运动都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下以失败告终,“清政府执政纲领根本转变”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B项;两场运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关,它们都属于农民阶级的斗争,排除C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01年《辛丑条约》特别规定‘永禁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并要求清政府将条约文本‘于中国全境渐次张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禁止中国人加入或成立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进一步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项正确:中国半殖民地秩序开始确立,与材料中的信息主旨不符,排除A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战争后,排除C项;帝国主义就侵华利益达成了妥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C
解析:
10.答案:C
解析: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末的一场变法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平等、自由、人权等思想观念没有因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的变法运动是戊戌变法,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是政治民主化的尝试,推动了国人思想解放,D项正确;材料强调戊戌变法的影响,A项是原因,排除A项;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排除B项;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排除C项。故选:D。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列强在华的统治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剧了民族危机,因此出现许多领域内的革命。故B项正确。
13.答案:D
解析:材料中英文教习和德文教习人数差距很大,德国要求增加德文教习名额反映的是英德在华的争夺,不会缓和德英关系,排除A项;京师大学堂的英文教习和德文教习数量涉及英国和德国在中国的力量体现、文化影响等,德国认为德文教习少而要求增加,其实质是为了增强德国在中国的影响力,争取在华利益,而非推广德语教育,排除B项,D项正确;戊戌变法期间,德国在中国是侵略者,这一要求的目的不可能是维护中国的利益,排除C项。
14.答案:D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这家外国报纸指责中国封建王朝“闭关锁国”以及中国人民的反帝要求,片面为通过战争获取通商口岸辩护、宣扬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忽略了西方列强发动战争的侵略本性,D项正确。这家外国报纸评论对义和团运动的解读具有主观臆断色彩,忽视了中国人民切切实实的反帝要求,排除A项;B项说法明显错误;这家外国报纸评论对中国的近代转型是支持的,从其严厉指责封建王朝“闭关锁国”可以判断,C项错误。
15.答案:D
解析:由时间“1898”及内容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由材料“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对慈禧太后干预变法持讽刺态度,侧面反映了部分洋人对变法的赞同,D选项符合题意。维新派主张的君主立宪缺乏广泛群众基础,A选项排除。清政府进行排外活动的力度是加强还是削弱,材料无法体现,B选项排除。一份报纸的一篇报道不足以揣测列强有干预中国内政的意图,C选项排除。
16.答案:(1)过程:①鸦片战争使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使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使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近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特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入机器生产。
意义:使中国开始了机器大生产,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军事侵略;
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演变。
解析:(1)结合鸦片战争以来侵华战争的影响过程归纳如下:鸦片战争使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使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近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关于特点:依据材料二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入机器生产。关于意义:结合洋务运动的影响归纳如下:使中国开始了机器大生产,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军事侵略;
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