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三国鼎立》 分层作业
考向1.官渡之战是重要考向,常与历史上其它战争联系起来考查,考查的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考向2.赤壁之战属于高频考点,常考查其背景与影响。
考向3.三国鼎立是重要考向,考查其形成、表现与影响,考查形式多样。
1.【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马陵之战
2.【跨学科 地理】地图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从如图中你能推测出进行的战争是( )
A.涿鹿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3.【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在这场战争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曹操亲自率领一支轻骑兵切断了袁绍的粮道,烧毁了袁军的粮草,借助于对手军心不稳时机,对其主力发起了致命的攻击,书写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战争( )
A.为秦统一六国扫除了障碍 B.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
C.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 D.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4.【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周瑜率军攻杀过来,曹军大败,败兵北撤,此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材料中的“此战”指的是( )
A.长平之战 B.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5.【新材料 考古】“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水土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这幅南阳武侯祠对联盛赞的是我国古代哪位政治家和军事家( )
A.曹操 B.孙权 C.诸葛亮 D.刘备
6.【跨学科 语文】语文课上,同学们朗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与这首词相关的战役描述正确的是( )
A.官渡之战为北方统一奠定基础 B.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C.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 D.长平之战后秦国加速了统一六国的步伐
7.【跨学科 综合】俗称“小人书”的连环画,曾伴随几代人度过美好的童年。下列节选的连环画片段讲述的是( )
周瑜火攻之计已经完备,唯独缺少东风相助,为此心忧成疾。诸葛亮自告奋勇,为周瑜“借东风”。 周瑜见东风已起,命徐盛、丁奉就地取诸葛亮性命,以绝后患。不料诸葛亮早料到此着,扬帆而去。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8.【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经过多年的征战兼并,曹操统一了北方;孙权在江淮扩张势力,夺荆州、占岭南,统一了江南;刘备占益州,夺汉中,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统一了巴蜀地区。这反映出当时( )
A.战乱破坏社会经济 B.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C.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D.政权分立一直持续
9.【跨学科 语文】《三国演义》是我国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其中的“三国”是指( )
A.魏、蜀汉、吴 B.韩、赵、魏 C.宋、齐、梁 D.魏、西晋、东晋
10.【新材料 考古】《三国志》记载“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国家文物局在高陵出土了8块刻有“魏武王”字样的残片,最终认定高陵墓的墓主为曹操。以上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
A.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 B.家族族谱的记载
C.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洛阳的悠久历史
11.【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毛玠语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三国志》中的这段材料里的“太祖”指的是( )
A.齐桓公 B.曹操 C.刘备 D.孙权
12.【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决战,最终曹操取胜,史称“官渡之战”。此战的意义是( )
A.结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 B.沉重打击了西汉的统治
C.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D.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3.【跨学科 综合】俗称“小人书”的连环画,曾伴随几代人度过美好的童年。下列节选的连环画片段讲述的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4.【跨学科 语文】“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此诗相传为李白所作,根据历史知识,诗中的“二龙”实际指的是( )
A.周瑜军队与曹操军队 B.刘备军队与曹操军队
C.孙权军队与曹操军队 D.孙刘联军与曹操军队
15.【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证据。下面是某同学搜集到的史料,从中获得的信息是( )
“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疾病),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遇兵势耳,非心服也。”——《资治通鉴》“今将军(孙权)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三国志》
A.因北方人不习水战导致曹军获胜 B.因疾病导致曹操官渡之战的失利
C.赤壁之战曹操失利需多角度分析 D.说明淝水之战以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16.【跨学科 综合】下列文物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们具有的相同功能是( )
A.运输 B.防洪 C.水运 D.灌溉
17.【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东汉末年,随着形势的发展,东汉政府实行州牧制度,客观上导致了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形成。由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下列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选项是( )
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B.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18.【跨学科 地理】探究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观察下图,下列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结束割据和实现国家统一 B.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C.促进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D.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19.【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三国志》所载:“……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曹操在兵败北撤后,也曾感慨道:“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关于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瘟疫是曹军战败的原因之一 B.该战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C.该战争为淝水之战 D.该战争标志三国鼎立的形成
20.【跨学科 综合】历史研究往往通过零散的遗迹、斑驳的古迹等来触摸,而这些零散的遗迹、斑驳的古迹等构成了历史证据。下列对研究三国时期历史最为可信的是( )
A.三国吴简 B.《三国演义》 C.官渡之战战场遗址 D.《资治通鉴》
21.【新素养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历史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为提升同学们的历史学科素养和探究学习能力,张老师运用不同的方法,设计了如下复习学案,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 【识别史料——寻找历史证据】
材料一
(1)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在材料一考古发现的实物中适合研究中国原始农耕时代生产生活状况的是 (只填序号)。
任务二 【时序梳理—理清历史脉络】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年代尺上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A、B两时期的阶段特征。
任务三 【史料研读—再现历史情境】
材料三
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了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一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位“新皇帝”“将广阔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所实行的制度,并概括该制度的历史意义。
22.【跨学科 综合】点评历史人物
材料一 公元前497年,孔子带着自己的一批学生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孔子先奔卫国,后来又到过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国。春秋末年,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孔子到各国均宣传仁爱、德治,大量举出先王宽民、爱民的例子,对违背礼制的人鞭挞、斥责。孔子所到之处,大多是国君以礼相待,但不用他的主张,孔子本人也未得到重用。
——摘编自骆承烈《孔子周游列国辨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分析其政治主张未被采纳的原因。
材料二 班固在《汉书》中称赞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尊重历史,秉笔直书。为了撰写《史记》,司马迁广泛涉猎各种古籍、档案资料,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还游历各地,进行广泛的调查访问。《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绝大多数篇幅围绕中心事件和人物展开,这是全新的创造。书中还记载了许多人物勇于创新、自强不息的事迹,记载了有作为的政治家在治理国家方面的创新。
——摘编自郑志娟《求实与创新的完美结合一从司马迁写〈史记〉谈起》等
(2)依据材料指出《史记》的历史地位,分别说明司马迁求实与创新的表现。
材料三 曹操认为,天地间,人为贵。要建功立业,只有靠人的智慧和才能,故而力主起用那些出身地位低微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官渡之战后,曹操清点袁绍书信,得到自己部下勾结袁绍的信,尽烧之,说:“当袁绍强大时,孤尚且不能自保,何况众人呢!”
刘备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四方名士的尊敬,知人待士,百折不挠。张飞、关羽,皆万人之敌,为之死用。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刘备临死前把蜀国托付给诸葛亮的行为被陈寿称赞为“古今之盛轨”。
(3)依据材料三,比较曹操与刘备的相似之处。
23.【跨学科 综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某校历史社团在学习《三国鼎立》一课后,分组开展趣味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一:
(1)第一小组绘制了以上示意图,请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完成填空。
①完成示意图两空白处A和B的填写:A (人物);B 年。
②曹操打败袁绍,实现称雄北方、一统中原的战役是: 。
③为刘备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的功臣是: (人物)。
④发生于208年、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 。
材料二: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第二小组认真分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示意图,大家认为与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的局面相比,图中所示局面的形成是一种时代进步。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相关史实予以简要说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三国鼎立》 分层作业
考向1.官渡之战是重要考向,常与历史上其它战争联系起来考查,考查的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考向2.赤壁之战属于高频考点,常考查其背景与影响。
考向3.三国鼎立是重要考向,考查其形成、表现与影响,考查形式多样。
1.【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马陵之战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200年,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烧掉袁军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B项正确;巨鹿之战是项羽同秦军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排除A项;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排除C项;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国击败魏国的战役,排除D项。故选B项。
2.【跨学科 地理】地图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从如图中你能推测出进行的战争是( )
A.涿鹿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答案】C
【详解】根据图片中"官渡""曹军""袁军"等信息可推断,图中进行的战争是官渡之战。依所学可知,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C项正确;涿鹿之战是指传说时代,炎帝和黄帝的联盟与蚩尤部落在涿鹿一带进行的战争,排除A项;巨鹿之战是秦末战争中,项羽与秦将章邯在巨鹿一带进行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排除B项;赤壁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曹操率北方大军南下征伐孙刘联军,结果兵败退回北方,排除D项。故选C项。
3.【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在这场战争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曹操亲自率领一支轻骑兵切断了袁绍的粮道,烧毁了袁军的粮草,借助于对手军心不稳时机,对其主力发起了致命的攻击,书写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战争( )
A.为秦统一六国扫除了障碍 B.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
C.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 D.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描述的战争是官渡之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D项正确;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排除B项;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4.【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周瑜率军攻杀过来,曹军大败,败兵北撤,此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材料中的“此战”指的是( )
A.长平之战 B.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周瑜率军攻杀过来,曹军大败,败兵北撤,此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孙刘联军与曹操在赤壁决战,孙刘联军用火攻打败曹操,曹操败兵逃回北方,从此不敢南下,赤壁之战后魏蜀吴实力相对均势,谁都没有统一全国的实力,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B项正确;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巨鹿之战的交战双方是项羽军队与秦军,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5.【新材料 考古】“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水土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这幅南阳武侯祠对联盛赞的是我国古代哪位政治家和军事家( )
A.曹操 B.孙权 C.诸葛亮 D.刘备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中“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并结合所学知识,刘备听说诸葛亮是旷世英才,就三次亲自登门求见,恳请他出山,史上称为“三顾茅庐”,后来在诸葛亮、关羽、张飞的辅佐下,刘备在今四川地区称帝,史称蜀汉,可以得出,材料中的对联盛赞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C项正确;曹操的功绩是统一了当时的北方地区,但没有“取西蜀,定南蛮”,破除A项;孙权第势力范围主要是我国东南地区,排除B项;刘备是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与“一心只为酬三顾”(一心只为了报答三顾茅庐的赏识)不符,破除D项。故选C项。
6.【跨学科 语文】语文课上,同学们朗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与这首词相关的战役描述正确的是( )
A.官渡之战为北方统一奠定基础 B.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C.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 D.长平之战后秦国加速了统一六国的步伐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语文课上,同学们朗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一道跨语文学科的情境体验题目。由“三国周郎赤壁”判断这场战役是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用火攻大破曹操大军,曹操北撤,此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B项正确;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在官渡展开决战,曹军获胜,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排除A项;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的一场战争,东晋获胜,排除C项;长平之战后秦国加速了统一六国的步伐,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7.【跨学科 综合】俗称“小人书”的连环画,曾伴随几代人度过美好的童年。下列节选的连环画片段讲述的是( )
周瑜火攻之计已经完备,唯独缺少东风相助,为此心忧成疾。诸葛亮自告奋勇,为周瑜“借东风”。 周瑜见东风已起,命徐盛、丁奉就地取诸葛亮性命,以绝后患。不料诸葛亮早料到此着,扬帆而去。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周瑜”“借东风”“诸葛亮”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和赤壁之战有关。208年,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曹军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大火不仅烧毁了曹军的船舰,烧死和落水的士兵无数,曹操带着败兵北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起义军同秦军主力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排除A项;官渡之战是200年,曹操和袁绍之间的一场大战,为以后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排除B项;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排除D项。故选C项。
8.【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经过多年的征战兼并,曹操统一了北方;孙权在江淮扩张势力,夺荆州、占岭南,统一了江南;刘备占益州,夺汉中,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统一了巴蜀地区。这反映出当时( )
A.战乱破坏社会经济 B.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C.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D.政权分立一直持续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中“经过多年的征战兼并,曹操统一了北方;孙权在江淮扩张势力,夺荆州、占岭南,统一了江南;刘备占益州,夺汉中,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统一了巴蜀地区。”可以得出北方、西南、巴蜀分别统一,表明分裂中孕育着统一,B项正确;“战乱破坏社会经济”、“民族交融趋势加强”在题干中并未涉及,排除AC项;政权分立一直持续与题意“统一了北方”“统一了江南”“统一了巴蜀地区”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跨学科 语文】《三国演义》是我国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其中的“三国”是指( )
A.魏、蜀汉、吴 B.韩、赵、魏 C.宋、齐、梁 D.魏、西晋、东晋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A项正确;韩、赵、魏属于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后的诸侯国,与三国不符,排除B项;宋齐梁属于南朝的三个政权,与三国不符,排除C项;西晋完成了短暂统一,与三国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新材料 考古】《三国志》记载“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国家文物局在高陵出土了8块刻有“魏武王”字样的残片,最终认定高陵墓的墓主为曹操。以上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
A.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 B.家族族谱的记载
C.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洛阳的悠久历史
【答案】A
【详解】据题干“《三国志》记载‘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国家文物局在高陵出土了8块刻有‘魏武王’字样的残片,最终认定高陵墓的墓主为曹操”可知,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A项正确;家族族谱的记载与题意不符,题干没有出现族谱的信息,反映的是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排除B项;材料表明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不能成为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排除C项;材料表明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洛阳的悠久历史不能成为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排除D项。故选A项。
11.【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毛玠语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三国志》中的这段材料里的“太祖”指的是( )
A.齐桓公 B.曹操 C.刘备 D.孙权
【答案】B
【详解】据材料中“宜奉天子以令不臣”,指的是毛玠向“太祖”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太祖”采纳了他的意见,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曹操为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在经济上曹操同样采纳毛玠的建议,“修耕织,蓄军资”,采用屯田制,解决流民生计,筹集军粮,曹操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因此,“太祖”指的是曹操,B项正确;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与材料中的“太祖”不符,排除A项;刘备是蜀汉的开国皇帝,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孙权是东吴的开国皇帝,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决战,最终曹操取胜,史称“官渡之战”。此战的意义是( )
A.结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 B.沉重打击了西汉的统治
C.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D.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C项正确;结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与“官渡之战”无关,排除A项;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西汉的统治,排除B项;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13.【跨学科 综合】俗称“小人书”的连环画,曾伴随几代人度过美好的童年。下列节选的连环画片段讲述的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周瑜火攻,诸葛亮“借东风”等清洁可知,该小人书体现的是孙刘联军与曹操之间的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C项正确;巨鹿之战项羽击败秦军主力的战役,排除A项;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之间的战争,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前秦与东晋之间的战役,排除D项。故选C项。
14.【跨学科 语文】“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此诗相传为李白所作,根据历史知识,诗中的“二龙”实际指的是( )
A.周瑜军队与曹操军队 B.刘备军队与曹操军队
C.孙权军队与曹操军队 D.孙刘联军与曹操军队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曹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最终,孙刘联军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由此可知,诗中的“二龙”实际指的是孙刘联军与曹操军队,D项正确;其他选项都不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证据。下面是某同学搜集到的史料,从中获得的信息是( )
“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疾病),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遇兵势耳,非心服也。”——《资治通鉴》“今将军(孙权)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三国志》
A.因北方人不习水战导致曹军获胜 B.因疾病导致曹操官渡之战的失利
C.赤壁之战曹操失利需多角度分析 D.说明淝水之战以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第一则材料分析了疾病流行对曹军的影响,第二则材料分析了水土不服和民心向背的因素;第三则材料分析了曹操对手孙刘联合的因素,可见这些材料从多角度分析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C项正确;因北方人不习水战导致曹军获胜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疾病),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表明因疾病导致曹操赤壁之战的失利,排除B项;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16.【跨学科 综合】下列文物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们具有的相同功能是( )
A.运输 B.防洪 C.水运 D.灌溉
【答案】D
【详解】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具有防洪、灌溉和运输功能,灵渠具有灌溉和运输功能,翻车具有灌溉功能。故它们具有的相同的功能是灌溉,D项正确;翻车不具有运输功能,排除A项;翻车不具有防洪功能,排除B项;翻车不具有水运功能,排除C项。故选D项。
17.【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东汉末年,随着形势的发展,东汉政府实行州牧制度,客观上导致了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形成。由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下列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选项是( )
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B.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东汉政府实行州牧制度,客观上导致了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形成。由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混战的结果,是局部统一,也是从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三国时期,三个政权势均力敌,都重视发展生产,战乱比东汉末年有所减少,排除A项;政权割据,国家分裂是当时的社会现状,而不是历史发展趋势,排除C项;三个政权都是汉族建立的,并未涉及民族问题,并且三国时期客观上民族交融加强,排除D项。故选B项。
18.【跨学科 地理】探究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观察下图,下列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结束割据和实现国家统一 B.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C.促进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D.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答案】D
【详解】依据地图信息“赤壁”“曹操军”“孙权刘备军”可知,这是指曹操与孙刘联军之间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中,曹操被打败,退回北方。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赤壁之战后,从220年到229年,魏、蜀、吴三国先后建立,形成三国鼎立局面,没有实现国家统一,排除A项;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是官渡之战,排除B项;促进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因素有战乱、自然环境、统治者政策等,与赤壁之战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9.【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三国志》所载:“……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曹操在兵败北撤后,也曾感慨道:“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关于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瘟疫是曹军战败的原因之一 B.该战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C.该战争为淝水之战 D.该战争标志三国鼎立的形成
【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战于赤壁,大破之……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可见这场战役是指赤壁之战,而瘟疫是曹操军队战败的原因之一,A正确;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是官渡之战,B排除;依据题干可知该战役是赤壁之战,此战中孙权、刘备联军大败曹操,而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战争,C排除;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基础,而不是标志三国鼎立的形成,D排除。故选A。
20.【跨学科 综合】历史研究往往通过零散的遗迹、斑驳的古迹等来触摸,而这些零散的遗迹、斑驳的古迹等构成了历史证据。下列对研究三国时期历史最为可信的是( )
A.三国吴简 B.《三国演义》 C.官渡之战战场遗址 D.《资治通鉴》
【答案】A
【详解】由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吴简属于出土的实物史料,反映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属于第一手史料,是研究三国时期历史最为可信的史料,A项正确;《三国演义》是小说,存在艺术加工成分,不是最为可信的史料,排除B项;东汉末年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时间还没有进入三国时期,排除C项;《资治通鉴》属于别北宋司马光编写的文献史料,是第二手史料,不是最为可信的史料,排除D项。故选A项。
21.【新素养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历史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为提升同学们的历史学科素养和探究学习能力,张老师运用不同的方法,设计了如下复习学案,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 【识别史料——寻找历史证据】
材料一
(1)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在材料一考古发现的实物中适合研究中国原始农耕时代生产生活状况的是 (只填序号)。
任务二 【时序梳理—理清历史脉络】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年代尺上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A、B两时期的阶段特征。
任务三 【史料研读—再现历史情境】
材料三
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了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一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位“新皇帝”“将广阔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所实行的制度,并概括该制度的历史意义。
【答案】(1)填空:①③。
(2)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3)制度:郡县制;历史意义: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详解】(1)填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半坡人,是我国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①半坡人会制造彩陶,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人制作的,②司母戊鼎是商朝的青铜器,③猪纹陶钵是河姆渡文化,④商鞅铜方量是秦朝的度量衡。适合研究中国原始农耕时代生产生活状况的是①③。
(2)A:根据下面年代尺上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处是秦汉时期,属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根据下面年代尺上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B处所代表的朝代是三国时期,此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3)制度:根据材料“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了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地方设置郡县制,是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是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2.【跨学科 综合】点评历史人物
材料一 公元前497年,孔子带着自己的一批学生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孔子先奔卫国,后来又到过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国。春秋末年,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孔子到各国均宣传仁爱、德治,大量举出先王宽民、爱民的例子,对违背礼制的人鞭挞、斥责。孔子所到之处,大多是国君以礼相待,但不用他的主张,孔子本人也未得到重用。
——摘编自骆承烈《孔子周游列国辨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分析其政治主张未被采纳的原因。
材料二 班固在《汉书》中称赞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尊重历史,秉笔直书。为了撰写《史记》,司马迁广泛涉猎各种古籍、档案资料,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还游历各地,进行广泛的调查访问。《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绝大多数篇幅围绕中心事件和人物展开,这是全新的创造。书中还记载了许多人物勇于创新、自强不息的事迹,记载了有作为的政治家在治理国家方面的创新。
——摘编自郑志娟《求实与创新的完美结合一从司马迁写〈史记〉谈起》等
(2)依据材料指出《史记》的历史地位,分别说明司马迁求实与创新的表现。
材料三 曹操认为,天地间,人为贵。要建功立业,只有靠人的智慧和才能,故而力主起用那些出身地位低微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官渡之战后,曹操清点袁绍书信,得到自己部下勾结袁绍的信,尽烧之,说:“当袁绍强大时,孤尚且不能自保,何况众人呢!”
刘备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四方名士的尊敬,知人待士,百折不挠。张飞、关羽,皆万人之敌,为之死用。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刘备临死前把蜀国托付给诸葛亮的行为被陈寿称赞为“古今之盛轨”。
(3)依据材料三,比较曹操与刘备的相似之处。
【答案】(1)政治主张: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或实行德政、礼治)。
原因:当时诸侯争霸,各国希望壮大自己的力量,孔子的主张不符合需要。(或孔子的主张是治国之道,而非强国之道;恢复西周制度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等)
(2)历史地位:我国首部纪传体通史;对史学发展影响深远。
求实表现:秉笔直书,尊重历史;撰写《史记》过程中广泛搜集材料并进行核实。
创新表现:体裁上首创纪传体;内容上对创新事迹多有记载。
(3)重视人才;给以尊重、信任(用人不疑)。
【详解】(1)政治主张:根据材料一“孔子到各国均宣传仁爱、德治,大量举出先王宽民、爱民的例子,对违背礼制的人鞭挞、斥责。”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主张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或实行德政、礼治)。原因:根据材料一“春秋末年,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诸侯争霸,各国希望壮大自己的力量,孔子的主张不符合需要。(或孔子的主张是治国之道,而非强国之道;恢复西周制度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等)
(2)表现:根据材料一“《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绝大多数篇幅围绕中心事件和人物展开,这是全新的创造。”可知指出《史记》的历史地位是我国首部纪传体通史;根据材料“‘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尊重历史,秉笔直书。为了撰写《史记》,司马迁广泛涉猎各种古籍、档案资料,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还游历各地,进行广泛的调查访问”等可知,司马迁求实的表现:秉笔直书,尊重历史;撰写《史记》过程中广泛搜集材料并进行核实;根据材料“书中还记载了许多人物勇于创新、自强不息的事迹,记载了有作为的政治家在治理国家方面的剑新。”可知,司马迁创新的表现:体裁上首创纪传体;内容上对创新事迹多有记载。
(3)根据材料三“ 曹操认为,天地间,人为贵。要建功立业,只有靠人的智慧和才能”“当袁绍强大时,孤尚且不能自保,何况众人呢!”“刘备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四方名士的尊敬,知人待士,百折不挠。”和所学可知,曹操与刘备的相似之处是重视人才;给以尊重、信任(用人不疑)。
23.【跨学科 综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某校历史社团在学习《三国鼎立》一课后,分组开展趣味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一:
(1)第一小组绘制了以上示意图,请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完成填空。
①完成示意图两空白处A和B的填写:A (人物);B 年。
②曹操打败袁绍,实现称雄北方、一统中原的战役是: 。
③为刘备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的功臣是: (人物)。
④发生于208年、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 。
材料二: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第二小组认真分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示意图,大家认为与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的局面相比,图中所示局面的形成是一种时代进步。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相关史实予以简要说明。
【答案】(1) 孙权。 220。 官渡之战。 诸葛亮。 赤壁之战 。
(2)态度:同意。说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的统一,有利于这三个区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符合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
【详解】(1)根据材料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了赤壁之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故①填孙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故②填220;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之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故③填官渡之战;为刘备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的功臣是诸葛亮。诸葛亮仔细地向孙权和周瑜分析了曹操的兵力情况,从而使东吴同意联合抗曹,故④填诸葛亮;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胜曹操军队,这是历史上称为赤壁之战。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则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西川。所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故⑤填赤壁之战。
(2)态度:同意。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的统一,有利于这三个区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符合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因此,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