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23 10:5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20课)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因为黄巾起义,东汉很多实力派趁机坐大,甚至拥兵一方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形成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入政权分立时期。这一时期,虽然多个政权并立政局混乱,但是各民族之间加强交往、交流与交融,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科技文化有了显著的进步。这些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为隋唐的统一局面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容要求〗1.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2.2022年课标解读
⑴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⑵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西晋的历史,探究西晋短暂统一的原因。知道八王之乱出现的原因,分析其危害。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知道东晋南朝的历史更替,分析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及影响,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知道淝水之战,分析其对南北双方的影响。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了解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祖冲之的成就、书法成就、绘画与雕塑成就,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突出优势,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⑶能结合语文、地理、生物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古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1)新旧教材之比较
2024版新教材 原版本
单元 课 题 单 元 课 题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
2)本单元由五节正课组成。
本单元由五节正课组成。
涉及两个关键词:政权分立(三国、南北朝)、民族交融(民族迁徙、胡汉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但在此期间,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迅速,农业技术也取得很大进步;科技文化领域更是成就璀璨。
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三国鼎立局面是从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过程。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实现了短暂统一。历时十几年的八王之乱,不仅使西晋衰落,也导致中原人口大量逃往南方,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随后,我国历史相继进入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自西晋末年到东晋后期,南迁的北方人口数量巨大,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显著时代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承上启下,从文化、经济、政治、民族关系等多方面,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第16课 三国鼎立》:本课主要介绍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到局部统一的历史,主要围绕三部分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魏蜀吴的建立与发展。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本课主要介绍西晋统一全国,结束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混乱的局面。其腐朽的统治只维持了短暂的统一局面,“八王之乱”加速了西晋的衰亡。同时,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迁促进了北方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本课主要介绍的“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别从政治、经济两方面介绍江南的发展。东晋、南朝的统治,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重要条件。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本课主要介绍了西晋灭亡,东晋在南方建立,中国陷入南北分裂状态,淝水之战使这一局面得以延续。4世纪后期,北魏政权建立,为统一黄河流域,顺应民族融合的大趋势,孝文帝在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孝文帝改革也推动了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本课主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农学、数学、天文学、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及书法、绘画和雕塑等文化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文化多元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上承两汉、下启隋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不仅是对秦汉科技与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还为隋唐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单元大概念架构
本阶段时间界限为220年到589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继两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时期: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分裂中的统一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等都为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另一特征)
政治上: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促进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经济上: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成熟;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并赶上北方;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农业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文化上: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民族关系上:东汉末年以来,少数民族内迁,北人南迁,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3至5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堂堂清,不欠账。
4、本单元教材体例
(1)新教材的每个单元主题页新增该阶段时间轴,对重大事件进行梳理,增强学生对历史时序的认知;还新增了新课标对这一单元要达成的内容要求,为学生学习新知明确了目标,如第四单元:
(2)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课文标题后引语部分增加相应内容的图片信息,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如第16课引语旁配有京剧《捉放曹》中曹操的扮相,第17课引语旁配有《“晋鲜卑归义侯”印》,第18课引语旁配有《南京六朝博物馆的条幅》,第19课引语旁配有《嘎仙洞遗址》,第20课引语旁配有《北魏星象图》等。
(3)新教材引入了大量史学考古、理论研究新成果,正文部分采用了大量的新地图、新图片、考古新发现的遗物,历史知识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设计读图,提升学生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
(4)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想一想”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新教材增加了“学史崇德”栏目,更符合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更符合新课标坚持德育在先的理念,更加符合“为党育人,为国育人才”的“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的,如第14课新增了【学史崇德】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持汉节不失”的精神和坚决克服困难的意志为后人传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更好地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第15课新增了【学史崇德】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史实,司马迁追求崇高理想和献身伟大事业的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国情怀。
(9)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10)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第16课知识拓展:七擒孟获;第17课知识拓展:王濬伐吴;第18课东晋南朝时的海外贸易;第19课知识拓展:北魏时期的洛阳市场;第20课知识拓展:郦道元和《水经注》。
新教材进一步落实历史学科素养的要求,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体现了历史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本质。
一、教学目标:
目标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概况三国与两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等时期的基本史实,运用示意图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情况,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林立、社会动荡的时代特征,了解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目标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措施,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并促进了北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初步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认识虽然北方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是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目标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道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理解江南地区的发展得益于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人口大量南迁和适宜于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认识劳动力是促进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目标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感受科学家们孜孜不倦的探索实践精神与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体会科学和人文的社会价值,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与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学习难点:三国鼎立的形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与民族交融的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课时)《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历史上著名的战役,知道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学会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重点)2)唯物史观、历史解释:通过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学会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提高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正确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难点)3)家国情怀:通过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第一课,是整本书的第16课。前接东汉,下启魏晋南北朝。本课主要介绍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到局部统一的历史,主要围绕三部分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后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大范围内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关键词: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为了便于教学,依据大单元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整合为三部分:一:东汉末年社会乱——自古乱世出英雄;二: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决战南北定乾坤;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三国鼎立蕴统一
学情分析 初中的学生还是处于一种形象思维的状态,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三国鼎立,本课通过课堂上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搜集资料、观察视频、情境模拟、体验交流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使他们在体验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进而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技能,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教学方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 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16课,《三国鼎立》,来探究这段历史。【整体感知】阅读教材子目录,概述本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阅读单元导读,思考问题。学生阅读教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通过大单元整合,了解三国的建立与发展。通过视频,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讲授新课(一) 目标导学一、东汉末年社会乱——自古乱世出英雄;1.东汉末年社会状况[多媒体展示材料、问题]材料一 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 300万,可到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材料二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Q1:阅读材料,请你谈谈两则材料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2.北方实力较强的军阀[多媒体呈现“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及相关材料]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一览表师:借助形势图和材料,讲解曹操与袁绍的势力比较。【知识补充】袁绍出身于世家大族,在军阀混战中,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势力,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占有今河北“冀青幽并”四州、山西和山东东部,兵多粮足,有10万兵力,他轻视曹操,很傲慢,不虚心采纳部下的建议;统治黑暗,军心涣散。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曹操占据河南一带,实力相对较弱。Q2:阅读课本P92页,思考:在北方军阀混战中曹操为什么能够壮大起来?通过分析材料,进一步探究曹操的势力何以发展壮大。【教学过渡】从实力上讲,袁绍在各个方面都优于曹操,但是曹操却在一场决定性战役中打败了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这场战役是什么? 提示:景象: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百姓生活困苦。原因:东汉末年,州牧(军阀)割据,战乱不断。阅读史料,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提示: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利用观察、比较、合作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讲授新课(二) 目标导学二、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决战南北定乾坤1.官渡之战【播放视频】Q1:阅读课本P92页,梳理官渡之战概况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战略:结果:作用:学生回答后归纳:时间200年交战双方袁军和曹军战争特点以少胜多战略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火烧乌巢结果曹军胜利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及表格]Q2:阅读课本P92页,思考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为什么能够打败袁绍?[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 汉献帝虽然是个傀儡,但却是封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196年,曹操借机发兵洛阳,把刚刚从西凉军阀中逃出的汉献帝控制起来,并把他和文武大臣一同劫持到自己的根据地,以许昌为都城。从此,曹操总揽朝政大权,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地位,扩大了政治影响。材料二 为了增强力量,曹操广泛招揽各方面的人才。他多次下“求贤令”,提倡“唯才是举”,只要是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不论其出身地位如何,都提拔重用,因此他的政权中包括了地主阶级各阶层有才能的人,史书称他的队伍是“猛将如云,谋臣如雨”。材料三 曹魏时为解决粮食问题,曾让无地农民耕种官府控制的空荒地,其收获与官府分成,是为民屯;又在军事频繁地区实行士兵屯田,称为军屯。屯田制的实行,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材料四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师:分组讨论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原因及影响。师:207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豪情满怀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当时已经50多岁的曹操的“壮心”到底是什么呢?生:统一全国。师:曹操经过官渡之战后,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但当时天下还并不属于曹家,他还有两个对手,这两个对手是谁呢?生:刘备、孙权。师过渡:208年,为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曹操挥师南下,拉开了赤壁之战的序幕。二、赤壁之战1.背景2.赤壁之战【播放视频】[多媒体展示“赤壁之战示意图”,梳理赤壁之战概况]材料:208年,曹操率领20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曹操带领少数人马,慌忙逃回北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战役赤壁之战时间双方经过结果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时间208年交战双方曹军和孙刘联军战争特点以少胜多结果曹军失败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多媒体展示“赤壁之战示意图”]Q3: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有何经验教训?材料一 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瑜部将黄盖曰:“……观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晋]陈寿《三国志》材料二 诸葛亮指出曹操劳师远征,士卒疲惫。北人不习水战。孙刘联合,定可取胜。——摘编自江耀琴著《中国古代史》师: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结局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讨论、发言) 如何评价曹操?师:评价历史人物:一分为二,从其功、过两方面去评价。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师:曹操的性格凶残、阴险、奸诈。但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所以我们评价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师: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是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的记载,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说说你的看法。【教学过渡】:战后十多年间,曹操再也不敢轻易南下了,而是向西北扩大了统治区域;刘备则出兵入蜀,占领益州,控制了西南的一些地区;孙权占据岭南,在东南扩展了统治范围。这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结合课本分析后总结回答:生:小组一: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小组二:用人上,曹操重用人才、唯才是举。小组三:经济上,采用“屯田制”,提供了物质保障。小组四:军事上,采取正确的战术。小组五: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提示:①北方官兵,不习水战;(客观)②连环战船,战术失误;(主观)③曹操骄傲轻敌;(主观)④统一条件尚未成熟(根本原因)。提示:①军事力量的强弱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②指挥者善于用人,战略战术正确也能取胜;③要谦虚谨慎,骄兵必败;④要重视利用自然条件;⑤团结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提示:历史资料往往个人情感的含量比较少,而且真实性很高,它往往是对现实的最直接、最具体的描述。而文学作品中个人的情感因素很多,而且往往受所写者角度限制,容易偏激,过于主观,可以是现实的抽象描述,有人为因素在里面,会不可避免有情感的倾向。 1.通过自主学习,列表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等,培养学生的列表归纳能力,夯实基础,实现课标要求。2.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提取历史知识的能力。3.学科融合,提升语文诗词赏析能力与历史解释能力。4.通过对赤壁之战经过示意图的分析,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地图的空间想象力。5.通过列表使学生掌握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等,培养学生的列表归纳能力,夯实基础,实现课标要求。6.通过材料的展示和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明确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形成论从史出的观念,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7.引起学生兴趣,初步树立学生正确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的区别,激发学生对三国真实历史的探索。
讲授新课(三) 目标导学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三国鼎立蕴统一1.赤壁之战后的形势2.三国鼎立【播放视频】梳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多媒体展示表格:学生阅读教材P95页,归纳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情况]项目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魏蜀吴提示:项目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魏220年曹丕洛阳蜀221年刘备成都吴229年孙权建业师:(强调曹操不属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三国鼎立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师: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因此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Q1;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提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分裂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这是历史的进步。3.魏蜀吴的发展师:根据教材第95--96页的内容自主学习魏、蜀、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情况,完成表格。[多媒体展示如下表格]国名经济发展情况魏蜀吴教师:国名经济发展情况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蜀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教师可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特别强调:三国时期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多媒体呈现三国时期卫温去夷洲的图片]师: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师: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些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因此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提示:曹操惨败——无力南下;孙权——巩固江南;刘备——向西南发展。魏、蜀、吴三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提示:①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②蜀: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③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这是大陆和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和教材的方式,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3.通过了解三国经济发展:将教材内容作为课程资源,让学生理解促进统一的因素包括生产力因素。4.通过对比地图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理解由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5.通过对台湾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课堂小结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官渡之战使曹操大败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三国鼎立的时期里,魏、蜀、吴三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都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所以,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 通过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主 要知识点,起到巩固作用。
课堂巩固 1.毛玠语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三国志》中的这段材料里的“太祖”指的是(  )A.刘邦 B.曹操 C.刘备 D.孙权【答案】B2.(2024·天津南开·三模)中国古代很多王朝都曾经实行过分封制,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王国势力逐步壮大,直接或间接威胁国君的安全,酿成诸王争霸,征战不断,最终导致国家分裂,人民也陷于苦难之中。下列历史事件中,与统治者分封诸侯王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春秋争霸 B.七国之乱 C.三国鼎立 D.八王之乱【答案】C3.(2022·山东日照·中考真题)“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这一场最出自苏轼的名篇,它描述了(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答案】C 检测课堂教学效果。
附1:板书设计
【学史崇德】 你从诸葛亮身上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忠于职守、公正无私、法令严明、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词的展示,把内在的历史规律化为可见的历史线索,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主旨,涵养家国情怀。)
【作业布置】
个性化作业——历史小论文:我眼中的曹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