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十八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1
昔日盟友为何反目成仇?
2
2
目录
03
两极格局的瓦解
02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01
冷战与两极格局
3
2020 ypppt!
4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A country does not have permanent friends,only permanent interests.”
01
JANUARY
2020 ypppt!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一)什么是冷战?
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5
2020 ypppt!
(二)冷战发生的原因
“二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
——斯大林
6
2020 ypppt!
7
2020 ypppt!
(二)冷战发生的原因
美苏为何从战时盟友变成战后对手?
分析罗斯福的讲话反映战后美国的什么意愿?
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
分析斯大林讲话,反映战后苏联的态度
83%
8
2020 ypppt!
(二)冷战发生的原因
极其关心自己的安全,特别是西部边界的安全。为确保东欧国家对苏友好,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
分析美苏两国的对外政策
9
2020 ypppt!
(二)冷战发生的原因
都从合作走向了对抗,态度逐渐强硬。
(二)冷战发生的原因
“1946年3月,丘吉尔在密苏里州富尔顿学院演讲中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德里亚海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所有这些名城及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这就是著名的“铁幕演说”。
10
1964年丘吉尔“铁幕演说”
对冷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丘吉尔的演说対美苏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总结:冷战发生的原因
1、冷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直接原因)
2、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继续膨胀,将苏联成为称霸障碍;
3、苏联极力扩展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矛盾;
4、国家利益冲突和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根本原因)
5、美苏双方的对外政策都从合作转向了对抗,态度逐渐强硬;
6、丘吉尔“铁幕演说”为冷战兴起推波助澜;(导火索)
(三)冷战的表现
1947年3月 杜鲁门主义
1947年9月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8年马歇尔计划
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年5月联邦德国
1949年10月民主德国
1955年5月华沙·条约组织
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三)冷战的表现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宣读咨文:
要求美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这就是“杜鲁门主义”。
从杜鲁门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之所以发起冷战的目的是什么?
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三)冷战的表现
材料一:二战后西欧经济面临崩溃,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这种状况使美国政府意识到,“共产主义”是在贫困和不满的土壤里蔓延和滋长的”,为了遏制苏联全球扩张主义,防止西欧“变质”,无论如何也要稳定欧洲、复兴欧洲。于是美国政府出台了援助西欧的。
——“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材料二:必须考虑给(欧洲)以额外的、大量的和无偿的援助,别让的话就会面临者非常危险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解体。
——马歇尔1946年6月
材料三:接受这一法案的国家,经济计划受到美国的监督,应撤销关税壁垒,降低关税税率…… ——1948年4月《欧洲文艺复兴法案》
我们如何理解美国的这种“慷慨”?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什么?
目的性、隐蔽性
实质:复兴欧洲经济,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增强遏制
苏联的力量,实现称霸战略。
15
(三)冷战的表现
地缘政治主要是根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来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因为它把地理因素看作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什么是地缘政治?
(三)冷战的表现
第一次柏林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及其首都被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分区占领,后来美、英、法的占领区合并为西占区。1948年6月 ,柏林西占区单独实行币制改革引发苏联不满。24日,苏联全面切断德国西占区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试图把西方国家赶出西柏林。柏林危机由此产生。美国通过“空中走廊”向西柏林的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这是美苏在冷战中的第一次严重对峙,即第一次柏林危机
第一次柏林危机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1949年,德国分裂。
16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对峙格 局的最终形成
怎样理解“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这句话
美国及其盟国的实力强于苏联和它的盟国,以及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集团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思考探究
冷战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重点和争论不休的课题,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作为冷战一方的苏联,一直坚持认为是美国在战后推行的反共反苏政策导致了冷战。美国占据统治地位的观点是,苏联的扩张主义造成了冷战,美国采取的行动是自由人民对共产主义的勇敢和基本反击……中国学者对冷战的起源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冷战是美苏政治、军事、经济、意识形态、决策机构机构和决策人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美苏共振)。
评析材料中有关冷战责任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进行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02
19
2020 ypppt!
二、冷战的发展与
多极力量的成长
(一)冷战发展的的表现
1958—1961年第二次柏林危机
“柏林墙”
第二次柏林危机的高潮和结束
(一)冷战发展的的表现
1962年10月 古巴导弹危机
材料一 10月5日,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一致同意,这场危机不应该朝着一个“沸点”发展。这场大国之争的游戏还得继续玩下去。我们双方应当采取谨慎且节制的态度,为这场危机寻求一个理智的解决方案。赫鲁晓夫希望能够以苏联从古巴搬出导弹为筹码,换取美国从土耳其的基地中撤离木星导弹。
材料二 核战争对于大家都是危险的,这一因素对危机局势的克制潜力超过了军事力量对比和威慑力量对比的任何计算标准。肯尼迪总统宁愿做出某些让步以求达成谈判解决,也不愿意利用当时的压倒优势发动一场核战争。
分析古巴导弹危机最终得以和平解决的原因
美国和苏联都选择各让一步
冷战中的局部热战
1950—1953年 朝鲜战争
1955—1975年 越南战争
(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极:在国际政治中,“极”是指发挥重要作用和产生重大影响的力量。
多极:指同时并存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这种力量。
多极化:描述国际格局从单极或两极向多极演化的态势。
两极——多极
(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战后美国与欧共体GDP占世界总额的比重
战后美国与欧共体出口总额
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欧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
(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示意图
1950—1970年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均增长示意图
1983年,中曾根康弘首相在向家乡选民发表演说时宣称,他执政的目标是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增强日本不仅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是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明确提出要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
1956—1972年间,日本成为西方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1、资本主义阵营的三足鼎立:欧洲共同体的成立,日本经济的”起飞“,表明已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逐渐分化。
(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西欧与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友,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的那种挑战。”
——摘自《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美苏关系的破裂
1960年7月,苏联政府单方面决定,在一个月内撤回全部1390名援华专家,废除343个专家合同和257个科技合作项目。此举给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科技事业造成巨大损失,很多在建的重要工程被迫下马。1961年,苏联又趁中国经济困难之际,要中国连本带息归还朝鲜战争时期的军事贷款(本息共计达14.06亿卢布)。苏联对中国施加的压力严重损害了两国关系,为了顶住苏联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中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苏联专家援建
(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3、中国崛起——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爆炸成功
1971年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 尼克松访华
1972年 中日建交
(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4、第三世界的兴起:万隆会议与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标志。
1955年 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
不结盟运动会标
03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2020 ypppt!
30
(一)冷战的变化
1、美苏对抗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2、美苏关系缓和
(一)冷战的变化
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1987年12月8日,美苏领导人签署中导条约
(一)冷战的变化
3、中苏关系正常化
1989年5月,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二)两极格局的瓦解(1989—1911)
1、苏联解体的原因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当时极大地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但后来逐渐僵化,弊端日益暴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进行改革,不但没有突破这一模式,反而使国家陷入危机之中。
根据下列材料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根本原因)
特点:(1)政治上高度集
(2)经济上高度集中
(3)思想上个人崇拜
(二)两极格局的瓦解(1989—1911)
1、苏联解体的原因
材料二:1985年,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总书记,开始改革,在经济改革出师不利的情况下,其重点转向政治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其实质是背离了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路线。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国内局势失控,苏联迅速走向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直接原因)
(二)两极格局的瓦解(1989—1911)
1、苏联解体的原因
和平演变是指西方国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渗透,对苏联、东欧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促使他们向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
材料三: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东欧剧变和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外部原因)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
冷战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
趋势不可逆转,且多极化趋势没有因为冷战的
结束而停止,而是继续发展。
(二)两极格局的瓦解(1989—1911)
1、影响
思考探究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两极对峙中,国际关系跌宕起伏,国际格局不断演变,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我们能从这段历史中获得哪些启示?
1、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我们应该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2、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重视教育,促进科技文化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国力。
3.军备竞赛消耗大量的资料和财富,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4、冷战思维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大国强权政治依然成为和平的潜在威胁。我们应发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5、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
课堂小结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什么是冷战?
2、冷战发生的原因
3、冷战的表现
二、冷战的发展和多极力量的成长
1、冷战发展的表现
2、多极化局势的出现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1、冷战的变化
2、两极格局的瓦解
THANK YOU
YOUR TEXT GOES HERE
40
2020 yp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