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和水蒸气》
一、教材分析
《 水和水蒸气》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下《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的第六课。本单元核心概念为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和水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空气中是否有水蒸气?水蒸气是从哪来的?水蒸气是否能变成水?水蒸气怎样才能变成水?上节课学生们在讨论“水珠从哪里来”的问题时产生了一系列需要进一步探究思考的问题。本课就是循着上节课产生的这一系列问题展开水和水蒸气的观察研究活动。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观察、讨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是如何蒸发到空气中的。然后,通过“加热能加快水蒸发”的观察实验活动,帮助他们理解水获得热量后能更快地从液态转变为气态。???
那么,水会从气态再回到液态吗?当水蒸气变冷后会再变成水,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凝结。当温暖、潮湿的空气很快变冷时,凝结便可能发生。为了观察这一变化,课文中学生将把一个大的烧杯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烧杯子上,当杯子里的水蒸发时,水蒸气会在大杯子内壁凝结成许多小水珠。由此,学生可以对上节课中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形成的小水珠做出“新”的解释了:由于冰使盛冰容器的外壁变冷,于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停留在盛冰容器的外壁上。?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到水蒸气的存在。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通过观察、思辨,认识到水蒸气的存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三、教学重点:
探究液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水蒸气、蒸发、凝结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
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五、教学准备:
?? 每组:烧杯、金属汤勺2只、蜡烛、火柴。
?? 教师准备:湿毛巾一块、热水一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导建立“水蒸气”、“蒸发”的概念
1、揭示学生前概念
(1)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字,过一会儿,观察有什么变化。
教师:小黑板上的水去哪里了?
(2)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水干了的现象。
如:衣服晾干、洗头后头发变干等。
2、观察、交流活动,建立“水蒸发变为看不见的水蒸气”的概念
(1)从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蒸发:
课件:出示PPT3-5,金鱼缸中的水面在一星期中的变化
(2)说说蒸发是怎么回事?
小结:我们把水这样慢慢地少了、慢慢地干了,变成了水蒸气这样的过程称为水的蒸发。
课件:出示PPT6,动态演示水的蒸发
课件:出示PPT7,湖泊里的水蒸发逐渐干枯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和推测,交流想法。
师追问:水是不是只有在白天或在阳光下才会蒸发?
(3)小组观察活动,活动中体验水的蒸发:在桌面和手背上沾点水涂抹并观察。
(4)小组讨论:水蒸气有什么特点?(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是透明的气体、在空气中到处都有)
(二)探究“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1、蒸发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可是有时候却需要水蒸发得更快一些,怎样才能加快水的蒸发呢?
2、学生讨论、猜测。
3、我们该怎样来验证呢?(做实验)在你们的桌面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两只汤勺,一杯冷水,滴管、蜡烛和火柴。你们想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测呢?把你的想法和小组成员互相说一说。
4、学生讨论实验步骤和方法。
课件:出示PPT8,实验操作的图片及温馨提示
5、交流。(先让学生充分说出实验设想,教师随机引导)
这是一个对比实验,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些,保证操作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6、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7、汇报,交流:
(1)哪只汤勺里的水蒸发得更快?
(2)在加热过程中,我们发现水蒸发时还有哪些新的现象?(水会沸腾,会冒气泡,勺子的上方有白汽出现。)
8、小结:课件:出示PPT9,水受热以后,获得热量能更快地蒸发,从液态转化为气态。
(三)引导建立“凝结”的概念 (提问:勺子上方的白汽是什么?这样,思维更加连贯,教学在学生的学习认知中顺理成章的产生。)
1.(课件:出示图片,水壶口冒白气)
刚刚在加热水的过程中大家都看到了白气,水壶烧开了水壶嘴也会冒白气,你们觉得这个白气是什么呢?是水蒸气吗?我们来对照一下水蒸气的特点。究竟是什么呢?老师安排了一个实验,看做完这个实验能不能解开你们的疑惑。
2、出示实验,有难度的话可以用课件来引导
师:我们选择热水是因为热水蒸发更快,能产生更多的水蒸气,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2、课件:出示PPT10,出示实验步骤
3、学生分组实验:你看到了什么?(烧杯内壁都有一些小水滴)这些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你能解释吗?
课件:出示PPT11,实验现象展示
4.大家都看到玻璃片上有小水珠,那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会变成水呢?
请大家再看老师做一个实验,不过我要把玻璃片加热一下,再盖到温水上面,现在我盖的就是热玻璃片。等待一分钟,请同学观察一下,玻璃片上没有水珠。为什么呢?
学生:一块是冷的玻璃片、一块是热的玻璃片,说明一定要碰到冷的玻璃才会变成水。
4、汇报交流,通过刚才我们的实验观察,证明了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能变成水。同学们通过细致的观察又获得了新的发现。
5、揭示凝结的概念。课件:出示PPT12,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这种现象叫凝结。
6、在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里有凝结的现象吗?使水蒸气转化成水的,列举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课件:出示PPT13,云的成因
7、上节课我们还留下一个疑问,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现在你们明白了吗?
课件:出示PPT14,盛冰的玻璃杯外壁布满水珠的图片及产生原因
(四)小结
1、通过今天的研究和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2、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水受热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受冷又凝结成水。
3、你们还有什么新的疑问吗?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五、课外拓展:
? 家里用水壶烧水,水烧开时壶嘴处会有大量的“白汽”,刚才给汤勺中的水加热时水上方空气中也有许多“白汽”,有人说“白汽”就是水蒸气。你同意吗?能不能用今天学的知识帮他们解释一下。
课件:出示PPT15,生活中看到的“白汽”图片
?
课后反思:
1、让前概念成为探究学习的起点
科学概念教学应基于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展开。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关于“水和水蒸气”的前概念做了调查。学生对于“蒸发”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认识,在这些零散、模糊的初始想法中,最典型的错误概念是对“水蒸气”的认识。绝大多数孩子认为“水蒸气”就是生活中经常看见的“白汽”。
2、抽象的科学概念如何自主建立
水的蒸发与水蒸气在小学生的头脑中,虽然从生活经历让他们有了一定的印象,但还是十分模糊,不明确的,因此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且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应该通过大量的生活事例,以图片、录象等形式呈现,以及通过学生亲历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并且尝试解释各种现象,最终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由于此课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十分抽象和很难理解的内容,因此我提供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深入去探究,去感受和体验。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自主建立科学概念。
3、帮助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思考者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是备受广大教师关注的事情。课堂提问是引发思维的有效手段,通过提问设计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像本课的教学,就是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用科学问题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来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层层深入。
实验说明:待会每个小组用杯子领取一杯温水,然后盖上一块玻璃片。由于都是玻璃制品,因此要特别小心。实验过程中每个人眼睛要盯牢玻璃片,看有什么现象。还可以用手去摸一摸。
2.小组实验并观察。教师指导,并提示他们摸一摸玻璃片。现象:看到玻璃片上有小水珠。
课件16张PPT。第三单元
温度与水的变化
1.温度与温度计
2.测量水的温度
3.水结冰了
4.冰融化了
5.水珠从哪里来
6.水和水蒸气
7.水的三态变化(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配套教材水和水蒸气第一天(白天)第三天(晚上)第七天(白天)蒸 发水就是这样不断地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这个过程我们叫做蒸发.
但在生活中,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我们是无法看见的.湖泊里的水也在不断地蒸发跑到空气中去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吗?
提示:注意用火安全,避免烫伤身体。水获得热量后能更快地从液态转化为气态
水 水蒸气
(液态) (气态)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水蒸气会重新变成水吗?实验方法:
1、在桌子上放一只小杯子,里面加入一 些
热水。
2、用一只大的烧杯,杯口朝下罩住盛水的 小杯子。
3、静静地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凝 结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这种现象叫凝结。它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现在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一个盛冰的玻璃杯,放在空气中,过一段时间杯子外面出现了很多的小水珠,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杯就会在杯子外壁凝结成小水珠。 有人说“白汽”就是水蒸气,你同意吗?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