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水的循环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如果学生已经注意到天空中的云和降雨,感受到棒冰外部水滴的形成,观察到雾或好奇于霜是从哪里来的,那么,他们就已经观察到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
作为水循环的一部分,地球上的水一直在从液态(或固态)变成气态,再变成液态(或固态)……每天,太阳提供的热量使一部分水成为水蒸气进入空气中,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又凝结成水滴或直接凝固成冰晶,当水滴、冰晶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则会变成雨或雪降落下来……水从液态到气态的这种变化需要大量的热,而从气态到液态或固态的变化则要放出大量的热。本课帮助学生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是可逆的。所以,本课是这一单元学习的小结和综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
3、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4、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3、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
【教学重点】
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可以互相转变。
【教学难点】
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小组: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杯,食盐
全班: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一杯水,提问:水在自然界有哪些形态?它们又是怎样变化的?
2、出示课题。
二、认识水的三种形态及形成原因。
[PPT3]
1、出示图片:冰。这是什么?冰是水的什么形态?冰是由什么变化而来的?冰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
[PPT4]
2、出示图片:雪。这是什么?雪是水的什么形态?雪是由什么变化而来的?雪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允许学生说不出)
[PPT5]
3、出示图片:露。这是什么?露是水的什么形态?露是由什么变化而来的?露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
[PPT6]
4、出示图片:雾。这是什么?雾是水的什么形态?雾是由什么变化而来的?雾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
[PPT7]
5、出示图片:霜。这是什么?霜是水的什么形态?霜是由什么变化而来的?霜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允许学生说不出)
[PPT8]
6、出示图片:云。这是什么?云是水的什么形态?云是由什么变化而来的?云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
[PPT9]
7、小结:请学生填表。
[PPT10]
8、交流表格。学生如果说不出霜,雪的形成过程及变化条件,就先空着。
三、水的三态循环。
1、观察表格:水的三种形态之间能够相互变化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三态变化示意图的部分内容。水→冰,水蒸气→水。
3、引导学生分析冰变化为水,水变成水蒸气的情况。
4、那么,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之间能互相转化吗?霜和雪是从水的什么形态变化而来的?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5、做水蒸气变成冰的实验。
⑴提出实验方法与要求。
⑵学生实验。
⑶交流实验现象。
⑷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如果前面的表格中,雪、霜的形成还没有填好,实验后填好)
6、完成水的三态变化示意图。
7、根据三态变化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水的形态是怎样相互转化的?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8、小结水的三态变化。
9、出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图。让学生思考:自然界的水是怎样变化的?
10、在学生的解释基础上,提出:江河湖海的水不断地流入海洋,海洋里的水为什么总是满不出来?
11、让学生试着说说水在自然界是怎样循环的。
12、老师小结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四、总结课文。
五、作业。
完成配套作业本中这一课的作业。
课件11张PPT。第三单元
温度与水的变化
1.温度与温度计
2.测量水的温度
3.水结冰了
4.冰融化了
5.水珠从哪里来
6.水和水蒸气
7.水的三态变化(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配套教材水的三态变化冰—水的固体形态雪—水的固体形态露—水的液体形态雾—水的液体形态霜—水的固体形态想一想,云是水的什么形态?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水蒸气在物体上凝固的冰晶高空水蒸气变成的冰晶水变成冰水蒸气遇冷在物体上凝结成小水珠水蒸气受冷凝结成漂浮在高空中的小水珠或小冰晶水蒸气受冷凝结成漂浮在低空的小水珠温度降到0 ℃以下温度下降( 0 ℃以上)温度降到0 ℃以下温度降到0 ℃以下温度下降温度下降( 0 ℃以上)再见!《水珠从哪里来》
余杭区实验小学 陆培锦
使用范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第5课
作 者:陆培锦
作者单位:杭州市余杭区实验小学
撰稿时间:2010年1月
一、教材简介??? 《水珠从哪里来》是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的内容。在前面的课中,学生探究了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水在结冰和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及状态变化。 这课通过学生发现盛冰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对于这些小水珠的来源,学生们一开始往往会有多种解释。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本课就是由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做出尽可能多的解释(或假设),鼓励他们对每种假设从多个视角进行质疑和分析,通过实验探究并寻求证据以检验假设。学生们通过分析、检验假设的过程,将会获得更多新的证据,从而做出新的解释,为下一课《水和水蒸气》的研究奠定基础。
教学理念:
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设计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这样的探究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实践活动。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尽可能的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有猜想做铺垫,学生便有了探索的内驱力。设计实验方案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先动脑再动手,体验科学学习探究的无限乐趣。逐步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过程和方法:①观察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推测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
②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设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教学准备:烧杯或玻璃杯、冰块、水、课件教学过程
露珠从那里来
谈话导入:在春季和夏季,每天清晨上学的路上我们会看到小草、花朵、地面的其他物体上都有晶莹的露珠,你们留心观察过吗?你们想过这露珠是从哪里来的吗?
课件:出示PPT3-4:露珠的图片
交流:露珠从哪里来?课件:出示PPT5
二、让我们来制造露珠
1、师:刚才同学对露珠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都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大家很会动脑筋思考。露珠是在夜里悄悄地形成的,我们很难看到它的形成过程。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做实验制造露珠,你们有兴趣吗?
2、课件:出示PPT6让我们来制造露珠
每个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个杯子,请组长上来往杯子里加冰块,然后放在桌子中间静静地观察,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观察玻璃杯的外壁)。
3、学生分组实验并观察记录现象
4、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5、师: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
课件:出示PPT7玻璃杯外壁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板书:水珠从哪里来?(课题)
三、水珠是从冰化成的水吗
1、学生预测,尽可能让学生多猜想
预设:(1)装冰快的时候不注意流出来的。
(2)杯子本身就是湿的。
(3)从杯子里渗出来的。
(4)是周围的空气遇到冷变成了小水珠。
(5)是水蒸气变成的。
(6)可能是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漫出来的。
2、师:我们的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你能根据生活经验对这些解释分析一下吗?哪种猜想比较合理。
??分析讨论: 师生共同分析所有提到的这些解释。
??(通过这些分析和讨论,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
三、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1、师: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和分析,觉得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那么,水珠的形成与杯内的冰有关系吗?我们必须用事实来证明,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一下吗?
2、学生分组讨论,形成实验方案。交流并讨论对比实验的公平性。(同样的杯子,水和冰要一样多、同时放入、放在同一个地方等)
3、各小组汇报交流所设计实验计划,小组完善方案实验研究方案。
附:“玻璃杯外壁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实验研究记录表(学生程度较好,可书面制定实验方案)
课件:出示PPT8实验研究记录表
三( )班 第( )组
研究的问题
玻璃杯外壁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水珠从哪里来的猜想
实验材料
一杯冰水、一杯常温下的水
实验方法(用简图表示)
(注意点:相同条件、不同条件)
实验现象
研究结论
4、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对比实验的研究并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巡回指导。
课件:出示PPT9,对比实验图片
汇报交流实验情况。
师:有什么发现吗?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课件:出示PPT10,实验现象
6、演示:老师再出示一杯温度较低的水,让学生发现它也是会出现小水珠的。在比较后,发现水珠的形成与杯子外壁温度的高低有关,温度较低的冷水也会使杯子外壁出现水珠。防止学生错误的认为,只有冰才能使杯子外壁出现水珠,引导学生归纳出,水珠的形成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课件:出示PPT11,冰镇饮料外壁的水珠(生活中的现象)
拓展延伸(机动)
1、你现在知道露珠是怎么形成的吗?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出现的水珠现象吗?
2、课件:出示PPT12,让我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进一步交流以下问题,了解学生相关的前概念:空气中有水蒸气吗?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水蒸气能变成水吗?是什么使水蒸气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作业:课堂作业本
教学反思
????? 在遵求研究性学习重发现、重过程、重主体、重实践的原则上,安排大部分课堂时间给学生,真正的体现学生自己在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因此,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观察中发现问题
从春夏季节清晨的露珠这一自然现象导入,勾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接着提出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做实验制造露珠,你们有兴趣吗?这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被激发。对于新鲜事物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观察兴趣,教师给学生出示装好冰的玻璃杯已经激发起了他们浓厚的观察兴趣。他们不难发现在玻璃杯的杯壁上有一些小水珠,自然而然的会产生疑问: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
???????活动二:水珠是从冰化成的水吗
产生问题后,我会让学生尽可能多做出解释或假设,学生做出的解释越多越好,只要符合逻辑。接着就需要学生对各种解释进行分析,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排除不合理的解释,最终让学生认识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
???????活动三: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
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那么,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我们来做一组对比实验。“对比实验”对于刚接触科学学习不久的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他们对实验中“常量”和“变量”的控制(实验的公平性)很难把握。因此,我在实验前,重点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怎样做,实验才公平。讨论后,再次让学生小组填写实验研究方案,目的是强化训练学生对于“对比实验”的理解。在这样的基础下,再让学生实验。实验就更科学了,学生兴趣也更浓了。
?????? 活动四:温度较低的冷水也会使杯子外壁出现水珠这个实验不是否定前面的实验,而是防止学生错误的认为,只有冰才能使杯子外壁出现水珠,引导学生归纳出,水珠的形成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在试教课上,当学生观察到杯子瓶壁外有小水珠后,我问:你们猜猜看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有个别的学生猜想:倒冰块的时候不注意流出来的;从杯子里渗出来的;杯子本身就是湿的;但也有学生提出了是水蒸气变成的。如果继续追问,就牵涉到什么是水蒸气?什么是凝结?我认为这也可以作为其中的一种猜想。其实关键在于怎样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也是本堂课的难点所在。当学生对水珠的猜想持有不同观点而引发辩论时,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小组之间讨论辨析哪些猜想需要用实验来证实,最后归纳出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如:学生认为杯子会渗水,这样的结论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但要否定这猜想,也必须经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这样做就更能突出科学观察和实验的严密性,更加容易突出本课要探究的主要因素。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一方面可以综合集体智慧取长补短,寻找解决问题的多条途径或最佳途径,另一方面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同一现象或同一方法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为后面的设计实验做好了铺垫。
最后归纳总结,再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凝结现象,让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教学的结束而中止,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
课件13张PPT。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第三单元
温度与水的变化
1.温度与温度计
2.测量水的温度
3.水结冰了
4.冰融化了
5.水珠从哪里来
6.水和水蒸气
7.水的三态变化(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配套教材余杭区实验小学 陆培锦水珠从哪里来?晶莹的露珠晶莹的露珠露珠是从哪里来的?让我们来制造露珠1、每组桌上都有一个玻璃杯,请组长往
杯子里加冰块。
2、然后放在桌子中间静静地观察,看会
有什么现象发生?(观察玻璃杯的外壁)
玻璃杯外壁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玻璃杯外壁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实验研究表 对比实验一杯冰水一杯自来水现在你认为杯子外面的小水珠是怎么形成的?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现象吗?让我们发表自己的见解空气中有水蒸气吗?
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水蒸气能变成水吗?
是什么使水蒸气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策划:屠元成 斯苗儿 郑少艾
制作:陆培锦
审核:喻伯军
责编:朱卫国 吕秋稼 樊芸
编制: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出版: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时间:2011-11-20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水的循环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如果学生已经注意到天空中的云和降雨,感受到棒冰外部水滴的形成,观察到雾或好奇于霜是从哪里来的,那么,他们就已经观察到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
作为水循环的一部分,地球上的水一直在从液态(或固态)变成气态,再变成液态(或固态)……每天,太阳提供的热量使一部分水成为水蒸气进入空气中,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又凝结成水滴或直接凝固成冰晶,当水滴、冰晶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则会变成雨或雪降落下来……水从液态到气态的这种变化需要大量的热,而从气态到液态或固态的变化则要放出大量的热。本课帮助学生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是可逆的。所以,本课是这一单元学习的小结和综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
3、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4、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3、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
【教学重点】
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可以互相转变。
【教学难点】
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小组: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杯,食盐
全班: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一杯水,提问:水在自然界有哪些形态?它们又是怎样变化的?
2、出示课题。
二、认识水的三种形态及形成原因。
[PPT3]
1、出示图片:冰。这是什么?冰是水的什么形态?冰是由什么变化而来的?冰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
[PPT4]
2、出示图片:雪。这是什么?雪是水的什么形态?雪是由什么变化而来的?雪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允许学生说不出)
[PPT5]
3、出示图片:露。这是什么?露是水的什么形态?露是由什么变化而来的?露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
[PPT6]
4、出示图片:雾。这是什么?雾是水的什么形态?雾是由什么变化而来的?雾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
[PPT7]
5、出示图片:霜。这是什么?霜是水的什么形态?霜是由什么变化而来的?霜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允许学生说不出)
[PPT8]
6、出示图片:云。这是什么?云是水的什么形态?云是由什么变化而来的?云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
[PPT9]
7、小结:请学生填表。
[PPT10]
8、交流表格。学生如果说不出霜,雪的形成过程及变化条件,就先空着。
三、水的三态循环。
1、观察表格:水的三种形态之间能够相互变化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三态变化示意图的部分内容。水→冰,水蒸气→水。
3、引导学生分析冰变化为水,水变成水蒸气的情况。
4、那么,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之间能互相转化吗?霜和雪是从水的什么形态变化而来的?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5、做水蒸气变成冰的实验。
⑴提出实验方法与要求。
⑵学生实验。
⑶交流实验现象。
⑷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如果前面的表格中,雪、霜的形成还没有填好,实验后填好)
6、完成水的三态变化示意图。
7、根据三态变化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水的形态是怎样相互转化的?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8、小结水的三态变化。
9、出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图。让学生思考:自然界的水是怎样变化的?
10、在学生的解释基础上,提出:江河湖海的水不断地流入海洋,海洋里的水为什么总是满不出来?
11、让学生试着说说水在自然界是怎样循环的。
12、老师小结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四、总结课文。
五、作业。
完成配套作业本中这一课的作业。